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养蜂界发明家

养蜂界发明家

发布时间:2021-10-03 04:44:32

A. 好词好句,二年级

你好!二年级好词: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精神焕发 、龙马精神、 兴高采烈、气宇轩昂 、生龙活虎 、喜笑颜开 、局促不安 、面红耳赤 、
好句:
1.公园里有个湖,湖里的水清澈见底,湖底有许多鹅卵石,里面有许多的小金鱼,很可爱,每年的十五,湖边就会有许多人来观赏鱼。
2.公园里的树真多呀!有桃树、樟树、竹子……松树高大挺拔,它粗壮的树干就像有力的手臂一样,欢迎着每一位到公园来的游客。
祝你生活愉快!

B. 如何科学养蜂

建议加入养蜂QQ群,里面那里养蜂的都有,应该有你要的答案,还可以经验交流
一、养蜂场地的选择
养蜂场所的环境条件与养蜂的成败及蜂产品的产量密切相关,所以应选择蜜源丰富、环境适宜的地方建立蜂场。 养蜂场地周围2.5千米半径范围内,全年至少要有一两种大面积的主要蜜源植物。养蜂场地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小气候适宜。西北面最好有院墙或密林,山区应选山脚或山腰南向的坡地上,背有挡风屏障,前面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间有稀疏的小树。冬春可防寒风吹袭,夏季有小树遮荫,免遭烈日爆晒,是理想的建场地方。蜂场附近应有清洁的水源,若有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更为理想,可供蜜蜂采水。蜂场前面不可紧靠水库、湖泊、大河。
一个蜂场放置的蜂群以不多于50群蜂为宜,场蜂与场蜂之间至少应相隔2千米,以保证蜂群有充足的蜜源,并减少蜜蜂疾病的传播。
二、蜂群的排列
新开辟的养蜂场地,首先要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打扫干净,然后陈列蜂群。蜂群排列的基本要求是,便于蜂群的管理操作,便于蜜蜂识别本群蜂箱的位置。蜂群数量较少的,可以采取单箱单列或双箱并列;蜂群数量较多的蜂场,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1米,行距2-3米,距离较宽为好。
中蜂群宜散放,亦可2-3群为1组,分组防置,各群或组之间的距离宜大。交尾群或新分群应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并且适当地利用地形、地物,以便于蜜蜂识别自己的蜂箱。
如果转地放蜂途中,在车站、码头临时放置蜂群,可以一箱挨一箱地排成圆形或方形。
蜂箱的巢门朝南,或东南、西南方向,可使蜜蜂提早出勤,低温季节有利于蜂巢保温。蜂箱用砖块、石块、木架等垫高20-30厘米,以免地面湿气侵入蜂箱,并可防止敌害潜入箱内危害蜂群。蜂箱应左右放平,后天垫高2-3厘米,防止雨水流入蜂箱,也便于蜜蜂清扫箱底。

C.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登第一个广告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1、登第一个广告的目的是卡罗尔想收养一只小猫。
2、结果别人送来了许多许多小猫,以至于爸爸只好又登广告把小猫送人。
——出自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D. 养蜂冬天开箱为什么不能提脾看

因为冬天外部温度低,巢箱内温度高,提脾看会导致箱内温度发生波动,影响蜜蜂生长。

蜂群越冬,有两个温度,即蜂团外表温度和蜂团中心温度,正常越冬蜂团外表温度6一10,中心温度14一25,总是拿蜂脾出来看,其两个温度都会随着外界的气流交换而波动。

所以冬季蜂群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老是把蜂脾拿出来的。

(4)养蜂界发明家扩展阅读:

冬季养蜂注意事项:

1、保温处理

冬季气温较低,且昼夜温差较大,低温会直接将蜜蜂冻死,还会影响到蜂群的摄食和活动力,在低温条件下,蜜蜂会通过大量的摄食来提高体温以抵御严寒,会造成饲料的大量消耗,所以冬季做好保温措施极为重要。另外冬季蜂场要远离蜜源,以免蜜蜂采蜜时直接冻死。

2、充足的饲料

冬季蜜源稀少,蜜蜂食物得不到补充,会消耗大量的储备蜜源,这时就需要人工补饲,一般选择优质而不结晶的饲料,加入一些防病的药物,用来预防病害,可用蜂蜜搭配白糖熬制糖浆做饲料,饲料要保持干净清洁,严防油类等混合。

E. 养蜂蜂箱里的隔板有什么作用

养蜂蜂箱里的隔板作用是为蜂准备一个栖息的场所,便于蜂蜜附着在上面;蜂箱是养蜂过程中供蜜蜂繁衍生息的处所,是最基本的养蜂工具。

1857年美国人郎氏发明了活框蜂箱与随后发明的巢础机和分蜜机一起被称为蜂具的三大发明,而正是这些养蜂工具的使用,结束了数千年传统养蜂采用土窝、毁巢取蜜的生产方式,奠定了新式养蜂的基础,使养蜂生产出现巨大的飞跃。

活框蜂箱和意大利蜜蜂一起传入我国,现在我国使用的蜂箱很多,比如十框蜂箱、达旦蜂箱、十二框方形蜂箱等,其规格大小不尽相同,但结构原理基本一致。

(5)养蜂界发明家扩展阅读:

制作要求

1、制作蜂箱的木料,宜选用坚固耐用而又质轻,不易变形、裂缝的木材。北方以白松、红松、桐木、椴木等较好;南方可用杉木。在制作前,应将木料充分风干或烘干。

2、箱身的四壁,最好采用整块的木板。如用较小的木板拼接,最好在拼接处采用凸凹面或面的错口拼接粘牢。采用前者时,有凸面的板放在下面,有凹面的板放在上面,采用后者时。

3、蜂箱的外壁应尽可能刨平。

F. 列宁和养蜂人发明了什么

列宁和养蜂人并没有发明了什么,列宁和养蜂人讲的是列宁想找养蜂人谈天,就派人请养蜂人来谈天,可是往常请养蜂人的人回了莫斯科,别人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只好一边走一边观察蜜蜂,通过他的判断力与观察力,终于找到了养蜂人。

G. 怎么养蜂

初养蜂者需要:1、蜂箱2、蜂具3、蜂种4、四季管理5、病害防治等环节,内容较多,篇幅有限,间单介绍一些。
一、蜂箱、巢框、巢础、摇蜜机、起刮刀、面网、喷烟器、隔王板等用具。
蜂箱标准箱,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蜂箱是10框标准箱,又称郎氏蜂箱,它是由10个巢框,箱身、箱底、巢门板,副盖、箱盖以及隔板组成的。十框箱:可用不变形的红白松、杉木、青杨等坚固耐用的木材。板的厚度不少于2公分。箱内围长465毫米、宽380毫米、高245毫米,前后壁外侧各有一个扣手,便于搬运。前后壁内侧上部各开一条宽8毫米、深25毫米的槽,槽口处钉上一铁片引条,引条上沿距箱体上沿17毫米。2、箱盖a、蜂箱大盖b(副盖)纱盖。3、箱底。
二、蜂 具
蜜蜂饲养管理用具有多处,除蜂箱外还有巢础、分蜜机、面网、起刮刀、蜂帚、隔王板等都是必需的,根据蜂的规模选用,其他蜂具如生产蜂王浆、生产蜂花粉等的用具可根据需要购置。
1.巢础
巢础是安装在巢框内供蜜蜂筑造巢脾的基础,它是人工制造的蜂蜡片,经巢础机压制而成,具有巢房底和巢房壁的板基。有供饲养欧洲蜜蜂使用的意蜂巢础; 生产雄蜂蛹的雄蜂巢础;饲养中蜂用的中蜂巢础。使用巢础筑 造的巢脾整齐、平整、坚固,雄蜂房少。
2、面网
面网是管理蜂群时,保护操作者头部和颈部免 遭蜂蜇的用具。
3、起刮刀
养蜂的专用工具。一端是弯刀,一端是平刀。 用它撬动、刮、铲东西。如撬动副盖、刮铲蜂箱内和巢框上的污物。
4、喷烟器
是镇服或驱赶蜜蜂的工具。由发烟筒和网箱两部分组成。使用时,把纸、干草或麻布等点燃,置入发烟筒 内,盖上盖嘴,鼓动风箱,使其喷出浓烟,但不要喷出火星。
5.蜂帚
主要用来扫除巢脾、箱体、养王框等蜂具上附着的蜜蜂,是长扇形的长毛刷。一般有两排刷毛,刷毛长65 毫米,用不易吸水的白色马鬃或马尾毛制成。
6.蜂具凳
可放置管理用的蜂具和记录本。检查蜂群时当坐凳。
7.隔王板
隔王板是控制蜂王产卵和活动的栅板,把蜂群严格分隔为育虫区和产蜜区,使幼虫、蛹、花粉等不会与蜂蜜相混杂,工蜂可以自由通过。用14号铅丝制成的铅丝隔王板,牢固耐用,不易变形;两铅丝之间的空隙约4.4毫米,蜂王不能通过,但价格较贵,用直径7.5毫米竹丝制作的竹丝隔王板,在我国南方取材方便,加工容易,成本低,但是牢固度较差,较易变形,隔王板分平面隔王板和框式隔王板。平面隔王板是把育虫巢和贮蜜继箱分隔开,便于取蜜和提高蜂蜜的质量。框式隔王板插在蜂箱内,可把蜂王控制在几个脾上产卵。
8.饲喂用具补充饲喂蜜汁、糖浆或水的用具有多种,常用的有:
(1)巢门饲喂器,也称瓶式饲喂器由一个广口瓶和底座组成,瓶盖用寸钉钉出若干个小孔,将装满蜜汁的瓶子倒放,插入底座,在大气压力下,蜜汁能被蜜蜂吸出,而不滴落。晚间将巢门饲喂的底座口从巢门插入巢内,适合进行奖励饲喂,能避免引起盗蜂。对于未满箱的弱群,可将它放在蜂箱内的隔板外面饲喂。河北农业大学养蜂场研制的塑料杯饲喂器携带方便,灌人糖浆后,盖上底盖,翻转底盖朝下平放,从巢门插入巢内。
(2)框式饲喂器
为大小与标准巢框相似的长扁形饲喂槽。有木制的和塑料的,也可用粗竹子制造。器内,有薄木片浮条,饲喂时供蜜蜂立足吸食,框式饲喂器适合进行补助饲喂。此外在巢框上梁凿成长方形的浅槽,也可作为少量饲喂蜜汁用。
(3)巢顶饲喂器
是放置在蜂箱上面的大型饲喂器,大小类似浅继箱的盘状,适应紧急补充饲料和饲喂越冬饲料,一次可装5~10升糖浆。
9.蜂王诱入器
常用的蜂王诱入器 有木套诱入器、安全诱入器和框式诱入器等数种。
(1)木套诱入器
木套诱入器是一个扁平的铁纱笼,一端的木堵头上开有小孔,装有可抽拉铁片,铁纱笼的开口端插入一薄木板。
(2)安全诱入器,又称扣脾诱入器是一个长方形的银丝纱笼,四壁的下部有铁片制的齿牙,可以压入巢脾,下部有一可抽出的铁片。
(3)全框诱入器
用木板或铁板为框架,两个大侧面装备铅丝纱,其内部宽度约43毫米,高度245毫米,刚好可装入一个巢脾,上面有抽拉板。
(4)蜂王笼
是用铅丝纱制成的长方形小笼,体积约23橐米×33毫米×50毫米,其上面铁壁有一圆孔,由此可放入王台或蜂王,圆孔上有滑动的铁片盖,下部装有可开闭的木制饲料槽,槽内可装入炼糖。可用来诱入王台或蜂王,也可以囚禁蜂王。近年来广泛使用一种竹丝制作的蜂王笼,以四周钻有小孔的塑料片,作上下两端,用直径2毫米的竹丝插入小孔,围成长方形小笼,体积约20毫米×33毫米×50毫米,每根竹丝间距3毫米,其中有一根竹丝较长,是活动的,可以拉出,由此处放入蜂王。多用于晚秋或冬季,将蜂群的蜂王关入竹丝蜂王笼,使蜂王停产,便于防治蜂螨。
三、蜂种
选择蜜蜂了。现在饲养的主要蜂种是意蜂和黑蜂系的杂交蜂种。初养蜂的,早春最早的时候,一般买个四箱左右,三箱到四箱的蜂,这个蜂就可以搞饲养了。
(一)东方蜜蜂
东方蜜蜂有许多自然品种,如印度蜂、爪哇蜂、日本蜂以及中华蜜蜂等。
中华蜜蜂(中蜂)是我国的土著蜂。工蜂体长10~12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在高纬度、高山区中蜂的腹部色泽偏黑;处于低纬度、平原区的色泽偏黄。全身被灰色短绒毛。喙长4.5~5.6毫米。雄蜂体长11~14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
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中蜂因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特别在南方山区,具有其他蜂种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西方蜜蜂
西方蜜蜂有欧洲类型、非洲类型和中东类型3种。我国饲养的西方蜜蜂都属于欧洲类型,我们常称它们为欧洲蜜蜂。
1、意大利蜂
意蜂为黄色品种。工蜂腹板几丁质黄色,第二至第四节腹节背板前缘有黄色环带。体长12~14毫米,绒毛淡黄色;喙长 6.2~6.9毫米。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善于采集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造脾快,产蜡多。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抗巢虫力强。意蜂易迷巢,爱作盗,抗蜂螨力弱。蜂王产卵力强,工蜂分泌蜂王浆多,哺育力强,从春到秋能保持大面积子脾,维持强壮的群势。
意蜂是我国饲养的主要蜜蜂品种。它的越冬性能不如东北黑蜂和其他欧洲黑蜂。意蜂除在华南亚热带地区越夏困难,在西藏地区没有饲养外,在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卡尼鄂拉蜂
卡蜂的大小和体型与意蜂相似,腹板黑色,体表绒毛灰色,喙长6.4~6.8毫米。卡蜂善于采集春季和初夏的早期蜜源,也能利用零星蜜源。分蜂性较强,耐寒,定向力强,采集树胶较少。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主要采蜜期间蜂王产卵易受到进蜜的限制,使产卵圈压缩。 3.喀尔巴阡蜂
它是卡尼鄂拉蜂的一个地方品种,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卡蜂相同。
3.东北黑蜂
黑龙江省饲养的东北黑蜂。是卡蜂和欧洲黑蜂的杂交种,并混有意大利蜂的血统。体型与卡蜂相似,腹节背板黑色,绒毛灰色,喙长平均6.4毫米。分蜂性较弱,耐寒,性温和,不怕光。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善于采集流蜜量大的蜜源。
4.欧洲黑蜂
工蜂体长12~15毫米,腹部粗壮,背板黑色,有的在第二三腹节背板有黄棕色斑,绒毛深棕色,喙长平均6.4毫米。分蜂性较强。采集树胶多,怕光,检查时蜜蜂乱爬。蜂王产卵力较强,春季群势发展平缓,善于采集夏秋季的主要蜜源。我国新疆伊犁一带饲养的欧洲黑蜂也叫新疆黑蜂,大部分已经与意大利蜂混杂。
(三)我国选育的高产蜂种
1.浙农大1号意蜂品种
浙农大1号意蜂品种是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福建农学院蜂学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协作选育的蜂蜜、蜂王浆双高产意蜂品种, 1995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经专家鉴定,浙农大1号蜜蜂的蜂王浆产量显著高于我国饲养的其他蜜蜂品种(品系);春季群势增长率较大,采集、利用花粉较多;产蜜量与意大利蜂其他品系相当,而且在形态上和同功酶方面也产生了变化,是蜂王浆、蜂蜜双高产品种。早春的1千克蜜蜂(4框蜂),在7~8个月的生产期,可生产蜂王浆4千克。
2.白山5号三交种蜜蜂
白山5号三交种蜜蜂,是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选育成功的优良杂交种蜜蜂,该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山5号三交种蜜蜂的繁殖力比普通意蜂高18%,产蜜量增加 30%以上,王浆产量增加20%以上,越冬群势削弱率降低10%,越冬饲料消耗减少25%,具有增殖快、群势强、高产、低耗、越冬安全等优点。
3. 高产杂交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选育的蜂蜜高产杂交种(国蜂213)和蜂王浆高产杂交种(国蜂414),其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分别比普通意蜂提高70%和60%。
4.平湖王浆高产意蜂品系
平湖王浆高产意蜂品系是浙江省平湖县养蜂专业户周良观、王进经过20多年的定向选育,由意大利蜂选育成的蜂王浆高产品系。经专家鉴定,平湖意蜂比当地饲养的普通意蜂蜂王浆产量高30%~228%,平均增产87%。在蜜源情况不佳,甚至缺乏蜜粉源时期,依靠饲喂也能获得王浆高产,适合定地长期生产蜂王浆,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5.工萧山王浆高产意蜂品系
萧山王浆高产意蜂品系是浙江省萧山县养蜂专业户洪德兴在天目山山区经过18年定向选育而成。萧山意蜂具有很强的蜂王浆高产性能,只要有充足的粉源或者饲喂人工花粉,就能获得蜂王浆高产稳产。该蜂种还具有分蜂性弱,易保持强群,采蜜力强等优点。
6.松丹1号和松丹2号 这两个双交种蜜蜂,是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培育的,蜂蜜产量分别提高73%和56%,蜂王浆产量分别增加14%和26%,越冬群势削弱率分别降低12%和7.5%,饲料消耗分别减少33%和12%。

H. 龚一飞的养蜂学家

龚一飞(1926~ )养蜂学家,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蜂学专业的奠基人,各级养蜂学(协)会的积极组织者。祖籍福州,1926年5月27日生于厦门集美镇。教授。九三学社社员。1949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留校任助教兼农业推广干事。从1951年5月院系调整转为福建农学院工作起至1995年10月退休,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1年~1989年任养蜂系(1988年改为蜂学系)系主任。曾任第7、8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福建省委第3、4届副主委,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浙江农大动物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农业部教材指导委员会畜牧学科组成员、蜂学专业组组长,中国养蜂学会1~3届副理事长,福建省养蜂学会1~3届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养蜂学会首席顾问,福建省养蜂学会名誉会长,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名誉所长,九三学社福建省委顾问。1985年评为福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988年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1996年评为福建省科协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上我国现代五名养蜂家之一,立传人《中国农业网络全书?养蜂卷》。1992年起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成长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龚一飞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旧中国大多数百姓家庭生活困窘艰难。龚一飞虽然是生长在福州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龚易图的“龚家花园”(西湖宾馆的中心部分)内,但由于不是嫡系子孙,龚家花园的富庶与他们家几乎无关。所幸的是,那宛若大观园的豪宅里有数不清的花鸟虫鱼。这些自然界的生灵在龚一飞的童年里成了他痴迷热爱的生物学的免费启蒙老师。
他的父亲龚礼贤是生物学教师,家里就存有不少动、植物标本。父亲的言传身教也促使他对生物学兴趣的养成。可是真正让他走上养蜂、研蜂这条“甜蜜之路”的原因却是家庭的不幸。抗日战争时期,年仅42岁的父亲因病去世。在图书馆做管理员的母亲要独自拉扯大大小小的5个孩子。1944年,身为老大的龚一飞考取了大学,对于这个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件欣慰而又为难的事。中途他就从协和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辍学,当了一年小学教师以贴补家用。
协大校园坐落在鼓山麓闽江畔魁歧村,四周山川挺秀,林木茂盛,适于养蜂。20世纪40年代,龚一飞肄业期间,师从林青教授学习养蜂。既然身怀知识,就可以学以致用,而且养蜂投资小收益快,养蜂助学对他来说是一条可取之道。于是,他从亲友处借来钱,马上将想法付诸实施。10箱蜜蜂养在离校颇远的果园里。每到周末,他便从魁歧乘船过江并奔走十余里地前往照管蜂群。他依靠学识,付出艰辛,终于掌握了驾驭蜂群的技术,而蜂群也给他带来了回报。10箱蜂一季下来收了500多kg蜜。按时价算,1kg蜂蜜可换6kg大米,500kg的蜜就是3000kg大米。这就解决了学费和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这样,龚一飞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教育事业
1949年夏他自该校毕业,留校工作,开养蜂课。1958年,受命筹建福建农学院养蜂场,任命为场长,同时将私有小型蜂场捐赠该场。1959年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0年,应邀担任由农业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养蜂师资培训班教师,主讲蜜蜂生物学课程。同年,福建农学院创办2年制养蜂专业,出任养蜂教研组主任。他经常与师生一起扩种蜜源植物,建立校内蜂场,带领师生深入山区教学。1961年,被福州市科学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1965年,主持举办了全国中蜂师资训练班,为推广中蜂科学饲养培育了骨干力量。
1967年养蜂专业因文革停止招生,他组织教学蜂场的100多群意蜂到新疆吐鲁番盆地采棉花蜜,创造了平均群产蜂蜜190kg的高产纪录。1969年至1972年下放期间,在福建省浦城县的福罗山区与当地农民栽果树、诱捕野生中蜂,将圆桶旧法饲养的中蜂改为活框科学饲养,建成了集体定地蜂场,为探索闽浙赣边境山区蜜源潜力和野生蜜蜂的生活规律积累了经验。1978年,福建农学院养蜂专业恢复招生,他任专业主任。1980年,养蜂专业扩展为4年制本科。面向全国招生、分配。1981年,福建农学院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养蜂系,他任系主任。1984年该系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这个院系现已扩展为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下设蜂学、蜂产品加工与贸易以及蜂疗3个专业,成为全国唯一培养高等院校蜂学本科多样化人才的基地。自1960年至今,己为我国蜂业战线的各个部门输送了千余名专科、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并培训了数百名蜂业专项技术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海内外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教学科研机构领导者……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龚老师数十年来历经沧桑,贡献毕生精力为蜂学教育事业而奋斗,今已桃李花开,硕果累累!
科学研究
龚一飞在20世纪40年代于协和大学农学院肄业期间,边养蜂助学,边师从赵修复教授选修《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并对达尔文学说深感兴趣,立志探索蜜蜂世界奥秘,希望利用蜜蜂以厚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养蜂教学、科研以及生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眼界顿开,坚信一切真知灼见皆源于实践。他在蜂学方面的精湛造诣,正是他长期实践的结果。
1952年以来,龚一飞在养蜂科研和教学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蜂蜜高产技术、蜜蜂病敌害防治技术,蜜蜂生物学、蜜蜂育种新技术等多课题的研究。先后在全国性及地方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2年,在他主持下,首次研究成功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75年,他编著的《怎样养蜂》一书,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先后印刷6次,发行67万册,对普及养蜂技术起了重要作用。他受农林部教育局委托主编的我国第一部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养蜂学》,获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他受农业部、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全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养蜂》,前后印刷5次。他参加编写、翻译的著作还有《养蜂手册》、《副业生产手册》、《农业网络全书?养蜂卷》、《蜜蜂机具学》及世界养蜂名著《蜂箱与蜜蜂》等。
他在学术上有不少颇具影响的创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根据中蜂独特的适应性,预言中蜂在华南、西南广大山林地区具有西方蜂种不可取代的地位。历时半世纪,这预言不断为养蜂实践所证实。他在70年代发表的《论中蜂》一文,多年来,不断为多种专业期刊或论文集所选载。在蜜蜂授粉方面,他首先形象地提出:植物界中从风媒向虫媒演变,正好比动物界中由体外授精向体内授精演变一样,在传种接代的方式上属于突破性的飞跃。他的这种见解,为利用蜜蜂授粉增产充实了理论基础。
自然分蜂是蜜蜂最突出的群体活动,它对培养强壮蜂群,稳定工蜂采蜜积极性至关重要。龚一飞在国内首次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述自然分蜂的内外因,达到了新水平。这在指导生产实践上具有广泛的意义。他根据自己在吐鲁番盆地炎暑获得养蜂稳产高产的实践,否定了传统认为华南养蜂越夏的难关是由于高温所致的观点,指出群体的蜜蜂对温度具有惊人的调节能力,华南越夏的困难是蜜蜂敌害猖獗和局部地区蜜粉源枯竭所造成,完全可以人为地加以克服。流蜜期蜂群出现分蜂热是养蜂生产上的致命伤。早在50年代,他就根据王台发育规律,试验成功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除王结合二次选择毁台法。近十多年来,他指导助手和研究生致力于蜜蜂交配生物学、蜜蜂人工授精、蜜蜂精液贮藏、蜜蜂精液漂洗提取等研究,在蜜蜂育种基础技术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特别是1984年夏他和张其康同志首次考察西双版纳,目睹我国西南原始热带雨林中丰富多彩的蜂种资源,于是萌发了撰写《蜜蜂分类与进化》一书的想法。90年代初,他们在福建省科委的资助下,连续5个夏天,跋涉南北山野,前后涉足长白山、完达山、大小兴安岭、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天山、阿尔泰山、伊犁草原、吐鲁番盆地、祁连山、河西走廊、六盘山、河套、毛乌素沙漠、内蒙草原、五指山、十万大山和衡山,实地察访,采集标本,征集图片、资料,甚得各方惠助,收获颇丰;更喜的是相关学科取得重大突破,专家志士成果迭出,逐渐使其抱负转为现实。
《蜜蜂分类与进化》一书分蜜蜂分类、品种、进化与起源等4章。大体上阐明了蜜蜂属的来龙去脉、亲缘关系、地理分布,介绍各蜂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抗病敌害性能,并从不同地区饲养的角度评比它们的经济价值。此书能为蜜蜂世界探索者、养蜂生产者、蜜蜂选育种工作者和蜜蜂检疫人员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I. 关于养蜂的技术

养蜂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场地选择
场地周围2.5公里半径范围内应有充足的主要蜜粉源和辅助蜜粉源,且主辅蜜粉源应搭配适宜。场地宜选择南向近山坡地,阳光充足,背有高山为屏,上有自然遮荫,夏季通南风,冬季阻北风,且土质肥沃,蜜源植物生长旺盛,花期长,水量充足,交通较便利。
(二)蜂群的选购
1.购买时间:北方宜在4~5月份,此时正当蜂群繁殖期,挑选比较稳定,且外界环境好,饲养易成功。
2.挑选方法:在巢门口观察,如工蜂出入勤奋,采集蜂带花粉比例较多的,一般是有生气的好群。再开箱检查,如工蜂安静不惊慌,说明性情温顺;如蜂王体大、足粗、身高、胸宽、腹部长而丰满、全身密披绒毛、产卵灵活迅速而不惊慌,说明蜂王年轻健壮,产卵力强。
3.蜂群的排列:依场地大小、养蜂多少和季节情况而定。有四种排列方式:单箱排列、双箱排列、交错排列、三箱排列。
(三)饲养
1.补助饲养:即在蜜源缺乏时所进行的人工饲喂。其方法有:①补饲蜂蜜。可用蜂蜜加温水二成稀释(结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释后的蜂蜜,可采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入框式饲养器内饲喂蜜蜂。②补饲糖浆。糖浆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经加热充分溶解后凉至微温,最好在糖浆中加入0.1%的柠檬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此时不宜用红糖。
2.奖励饲养: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产期所进行的人工饲喂,一般给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浆,早春时隔日1次,以后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时间从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入为止。每框蜂每次奖励50~100克糖浆即可。
3.饲喂花粉:目的是补充蛋白质饲料。在越冬后期及早春,补给前一年秋季保存下来的花粉,也可用黄豆粉代替。饲喂方法如下:①液喂。将花粉加糖浆10倍,煮沸,待凉后放入饲养器内饲喂。②饼喂。将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浆,充分搅拌均匀,做成饼状,外包塑料纸,两端开口,置于框梁上供蜜蜂采食。遇寒流时,经常采用此法。
4.饲喂水分及盐类:一般每个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饲养器内盛水或在纱盖上放湿毛巾,供自行采水,在糖浆中加入1%的食盐。
(四)管理
1.春季管理:①促进蜜蜂飞翔排泄。巢中央温度提高到33~35℃,有足够的蜜粉源或奖励饲养,及时打开箱盖和保温物,使其出巢飞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温。排泄后即进入繁殖期,须人工保温,紧缩蜂巢,密集群势。多群同箱饲养,箱内、外保温,北方直到4~5月份。
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调整和组织好采蜜群。②保持强群采蜜。控制蜂王产卵,可用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区或巢箱中。断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从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张巢脾带蜂另组小群,第二天给采蜜群诱入一个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产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对于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应创造条件,促使群势迅速发展。在适当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补充群势。
3.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换老劣王。②培育适龄的越冬蜂。适龄越冬蜂是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仅进行过二三次排泄飞翔,没有做过哺育和采集工作,未分泌过王浆的幼蜂。为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须控制流蜜期以后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蜂群的群势。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一定时候迫使蜂王停止产卵。③适时早断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后期,先采取蜜粉压脾,用蜂蜜浇2~3次,这样蜂王就会停产,同时将蜂群搬到阴冷的地方,将蜂略扩大1倍,并从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温物,即可提早断子。
4.冬季管理:①调节巢门。巢门高6~7毫米,宽60~70毫米为宜。②防蜂蜜结晶。加强保温,或由巢门向箱内塞一些湿棉花球,以减少通风。③北方室内越冬。应在水结冰、大地未积雪之前入室,入室时,蜂箱在室内应离墙20厘米,第一层离地40厘米。室温保持在0~2℃,湿度保持在75%~80%之间。

J. 怎样才能成为养蜂的行家

养蜂是涉及面较广的养殖业,它不同于畜牧的其他养殖业。它不仅仅需要掌握好养强蜂群的技术,预防控制蜜蜂的各种疾病技术,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蜜蜂的生物学特性与气候条件及外界蜜粉源的关系。结合蜜源及气候情况,在蜜源大流蜜时,有计划地养强蜂群,这样才会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要成为养蜂的行家,就要做到“知蜂”、“知术”、“知天”。所谓“知蜂”,就是了解蜜蜂的生物学习性;“知术”,就是了解蜜蜂的饲养技术;“知天”,就是了解养蜂所需要的客观环境及所利用蜜源的物候学特点。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客观环境中蜜源物候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或者说是“天”定的,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养蜂者只有去充分地认识它,才能有效地利用它。蜜蜂饲养技术、疾病防治技术及蜂具的制作、维修、使用技术,是人为可学会的,其掌握程度取决于人为的努力程度。

一个成功的养蜂人,就是尽可能努力完整地掌握了养蜂的知识和技术,又了解了养蜂环境的蜜粉源物候特点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蜂群和蜜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人,也就是努力做到了“知蜂”、“知术”、“知天”,并把它们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灵活地加以运用的人。

阅读全文

与养蜂界发明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