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排萧的前身是阿波罗发明的阿夫洛斯管

排萧的前身是阿波罗发明的阿夫洛斯管

发布时间:2021-10-01 13:21:05

『壹』 排箫的历史

排箫起源于何时,我们很难考查。考古学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推测:
大约在7000多年前,有一天,一些原始的汉族人经过竹林时发现了一根被风吹断的半截竹子,在风中摇曳,同时发出美妙声音。其中一个人砍了一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一只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后吹这支竹管,竟然发出了美妙的乐音。这时其他的人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砍了长短不同、粗细不等的竹管,做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不同的音管,这就是最早的“单管排箫”。
演奏这种排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奏者各持一支独立的音管,并按照一定的音序排列,他们得根据指挥的指示来演奏,当然了,每个人只能吹奏一个固定的音。后来有人发现,如果把这些音管排列好,捆绑起来,就能组成一个独立的乐器,一个就可以独立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曲,这就产生具有实用价值的排箫。 排箫是汉族发明使用的乐器,在新世纪音乐中可算常规乐器
在中国,从出土的文物考查,排箫应属民族乐器。
在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中一幅有双手持者一支正手直带排箫的“乐伎佛”的壁画。
在历史上,它有许多名字,如参差、云箫、凤箫等,也曾被叫做箫,但到了元朝,官方为区别于单管的箫管(洞箫),故把它命名为排箫。
排箫一管发一音,管数不一,古排箫由10至24根管组成。
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是距今3000年的中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这个排箫由13根长短递减的禽类腿骨制成,最长管32.7、最短管11.8厘米。这支排箫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这支排箫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今存最早的石质排箫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一号楚墓,用整块石灰石雕琢而成,共13管,距今已2500年,从其腰部的捆扎雕饰看,当是竹排箫的仿制品。
今存最早的两支竹质排箫出土于战国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们的形状独特,好像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黑底红色三角回纹的漆绘。古时的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中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
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
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1736-1795)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本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富有民族风格。
1981年吉林省歌剧院自行研制出双排加键排箫。这种排箫音域宽广,既可演奏悠扬舒缓乐曲,又可演奏活泼轻快乐曲。 《诗经·周颂·有瞽》:“箫管齐举,喤喤厥声,箫雍和鸣,先祖是听。”
《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小者谓之筊。”
唐·杜佑《通典·乐四》:“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排箫大多竹制,排箫的编列通常呈单翼状,通常自左向右,依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渐次。呈双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吕分展。“排箫”之称,始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
《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元代正式称古箫为“排箫”。
《元史·礼乐志》:“次前行戏竹二,次排箫四,次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并分左右。”从管身的构造看,史籍所载排箫有开管和闭管两种,闭管占主流,取蜡封底,调节各管音高。
《清会典·乐器》:“排箫,比竹为管十六,阴阳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吕,六正吕,以协阴均。十六管径皆二分七厘四毫二丝,其长短各不同。”

『贰』 龠到底是不是排箫的前身

龠(yuè)是中国的民族管乐器。
就其持势吹法而论,大体可以概之为四,即:横,直,竖,斜。“横吹”者,笛,篪一类乐器是也;“直吹”者,簧哨一类唢呐,管子诸器属之;“竖吹”者,则为洞箫,尺八诸管。此三种持势吹法皆寻常习见,为大众所熟知。而独有“斜吹”一法,几乎不被人识,更不知何器属之。其实,“斜吹”之器,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古龠一类乐器。
编辑本段龠的历史
古龠之斜吹,其法质朴,不需另设吹孔,只于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鸣奏出奇妙的乐音。溯其源,它极可能滥觞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老子《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是知“龠”字本义乃可作“吹火管”解。实则,“吹火管”即为无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开口律管。这种中空之管,运用“斜吹”之法,至少可以演奏出三声音阶的旋律,此古人所谓“吹律”是也。据史载: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截竹首制为“黄钟之宫”,也称“黄钟之龠”(本《汉书。律历志》),是为后世律吕之本。也为历代度、量、衡三者法制之基础。足见古龠之器由来尚矣,它不仅是后起的横向联合吹之笛,竖吹之箫乃至直吹的一切簧哨类乐管的先祖乐器,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之根本。诚如明代大乐律学家朱载(土育)所言:“龠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吕精义》)。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骨龠”(据考古)。至黄帝时期,又出现了以天然植物材料制作的“苇龠”(据《礼记》);大禹时期的(上白下本)陶作“夏龠九成”,龠被首倡为宗考乐舞的标志性乐器,是边吹边舞的(据《吕氏春秋》);殷商时期,“龠”字已经盛行于甲骨文,多用作祭名。至两周时期,古龠更被隶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此时的古龠已被阐扬得光焰四射,据史载:武王伐殷,祀庙谒祖有“龠人”(《逸周书》);穆王西游,大奏广乐有龠器(《穆天子传》);国祭中,击鼓歌诗有“龠章”(《诗经》);宫廷里,掌握国子舞羽吹龠有“龠师”(《周礼》),足可见古龠文化在先秦时期的灿烂与辉煌。然自秦汉以降,雅乐沦丧,古龠开始式微。随著竖、横吹的笛类乐器的相继兴起,古龠的斜吹之法也渐于宫廷中失传。至迟自明清以来,历朝宫廷雅乐及孔庙祭祀乐舞中所持之“龠”,皆不能演奏,只是一根徒有“龠”名的棍状舞具而已民。加之史载“龠如笛”的语焉不明,古龠的真实形制及吹法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及至当代,由于某些权威古文学家对“龠”字的误解,至使音乐学界出现了将“龠”定论成“编管乐器”的重大失误,悠久的古龠文化就此似乎失落得一乾二净。
然而,大道难泯,真器不灭。一种无孔的斜吹骨管乐器于当代考古发掘的新石器遗址中现身(贾湖“骨龠”),引起了举世瞩目,也诱发了人们对一惯漠视的民间斜吹乐乐管的关注和类比考察,从而为破解史载“龠如笛”的千古之谜提供了坚确的实器之证,古龠“斜吹”的真相如今才有幸逐渐大白于天下。事实上,古龠乐器虽于宫廷雅乐中“名存实亡”,却于民族民间音乐中“名亡实存”。像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塔吉克族的“奈依”,柯尔克孜族的“却奥尔”,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蒙古族的“潮儿”以及中原地区地道教“竹篍”等乐器,其实都是古龠在今天民间的孑遗。这些乐管名虽各异,却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结构特征,即:无吹孔,演奏特征皆为“斜吹”。在中国吹管乐器家族中,这是一个明显区别于笛,箫类的乐管群体,属于一种截然独立的吹奏体系,其器名于字源或语源上考之,也大都与“龠”相涉,正可统而概之为“龠类”。
古代管乐器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经传皆以籥为之。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应用颇广。
龠:又称苇龠、豳龠。关于苇龠,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可见它是十分古老的乐器。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龠章》云:“掌土鼓、豳龠。”豳是古地名,在陕西境内。豳龠即指豳地之龠。
在《诗经》中亦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等等,可见当时龠在民间相当流行。
关于龠的形制,古书亦多有记载:
《尔雅.释乐》:“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
《毛诗传》:“龠六孔”
《广雅》:“龠谓之笛,有七孔”
《旧唐书》:“管三孔曰龠”
朱熹《诗集传》:“龠,如笛而六孔或三孔。”等等。
由此可见,龠形制如笛,竹制,竖吹,有三孔,六孔,七孔,其中以三孔年代最为久远。
宋代,龠传入当时的高丽,今日之韩国仍保存三孔龠。在1978年10月第三届三洲艺术节期间,香港大会堂举办的“韩国乐器展览”会上,展出了古老的三孔龠,其说明写道:“龠是一种竹制的竖笛,有一V形凹槽及三个指孔。它被用于孔子祭典音乐中。”
关于龠的应用,古籍亦有记载:
辽代雅乐八音“竹”乐器中有龠;
金代雅乐之舞,“竹”乐器中有龠;
而据元代史籍记载,三孔龠当时仍在宫中使用;
明代,龠既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直到清代,龠仍是雅乐乐舞的重要舞具,主要用于祭祀乐舞。
可见,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使用较多,不仅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有关龠的演奏方法,古书少有记载,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说到三孔龠的演奏:
龠的种类
中国的龠类乐斜吹乐器计有近十种,虽不见于大雅之堂,却一直活跃在民族、民间中,至少八千年未泯。现将今之所见的主要龠类乐器简介如下:
一、贾湖“骨龠”--今人多误称为“骨笛”。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距今八千多年,是中国吹管乐器的鼻祖。器以鹤禽类的翅骨制成,管长25厘米左右,管身钻有音孔4-8个不等,无吹孔。斜吹之,发音嘹亮,七音齐备,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以上,能流利地作多宫翻奏,是一件完形的特色独奏乐器。
二、新疆“鹰骨龠”--流行于新疆天山一带,塔吉克人称之为“奈依”,柯尔克孜人称之为“却奥尔”,而今人则谓之“鹰骨笛”。器以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6厘米,开有三个音孔,可以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音域一般为九度,而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则可以向低音区再拓展近一个八度音程。此器实即古代被称之为“籁”(奈依)的三孔龠在今天的活化石(《说文》:“籁,三孔龠也。”)塔族“奈依”多与达普(手鼓)合奏,常用于节日,婚礼,叼羊等民间喜庆场合。曲目有《奈依曲》、《恰普素孜》等。
三、哈族“斯布斯额”--北方流牧民哈萨克人的吹奏乐器。多以草原上的苇类“丛文依草”或松木制成,套以羊肠,缠以弦绳而这。管长约50多厘米,一般开有3-5年音孔。持势特点为下把以拇,食指二指按孔,吹奏以口半含管端,舌控吹口大小。演奏时,以喉声引出乐管声,并持续在整首乐曲进行中。其音色奇妙“如天际自然而来”。有学者据古文献中胡笳演奏有「喉啭引声」一法,认为“斯布斯额”实为古胡笳之孑遗。“斯布斯额”现仍流行于哈族等北方游牧民族之中,其代表曲目有:《思念》、《额尔奇斯河的波浪》等。
四,道教“篍”--流行于中原一带的河南安徽等地,多为民间道士所吹奏。其器名今人多字作“筹”,古文献中则字作“楚”,而正名则应是《说文》中被称为“吹筒”的“篍”。据朱载(土育)《律吕精义》载:“南龠”俗称为“楚”,中原“篍”实为古南龠在今天的孑遗。现存民间的“篍”,多以竹笛改制。先将笛的上段自吹孔处截去(不要吹孔,保留膜孔),再将新截的管口削成坡形即可。篍的音色及音域皆与竹管相似而略感柔和。其特点是通过吹口角度与气息的有机结合,可以随温度对调高作一个小二度左右的微调。河南的篍见于大相国寺的祭祀音乐,而安徽的篍则作过黄梅戏早期的特色伴奏乐器。
五,刘氏“九孔龠”--1995年创制成功。器以粗竹制成,长约70厘米,吹口管径约3厘米左右。管身开有九个音孔,科学地按手形自然持势排列,可以快速流利地演奏十二个半音,又与传统的管乐指法毫不相悖。其音域达三个八度(筒音为中央C),音色质朴,雄浑,具有兼笛、箫、埙的于一体的特点,不仅是一件有八千年遗风余韵的特色独奏乐器,还是一种可以填补当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声部的理想的新声源。
刘氏「九孔龠」现已登上舞台,主要曲目有:协奏曲《天山雪》、《地籁篇》(唐朴林曲)和独奏曲《诗经.甘棠》,改编古曲《梅花三弄》、《妆台秋思》及移植外国曲目《野蜂飞舞》、《威尼斯狂欢节》等。
《康熙字典》:
【亥集下】【龠字部】 龠
【唐韵】以灼切【集韵】【韵会】【正韵】弋灼切,𠀤音药。【说文】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仑。仑,理也。【博雅】龠谓之笛,有七孔。【诗·邶风】左手执龠。又作籥。【尔雅·释乐】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春秋·宣八年】壬午犹绎,万入去籥。【注】籥,管也。又【正韵】量名。器状似爵,以康爵禄。【前汉·律历志】龠者,黄锺律之实,跃微动气而生物也。容千二百黍,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字汇】乐之竹管𠀤谓之龠,惟黄锺之管,实以黍米,积之而成五量之名。说文,乐龠字,本作龠。别作籥字,注:书僮竹笘也。谓编竹习书也。今以龠为龠合字,以籥为乐籥字,後世遂因之,字从品从仑。俗省作二口。
考证:〔【释名】龠谓之笛。〕谨照原书释名改博雅。
《说文解字》:
【卷二】【龠部】龠
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仑。仑,理也。凡龠之属皆从龠。以灼切。

『叁』 排箫是以下哪个国家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欧洲 苏格兰 阿根廷

应该是我们国家的吧
排箫
吹孔气鸣乐器。流传于中国、欧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乐器。其结构由长、短不同的竹、木或铜管按音阶编排而成。各国排箫的产生历史不尽相同,其性能相近似,形制与构造也各有所异。木制排箫音色圆润柔和,竹制排箫音色明亮。
中国排箫 古代称、籁、箫、凤箫、比竹等。《尚书》、《周礼》、《诗经》等书中,都有箫的记载。据《说文解字》载:“箫,参差管乐,象凤之翼。从竹,肃声。”排箫一般以竹做管,用绳或竹缠缚,或用木框镶之。也有的排箫是用石头做管。历代排箫的形制很多,大排箫23管(一说22管),称言;小排箫16管;无底者称洞箫。还有10、13、17、18、21、24管等不同规格的排箫。1978年发现于河南淅川下奇1号墓内的石排箫,长15厘米,宽8.3厘米,有13管,管壁一般厚0.1厘米。排箫历代用于宫廷、教坊,有的也用于军乐,在民间广为流传。约于唐代传入日本。日本正仓院内,至今仍保存着两支唐传16管甘竹排箫的残品。近年来,中国已对失传的排箫进行研制,并改革成双排管加键哨式排箫,共50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欧洲排箫 亦称潘排箫,为欧洲最古老和流传最广的乐器。潘排箫的形制不一,或按管的长短排列成梯形,或将箫管分两侧排列,成双翼形;或管内以蜡封闭,外形成等长的一字形,用时如同吹口琴。英国木偶戏仍用此伴奏。潘排箫也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民间的主要乐器,有20余管,称“纳伊”。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云雀》、W.A.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帕帕格诺所用的乐器,即此种排箫。
拉丁美洲排箫 流行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其形制多样,以安第斯高原地区的排箫最著名。古代印加人曾采用木、石、陶土或金属制作,现代多用竹和芦苇做管。有单排,也有双排。其音调一般采用五声音阶,少数地区也用七声音阶。秘鲁称排箫为“安塔拉”。厄瓜多尔称“龙达多尔”,玻利维亚称“西库”。双排的排箫,管长相同,吹奏者可借助于吹第1排管之后的余气,使第2排管发出高 8度音。玻利维亚西库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件乐器只能吹出隔三度的音列;因此,吹奏任何一首乐曲,都必需用一对排箫由两位演奏者同时进行。玻利维亚还有一种低音西库,其管长达1.2~2米,发音雄浑宽厚,很有特色。排箫擅长演奏华丽的音阶式经过句,并能利用手的轻微摇动发出悦耳的颤音。此外,还可以利用吹口角度的不同,在一根管中吹出小三度的音程变化
排箫很美 我觉得她没有国界
排箫的历史

排箫是古老的编管乐器,
在汉代鼓吹和隋唐音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龠是后来排箫的前身。到了周代,箫和龠同被诗人们提及,并载入《诗经》。在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排箫被列为竹类乐器。
在虞舜时代,曾出现一部称为“箫韶”的乐舞,主要是用排箫演奏。古代,排箫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从春秋到秦汉的近千年里,排箫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汉代的鼓吹中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排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隋唐的九、十部乐中,就有清乐、西凉、高丽、龟兹、疏勒和安国等诸乐部使用。

排箫经过历代的流传发展,形制各异,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箫”、“雅箫”、“颂箫”、“舜箫”、“龠”、“籁”和“比竹”等。此外,排箫还被称为“参差”、“凤翼”、“短箫”、“云箫”和“秦箫”等。

盛唐之时,我国的排箫东传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我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但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

随着我国民族乐器品种的增多和西洋乐器不断传入的影响,排箫因音域较窄,难于满足民族、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发展的需要,逐渐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乐队中消声匿迹了。

『肆』 古罗马人于公元前3世纪在观看角斗时用于增加角斗气氛发明的一种乐器是什么

古希腊时期主要乐器有哪些?

古希腊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其中弦乐器的代表是里拉(lyre),管乐器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

1、里拉:手指拨弦而发声,最早由乌龟壳制成,有四根弦,后来在发展中形成很多样式,弦也增多,但以七弦为主,其中较重要的有基萨拉琴(kithara)。它们音色柔和,是为歌唱伴奏的乐器。里拉的使用常常与颂扬阿波罗有关。

2、阿夫洛斯管(aulos):也称竖笛,音色近似于现代双簧管,由两根管子组成,一长一短,各有数孔,可以同时发两个音。声音有穿透力,洪亮坚硬,具有狂放野性的力量,是狂欢和悲剧中使用的乐器。敬奉酒神时使用的就是这件乐器。

第二节 古罗马音乐

八、为什么说古罗马是古希腊音乐财富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古罗马包括三个时期:罗马部落时期(前753年-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时期(前509-前27)以及罗马帝国时期(前27-475年)。但是,通常所讲的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是指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文化中心西移到罗马之后的音乐时期。

1、说古罗马是古希腊音乐财富的继承者,是因为古罗马人崇尚武力,贪图物质享受,在政治上有建树,他们征服了古希腊,同时也继承了古希腊遗留下来的音乐传统。

2、说古罗马是古希腊音乐财富的发展者,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古希腊遗留下来的音乐传统的同时,又发展了一些音乐形式,主要表现在实用性与享乐性两方面:

(1)实用性:由于征战的需要,军乐得到了发展。在军乐中,大音量的铜管乐器使用得很普遍,如大号(tuba)等。在一些大排场的表演中,乐队甚至会达到百余件管乐器编制。

(2)享乐性:古罗马人在观看角斗时,常常用一种水压风琴(hydraulis)作伴奏,它是最早的管风琴,音量大,可增加角斗气氛。

『伍』 阿夫洛斯管的详细介绍

阿夫洛斯管是古希腊最原始的乐器之一,是现代管乐的始祖.
阿夫洛斯管是簧管乐器,将簧片插入木制或骨质的管中作吹口,管底不封口,管侧身有指孔,两根管排成V字型。
源于小亚细亚,是象征酒神的乐器.
http://menshucao.bokee.com/4665047.html还可以看到详细的和图片

『陆』 古希腊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从文艺复兴开始,里拉琴便一直百是音乐的象征。后来,
里拉琴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弹唱史诗的里拉琴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
乐器,但在对酒神进行崇拜的仪式中和后来的酒神合唱与雅度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
斯管则是非常重要的乐器。在现代西方文化观念中,崇拜阿波罗的音乐问和里拉琴、
崇拜酒神的音乐和阿夫洛斯管,都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无论是
平静而节制的前者,还是狂喜、放纵的后者,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答
影响。
另外:拨弦乐器中有小型的里拉(lyre)和回较大型的基萨拉(kithara);管乐器中有带簧片的阿夫洛斯管(avlos)和排箫式的西林克斯(或译绪任克斯
syrinx)。此外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在宗教仪式中,里拉是崇拜太阳神阿波罗的乐器,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则用阿答夫洛斯管。

『柒』 排箫是如何发展的

排箫是古老的编管乐器,在汉代鼓吹和隋唐音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籥是后来排箫的前身。到了周代,箫和籥同被诗人们提及,并载入《诗经》。在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排箫被列为竹类乐器。

在虞舜时代,曾出现一部称为“箫韶”的乐舞,主要是用排箫演奏。古代,排箫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从春秋到秦汉的近千年里,排箫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汉代的鼓吹中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排箫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隋唐的九、十部乐中,就有清乐、西凉、高丽、龟兹、疏勒和安国等诸乐部使用。

排箫经过历代的流传发展,形制各异,名字更富有特色,如“底箫”、“雅箫”、“颂箫”、“舜箫”、“籥”、“籁”和“比竹”等。此外,排箫还被称为“参差”、“凤翼”、“短箫”、“云箫”和“秦箫”等。

盛唐之时,我国的排箫东传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我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但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

随着我国民族乐器品种的增多和西洋乐器不断传入的影响,排箫因音域较窄,难于满足民族、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发展的需要,逐渐被笛、笙等代替,慢慢地在乐队中销声匿迹了。

1978年8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两支排箫。它们的形状独特,好像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色彩绚丽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

从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间,排箫的管数和长度均不同,经过历代的流传和乐器匠师的改进,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渐短的单凤翼,改为对称的双凤翼形制,并且按律进行编管,箫管的箍子也由绳拴竹捆改成木制套架。

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1736~1795)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包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艺十分精致,木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颇富民族风格。

排箫是我国古老的编管乐器,形制美观,富有民族风格。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此后,在我国音乐界向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章和礼物上,就常印有排箫的图案。

『捌』 古希腊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从文艺复兴开始,里拉琴便一直是音乐的象征。后来,
里拉琴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弹唱史诗的里拉琴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 乐器,但在对酒神进行崇拜的仪式中和后来的酒神合唱与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 斯管则是非常重要的乐器。在现代西方文化观念中,崇拜阿波罗的音乐和里拉琴、
崇拜酒神的音乐和阿夫洛斯管,都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无论是 平静而节制的前者,还是狂喜、放纵的后者,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另外:拨弦乐器中有小型的里拉(lyre)和较大型的基萨拉(kithara);管乐器中有带簧片的阿夫洛斯管(avlos)和排箫式的西林克斯(或译绪任克斯 syrinx)。此外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在宗教仪式中,里拉是崇拜太阳神阿波罗的乐器,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则用阿夫洛斯管。

『玖』 西方乐器的弦乐之母

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又称诗琴,为西方弦乐之母.神话中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龟壳上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横木拉起琴弦便发明了里拉琴。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里拉琴一直成为音乐的象征。里拉琴后来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Kithars)。古希腊的管乐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里拉琴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它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而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

『拾』 古希腊最常见的乐器有哪些

1、阿夫罗斯管

阿夫罗斯管(Aulos),古希腊乐器,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

2、七弦琴

七弦琴是古希腊民间的一种弹拨乐器,传说为赫尔墨斯创造,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传遍欧洲,现已淘汰。

3、里尔琴

里尔琴(lyre)是古代希腊人用的乐器。琴身用龟壳或木头制成,两端有角(或木制琴臂)以横木相连,弦线数3—12根不等。

4、排箫

排箫是古代希腊人用的乐器。排箫是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的管乐器,管子都是按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并且把它们并排联接在一起,管子的底部都用塞子堵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吹管,吹奏时,气流进入管中,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5、诗琴

诗琴,是古代欧洲希腊民间的一种弹拨乐器,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乐器,诗琴成了美妙音乐的象征。于是,许多国家的人民就将它作为音乐的标志,在音乐会舞台的帷幕上常常悬挂着它,一直沿用到现在。

阅读全文

与排萧的前身是阿波罗发明的阿夫洛斯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