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者

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者

发布时间:2021-10-03 19:47:28

❶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农历,整个发明过程比较复杂,应该是众多古人智慧的结晶,但是被精细化整理出来的人应该是颛顼和祖冲之,中国人至今还保留着跟着节气生活的习惯,尤其是农耕更是如此,什么节气种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也都有明确的讲法。

如果单论二十四节气来历,我们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冲之是对的。而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

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实地考察。

❷ 二十四节气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❸ 24节气是谁发明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内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容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发明吗

是。是中国古代气象科学的一项极其辉煌的成就。

❺ 请问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24节气是逐渐确立的,不是某个固定的人发明的。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专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属的一种仪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后来,《尚书·尧典》 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周礼》中有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称呼。到了西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❻ 二十四节气表谁发明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1]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20张)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

90后镜头下唯美24节气图 (24张)
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农历的正月初一往往不能跟公历的日期相对应,更不能与干支历(含二十四节气)相对应。只有公历和干支历基本对应——因为二者都属于阳历!比如:每年公历2月4号或5号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开始;每年4月4号或5号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开始。所以,虽然农历里面包含二十四节气的信息,但不能因而认为二十四节气要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始,这是错误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以立春为始,立春当天就是干支历的寅月的开始。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❼ 至今仍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以上是复制过来的.不过关于你的问题,这个是谁发明的,应该是传说中的"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了,邓平他们只不过是总结

另外,其他国家有些也有历法,但是不一定是24节气,不过和24节气有相似和不同之处

❽ 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有具体时间吗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❾ 二十四节气是谁研究出来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颛顼发明的。有人可能不认识颛顼这两个字,颛的意思是圆头胖脑,顼是饰品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头戴玉的人。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于若水,生活在穷桑,后封地于高阳。后来称帝。废除鸟官制,建立五官制。并把少昊创立的八卦历废除,根据当时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创立了更为科学实用的颛顼历法。颛顼历法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共十二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和基础。

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的,而是阴阳历。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叫“大尽”,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尽”,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全年天数与太阳年365.2422天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古人很重视置闰,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所以《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二十四节气来历,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充之是对的。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

阅读全文

与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