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摄氏温度及是多少年发明的
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1701—1744)用水银作测温物质,以水的沸点为0℃,冰的熔点为100℃,其间为一百个等分。八年之后,摄尔修斯接受了同事施特默尔的建议,把两个定点值对调了过来,这就是至今仍广为使用的百分温标,通常又称为摄氏温标。
温度计的由来
温度是热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温度计的出现标志着热学跨入定量科学的第一步。
最早的温度计是1593年伽利略制成的验温器,它由一个玻璃泡和长玻璃管组成,由于受到大气压变化的影响,又无科学的定标,所以很不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气体膨胀器。1631年法国化学家詹·雷伊,把伽利略的长颈瓶倒了过来,直接用水的体积的变化来表示冷热程度,也因管口未封闭水的蒸发而产生误差。1650年,意大利费迪南二世用蜡封了口,在玻璃泡中装入染有红色的酒精,并把刻度附在玻璃管上,制成了现代形式的第一支温度计。1658年法国天文学家伊斯梅尔·博里奥制成了第一支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的温度计。
此后,人们精力集中在选用测温物质和确定标准点这两个方面。如德国的格里凯曾提出以马德堡地区初冬和盛夏的温度为两个定点温度。佛罗伦萨的院士们选择了雪或冰的温度为一个定点,牛或鹿的体温为另一个定点。1665年,惠更斯建议把水的凝固温度和沸腾温度作为两个固定点。1703年,牛顿把雪的熔点定为自己制作的亚麻子油温度计的零度,把人体温度作为12度等等。
第一支实用温度计,是迁居荷兰的德国玻璃工华伦海特(1686—1736)制成的。他把冰、水、氨水和盐的混合物平衡温度定为0°F,冰的熔点定为32°F,而人体的温度为96°F,1724年,他又把水的沸点定在212°F,后人称这一温标为华氏温标。法国人勒奥默(1683—1757),选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他通过实验发现,酒精和五分之一的水的混合物的体积在水的冰点时取1000单位,当它达到水的沸点时体积为1080单位,因此,1730年他制作的酒精温度计采用水的冰点为0°R,水的沸点为80°R,在两个固定点中间分成80等分,这就是勒氏温标。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1701—1744)用水银作测温物质,以水的沸点为0℃,冰的熔点为100℃,其间为一百个等分。八年之后,摄尔修斯接受了同事施特默尔的建议,把两个定点值对调了过来,这就是至今仍广为使用的百分温标,通常又称为摄氏温标。
十八世纪前半期,实用温度计的制作和应用为十九世纪热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
❷ 温度计是谁发明的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的。
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
后来伽利略的学生和其他科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反复改进,如把玻璃管倒过来,把液体放在管内,把玻璃管封闭等。比较突出的是法国人布利奥在1659年制造的温度计,他把玻璃泡的体积缩小,并把测温物质改为水银,具备了温度计的雏形。以后荷兰人华伦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银作为测量物质,制造了更精确的温度计。
(2)高温发明扩展阅读:
温度计的主要类型:
1、转动式温度计
转动式温度计是由一个卷曲的双金属片制成。双金属片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着指针。两金属片因膨胀程度不同,在不同温度下,造成双金属片卷曲程度不同,指针则随之指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从刻度盘上的读数,便可知其温度。
2、半导体温度计
半导体的电阻变化和金属不同,温度升高时,其电阻反而减少,并且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少量的温度变化也可使电阻产生明显的变化,所制成的温度计有较高的精密度,常被称为感温器。
3、热电偶温度计
热电偶温度计是由两条不同金属连接着一个灵敏的电压计所组成。金属接点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在金属的两端产生不同的电位差。电位差非常微小,故需灵敏的电压计才能测得。由电压计的读数,便可知道温度为何。
4、光测高温计
物体温度若高到会发出大量的可见光时,便可利用测量其热辐射的多寡以决定其温度,此种温度计即为光测温度计。此温度计主要是由装有红色滤光镜的望远镜及一组带有小灯泡、电流计与可变电阻的电路制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温度计
❸ 热电偶和光学高温计的发明人是谁
勒夏特列
勒夏特列一生发现、发明众多,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平衡原理,即勒夏特例原理“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化学平衡,而且适用于一切平衡体系,如物理、生理甚至社会上各种平衡系统。此外,勒夏特列还发明了热电偶和光学高温计,高温计可顺利地测定3000℃以上的高温。他还发明了乙炔氧焰发生器,迄今还用于金属的切割和焊接。
此外,勒夏特列还发明了热电偶和光学高温计,高温计可顺利地测定3000℃以上的高温。
----参考 网络知道
❹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
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
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
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
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6年后。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不过,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
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
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不过是美好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
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
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❺ 温度符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是由发明者姓的第一个字母决定的
华氏度(Fahrenheit) 和摄氏度(Centigrade)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使用摄氏度,美国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使用华氏度而较少使用摄氏度。 高温华氏度是以其发明者Gabriel D. Fahrenheir(1681-1736)命名的,其结冰点是32°F,沸点为212°F。 1714年德国人法勒海特(Fahrenheit)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制成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l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按照华氏温标,则水的冰摄氏温标 摄氏度的发明者是Anders Celsius(1701-1744),其结冰点是0°C,沸点为100°C。 1740年瑞典人摄氏(Celsius)提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根据水这两个固定温度点来对玻璃水银温度计进行分度。两点间作100等分,每一份称为1摄氏度。记作1℃。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 : T ℉ = 1.8t℃ + 32 (t为摄氏温度数,T为华氏温度数)
❻ 测量高温的温度计发明的背景是什么
拿起一般的体温表,你就会看到,它的刻度范围通常在35℃~42℃之间。类似,气温表也不能测量50℃以上的“高温”。
科学家的设计是合理的——通常体温和气温分别不超过42℃和50℃。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同样长度内,刻度会“精细”些——例如体温表就有0.1℃的刻度,可以更准确读出被测的体温。
但是,在实验室里的普通温度计就不一样了一它们可以测量100℃甚至更高的温度。
上述三类温度计的外壳,都是用玻璃做的。于是,第一个问题凸现出来:一般玻璃的软化点,通常不超过1300℃,而实际能测的温度则比这低得多,那比这高的温度怎么测呢?
上述三类温度计,都是利用物质(通常是酒精或水银)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于是,第二个问题凸现出来:超过酒精沸点78.5℃的温度,酒精温度计就无法测量;超过水银沸点357℃的温度,水银温度计就无法测量。
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了科学家许多年。
❼ 世界上最新最新的七大发明是什么
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的七大发明
1、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
传统的马力或者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所需的动力,蒸汽机能量的开发为世界带来了一种更有效更强大的动力。虽说古人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机面市后,才真正开启了蒸汽机的商业价值。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蒸汽机的开发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蒸汽机的出现带动了冶金、煤矿和纺织业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及纺织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工业的用铁量。由于英国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铁技术和煤矿业的改进,同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1804年出现的蒸汽机火车和1807年出现的蒸汽机轮船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辅助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电话:掀开人类通讯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请立即过来,我需要帮助!”这是1876年3月10日电话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话成功传出的第一句话,电话从此诞生了,人类通讯史从此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人类进行无线通讯的梦想则是1973年在美国纽约实现的。当时,这台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手机体积大,重达1.9 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大”。26年后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机也诞生了,它只有寻呼机那么大,也比第一代手机轻了不少。
1964年是人类通讯史上另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电视第一次收看由卫星转播的日本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同时间观看千里之外发生的事,人们除了感叹奥运精彩壮观的开幕式和各种比赛外,更惊叹于科技的进步。这一切都归功于哈罗德·罗森发明的地球同步卫星。
1969年夏天,国际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它由四个电脑网站组成,一个在加州大学分校,另三个在内华达州。1972年,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了90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年网络发展到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互联网年。在电子商业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互联网在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3、汽车:载着时代向前奔驶
汽车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拥有汽车工业成了每一个强大工业国家的标志。
汽车走过这样一段历史:1771年,法国人居纽设计出蒸汽机三轮车;1860年,法国人雷诺制造出了以煤炭瓦斯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1885年,德国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装有高速汽油发动机的机车和装有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的三轮汽车,并且成功企业化;1908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式生产线大量生产价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车。汽车的大众化由此开始;1912年,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电子打火启动车,使妇女也开始爱上汽车;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辆前轮驱动汽车面世;1940年,大战令许多汽车制造商停产,欧洲车商开始转向生产军用车辆;50年代,德国沃尔沃的甲壳车轿车一经推出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汽车;1970年到2000 年,日本车在亚洲走俏,丰田、本田、三菱以及日产特高技术小型车入侵欧美市场,改写了欧美牌子垄断的局面。
实际上,汽车的发明使人类的机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使20世纪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追求自由。当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道路网挤占土地资源、大气污染和高昂的车费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汽车确实载着人类向前发展,向前奔驶。
4、电视:人类自己创造的“魔鬼”
现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没有电视。
电视的设想和理论早在1870年就出现过。1884年,德国发明家保罗?尼普科夫设计了全个穿孔的“扫描圆盘 ”,当圆盘转动的时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点,这些小点随即转换成电信号,另一端的接收机把信号重组成与原来图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苏格兰人约翰·贝蒙德采用尼普科夫的“大圆盘”制造了影像机。
真正制造出画面稳定的电视是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拉基米尔·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国犹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 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电视开播,电视真正诞生了。
5、登月:人类航天史上迈出一大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刹那所说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出一大步”牢牢铭记在地球人的心上。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全世界5亿电视观众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画面,画面深处传来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舱已经登陆!”接下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宇宙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问休斯顿宇航中心:“我们不想休息四小时,我们想马上登月。”休斯顿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着,阿姆斯特朗背朝外,开始从九级梯子缓缓爬下。全世界5亿人都看到了这一场景。
登月确确实实是人类航天科技的一大进步,因为正如最后一名登月者塞尔南上校所说的:“在月球遥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国界,我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整体,我的整个思想也就开阔了。”
6、电脑:人类未来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代表、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挤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房间里。当一位陆军将军轻轻按下电钮后,占满整整三堵墙的机器立即亮了起来,人们热烈鼓掌,高声欢呼:“ENIAC活了!”并且向总工程师埃科特祝贺。“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脑。
7、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码
10多年前,科学界就预言说,21世纪是一个基因工程世纪。人类基因工程走过的主要历程怎样呢?1866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神父发现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细胞核内存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来的所谓的DNA;1882年,德国胚胎学家瓦尔特弗莱明在研究蝾螈细胞时发现细胞核内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线状物体,也就是后来的染色体;1944年,美国科研人员证明DNA是大多数有机体的遗传原料,而不是蛋白质;1953年,美国生化学家华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础;1980年,第一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诞生;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1999年,美国科学家破解了人类第 22组基因排序列图;未来的计划是可以根据基因图有针对性地对有关病症下药。(
❽ 发明耐高温的“出汗材料”灵感来源是什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耐热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超高温的冶炼炉、原子能反应堆,都要求有耐高温的材料。卫星火箭、航天飞机的速度非常快,表面和大气剧烈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产生极高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金属材料会马上变形,甚至会融化掉。更主要的是,如果无法使航天飞机表面的温度降低,即使材料再好,也会使内部达到很高的温度,造成控制电路失灵,甚至使宇航员的生命受到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不断想方设法。他们在实际观察中发现,在炎热的夏天,人和许多动物都会出汗,以此来蒸发体内的水分,散发热量,降低体温。也有像狗那样的动物,皮肤上虽然没有汗腺,不能出汗,但它靠张开嘴巴,伸出舌头使劲地喘气,来加速舌头上及肺里的水分蒸发,使体温降下来。
科学家从动物利用流汗来降低体温的观察中受到了启示,研制出了一种新的耐热材料——“出汗材料”。这种材料主要由陶瓷制成,在陶瓷里掺入一些金属。在温度很高时,陶瓷内的金属就会熔化而蒸发,能像出汗一样带走大量的热,从而保证材料本身不被烧坏。用这种材料制作的航天器的表面,虽然不断“出汗”,却能保持外形和尺寸不变,而且还能减少航天器与大气的摩擦。
❾ 光测高温计的发明者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F. W. 赫胥尔发现了红外线,从此开辟了人类应用红外技术的广阔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用红外变像管作为光电转换器件,研制出了主动式夜视仪和红外通信设备,为红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