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现代设计的职业化始于何时,职业化对设计的意义表现在那些方面
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了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的运用,从而把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继而,从 现代设计建筑建筑革命出发,又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达设计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本质上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FollowFunction)。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 当代现代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形式与风格。第二、具象转向抽象。第三、表现比再现更重要。第四、创造高于审美。西方自古代开始其艺术创作的传统就是求真,注重对客观外物的真实刻画和记录描写,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开始让人们发现物质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因为经济发展变得异化了,变得心理变态了,变得心灵扭曲了,上帝死了,人们没有了精神支柱,孤独无依无靠,信仰缺失,唯利是图,于是作家开始在作品中寻找活着的意义,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挖掘主体心灵世界深处的意识的流动。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个转向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科对人的意识的专注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形式上,现代主义采用了一系列西方古典文学从来没用过的创新笔法,比如在结构上按照古希腊诸神体系建构的《尤利西斯》,在语言上采取意识流不停歇的不加标点的写作手法的《喧哗与骚动》,以及在情节上采取大胆的给主角改变性别的《奥兰多》等等,这些作品给西方文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和新艺术运动时期都是古典主义(新旧)向现代主义发展的过渡期。 再多不给你弄了 自己到 http://ke..com/view/763284.html?wtp=tt 去看看吧
Ⅱ 理性和创造性是否冲突
不冲突。
根本就不是一个类别。
理性和感性是人对外,也就是待人处事方面的意识特征——主观或客观;而创造性是我们大脑意识自己的事情——思维特征,具有发散性,和外界没有直接关系。
Ⅲ 哪些模式的评价忽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无视评价过程本身的作用与意义;评价内容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和发展潜能的评价;评价方法过于关注“量”的呈现,而忽视“质”的呈现;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而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等。
一是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传统,在国际上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二是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三是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以学科为中心是我国延用多年的传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现象和问题是无法用一个学科知识去解释、去探究的。
四是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加班加点、一个字看上几十、上百遍.
Ⅳ 职业化培训的基础
如果把敬业精神比喻为开山的利斧,那么,专业化就是利斧之刃,专业化程度越高,越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 专业化的必由之路-----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人的学习不能只限于某一个时期,而应该坚持终身接受教育,至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使命应穷其一生。现代职业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自我开发。
创新:职业化精神的生命力
孙子兵法: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
布莱德: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持续不断的创新。
“异”即差异性,创造力往往来自于差异性,而非相似之处。
创造力就是观察到的事务与别人不同,所构想的事务与别人不同,观察事务的角度、思维方式与别人不同。
职业人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首先不去考虑一个观点、一个想法是否合理,因为常识中认为不合理或不可能的事情,往往蕴涵着令人惊奇的火花。不能因为保守意识将宝贵的灵感扼杀,这是最大的浪费。保守的常规思维是制约创新思维的最大的敌人,求异思维意味着向常规思维的挑战。 创新是通向成功的天梯,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精神是职业人必须具有的精神。如果没有旺盛的进取心与创造力,而只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你的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并最终被淘汰出局。
协作:职业化精神的核心
协作是团队实现其使命的必须,同时也是个人成功的必须。一个职业人,必须是一个善于团结、懂得合作的人,也只有这样的职业人,才具备了成功的潜质。
协作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
首先,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依赖于团队这个舞台,个人价值的实现决定于团队总体目标的实现。
其次,个人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团队的支持与帮助(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结束了) 。
协作中要注意:
第一、信任 信任是协作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好的合作关系,信任包括赢得他人的信任及充分相信他人两个方面。
赢得他人的信任:自信、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操守、信守承诺、正直无私、胸怀坦荡。
充分相信他人。
第二、沟通:是相互交流信息并最终达到彼此理解的过程。
沟通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在团队内部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只有达到了大家的心心相印、相濡以没的程度,才可能做到“无缝隙合作”,才可能在越来越多的事情上达成共识,使团队的决策及执行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沟通中要注意:(表达、倾听、反馈)
不能主观臆断沟通已经到位、注意沟通的语言选择(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不要使用生僻、深奥、晦涩的语言)、注意表达的方式(怎样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只听自己想听的。
有效的倾听、慷慨的赞美(适度、真诚)
Ⅳ 需要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创造性的
需要,分为主体的需要,实践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主体的需要,是主动性的。
时代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
Ⅵ 管理中,影响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什么
1、环境因素。在环境影响方面,首先,规范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创造力。亚历克斯•奥斯本发现,出生在农村的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出众的创造者。他甚至在《应用性想象》一书中疾呼:“城市生活扼杀了创造力。”另一位学者托兰斯研究城市和农村儿童后发现,来自农村的儿童比城市的儿童更富有想象力,城市儿童的想象力更倾向于常态化。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远比农村生活有规则,虽然城市儿童有更多的探索创造性活动的条件,但不足于抵消处理问题时所遇到的种种限制和影响。其次,面临大量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增进人的创造力。
2、个体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素质对创造力有直接影响。人的个体素质包括许多方面,但对创造力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动机。创造性动机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和从成功解决疑难问题中获得的“征服感和满足感”。有高度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有强烈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好奇心和愿望驱使下,始终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并能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征服感和满足感。其次是坚持性。有些情绪对创造性的发挥具有阻碍作用,如偏见、担心失败、他人的评价、焦虑、固执、冷漠、自满、自卑、尊重权威、试图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缺乏自信心等。
3、群体组织因素。群体组织因素也是影响创造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往往表现在群体思维与群体评价两方面:一是从群体思维看,一方面能激发个人的创造思维。如在集体开会讨论解决某一问题时,可以集思广益,相互激发。一个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另一个人可能就想到了;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会刺激另一个人想出另一个观点;一个人还可以对另一个人的观点进行修改。社会心理学称此为“社会促进”现象。从群体评价看,他人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所持的态度,对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对创造性活动结果持批评态度的话,哪怕是建设性的批评,对任何年龄的人的创造性都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因为这种批评会加重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负担,从而导致创造力下降。
Ⅶ 主观性是意识的属性,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意识的特点,属性和特点有何不同
属性是所描述东西的属于的性质,特点是这个东西不同与其他同类事物的方面。
属性侧重于物质所在的本性,而特点侧重于物质所在的偏性
就拿意识来说,意识的属性就是本性是主观性,那是相对于客观来说的。他之所以是意识,就是因为他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映,是人主观感知客观世界的内容,
意识的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创造性。那么他有的东西是其同类事物没有的。也是相对于物质来说的,物质就没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物质只是不为人意识转移的。
其实学政治不用那么死挖字眼的,主要把上面的背熟,理解就OK了。那是对于高考来说的,如果LZ是想当社科院的研究员那就不同了。
Ⅷ 职业精神的定义是什么.
楼上那位很专业哦!!
值得学习!
Ⅸ 学生的创造性和发展性区别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以知识为基础。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借助于知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同时人们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思维的“过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构筑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技能,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处理具体问题时思路的畅通、贯通及变换打好基础。可见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局限于大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简单的累积,而关键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等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对学好数学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起很大作用。国外一研究机构曾调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成长道路。发现他们的知识20%是在学校获得的,80%的知识则是在离开学校后经过自学获得的。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它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紧紧围绕“学思结合”的自学途径,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看书,而必须让学生有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观察提出问题,把实际发生的现象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经过反复思考琢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或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探索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和了解探索真理的途径。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新颖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出超出已掌握知识范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不畏艰难、勇敢坚强的品质和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