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
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因为他有电灯、留声机、电影和蓄电池等一千多种发明成果,所以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魔术师”。
爱迪生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电灯,然而在他的发明创造中,最引起当时社会震惊的,莫过于留声机了。在1877年秋天,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轰动了整个纽约,各家报馆的新闻记者。
像潮水般地涌来报道这一特大新闻。这一发明一经传出,激起当时社会急速而巨大的狂热达数月之久,铁路特开专车前去参观,许多人开始不相信这个发明。
疑心他是先在里面藏了个什么会说话的东西骗人的,有个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对着收音盘背诵《圣经》中的一串专门名词。
当这些名词一字不漏的从机器中重复出来时,人们才相信这东西确实不是虚假的,并且齐声称奇,报纸把留声机称之为19世纪的奇迹。
2、电话的发明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
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
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
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
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
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
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那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3、罗兰·希尔发明邮票的故事
人类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在地球上长期存活下去的。人类需要帮忙,人类需要交流,信息传递成了人类生存必需的基本活动之一。
最初是打手势,之后发明了语言,用马拉松式的长跑传递口信。再以后发明了文字,开始书信传递,于是有了古代邮驿。当时的邮资是按邮件运递路程和信件纸张数量逐件计算的。
即“递进邮资制”,收费的标准也很高。如果遇到江河泛滥、桥梁坍塌,信件就得多走几百公里。总计下来,邮资高得吓人。如此昂贵的邮资,是平民百姓望而生畏。
他们把寄信看成一件奢侈的事情。19世纪30年代是改革的黄金年代,改革造就了一代英雄。罗兰·希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世界邮政史上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罗兰·希尔经过多年的调查主张大幅度降低邮费,实行邮件不分远近、一律收费1便士的均一邮资。他还提出使用“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先支付邮资。这种纸的大小与邮资图样大小相仿。
背面涂上一层薄胶,人们只要沾湿背胶就能够将其贴在信件上,这就是罗兰·希尔关于邮票的最初创意。为此,罗兰·希尔上书政府,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推荐。
1839年8月17日,维多利亚女王批准了这个议案,决定英国自1840年1月10日起实行1便士均一邮资法。罗兰·希尔也被女王任命负责邮政改革工作。为了把创意中的1便士邮票变成现实。
罗兰·希尔要求就应使用具有防伪性能并能在公众中取得信誉的图案作为邮票的图案。于是采用了威廉·怀恩创作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头像,这样既显示了发行邮票的权威性。
又透过邮票宣传了英国,宣传了女王。邮票采用黑色油墨印刷,1840年4月15日,最后印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邮票——黑便士邮票。
4、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
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
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
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
但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
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5、避雷针的发明
1752年,46岁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风筝,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用麻线把风筝放上天空。麻线下端系了一把金属钥匙,当雨水把麻线浇湿以后就变成了导电体。
这时,他把手靠近钥匙,突然看到电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过,同时,手指感到一阵刺痛。这个实验证明了天空中打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由此,使富兰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导线,导线下端接地,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的危险。这就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
由于避雷针的发明,人类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几分安全。关于避雷针的发明,似乎是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巧合提醒了一位伟人突发奇想,导致了发明和创造。
『贰』 文学创造的发生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创造,创作动机等三个阶段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本身就是语言游戏所以是对的,注意看 创作动机等 三个阶段,所以少了几个完全可以说的过去。
实际上最少还有创作背景
『叁』 什么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用以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 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例如作家所创作的艺术形象虽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工程师发明的新机器,虽然综合了许多机器的特点,但它又具备有前所未有的新性能、新造型,因此它比再造想象更加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创造想象。区别“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的关键,是看个体是否在头脑中独立创造了新形象。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当这种要求被人接受时,就会在人脑中变成创造性活动的需求和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进行创造想象,还必须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储备丰富的表象材料。因为,想象依赖于已有表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进行创造想象,还必须对有关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必要的知识。每一项发明都是对相应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果。例如,牛顿对物理学进行研究,发现了三大定律;达尔文对生物学进行研究,写出了《物种起源》。
4、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的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任何一个人对某一项发明创造或革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在开始总要受到某种类似事物的启发。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
5、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想象不是一般的想象,而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必须在思维的调节支配下进行。
6、灵感的作用
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新的形象的产生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出现的状态,称为灵感。
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的条件。
『肆』 用发组词填空 ()创造 ()产生 ()问题 ()事故 ()群众 ()文章
(发明)创造
(发展)生产???
(发现)问题
(发生)事故
(发动)群众
(发表)文章
『伍』 什么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用以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 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当这种要求被人接受时,就会在人脑中变成创造性活动的需求和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进行创造想象,还必须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储备丰富的表象材料。因为,想象依赖于已有表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进行创造想象,还必须对有关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必要的知识。每一项发明都是对相应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果。例如,牛顿对物理学进行研究,发现了三大定律;达尔文对生物学进行研究,写出了《物种起源》。
4、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的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任何一个人对某一项发明创造或革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在开始总要受到某种类似事物的启发。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
5、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想象不是一般的想象,而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必须在思维的调节支配下进行。
6、灵感的作用
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新的形象的产生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出现的状态,称为灵感。
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的条件。
『陆』 创造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世界是如何被创造的?假设,在地球之前没有任何生物存在的话。那么,现存的物质是以何种形式创造的?现存物质的种种特性又是如何存在的?宇宙的奇迹是如何产生的?所以,人类之前必然有其生物的存在。那么,我们的这个宇宙真的是无限的吗?我们人类不了解宇宙的是多于了解的。我们的宇宙不可能是被创造的吗?我们还没有看到宇宙的全貌,人相对上是狭窄的。我们并不能证明宇宙就是世界的全部,宇宙外部可能还有另一个世界的。那么,我们这个宇宙是哪里来的?难道不是被创造的?你能想象与生具来,永远存在,没有开始与结束的东西吗?不能!所以,宇宙是被创造的。那么,宇宙是被什么创造的?是被地球之前的生物造的。那么地球的生物是什么造的?是他们造的吗?不是他们造的还什么造的?是所谓的自然合成?如果真的是原子之类的合成的话,那么,其实原子之类的也是他们造的啊!所以,人是他们造的,人是人类之前的生物造的!所以才产生了宗教,所以宗教才能存在到现在!宗教把这些生物叫做神。上帝、如来、宙斯其本质上就是一样的。基督教把造物主存在的形式,假设成其存在形式两种的其中一种。造物主其存在形式可能性的两种是:一个造物主,一群造物主。所以,确实有造物主。真理才能永远存在,正因为造物主确实存在,才争论到现在!灵感、直觉是如何产生的?科学能解决吗?是人的潜能?潜意识?那么,潜能、潜意识又是什么?科学能解决吗?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用宗教来假设!难道灵感,直觉不可能是造物主赋予的吗?他其实就存在在每个人的心中!宗教和科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其实一切皆必然!并不是命定说!而是说:一切真理的产生皆必然!一切也皆具有不确定性,皆偶然。技术的产生皆必然!人的命运不必然的,因为电灯被创造是必然的,被爱迪生创造是偶然的!科学大师都是宗教的!我是宗教的!但是,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所以,相信神的召唤吧!
『柒』 创造是什么
对创造的定义是创造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创造现象的复杂性,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什么是创造”存在不同的认识,对于“什么是创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人们对创造的认识主要涉及到创造主体、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结果或产品三个不同的方面。一般来说,创造产品由于具有客观性和更强的可比性,人们更倾向于从创造产品的角度来对创造进行定义。 从创造产品的角度来说,目前斯腾伯格(sternberg,1999)的创造定义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斯腾伯格认为: 创造性是一种创造既新颖又适用产品或成果的能力。 我国学者林崇德也从创造产品和成果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创造定义: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或物化成果,它可以是科学发现如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观念的产生,也可以是技术发明如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品或成果的判断标准是,产品是否新颖、独特,是否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新颖”主要是指不墨守陈规、破旧布新,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独特”主要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是相对他人而言的;“有社会价值”是指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如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有个人价值”则是指对个体的成长和进步有意义。 创造分为相对于社会而言和相当于个人而言两种情形,即创造可分为相对于思维个体而言的个体创造性和相对于全社会而言的社会创造性。社会创造性是相对于人类现有认知成果而言的,它往往指具有深远影响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发明创造活动。个体创造性是相对于某一思维主体而言的,它并不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只要相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其思维成果新颖、独特,产品有助于个体问题解决的活动都是创造性活动。创造既可表现在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也存在于日常问题解决中。从个体创造性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正常的个体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普遍存在的。 除了从产品或成果的角度对创造进行定义外,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对创造概念进行界定。1、创造的功能性定义 从创造的功能及创造与智力的关系来说,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创造的功能性定义: 创造是人类通过创造活动来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创造是人类适应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是智力的高级水平。 从主客观的关系来说,智力的本质是适应,通过积极、主动、能动创造活动来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类适应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智力的最高水平,因此说创造是智力的高级水平。同时,为什么说创造也是人类的适应活动、是人类适应的最高水平呢?因为创造作为人类适应客观的最高表现形式,人们的创造活动也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原理,人不能打破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原理或去创造出自然界的某条新规律和原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造本质上也是一种适应能力,创造是智力的高级水平,是人类适应的最高表现形式。2、能力和功能实现层面的创造定义 智力活动是个体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智力主要表现为个体顺利完成活动过程中所必须的一般心理能力的总和。创造是智力的高级水平,创造涉及到与创造产品或成果产生有关的高级心理能力,从创造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宏观层面的创造能力定义: 创造力是产生出新颖、独特产品或成果的高级心理能力的总和。 创造力涉及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涉及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到与新信息、新知识获取和新问题解决有关的高级心理能力,创造力是创造活动过程中与新问题提出和新问题解决有关的高级心理能力的总和。 从智力活动发生和智力功能实现的角度来说,主体智力系统是通过信息和资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新信息输入是智力发生、智力发展、智力活动启动和智力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本保证,智力活动最终是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操作、加工实现的,智力与信息和资源密不可分,智力涉及到信息和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有关的心理能力的总和。 创造是智力的高级水平和智力功能的高级实现,从创造与信息和资源的关系来说,与新问题提出和新问题解决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资源的输入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涉及到通过新信息、新资源获取和利用,通过创造性使用资源和资源创造性加工生产出新颖、独特产品的能力,创造活动完成和创造功能最终是通过新信息、新资源获取和使用,通过创造性使用资源和资源创造性加工来实现的,创造涉及到通过新信息、新资源获取和利用,通过创造性使用资源和资源创造性加工生产出新颖、独特产品的活动和过程。因此,从创造与智力、创造与信息和资源的关系,从创造活动完成和创造功能实现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功能实现层面的创造力定义: 创造力涉及到通过新信息、新资源获取和利用,通过创造性使用资源和资源创造性加工生产出新颖、独特产品的高级心理能力的总和。 这里所指的新信息主要是与创造性问题提出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与信息、知识、观点观念有关的知识资源和与材料有关的物质资源。新信息、新资源输入涉及到通过观察、实验、实践、概括、抽象、检索、考察探索获得的与创造性问题提出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有关的新信息、新材料、新资源、新知识、新的属性特征、新原型、新的问题解决模式、新的观点观念等信息、知识和物质资源。创造最终是通过新信息、新资源的获取和使用,通过对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和创造性加工实现的,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也涉及到知识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两个方面,知识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主要涉及到通过远距离联想、类比移植和抽象迁移实现的知识的跨门类、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迁移和应用,物质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主要涉及到事物新的属性、特征的发现和功能开发。资源的创造性加工主要涉及到形象加工和生成方法,涉及到通过联想、想像、假想、设想、思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放大、缩小、变形、分解、组合、添加、附加、集成、选择、替代、转换、转化、生成等创造性加工方法。创造是通过对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和创造性加工实现的,在现有信息和资源不能满足的情况,主体必须通过考察、探索、实验、实践等方式从环境中获取更多的新信息和新资源,某些情况下新信息、新资源的获取往往是新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创造更本质地表现为新信息、新资源获取和使用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有机统一过程。当主体面对全新的问题时,他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和可资借鉴的问题解决方法,他只有通过对新问题的考察、探索,通过新信息和新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主体智力系统是通过信息和资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创造是智力的高级水平,创造涉及到信息和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的高级心理能力,创造涉及到通过新信息、新资源获取和利用,通过创造性使用资源和资源创造性加工生产出新颖、独特产品的高级心理能力的总和。从创造与信息和资源的关系,从创造活动完成和创造功能实现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对创造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更深入把握。 从智力活动的角度来说,任何活动的完成除了必要的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动机和需求才能激发和启动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涉及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构成了智力活动的能力系统,非智力因素构成了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智力活动的顺利完成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从创造活动的角度来说,创造需求和动机的产生是创造活动发生的前提,创造也涉及到创造活动的动力系统和能力系统,创造是创造动力系统和创造能力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创造人格构成了创造的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构成了创造的能力系统。创造是主体的创造活动,是创造主体与创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创造作为一个活动和过程,是创造动力系统和创造能力系统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从创造能力系统和创造动力系统、从主体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创造活动的一般定义: 创造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人格的结晶,是创造主体与创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创造力是作为创造活动的能力系统存在的。 智力活动的顺利完成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创造是智力的高级水平和智力功能的高级实现,创造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高级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是智力因素的高级成分,创造人格是非智力因素的高级成分,创造性思维构成了创造的能力系统,创造人格构成了创造的动力系统,创造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高级成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人格的结晶,创造力是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系统存在的。创造是主体的创造活动,只有创造的愿望,却没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不可能实现。有了创造的愿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却没有创造环境,创造就失去了根据和来源。因此,创造是创造主体与创造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人格的结晶。
『捌』 发生大事和创造世界这个词语对吗
对的
创造 [chuàng zào]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兴办 创作 创办 创建 创设 制造 发明 独创 缔造 设立
『玖』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其功能和最大的本领在于创造发生了质变的什么
新型生产力
『拾』 关于发明创造的故事
复印机
起初,爱迪生发明的石蜡纸,只是普遍运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装材料上,后来他尝试在蜡纸上刻出文字轮廓,形成一张石蜡刻字纸版,在纸版下垫上白纸,再用墨水的滚轮从刻字的石蜡纸上滚一滚,奇妙的事发生了,白纸上出现清楚的字迹。之后又经过多次的改良试验,1976年,爱迪生开始量产他发明的复印机,一下子,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团体都采用这种蜡纸油印机。由于爱迪生复印机大受欢迎,风行全球,使得爱迪生深切体验到,应该发明人们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东西。
同步发报机
早期的电报机,一次只能传递一个讯息,而且不能同时交换信号,由于爱迪生本身是电报技师,便著手改良传统发报机,制造出二重发报机,1974年又研发出四重发报机,也就是同步发报机。在无线电还没有发展的当时,同步发报机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改良电话机
我们都知道,现代电话是由贝尔所发明的,事实上,电话能够清晰的接收与发话,要归功于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突破传统的窠臼,制造出碳粉送话器,一举提高了电话的灵敏度,音量,接收距离,否则,我们现在打电话时还是会常常:喂!喂!听不到啊,听不清楚啦。
留声机诞生
1877年12月的一个夜里,梦罗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微微颤抖著,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录音:「玛琍有只小绵羊,毛色白皙像雪样,不论玛琍到哪里,小羊总在她身旁……这项伟大的发明,不用小罐子老师多作介绍,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应用面有多广。法国政府,还因此授与爱迪生爵士的头衔呢!后来,爱迪生又多次改良留声机,直到将滚筒式改成胶木唱盘式为止,这中间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喔!
光明的使者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瓦斯灯),但是煤气靠管道供给,一但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实上,爱迪生为自己订定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要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
于是他和梦罗园的伙伴们,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 泡。 美国来客兄弟--飞机
中国袁隆平--杂交水稻
俄科学家发明隐身衣
据悉,奥莱格·加多姆斯基教授是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立大学量子和光电子学系的一名知名教授,在过去许多年中,加多姆斯基教授一直在进行着黄金纳米粒子的实验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加多姆斯基教授发现,一个物体只要覆盖上一种由黄金胶体粒子制造的“特殊外衣”,就可以从肉眼前消失,也就是达到了隐形的效果。
加多姆斯基教授发明的“隐身衣”利用了光的特性和物体的光反射原理。加多姆斯基教授说:“现在,我们只能使静止的物体隐形,因为物体移动时,光的辐射频率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目前无法使移动的物体保持隐形。然而,我相信科学家不久就会制造出类似哈利·波特魔法斗篷之类的移动隐身衣。”
事实上,加多姆斯基教授不是第一个在“人造隐形”领域取得成功的科学家。2005年3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阿鲁和英奎特曾宣布他们发明了使物体“隐形”的理论方法。研究使用的是等离子体激光。
俄罗斯科学家的发明与美国科学家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基于锐减散射光的概念。人类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后,物体又反射了光。只要中断这个过程,人就看不到物体。
加多姆斯基教授的“隐身衣”发明已经申请了科学专利。研究人员相信,像飞机和太空船这样的大型物体,只要涂上了这种特殊物质,将能够从雷达屏幕前“消失 。
请勿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