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美国教育创造

美国教育创造

发布时间:2021-10-03 10:26:41

① 美国是什么教育

"多模式就是其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当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题又是什么呢?答案为:“创造”就是其主题。本文——“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将对当代美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及其成因作一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所裨益。

一、“分散”导致音乐教育的多种模式

美国是一个教育行政权高度分散的国家。它有50个州,州以下为县。从教育体制上讲,州以下设学区。全国共有600多个大学区(中小学生万人以上),3000多个中等学区(中小学生2500至10000 人), 12000多个小学区(中小学生2500人以下),学区的教育权利机关是教育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政策和教学计划(含各科教学大纲)。

美国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州可以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但这种计划与大纲是非粗略的,对各个学区只具有指导性,并不具有指令性。只有学区才是真正的教育实体。哈佛大学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其《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一文中这样写到: “美国教育的高度分散与此(中国)形成鲜明对照,50个州的方针各不相同,有时16000个学区也各行其事,这造成了很大的自主权。差异不仅被容忍,而且受到鼓励,地方性也受到尊重。正因为教育行政权的如此高度分散,再加上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背景,因而,导致中小学教育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音乐教育模式自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

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众多模式中,如下几种占有主导地位:即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既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又相互交融混合,它们交相辉映,使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园地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景象。上述几种音乐教育模式虽多系外来的,但由于与美国的实际结合紧密,早已被兼容、吸收成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当把它们看作是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二、“创造”成为多种模式的主题思想

美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模式甚多,从表面上看,会觉得五花八门,甚至会感到杂乱无章。如前所述,16000多个学区的音乐教学大纲都不一样,教材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学校与学校,乃至同一学校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材、教法也不尽一致。然而,我们从这表面的混乱中却不难看出它内在的秩序,在这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主题——创造。

我们认为,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模式必定是鼓励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的模式,而决不是要儿童只作被动地模仿的模式。以下,笔者就几种当代美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创造主题作一简析。

1.奥尔夫教学法与创造

卡尔·奥尔夫(Car Orff)的儿童音乐教育方法是一种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奥尔夫认为如果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要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乐中去。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去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

一堂成功的奥尔夫课往往会给人以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受。参与者(学生)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奥尔夫教学法的训练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有的合奏感。简言之,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这一教学法从德国传入美国后,受到美国音乐教育界欢迎。他们将此教学法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在固有的奥尔夫乐器中又加入了一些美洲和非洲的民间乐器,在教学中既坚持了奥尔夫教学法的精神原则,同时也使这一教学法本土化,使之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2.柯达伊教学法与创造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种民族的、全民的音乐教育思想,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匈牙利的民族素质,主张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并丰富其生活。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1)培养音乐文化水平——用传统音乐语言思考、读写和创作的能力。

(2)通过使用学生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通过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

(3)提高所有学生的表演能力——在班里、在合唱队里演唱、参加重奏团与管弦乐队——把参加集体音乐活动作为丰富生活的一种方法。

(4)让全世界伟大的音乐作品成为学生的财富。

为达到上述目的,柯达伊强调每课时必须集中于若干不同的音乐目标,如:齐唱和分声部唱;乐谱的读写;练耳、内心听觉、记忆技能;识别、使用曲式;随音乐运动;听赏音乐;即兴创作。显然,作为最高阶段的创作是该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柯达伊教学法传到美国后,得到了美国的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采纳,其中包括T·巴赫曼,L·乔克西,M·H·理查兹和D·培根。

巴赫曼博士把柯达伊教学法与美国的音乐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向儿童介绍记谱法时用一线谱的方法进行,其余几条线待必要时再导入。他把节奏从旋律中分离出来,通过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节奏而进一步强调节奏(正是这导致人们将柯达伊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结合运用)。他很重视用听写发展儿童的音乐记忆,尤其是重视音乐创作的教学。他认为,“如果儿童熟悉音乐写作,他们就能更好地掌握照谱演唱音乐。使儿童在初期就意识到他们所学的音乐能由他们自己或其他人表演。”

在使用柯达伊教学法的唱歌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国人在实践中还非常重视使用黑人灵歌这一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的演唱形式,使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与奥尔夫教学法一样,柯达伊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方法。美国人还将二者结合使用,形成了以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正如迈克尔·L·马克所说“两种方法彼此强化,使儿童更富有创造性,更理智地学习音乐。

3.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与创造

爱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Emile Jaques- Dalcroze)所创立的教学法传人美国已久,现在该教学法在美国仍非常流行。这是一种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虽然人们常常以为体态律动就是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但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其三大内容之一。该教学法的另外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

在体态律动的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教师(有时是学生)用钢琴即兴演奏。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视唱练耳课上,要求学生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尤其重要的是要进行声乐的即兴演唱,这种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视唱练耳”课与传统的专业视唱练耳课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即兴演奏多在大钢琴上进行,也可在其他乐器上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与对音乐进行体态反应的自由,学生进行任意速度的即兴表演练习。

达尔克罗斯甚至在理论课上也采用了这种即兴演奏的方法,他让学生即兴演奏旋律或旋律片断,作为发展他们对音程的理解的一部分,并帮助他们熟悉和声。

凡此种种,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非常明确。因此,自1915年前后此方法从瑞士传到美国以后,至今仍盛行于美国各地中小学,并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衍,形成为一种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与创造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真正产生于美国本土的一种教学法。它是根据著名的《曼哈顿维尔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螺旋形上升素质培养大纲”而开设的课程,最初是作为专业音乐学习的一门课程(包括七个方面的素质培养:乐音、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结构。音高、音色、力度都包括在乐音内).后来推广到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领域,而且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使用该教学效果更好。由于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人又直接称之为“发掘创造力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条:(1)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通过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新的工业革命浪潮。(2)教学内容。综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素质训练(五方面素质,十六个周期)。(3)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4)课堂结构。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巩固概念(五个环节)。(5)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飞迪论文网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为六个方面:(1)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2)演出——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不强求最后的统一。(3)指挥——各种素质的综合反应,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指挥的机会。只要能表现音乐,不追求指挥技巧。(4)创造——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新。(5)与(6)为分析和评论估价——对学生的发现、创作、演出随时作好的记录并录音,及时放给学生听,组织分析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使已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归纳和综合。

上述活动、能鼓励学生自己就音乐的综合理解和知识作出判断,并积极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分析与创作的能力及经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为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教学法以外,在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还有卡拉博——科恩教学法;铃木的天才教育方法;流行音乐的教学法(主要为爵土乐教学)等教学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音乐教学法,均贯穿着“创造”这一主题。在此,还应一提的是爵士乐的教学法。

爵士乐是美国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应该称为真正的美国民族音乐。从40年代起,爵士乐的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它由普通的娱乐音乐转向智力音乐,即演奏者更追求主观化的即兴演奏。这种新型的爵士乐所采用的旋律、节奏以及和声同流行音乐非常不一样,这标志着爵土乐已脱胎换骨,开始告别流行音乐,同时,它也告别了原有的大部分普通听众。 内容来自飞迪论文网

就在爵士乐由俗入雅而曲高和寡、其演出走人不景气的低谷之时,教育家们却正好看中了其即兴演奏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这一大优点,渐渐将它纳入音乐课程,爵士乐得以在校园复兴。

1968年,全美爵土乐教育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这被认为是对著名的国民音乐教育会议——唐哥伍德会议精神(创造性教育的精神)的贯彻。该协会在所制定的目标中写到:“促进爵士乐原则在各种教材和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培养并鼓励建议和采纳开设当代作曲、改编和即兴演奏的课程。”由此可见,虽然爵土乐的教学尚不能构成一种完整的模式,但它的原则已被鼓励应用在所有音乐教学中,而这一原则正是创造性原则。

三、音乐学科中创造性教育思想的由来

1.西部拓荒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美国人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源自先辈的西部拓荒精神。当哥仑布1492年初抵美洲新大陆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而五百多年后的美国却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其核弹爆炸、卫星上天、飞船登月、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遍布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看到这些,不得不使人想到他们的精神国宝—— 开拓与创造。多少年来,移民的开拓精神,尤其是西部开拓精神在美国被视为历史的骄傲和美国人进取的象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创造精神逐渐形成为美国的传统,也可以说成为美利坚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他们的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音乐学科自然会受到这样的影响。

2.“斯巴达尼克一号”上天所引起的震撼

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定的误区,其教育的目的从根大程度上停留在为提高生活水平这一较低的层面上。当时,整个基础教育水准下降,艺术教育更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巴达尼克一号,它使美国朝野受到了一场不小的震惊。美国人意识到: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因此,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而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他们研究认为:“俄国大唱片时代建立了一个教育系统,为其统治者训育了一批达到技术高峰所需要的男女人士……”。他们更看到,苏联十分重视基础教育,而且很重视那些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如音乐学科。这样,美国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教育系统,并深入到艺术教育领域。他们领悟到:“要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先进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于是,联邦政府开始对基础教育予以重视,尤其是对艺术教育予以重视。1959年,在科学院、联邦教育总署、空军和兰德公司的支持下,由国家科家院教育委员会主持,在马萨诸塞州召开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会议,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讨论科学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其中包括重视艺术教育的建议。

同年,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ASA)针对艺术教育所受的冷遇而发表声明:“我们主张课程均衡,在这种课程中的音乐、表演、绘画、诗歌、雕塑、建筑应该与其他重要的学科、如数学、历史和科学并驾齐驱……”

由美国科学家们组成的教育研究与发展专门小组是联邦政府的专家顾问团,他们提出如下看法:科学成绩的优秀与个体人类经验的广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最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是那些仅仅潜心于本专业的
人,在某种程度上,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熟悉会使一个好的科学家的观察力更为敏锐。爱因斯坦的成功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位被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和牛顿”的科学巨匠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他自认为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功与音乐密不可分。他说:“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的音乐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由此,音乐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在美国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1963年6月17日至28日在耶鲁大学举办的耶鲁音乐教育研讨会的与会者一致认为:在音乐教育中,有必要刺激个体的音乐创造性和独立性。并强调创造性是发展音乐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在音乐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也进一步得到确认。

于1967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召开的唐哥伍德会议是美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和明确在社会面临迅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在当代美国的作用,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提高音乐教育效率的建议。

他们认为:音乐的教学和体验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要成功地进行音乐的创造性教育,那么,从教学设施到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应教育的具体要求,而不应该受到局限。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想象力并愿使教学常新。会议还强调:“在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中都应强调创造性。”这就再次强调了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同时也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不拘一格。“斯巴达尼克一号”的上天竟使美国人如此清醒地认识到了音乐教育与科技兴国的关系,从而重视起音乐教育,并形成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

四、美国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具有创造主题的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于象美国这样一个多种族大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同时,它对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也不无启示。

启示一:要明确超音乐的音乐教育目的

在美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卡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② 创造教育的来源

(1)创造教育的溯源。
据考究,创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确提出并具体、系统地实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20世纪30、40年代的一些企业。1933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协会高级会员H·奥肯写成了发明讲义,并向麻省教育部申请在波士顿开办发明训练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电气公司为技术人员开设了创造工程课程。这可认为是创造教育的滥觞。
1938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副总裁奥斯本发明了发明技法“头脑风暴法”,被称为创造力开发上的里程碑,奥斯本也被称为“创造学之父”。10年后在布法罗大学创办了培训创造性思维的学校,正式开始进行创造教育。50年代以后,以吉尔伏特为首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参与了创造力的研究,创造力与教育的关系受到重视,创造性教学受到关注。由此看来,创造教育源起于企业界、工业界而非教育界。
(2)创造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创造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中小学实施的应是广义的创造教育,是指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个性、创新能力为目标,有机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
其主要特点有: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激发其创造潜能;注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新能力。

③ 美国学校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

与中国相比,美国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高出一筹。毫无疑问,这些差异和美国的教育体制是密不可分的。1.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做保证。 2.美国小学里艺术类功课的设置,要比中国丰富得多。 算术语文固然重要,但艺术熏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是位著名的意大利画家。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让我们忽视了他同时也是一位发明家的事实。达芬奇在1495年设计了一幅降落伞的草图。许多年以后,法国科学家根据这幅草图,终于让达芬奇的幻想变成了事实。由此可见,艺术和想象与创造发明大有关联,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是无法进行创作的。依此推理,让孩子们用艺术的方式,在纸上自由涂抹心中的想象世界,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肯定大有益处。 3.同样是绘画涂抹,中美学校的教学也有不同之处。 在中国小学,老师通常会拿出绘画样本让全班同学临摹。谁模仿得最逼真,谁的得分就最高。在美国小学,你几乎看不到全班学生都画同一个大熊猫。与此相反,美国老师会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比如在我家二宝的绘画课上,有一次美国老师就是这样告诉学生的,来,你们都画一个外星人吧。最后这堂绘画课的结果是,美国老师收到了几十个外星人的图片。无所谓标准答案,更谈不上模仿得是否逼真,只要是用心设计外星人的孩子们,最后都得了高分。4.除了绘画课,美国小学的音乐教学也非常值得称道。 每次参加孩子们的学校音乐会,我都会感慨一番。我们在中国学校时上的音乐课,都学了些什么呀?美国小学生到了三年级,人人都要选修一门乐器。随后,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这门乐器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升学。我相信,选修乐器的中国孩子肯定大有人在。但在中国小学里,高质量的音乐普及教育肯定不如美国。中国孩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总体缺陷,无疑会影响孩子们的想像力。也许你会不解,音乐和想象力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作曲家是根据什么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的?一定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失聪后的贝多芬,他晚期的创作被认为是超越了以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最高领域翱翔。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贝多芬的晚期成就。 5.中美小学在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 我还发现,在中美小学的语文教学上,也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不同之处。我记得我上小学时,老师经常让我们用田字格本,把什么什么字抄写多少多少遍。在美国,我从来没见到过类似的作业。美国老师当然会提醒学生字迹要工整,但美国孩子们不会用大量的时间机械地抄写生字。我听说一些国内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主动用左手承担孩子抄写生字的任务。如此看来,大量抄写生字,不妨适可而止。用省下的时间,让孩子做一些有创造性的手工作业,不是更好吗。 记得我在国内上学时,听说过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在我看来,美国学校可谓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美国中小学几乎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外出远足(fieldtrip)。美国学校外出远足教学的距离有远有近,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无论是课堂还是外出教学,美国学校对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方面非常用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学校借鉴。 也许你会好奇,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重视艺术教育,美国学校就没有什么新花样了吗?当然有。与创造最直接的相关教育就是科学研究。美国中小学每年至少会举办一次科学节(Sciencefair)。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科学节的比赛。这种比赛选题非常随意,没有标准命题,孩子们对什么拿手,对什么感兴趣,就拿什么课题去报名来试试身手。 孩子是否参加科学节,属于自愿行为,学校并不勉强。美国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态度,很值得我们中国家长学习。中国家长望子成龙者多,期望值过高的家长,难免不对孩子苛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要服从家长,要听话,要懂事。太服从的孩子,容易亦步亦趋,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创造力。在这方面,美国家长比我们相对要通融得多,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总之,注重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鼓励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是美国学校和家长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④ 真正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

多模式就是其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当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题又是什么呢?答案为:“创造”就是其主题。本文——“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将对当代美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及其成因作一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所裨益。

一、“分散”导致音乐教育的多种模式

美国是一个教育行政权高度分散的国家。它有50个州,州以下为县。从教育体制上讲,州以下设学区。全国共有600多个大学区(中小学生万人以上),3000多个中等学区(中小学生2500至10000 人), 12000多个小学区(中小学生2500人以下),学区的教育权利机关是教育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政策和教学计划(含各科教学大纲)。

美国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州可以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但这种计划与大纲是非粗略的,对各个学区只具有指导性,并不具有指令性。只有学区才是真正的教育实体。哈佛大学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其《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一文中这样写到: “美国教育的高度分散与此(中国)形成鲜明对照,50个州的方针各不相同,有时16000个学区也各行其事,这造成了很大的自主权。差异不仅被容忍,而且受到鼓励,地方性也受到尊重。正因为教育行政权的如此高度分散,再加上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背景,因而,导致中小学教育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音乐教育模式自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

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众多模式中,如下几种占有主导地位:即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既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又相互交融混合,它们交相辉映,使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园地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景象。上述几种音乐教育模式虽多系外来的,但由于与美国的实际结合紧密,早已被兼容、吸收成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当把它们看作是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二、“创造”成为多种模式的主题思想

美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模式甚多,从表面上看,会觉得五花八门,甚至会感到杂乱无章。如前所述,16000多个学区的音乐教学大纲都不一样,教材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学校与学校,乃至同一学校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材、教法也不尽一致。然而,我们从这表面的混乱中却不难看出它内在的秩序,在这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主题——创造。

我们认为,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模式必定是鼓励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的模式,而决不是要儿童只作被动地模仿的模式。以下,笔者就几种当代美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创造主题作一简析。

1.奥尔夫教学法与创造

卡尔·奥尔夫(Car Orff)的儿童音乐教育方法是一种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奥尔夫认为如果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要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乐中去。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去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

一堂成功的奥尔夫课往往会给人以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受。参与者(学生)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奥尔夫教学法的训练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有的合奏感。简言之,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这一教学法从德国传入美国后,受到美国音乐教育界欢迎。他们将此教学法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在固有的奥尔夫乐器中又加入了一些美洲和非洲的民间乐器,在教学中既坚持了奥尔夫教学法的精神原则,同时也使这一教学法本土化,使之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2.柯达伊教学法与创造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种民族的、全民的音乐教育思想,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匈牙利的民族素质,主张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并丰富其生活。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1)培养音乐文化水平——用传统音乐语言思考、读写和创作的能力。

(2)通过使用学生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通过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

(3)提高所有学生的表演能力——在班里、在合唱队里演唱、参加重奏团与管弦乐队——把参加集体音乐活动作为丰富生活的一种方法。

(4)让全世界伟大的音乐作品成为学生的财富。

为达到上述目的,柯达伊强调每课时必须集中于若干不同的音乐目标,如:齐唱和分声部唱;乐谱的读写;练耳、内心听觉、记忆技能;识别、使用曲式;随音乐运动;听赏音乐;即兴创作。显然,作为最高阶段的创作是该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柯达伊教学法传到美国后,得到了美国的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采纳,其中包括T·巴赫曼,L·乔克西,M·H·理查兹和D·培根。

巴赫曼博士把柯达伊教学法与美国的音乐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向儿童介绍记谱法时用一线谱的方法进行,其余几条线待必要时再导入。他把节奏从旋律中分离出来,通过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节奏而进一步强调节奏(正是这导致人们将柯达伊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结合运用)。他很重视用听写发展儿童的音乐记忆,尤其是重视音乐创作的教学。他认为,“如果儿童熟悉音乐写作,他们就能更好地掌握照谱演唱音乐。使儿童在初期就意识到他们所学的音乐能由他们自己或其他人表演。”

在使用柯达伊教学法的唱歌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国人在实践中还非常重视使用黑人灵歌这一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的演唱形式,使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与奥尔夫教学法一样,柯达伊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方法。美国人还将二者结合使用,形成了以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正如迈克尔·L·马克所说“两种方法彼此强化,使儿童更富有创造性,更理智地学习音乐。

3.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与创造

爱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Emile Jaques- Dalcroze)所创立的教学法传人美国已久,现在该教学法在美国仍非常流行。这是一种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虽然人们常常以为体态律动就是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但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其三大内容之一。该教学法的另外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

在体态律动的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教师(有时是学生)用钢琴即兴演奏。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视唱练耳课上,要求学生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尤其重要的是要进行声乐的即兴演唱,这种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视唱练耳”课与传统的专业视唱练耳课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即兴演奏多在大钢琴上进行,也可在其他乐器上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与对音乐进行体态反应的自由,学生进行任意速度的即兴表演练习。

达尔克罗斯甚至在理论课上也采用了这种即兴演奏的方法,他让学生即兴演奏旋律或旋律片断,作为发展他们对音程的理解的一部分,并帮助他们熟悉和声。

凡此种种,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非常明确。因此,自1915年前后此方法从瑞士传到美国以后,至今仍盛行于美国各地中小学,并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衍,形成为一种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与创造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真正产生于美国本土的一种教学法。它是根据著名的《曼哈顿维尔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螺旋形上升素质培养大纲”而开设的课程,最初是作为专业音乐学习的一门课程(包括七个方面的素质培养:乐音、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结构。音高、音色、力度都包括在乐音内).后来推广到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领域,而且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使用该教学效果更好。由于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人又直接称之为“发掘创造力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条:(1)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通过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新的工业革命浪潮。(2)教学内容。综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素质训练(五方面素质,十六个周期)。(3)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4)课堂结构。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巩固概念(五个环节)。(5)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飞迪论文网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为六个方面:(1)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2)演出——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不强求最后的统一。(3)指挥——各种素质的综合反应,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指挥的机会。只要能表现音乐,不追求指挥技巧。(4)创造——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新。(5)与(6)为分析和评论估价——对学生的发现、创作、演出随时作好的记录并录音,及时放给学生听,组织分析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使已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归纳和综合。

上述活动、能鼓励学生自己就音乐的综合理解和知识作出判断,并积极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分析与创作的能力及经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为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教学法以外,在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还有卡拉博——科恩教学法;铃木的天才教育方法;流行音乐的教学法(主要为爵土乐教学)等教学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音乐教学法,均贯穿着“创造”这一主题。在此,还应一提的是爵士乐的教学法。

爵士乐是美国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应该称为真正的美国民族音乐。从40年代起,爵士乐的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它由普通的娱乐音乐转向智力音乐,即演奏者更追求主观化的即兴演奏。这种新型的爵士乐所采用的旋律、节奏以及和声同流行音乐非常不一样,这标志着爵土乐已脱胎换骨,开始告别流行音乐,同时,它也告别了原有的大部分普通听众。 内容来自飞迪论文网

就在爵士乐由俗入雅而曲高和寡、其演出走人不景气的低谷之时,教育家们却正好看中了其即兴演奏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这一大优点,渐渐将它纳入音乐课程,爵士乐得以在校园复兴。

1968年,全美爵土乐教育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这被认为是对著名的国民音乐教育会议——唐哥伍德会议精神(创造性教育的精神)的贯彻。该协会在所制定的目标中写到:“促进爵士乐原则在各种教材和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培养并鼓励建议和采纳开设当代作曲、改编和即兴演奏的课程。”由此可见,虽然爵土乐的教学尚不能构成一种完整的模式,但它的原则已被鼓励应用在所有音乐教学中,而这一原则正是创造性原则。

三、音乐学科中创造性教育思想的由来

1.西部拓荒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美国人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源自先辈的西部拓荒精神。当哥仑布1492年初抵美洲新大陆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而五百多年后的美国却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其核弹爆炸、卫星上天、飞船登月、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遍布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看到这些,不得不使人想到他们的精神国宝—— 开拓与创造。多少年来,移民的开拓精神,尤其是西部开拓精神在美国被视为历史的骄傲和美国人进取的象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创造精神逐渐形成为美国的传统,也可以说成为美利坚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他们的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音乐学科自然会受到这样的影响。

2.“斯巴达尼克一号”上天所引起的震撼

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定的误区,其教育的目的从根大程度上停留在为提高生活水平这一较低的层面上。当时,整个基础教育水准下降,艺术教育更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巴达尼克一号,它使美国朝野受到了一场不小的震惊。美国人意识到: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因此,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而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他们研究认为:“俄国大唱片时代建立了一个教育系统,为其统治者训育了一批达到技术高峰所需要的男女人士……”。他们更看到,苏联十分重视基础教育,而且很重视那些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如音乐学科。这样,美国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教育系统,并深入到艺术教育领域。他们领悟到:“要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先进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于是,联邦政府开始对基础教育予以重视,尤其是对艺术教育予以重视。1959年,在科学院、联邦教育总署、空军和兰德公司的支持下,由国家科家院教育委员会主持,在马萨诸塞州召开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会议,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讨论科学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其中包括重视艺术教育的建议。

同年,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ASA)针对艺术教育所受的冷遇而发表声明:“我们主张课程均衡,在这种课程中的音乐、表演、绘画、诗歌、雕塑、建筑应该与其他重要的学科、如数学、历史和科学并驾齐驱……”

由美国科学家们组成的教育研究与发展专门小组是联邦政府的专家顾问团,他们提出如下看法:科学成绩的优秀与个体人类经验的广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最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是那些仅仅潜心于本专业的
人,在某种程度上,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熟悉会使一个好的科学家的观察力更为敏锐。爱因斯坦的成功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位被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和牛顿”的科学巨匠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他自认为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功与音乐密不可分。他说:“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的音乐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由此,音乐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在美国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1963年6月17日至28日在耶鲁大学举办的耶鲁音乐教育研讨会的与会者一致认为:在音乐教育中,有必要刺激个体的音乐创造性和独立性。并强调创造性是发展音乐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在音乐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也进一步得到确认。

于1967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召开的唐哥伍德会议是美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和明确在社会面临迅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在当代美国的作用,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提高音乐教育效率的建议。

他们认为:音乐的教学和体验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要成功地进行音乐的创造性教育,那么,从教学设施到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应教育的具体要求,而不应该受到局限。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想象力并愿使教学常新。会议还强调:“在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中都应强调创造性。”这就再次强调了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同时也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不拘一格。“斯巴达尼克一号”的上天竟使美国人如此清醒地认识到了音乐教育与科技兴国的关系,从而重视起音乐教育,并形成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

四、美国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具有创造主题的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于象美国这样一个多种族大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同时,它对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也不无启示。

启示一:要明确超音乐的音乐教育目的

在美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卡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⑤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创造教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奥斯本研究集体创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布法罗大学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1968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1982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

⑥ 美国教育有什么优势和弊端

美国的教育究竟有那些优势呢?
首先,对于孩子在美国接受教育来讲,可以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美国,不像在国内一样,除了学习,自己什么也不用干,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用自己洗袜子,不用自己做家务,在美国生活,你要学会自食其力,学会做所有的事情。
另外,在美国可以锻炼自己学习的能力,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中,存在个性化的教育,针对孩子的特质,特点进行教育,根据他们的专长进行教育,他们会学习他们所喜欢的内容,对自己专研的事物专研学习。
其次,美国具有完善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这儿的老师基本上是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以上的学历,从事教育需要经过考试,测评以后才可以担任老师,优秀的老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吸收到老师很多优良的学习习惯及学习特质。
再者,来到美国的话,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受到专业的训练。
美国教育的劣势
以上,探讨的都是美国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么,美国教育就没有毛病吗?
当然不是。
美国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成本过高。
我的美国朋友曾经对我开玩笑说,人生就像在高速路上奔跑,你在美国奔跑,会遇到最大的两座收费站,一座是税收,一座是教育。
美国被称为“万税之国”,税务部门是许多人永远逃不过的噩梦;
而美国教育的收费之高,也足以让人咋舌。

⑦ 美国教育的历史

美国教育的历史,从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算起,迄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却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

1、教育的移植阶段。从17世纪至独立前是殖民地时期,其教育是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教会垄断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从初等学校一直到高等学校大多为移植宗主国的学校形式。

2、教育的改造阶段。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是教育制度的初创阶段。

3、从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美国教育的创新阶段,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基本形成。美国教育领导权实行典型的地方分权。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美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阶段。主要有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60年代开始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1971年的“生计教育计划”,70年代中期的“恢复基础运动”。进入80年代后,美国朝野教育改革呼声强烈,但前景如何尚难预料。

(7)美国教育创造扩展阅读:

长期以来,教育公平缺失是美国民众“痛感”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之一。近日,美国司法部公布的一起大规模高校入学骗局让这一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根据法庭文件,33名家长通过一名招生咨询顾问,以作弊造假的方式帮助孩子进入美国顶尖大学。

据路透社报道,目前,好莱坞女演员菲丽西提·霍夫曼已就被指控的共谋与欺诈罪等罪名发表声明,对受控罪行供认不讳。

另外13名学生家长也作出了同样表态。这一案件折射出美国教育体系的深层弊端。专家认为,美国大学现行的申请体系,正让富裕家庭子女在进入优质大学方面拥有不成比例的明显优势,教育体系公平性缺失愈加严重。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入学骗局”。

根据检方公布的文件,从2011年起,涉案家长向加利福尼亚州一家招生咨询机构的经营者威廉·辛格提供资金,由后者出面贿赂高校体育教练和入学考试机构工作人员。

受贿者通过将子女包装成运动员、请枪手代考标准化入学考试或篡改考试答案等手段提高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涉案家长则为这种“服务”支付高达数十万美元的“酬劳”。

这起案件被媒体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入学骗局”。卷入舞弊案的高校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所知名大学。

共有包括家长和大学体育教练等在内的50人被提起诉讼,涉案资金达到2500万美元。涉案的33名家长多为法律、金融等行业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

⑧ 翻译句子:1.美国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1.美国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The main purpose of American ecation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to unearth their creativity.
2,我总结了造成专拖延现象的属三点原因
I have summarized the thre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delay.

这个翻译是语法正确的
希望帮到了你,若满意请点击“选为满意答案”及时采纳,谢谢。

⑨ 美国教育很垃圾的!都是全世界高科技人才创造的美国

在我的印象里面,美国比较提倡教育自由,就是很多学生比较有自主性。但是中国教育可能就偏向于死记硬背吧。就是强制性的比较大。就像美国可能有些人他不一定就是那是要求你读书。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想法,比较片面。

阅读全文

与美国教育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