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同性恋一词最先由谁创造

同性恋一词最先由谁创造

发布时间:2021-10-03 12:20:54

1. 同性恋”这个词最早出自古希腊哪个诗人笔 下

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中出现了这含义。
而在《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或隐或现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的同性恋现象,如《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在遗留下来的众多明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品花宝鉴》、《宜春香质》、《十二楼》、《聊斋志异》、《情史》、《阅微草堂笔记》、《弁而钗》等中都有大量同性恋的描写,甚至以同性恋故事作为主题,从侧面证明当年同性恋之盛。

2. 同性恋最早源于什么时候,在哪里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同性恋”这个称呼,而是使用更为隐讳的表达,如下:“断袖”:语出《汉书·佞幸传》。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 “龙阳”:《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 “余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其他尚有“男风”(亦可写做“南风”)、“走旱路”等词婉指同性恋现象。另因李安之电影《断背山》夺得奥斯卡后,“断背”一词亦成为同性恋之别称。
在现代中文口语中,常常使用“同志”来称呼同性恋者(但是在正式场合下,这个词语的原意不变)。此外还有粤语吸收的英文单词gay后的称谓“基”,用来指代同性恋。但是这个词语通常具有贬损意味。这种带有贬损意义的单词还有例如“玻璃”等。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把男同性恋者称做“飘飘”。
女同志族群中,“T”指特质倾向于阳刚,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来自英文的Tomboy);“婆”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的女同志(又称为P)。台湾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当于西方的Butch/Femme。“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而来,指“T的老婆”。但近年来,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Uncle指年长的T;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是女同志用来对长辈的尊称。在中文里则称“哥”,例如“张哥”、“金哥”。至于“拉子”、“拉拉”或“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由Lesbian谐音而来),最早出现在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说《鳄鱼手记》里,于1990年代开始流行于台湾。

3. 同性恋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发明

古代怎么没有 古代的同性恋还很多呢
很多大官或富商家里都会养几个小倌的

4. 同志这一词的由来!

“同志”一词的由来

日前,一些省市相继下发了文件,要求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党内行文或报送书面材料也相同。那么,“同志”一词是如何来的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到了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已互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192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以及与外国共产党及工人组织之间,互称“同志”也多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个称呼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亲切尊敬的互相称呼。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还专门指示,要大家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至此,“同志”这一称呼已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方式。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再次指出:“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5. GAY的由来这个词最初是来自哪里

有的是先天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先天性的我也不知道
但是后天的就会有很多原因
1.有些是半先天性的.这些会在成长过程里或者接触过才会发现自己不喜欢异性
2.有的是因为人为因素.这些大多是因为家庭的影响形成的.比如说家长从小就把他们当成女孩或者男孩来养.就会给他门产生一种错觉.但是这类人很大机会能就医.心理医生
3.有的是自我意识.这些人很大部分是因为异性对他们的伤害形成偏差的想法.后天形成的

6. 同性恋是从哪个国家先开始的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同性恋影子的记载。例如:《汉书·佞幸传》。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表明了君臣关系到极致。《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余桃”、“分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在红楼梦里,贾宝玉也有类似的同性恋的行为。韩子高与陈文帝陈蒨(茜的繁体字)也是有名的一对。陈文帝曾为韩子高提出男皇后,然终未成功。野史中韩子高被称为陈子高,就是冠了陈蒨的姓。

古希腊
通常认为同性性关系在古希腊是很普遍的。但是K.J.多佛(K.J. Dover)指出,这样的关系并没有取代男女间的婚姻,而是发生在之前或一起。一个成年男子会有一个未成年男子同伴,他会成为“爱者”(erastes),而较年轻的成为“被爱者”(eromenos)。在这种关系中,被爱者感到渴望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因为他还没有男子气概。受到欲望和尊敬的驱使,爱者会无私地奉献所有被爱者要求的用于繁荣社会的教育。(Greek Homosexuality, K.J. Dover, 1979年,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London)

中世纪欧洲
在Benkert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关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耶鲁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Boswell发现,同性恋者“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许多层次的社会中是杰出的,有影响的和受到尊重的,并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无论是宗教方面还是在世俗社会。”

但是,大约从十二世纪后半叶开始,比较恶毒的敌意出现在通俗文学中,并最终传播到神学和法律文献中。(Boswell,1980,第334页)。十三和十四世纪是一个对任何异端都不宽容的时代,包括十字军东征讨伐非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排斥,和对被怀疑为危险分子的人们日益严重的肆意镇压。Boswell注意到,这种不宽容的表现影响了随后数个世纪的欧洲社会。福柯(1979)在他的「性史」中追溯了,伴随着工业革命中日益增强的世俗社会的政府和医学专业的权威,对同性恋的谴责从宗教转移到世俗社会和医学专业。

7. 关于同性恋的由来

有一个人,有一个好友,比亲兄弟还亲的那种。俩人一起穿开裆裤长大,同桌从小学念到高中,还考上同一所大学,住同一间寝室,毕业后,又来到同一个城市,俩人所在的公司一个在十层,一个在十二层。他为好友被流氓打断过腿,好友为他被流氓打断过手。他们的交情比老庙黄金的成色更足。

但有一年,十一楼来了一个女孩儿,很不巧,在上上下下的电梯里,她挤入他们中间。

他俩都爱上她。一开始他俩决定让女孩儿选择,但女孩儿显然是一个热爱男人为她斗殴的主。他俩决定谈判,劝对方退出竞争,地点就选在大厅里的咖啡屋。一腔废话后,他感觉到好友的铁石心肠,一咬牙,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他好友立即回敬,满大街没见谁脱光衣服,残疾人倒是一个接一个。他差点噎死。于是,一番拳脚后,最后,俩人还是决定抛硬币。

他赢了,他乐呵呵地与女孩儿约会。女孩儿很惊异地问他好友为何甘心退出。他说了抛硬币的事。女孩儿顿时勃然大怒,说,让一枚硬币来决定我的爱情?荒谬。女孩儿拂袖远去。他如丧考妣。他找到好友,俩人抱头痛哭。

就这样,他们成同性恋了。

与其两个人一起失恋,倒不如做一对同性恋。这是对衣服的失望,对手足的依赖。

他们不知道,靠一枚硬币去决定去留的时候,他们已经对女孩儿视同硬币了,那不是真正的爱。而他们之间昏迷了的感情,借此事得以醒来。

除了同为男性而外,有什么阻碍他们成为恋人的呢?既已相恋多年,同性又有何妨?

8. “同志”称呼何时开始,由谁提出

“同志”一词是如何来的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到了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已互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192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以及与外国共产党及工人组织之间,互称“同志”也多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个称呼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亲切尊敬的互相称呼。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还专门指示,要大家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至此,“同志”这一称呼已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方式。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再次指出:“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9. “同志”一词的来历吗

起源

1989年,香港人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这可能是这层意义的开端。(最晚是)从此开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中文地区,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对同性恋者的另一个称呼。用的时候并不是如“某某同志”这样作称谓用,而是“某某是一个同志”、“某某参加了一个同志团体”这样。这种用法起先在同性恋群体中使用,后来影响逐渐扩大,上述地区的社会各界都采纳了这个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认识同志手册2001年版》中写道:“市长爱同志”。
林奕华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来取代同性恋的同志一词,是由孙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联想而来。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将讨论的焦点从性取向转移到性别议题。此后许多关注各种不同性别议题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词联结、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词不仅限于同性恋者,已扩大到国际上通称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恋者(Gay)、女同性恋者(Lesbian)、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湾出版的小说彩虹阴阳蝶,副标题就是“跨性别同志的心路历程”。并且在这层意义之后出现如“直男”这个词汇。
近年进入大陆后,由于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同志”这个词汇,使得这层含义反而后来居上。尽管这一层新的含义在大陆地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并使用,不过官方媒体和文件对这一外延含义基本不予采纳。

阅读全文

与同性恋一词最先由谁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