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文学创造的异化

文学创造的异化

发布时间:2021-10-03 09:04:32

① 为什么 说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的)精神创造活动

文学创造是感知社会后生活后受到影响 并希望通过文字去继续感染更多人
因此文学是特别的精神创造活动

② 现当代文学中的异化是什么意思

“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无论是群体或个体都会碰到不可战胜的自然力或社会力的压迫,于是人们会通过幻想把自己异化为一种能战胜自然力的物,或异化为能摆脱人世间的苦难的物。这种幻想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为人们所喜爱。文学作品中有了“异化”现象,读起来诡谲怪异,产生奇特的艺术魅力。 举例之后就不难理解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写了《变形记》,描写了人与物之间的不正常关系,人异化为非人!一个名叫格里高尔的推销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失去了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和谋生机会,就只好变成一只甲虫,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故事运用虚幻、夸张以至怪诞的艺术手法,就是“异化”在文学中的成功运用。它在荒唐的艺术形式底下,隐藏着内在的合理因素,具有一种特殊的深该的批判力量。

③ 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有机统一。
在文学创作中这两者的关系如何统一的,这就是我这个学期学文学理论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我常常问自己,问什么别人能创作出一部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我只是个欣赏者,有时连个欣赏者也做不到,只是个门外汉,只是个过客,充充看一眼就离去,什么也感受不到因为我不具有文学创作主体基本素质。
文学创作的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的概念,他是指那些面对文学创作客体,并进入创作过程的作家。文学创作主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二是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三是向创作对象倾注强烈感情。
俗话:“《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杨雄说:“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作家大多得力于阅读。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司马迁、王安石、冰心、茅盾、三毛等都是如此。冰心7岁已读完《三国志》,11岁前就读完了《水浒传》《聊斋志异》《滑稽外史》《块肉余生述》《西游记》《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台湾女作家三毛3岁时就迷上书,5岁半就读《红楼梦》,她一生嗜书如命。
也就是说也是说学问影响文学创作。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这里所谓“气”,乃指作家的气质、个性。《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

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这就是主体选择客体,有什么样的主体就有什么样的客体。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只有体验才是主客体融合的方式。
伟大作家司马迁成功经验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关于文学创作客体的几种观点。所谓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以往人们对于文学创作客体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人的主观情感意念;二是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就是自然,即外在的客观世界;三是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曹雪芹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实际中,研究一切实际的人和事,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有了生活积累,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这就是说到了创作的客体,当你遇到秋天黄叶飘落时,就会有“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感受。
而情感是体验的途径。
伟大情感是构成伟大心理品质的主要因素,圣人说:“有德者必有言”,伟大的情感品质可造就才华横溢的文章
文学艺术是情感艺术。要想打动别人就要先打动自己。花鸟很普通,可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不要对自己身上萌生的情感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情景交融、心目相取。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互相渗透构成艺术形象。任何艺术形象都不可能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文学创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是独立于作家之外的自在存在,而是作家眼中的存在,带有作家的主观倾向;作家在作品中融进的主观倾向是社会生活影响制约的产物,并非空穴来风。也就是主体的客体化,客体的主体化。
晋代陆机的《文赋》,中说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我想这里的物是指创作的客体,而情是创作的主体,而文是指语言。孟郊写作讲究一字一句慢慢锤炼,讲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例如“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这是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到了东坡诗里就成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生活物象到了文学中变的别具一格、神灵活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学想象经常因为创新不够,于是语言变得过俗、过滥,总摆脱不了别人的影子。一写荷塘就是田田的叶子,就是微风过处之类;一写美女就是瓜子脸樱桃嘴,现在时兴的是可人、性感之类。古人都懂得不正面去写罗敷的美,这就是文学的语言。
所以说有了文学的语言文学创作主体和客体更好统一。
而主客体的统一是一个彼此之间双向交流、相互融合、同构对位和共同吸附、共同超越的过程。

④ 现当代文学中的异化是什么意思

异化这个词没有标准的解释,根据理解不同,含义也可以有变化。但在文学中一般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固定对象在某些方面的作用下发生了扭曲、分化,陷入非正常状态。在文学中这个对象多数是人,有时也可以是某种意识 形态、价值观念等。

⑤ 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哪些特殊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
客体即“自然”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内独立于人之外的自容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客体即“情感”说
与客体即“自然”的文学观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⑥ 论述文学创造的过程

过程
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3、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5、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6、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⑦ 文学创造的客体的名词解释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整体性。例如,《红楼梦》围绕着宝黛的爱情悲剧这一轴心,展现的是封建家族内部的、外交的、世俗的、官场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方面生活相交织的画卷。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并不是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东西都可以进入作品的,有些缺乏审美价值的东西根本无法表现,硬要描绘出来也不成其为艺术作品。正如鲁迅所说:“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乌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

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有诗意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反映的自然风景、自然花草本身就是美的,能直接激发人们的美感,无疑具有客观审美价值。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你没对月亮进行休验,月亮也就不会成为你的创作对象;曹雪芹如果没有对封建社会晚期青年男女不幸命运的熟悉、体验,那些不幸青年男女的生活也就不会成为《红楼梦》的反映对象;钱钟书如果没有对旧式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的体验,那群处于“围城”状态的知识分子又怎么能成为作家创作的现实客体呢?可见,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实际客体。所以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如鲁迅故乡中那阴晦的天气、冷风、荒村,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环境,而是浸渍着作家悲凉情绪的心理空间。

⑧ 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关于「异化」的作品和作者。越多越好。谢谢!

“异化”这个译名

《读书》1999年第8期上,有一篇辜正坤先生的文章《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其中谈到“异化”。作者认为,这个译名“虽不算错误,但是由于其意义非常重大,影响非常深远,所以在翻译上应特别加以注意”。“八十年代的理论界曾爆发过一场关于‘异化’问题的大辩论。‘异化’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别扭,给人的印象无非是变化的意思。但是,这个词当然还不是这么简单。”

作者在叙述了这个外来词的语源和语义发展后,说:“显而易见,所谓‘异化’的观点就是一种主体和客体以某种方式发生了换位或谓之转化的观点。根据这些考察,我们在某些场合虽然仍可以使用‘异化’这一个术语,但在更多的场合不妨将英语词alienation译作‘主客易位现象’或‘反客为主现象’之类的术语。”他认为,这两个译名在含义上“一目了然”,同时也较通俗,不至于使读者产生“别扭、神秘、深不可测的印象”。

辜先生关于译名应当力求易懂的意见,我在原则上是很赞同的;我也不喜欢时下某些文章那种卖弄新名词以故作高深的癖好。不过我是赞成“异化”这个译名的。我认为,说“异化”就是“主客易位(或颠倒)”固然不能说错,但是还漏掉了两层重要的含义:第一,这个客体不是主体偶然遇到的外设的客体,而本来就为主体所有,甚至是从主体的活动中产生或分化出来的。第二,这个客体也不是一般地反客为主,而是束缚、反对、支配原先的主体,使它陷入不自由的地位。单说“主客易位”或“主客颠倒”,这两层意思就表达不出来。

举例说,两军相战,甲方向乙方发动进攻,乙方处于防御地位。这时,甲方是主体,乙方是客体。经过一番较量,乙方发动反攻,甲方退却,乙方又成了主体,而甲方转为客体。这种主客体换位,就不能说是异化。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与人辩论时,总是先承认自己无知,愿意向对方请教,聆听对方的高见。这就是把自己摆在客体的地位。而对方往往自居为主体,给他种种教导。于是苏格拉底一个接一个地提问题,暴露对方的自相矛盾,最后使对方理屈词穷,不得不承认自己无知,而苏格拉底倒是对的。这当然也是反客为主,但这同样不能说是异化。

辜文说,“异化这个词的德语原文是Entfremng,它译自英文alienation”。我恐怕他说反了,应该是英文译自德文。正如辜先生所说,使“异化”观念成为一种核心观念的人是黑格尔。我们现在使用的“异化”概念是创始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当然,还可以从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中找到费希特和席勒的影响,但他们都是德国人;即使追朔到卢梭,他仍然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所以,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英语alienation是译自德语Entfremng。弄清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才能在考虑译名时,从这个概念在德国哲学中的含义出发。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的意思是,这个实体不是静止的,而是能动的,它能够建立自己的对象或客体。这就是“一分为二”,或用黑格尔的原话说,“它是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但是由于主体的能动性,这种对立又要被扬弃而重新建立统一(这可以说是“合二而一”)。如果停留在原始的统一性中,没有内在的否定物,没有“严肃地对待他物和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问题”,那就不是真正的主体。

黑格尔的体系是这样一个三段式:理念-自然-精神。理念是纯逻辑范畴,它外化或异化为自然,这就是理念由“自在”变为“他在”。本来是洁净空阔,不为现实所沾染的理念,在这里采取了外在的,物质的形式,受到了束缚而陷入不自由的状态,只能躲在自然的后面,秘密地进行活动。在人的身上,理念终于挣脱了自然的桎梏,扬弃了异化,重新回到自身,作为自在自为的(自觉的)理念而出现,这就是精神。

下面是费尔巴哈。流行的观点说费尔巴哈抛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有点不公道。费尔巴哈论证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创造上帝而不是相反,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的运用。这当然也是主客体的颠倒,但费尔巴哈的意思不仅是人由主体变成了客体,而且说这是人的本质的丧失,因为人把人性中最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上帝了。神性就是人性,是人性的理想化。上帝越是伟大,人就越是卑微;上帝越是万能,人就越是无能;上帝越是无所不知,人就越是愚昧无知。总之,“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批判宗教,就是要把属于人的东西从上帝那里收回来,还给人,恢复人的丰富的人性。

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尽管异化概念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研究黑格尔的学者却没有注意到它,连异化这个术语都很少使用。马克思最早看到这个概念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已经从费尔巴哈停止的地方前进,指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而这个社会之所以产生宗教,因为它本身是颠倒的世界。马克思的意思不仅是人从主体变成了客体,而且指人受到社会关系的扭曲从而失去自己的本质(马克思说过,专制制度使人不成其为人);而照马克思的说法,这种社会关系本来是人在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出来的。宗教批判的结论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既然如此,就“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这样,马克思就把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批判发展为现实社会异化的批判。

在1844年的《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批判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这成为这篇手稿的中心部分。劳动异化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商品越是有价值,他自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自己越是变得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昧。“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的力量;意味着他给与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抗。”(《马恩全集》42卷,91-92页)

这里马克思用的是“外化”(Entaeusserung)这个词,而不是“异化”(Entfremng),但在这里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在另外一处地方,马克思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工人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马恩全集》42卷注释第41条说,马克思在《手稿》中往往并列使用这两个德文术语来表示异化这一概念。“但是他有时把Entaeusserung这个术语用于表示另一种意义,例如,用于表示交换活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获得,就是说,用于表示那些并不意味着敌对性和异己性的关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意思就是,“异化”(Entfremng)是表示敌对性和异己性的。

黑格尔的异化观念和“对象化”差不多,那种客体倒过来支配主体的含义并不很明显,到马克思那里才加以强化。马克思区别了“异化”和“对象化”(或客体化)。他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仅不能占有这个对象,而且被这个对象(客体)所奴役,这种对象化才变成异化(参看《马恩全集》42卷91页)。由此可见,把异化这个译名改为“主客易位”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

《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在世时并没有发表,而此后马克思较少用这个术语(除了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1872年《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出版时,马克思把其中出现的四个“异化”这一术语改掉了三个。胡乔木曾经用这件事来说明马克思抛弃了异化概念。其实,我认为马克思不过是担心法国读者对这个德国哲学的概念感到生辟而已。他在致法文版出版商莫里斯.拉沙特尔的信中曾表示担心,由于他使用了黑格尔的方法,急于追求结论的法国读者会因为一开始就读不下去而气馁。据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的自述,在1925年他二十岁的时候,法国大学的讲台不仅不讲马克思,甚至对辩证法十分恐惧,所以他们连黑格尔也不知道。这样,当年马克思的担心就毫不奇怪了。

《哲学手稿》1932年发表,立刻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但围绕异化问题引起的讨论在二战结束后才真正热闹起来。这主要是在德国和法国。那么《手稿》的英译本出现于何时?一般的说法是1959年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译者是马丁.米里根(Martin Milligan)。当时,已经流行用alienation来翻译Entfremng,但米里根却采用了estrangement这个译名,而把alienation用来翻译Entaeusserung。米里根的理由是,英文alienation含有法律上的和商业上的意义(如转让财产),这个意思,黑格尔是用Entaeusserung来表达的,而德文的Entfremng却没有这个含义。米里根采用的estrangement这个英译名,可以供我们在选择中译名时作参考。

《哲学手稿》的第一个中译本出现在1956年,译者是何思敬。由于原文就不好懂,加上译文的生硬,当时好像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1963年,我初次遇到了给异化概念下一个界说的问题。那时周扬正在准备在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报告,其中谈到异化问题。讲稿送给当时在南方的毛泽东审阅,毛很重视,指示要帮助把这篇文章改好。在修改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几句话把“异化”这个词解释一下。康生来了,陈伯达也来了,但找遍了当时可以找到的参考资料,也找不到现成的定义。康生查了老版《辞海》,倒是有这个词目,但解释说这是一个生理学名词,与“同化”的意思相反。康生说,这没有用。我并未参加这篇报告的起草工作,但由于我当时正在研究异化这个问题,奉命拟一个解说。我的这个解说被采纳了。后来,我也用在我自己写的《关于“异化”的概念》一文中,如下:“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就是‘异化’”。(《在哲学战线上》,471页)。

我这个界说是概括了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三个人关于异化的概念,但重点是马克思。这里说的“主体”,在黑格尔那里是“绝对精神”,在费尔巴哈那里是抽象的“人”,在马克思那里是实践的人。

80年代初,我才有机会看到一些英文的网络全书和哲学辞典对“异化”的解释。我感到自慰的是,经过比较,我在60年代的界说大体上是站得住的。

如果以上对异化一词的含义和来龙去脉的解释不错的话,那么,选择什么译名的问题就好办了。我认为,“异化”这个译名比其他译名要好。说简单些,“异化”就是“异己化”。在中文里,“异己”不仅是“和自己不同”或“和自己分离”的意思,而且含有“对立”甚至“敌对”的意思。所以,这个译名是很贴切的。另外,既然“异己化”中的“己”就是人,那么“异己化”也就是“非人化”。

1980年,当我第一次面对一些研究生提出的“什么是异化”的问题时,也曾担心过:他们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怪名词?他们能不能接受这个概念?但是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他们听得很有兴趣。隔不了多久,异化概念就和人道主义一起,成为热门话题了。正当这场讨论方兴未艾的时候,却中断了,以至现在人们又对异化这个名词产生“别扭、神秘、深不可测”的感觉,这是令人遗憾的。

⑨ 如何理解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主观心灵世界和人的异化,"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文学中的异化问题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扩展与延伸。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异化问题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更是一种让人沉思反省的悲剧美感。

⑩ 文学创造的主体化特征举列说明

1、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内思维特征;情感体验和感容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对创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小结
1、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
2、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阅读全文

与文学创造的异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