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潜水艇的发明起源于什么动物
1680年,意大利发明家博列里通过对鱼类的观察,发现大多数鱼能依靠瞟的缩小或膨胀来调节身体的比重.从而在水中下沉或上浮。当鱼要浮起来时,它便放松肌肉,使瞟变大,瞟内充满了空气,鱼所受到的浮力就大,鱼也就能浮起来;如果收缩肌肉,瞟变小了,浮力减小,鱼就下沉;瞟内一定量的气体还能使鱼体比重与水环境的比重相等,这样鱼就会停留在原地,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根据鱼瞟的工作原理,博列里制造了一艘潜水艇。现代潜水艇的外壳与内壳之间有专门的水舱,称为压载水舱,这是潜水艇的沉浮装置。近年来,潜水艇发展很快,下潜深度大大增加,速度大大提高。
2. 科学家根据什么发明了潜水艇
科学家根据鲨鱼制成了潜水艇 ,在鱼的身体内部有一个器官叫做鱼鳔,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专的水泡属当鱼鳔鼓起来时,浮力增加鱼 就能浮到水面。
人们根据沉浮原理成功地制造了潜水艇,这种能在水下作战的舰艇在历次海战中都显示其战斗力,它能下潜离水面深达500米,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续航力,能从水下袭击水面舰船和岸上目标,也能作侦察、布雷和运输等。
最初,人们也是将石头或铅块等重物装进潜艇,使潜艇下沉,卸掉石头或铅使潜艇重浮水面,这种潜艇当然不能下潜太深,而且费事,上浮后再要下潜,则又要从岸上取得石头。
后来改进了,用浮箱充水取代石头,使潜艇下沉,要上浮时,用压缩空气通入浮箱排水,并可通过调节使艇身周围海水的比重相等就能保持潜艇在水中一定深度,不浮不沉,这种潜艇非但省事得多,而且可以控制潜水深度,自由沉浮。
现代又用核动力作为推进动力制成核潜艇,水中排水量达到万吨以上,水下续航力达20万海里,自持能力达2~3月。从原始的潜艇到现代的核潜艇都是以沉浮原理作为基础。然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许多水中动物已经具有很好的潜水本领,具有令人赞叹的浮箱系统结构。
3. 潜水艇是靠什么动物的启示发明的
有一种深海乌贼叫酸浆乌贼,它具有类似深海潜艇所用的“气船”的构造。大多数乌贼的体腔都已退化成围心腔、肾管内腔和生殖腺外面的囊腔等,而酸浆乌贼还存留有真体腔的地方,腔内充满一种比水还轻的含氨液体。这个低密度液体“气船”帮助酸浆乌贼上浮,并起有抵抗深海压力的作用。
人们根据沉浮原理成功地制造了潜水艇,这种能在水下作战的舰艇在历次海战中都显示其战斗力,它能下潜离水面深达500米,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续航力,能从水下袭击水面舰船和岸上目标,也能作侦察、布雷和运输等。
4. 潜水艇是根据什么动物发明的
潜水艇是根据鱼发明的。
首艘有文字记载的“可以潜水的船只”由荷兰裔英国人克尼专利厄斯·雅布斯纵·戴博尔建属成,主要即依据前者的设计,推进力由人力操作的橹产生。但有人认为那只是“缚在水面船只下方的一个铃铛状东西”,根本不能算潜艇。1620年至1624年,它有两种改良型在泰晤士河上进行实验。
潜艇或称潜水船、潜舰是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业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装载数百人、连续潜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体积可分为大型、中型或小型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
5. 潜水艇是根据什么动物发明的小故事
鹦鹉螺也是我们国家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海洋软体动物,而且还是隶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行列。按照生物学上的分类,鹦鹉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并且专门给列了一个鹦鹉螺亚纲。不过尽管被列了一个亚纲,但是鹦鹉螺家族的数量却不算上多,总共也就1目、1科、2属合计六种而已。
作为一种头足纲软体动物,鹦鹉螺是一种典型的底栖动物。一般来说它们都生活在水深一百米左右的水底,最好是有海底岩石或者是珊瑚礁的区域。因为在这些区域,它们可以通过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珊瑚礁上。
当然鹦鹉螺也并不是总是呆在海底,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它们也会浮到海面上。尽管这货不具备什么运动能力,但是它们的身体结构非常精巧,可以通过排水、吸水来上浮或者是下沉。科学家们也正是通过鹦鹉螺的这一特性,才研究出了潜水艇。
16世纪,真实意义的潜艇出现。1578年,英国数学家威廉·伯恩著书《发明与设计》描述潜艇。1620年,首艘有文字记载的“可以潜水的船只”由荷兰裔英国人克尼利厄斯·雅布斯纵·戴博尔建成,主要即依据前者的设计,推进力由人力操作的橹产生。
但有人认为那只是“缚在水面船只下方的一个铃铛状东西”,根本不能算潜艇。
1620年至1624年,它有两种改良型在泰晤士河上进行实验。2002年,BBC电视节目 “Building the Impossible”播出,马可ㄠ德华兹公司(Mark Edwards)根据当年设计图建成一艘搭载两人的戴博尔型潜艇,并成功潜航于伊顿的 Dorney 湖。
(5)潜水艇根据什么动物发明的扩展阅读
1648年,切斯特主教约翰·维尔金斯(John Wilkins)著书《数学魔法》(Mathematical Magic)指出潜艇在军事战略上的优势:
1 、私密性:前往世界任何海岸附近,并且不被发现或被制。
2 、安全性:海盗和劫匪无法抢劫水下船只;无常潮汐和强烈风雨无法影响海面下25-30英尺(5-6 paces);冰和霜冻也无法危及潜艇乘员,即便在南北极海域。
3 、有效抵抗敌人海军,破坏和击沉水面船只。
4 、支援被水环绕或接近水的地方,无声无息运送补给品。
5 、本身作为有益的水下试验场所。
史上第一艘用于军事的潜艇出现于美国独立战争。美国耶鲁大学的大卫·布什奈尔建成海龟号(Turtle),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可使艇潜至水下6米,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艇上装有两个手摇曲柄螺旋桨,使艇获得3节左右的速度和操纵艇的升降。
艇内有手操压力水泵,排出水舱内的水,使艇上浮。艇外携一个能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可在艇内操纵系放于敌舰底部。内部仅容纳一人操作方向舵和螺旋桨。
1776年,海龟号企图攻击英国皇家海军老鹰号(HMS Eagle),虽未获成功,但开创了潜艇首次袭击军舰的尝试。
史上第一艘成功炸沉敌舰的潜艇在美国南北战争。何瑞斯·劳升·汉利(Horace Lawson Hunley)建成汉利号潜艇,乘员八人,手摇柄驱动。其前端外伸一个炸药包,碰触敌舰即爆炸。
1864年2月17日晚上9时许,它成功炸沉北方联邦的豪萨托尼克号(USS Housatonic)护卫舰,但自己却也因爆炸产生的漩涡而沉没。
6. 潜水艇是根据甚么动物发明的
根据仿生学原理从鱼类、海豚的生理结构及运动特点得到启发,研制发明。
7. 什么动物发明了潜水艇
这是仿生,主要用到鱼的鳔的功能,和海豚皮等,一般每一种发明都不可能只是单一的靠某一种动物。
8. 潜艇是通过什么动物所发明出来的
人们根据沉浮原理成功地制造了潜水艇,这种能在水下作战的舰艇在历次海战中都显示其战斗力,它能下潜离水面深达500米,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续航力,能从水下袭击水面舰船和岸上目标,也能作侦察、布雷和运输等。最初,人们也是将石头或铅块等重物装进潜艇,使潜艇下沉,卸掉石头或铅使潜艇重浮水面,这种潜艇当然不能下潜太深,而且费事,上浮后再要下潜,则又要从岸上取得石头。后来改进了,用浮箱充水取代石头,使潜艇下沉,要上浮时,用压缩空气通入浮箱排水,并可通过调节使艇身周围海水的比重相等就能保持潜艇在水中一定深度,不浮不沉,这种潜艇非但省事得多,而且可以控制潜水深度,自由沉浮。现代又用核动力作为推进动力制成核潜艇,水中排水量达到万吨以上,水下续航力达20万海里,自持能力达2~3月。从原始的潜艇到现代的核潜艇都是以沉浮原理作为基础。然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许多水中动物已经具有很好的潜水本领,具有令人赞叹的浮箱系统结构。
到海底去,除了要解决沉浮问题外,如何抵抗深海的巨大压力也是要解决的。人平时所承受的大气压力约为每平方英寸15磅,而水下3000英尺深度的压力达到每平方英寸四分之三吨。用作科学考察的美国特里斯特号深海潜艇能下潜35800英尺,那里的压力超过每平方英寸16000磅,仍然有鱼类活动。为了抗压,潜艇的外壳大都采用抗高压合金钢;特里斯特号的乘客舱的外壳厚度达到7英寸。然而,不管是乌贼还是鱼的皮肤与它相比又是显得多么薄,深海潜水艇的沉浮系统没有采用浮箱,而是用一艘充满比水轻的航空汽油的“气船”,它既能沉浮又能抵抗深海的巨大压力,球形的乘客舱连接在“气船”的下面。有一种深海乌贼叫酸浆乌贼,它具有类似深海潜艇所用的“气船”的构造。大多数乌贼的体腔都已退化成围心腔、肾管内腔和生殖腺外面的囊腔等,而酸浆乌贼还存留有真体腔的地方,腔内充满一种比水还轻的含氨液体。这个低密度液体“气船”帮助酸浆乌贼上浮,并起有抵抗深海压力的作用。
9. 问:潜水艇是根据什么动物发明的
现代潜水艇的外壳采用鲨鱼皮肤的仿生学,利用减少水流阻力.而其可以升降的原理是仿照鱼鳔的结构和作用制造的.
10. 潜水艇是根据什么动物原理发明的
这个是仿生学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使舰艇在水下隐蔽航行而制造出潜水艇。当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原始的潜艇时,是先用石块或铅块装在潜艇上使它下沉,如果需要升至水面,就将携带的石块或铅块扔掉,使艇身回到水面来。以后经过改进,在潜艇上采用浮箱交替充水和排水的方法来改变潜艇的重量。以后又改成压载水舱,在水舱的上部设放气阀,下面设注水阀,当水舱灌满海水时,艇身重量增加使可它潜入水中。需要紧急下潜时,还有速潜水舱,待艇身潜入水中后,再把速潜水舱内的海水排出。如果一部分压载水舱充水,另一部分空着,潜水艇可处于半潜状态。潜艇要起浮时,将压缩空气通入水舱排出海水,艇内海水重量减轻后潜艇就可以上浮。如此优越的机械装置实现了潜艇的自由沉浮。但是后来发现鱼类的沉浮系统比人们的发明要简单得多,鱼的沉浮系统仅仅是充气的鱼鳔。鳔内不受肌肉的控制,而是依靠分泌氧气进入鳔内或是重新吸收鳔内一部分氧气来调节鱼鳔中气体含量,促使鱼体自由沉浮。然而鱼类如此巧妙的沉浮系统,对于潜艇设计师的启发和帮助已经为时过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