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记录片怎么样创造比较特别

记录片怎么样创造比较特别

发布时间:2021-10-02 03:10:25

『壹』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分别是哪些哪个最值得看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分别是:地球 Earth、海豚湾 The Cove、旅行到宇宙边缘 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家园 Home、迁徙的鸟 Le peuple migrateur。最值得看的是:地球 Earth。

1、地球 Earth (2007)

简介:一部由英国BBC和德国联合制作的关于地球、大自然的纪录片,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通过对地球生命的神秘实录;

通过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象与野生动物纯粹的生死之搏的真实纪录,再配合柏林爱乐乐团的美妙配乐,将地球的魅力在大银幕上毫无保留的完美呈现出来,旨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2、海豚湾 The Cove (2009)

简介:理查德•贝瑞(Richard O’Barry)年轻时曾是一名海豚训练师,他所参与拍摄电影《海豚的故事》备受欢迎。但是,一头海豚的死让理查德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从此,他致力于拯救海豚的活动。不顾当地政府和村民百般阻挠,他和他的摄影团队想方设法潜入太地的海豚屠杀场,只为将罪行公之于众,拯救人类可爱的朋友……

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5、迁徙的鸟 Le peuple migrateur (2001)

简介: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贰』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都是什么为什么

必看纪录片《时间的风景》、《舌尖上的中国》、《帝企鹅日记》、《 生 命 》、《 海 豚 湾 》、《人生七年》、《 美 丽 中 国 》、《 第 三 极 》、《 森 林 之 歌 》、《 河 西 走 廊 》。通过纪录片看着渺茫的宇宙、庞大的自然界,看着真实人生,获得一份感悟,找到一些方向。

3、《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是记录中国各地的美食,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示中国人生活上的变化。中国各地的风土习俗,构成中国各地美食的特色。让中国观众更加了解中国饮食的源远流长。

『叁』 纪录片有什么优点

真实。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纪录片中解说词的作用

一、形象生动,画龙点睛

形象生动的解说词简洁凝练、优美流畅,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

二、幽默诙谐,情趣盎然

富有幽默感的纪录片解说词不仅能表达创作者的情致和感悟,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能让观众在另一种“审美空间”中获得“审美期待”的满足。

三、抒情写意,落笔生辉

纪录片的解说词在风格上接近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诗情的注入,我国传统艺术创作十分注重写意,讲究 意境。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有了“意”的加入,会很有韵味。

四、饱含哲理,意味深长

纪录片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3)记录片怎么样创造比较特别扩展阅读:

纪录电影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政论

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

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时事报道片

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如报道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道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3、历史

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

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4、传记

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5、生活

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6、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7、舞台

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

如《民间歌舞》、《友谊舞台》等。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8、专题系列

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像片。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连续放映,也可以各自独立,如《漫游世界》、《紫禁城》、《近代春秋》等。

还可分为: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当然,根据分类标准不同,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肆』 国内纪录片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 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 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 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 社会的表达手段。 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 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 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 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 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 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 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 一 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 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 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 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 史、还原历史的目的。 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 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 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 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 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 影像以文献价值。 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 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 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 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 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 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 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 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 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 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 “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 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 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 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 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 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 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 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 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 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 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 二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 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 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 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 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 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 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 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 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 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 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 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 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 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 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 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 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 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 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 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 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 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 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 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 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 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 三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 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 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 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 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 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 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 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 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 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 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 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 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 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 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 进。 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 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 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 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 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 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 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 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影视与传媒 大 众 文 艺 174 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 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 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 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 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 地方。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 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 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 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 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 《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 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 的关注。 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 《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 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 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 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 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 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 《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 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 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 而骄傲。 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 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 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 谱》可以参与。 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 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 于5月16日正式回归。 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 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 《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 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 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 “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 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 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 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 《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 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 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 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 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 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 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 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 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 《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 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 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 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 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 好。 《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 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 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 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 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 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 《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 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 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 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 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 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 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 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 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 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 气息又通俗易懂。 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 《非常靠谱》是否靠谱 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 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 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 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 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 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 欠缺。 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 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 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 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 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 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 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 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 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 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 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 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注释: 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 视学刊》1997年第11期. 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 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 影视与传媒

『伍』 纪录片有哪些特别的拍摄手法和技巧

戏剧冲突手法。戏剧冲突是结构故事片不可缺少的因素,也被借用到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中,这种手法一般都是现在进行时拍摄,围绕事件的矛盾展开情节。

『陆』 如何评价BBC纪录片《中国创造》

看这文字介绍,感觉还是有让外国友人多了解中国现状的作用。
我们应该知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乃是bbc这种纪录片的特色,不用太介意。

『柒』 纪录片的风格有哪些

1、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2、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3、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

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4、参与型纪录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参与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纪事》(Chronicle of Summer)。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刻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迈入新阶段的作品《望长城》即有此特点。


5、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

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陌生的。

6、表述行为型纪录片(Performative)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Marlon Roggs)的《舌头不打结》(Tongues Untied)。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avant-garde)很接近。

『捌』 如何评价BBC拍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

这部纪录片拍的还是非常的不错的,甚至比我们国内拍的要更好,这是真的拍的比我们国内好,bb声音就是不一般呀,拍出来的东西总是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玖』 纪录片的创作特色是什么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9)记录片怎么样创造比较特别扩展阅读:

分类

一、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二、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三、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

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纪录片

『拾』 纪录片怎么创新

纪录片的话我觉得不应该太花哨
应该从最基本的角度去探索
将记录的是真是的还原给大家
这只是个人感觉

阅读全文

与记录片怎么样创造比较特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