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严复、林则徐、魏延、龚自珍他们各自主张什么
严复
力主复法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
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林则徐
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控制自己易怒的脾气,以平和理智的心态指挥战斗!
魏源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并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与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以待鱼”,以歼灭来犯者。这种相信熟悉情况的当地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抗敌的积极性来组织反侵略武装力量,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切合于当时敌强我弱,敌寡我众的客观实际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魏源同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其中包含了例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凤锯、水锯、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主张以后“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他还倡议“立译馆翻夷书”,并“于闽粤二省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以奖励科学发明。他认为这样做,即可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逐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从而达到“制夷”之目的。他满怀着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才能充满信心,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中国“人材非不足”,“材料非不足”,中国有着丰富的矿藏和资源,具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他相信中国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的新式生产技术,可以逐步做到“不必仰赖于外夷”,指出只要经过努力,若干年后,必然“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中国一定能富强起来,赶上并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他称誉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说“墨利加北洲(指美国)之以部落代君长,可垂奕世而无弊”。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统治下的当时中国,敢这样赞美没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说是很有胆识的见解。
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指出“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他指责苛重税敛,“不善赋民者,譬则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认为重税破坏了纳税人的财产,也就破坏了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彼贪人为政也,专脧富民;富民渐罄,复脧中户;中户复然,遂致邑井成墟”,“有因何不种稻稷?秋收不给两忙税,洋银价高漕斛大,纳过官粮余秸秷。”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业者。提出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魏源还对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例如他认为淮盐成本之高是由于细商所支付的浮费和勒索太多。如果废除细商专卖制度允许散商凭票运销,即可大大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这样既可促进食盐销售,抵制走私,又可增加国家的盐税收入。魏源的这一观点在我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龚自珍
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
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岁从其姥爷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是文集之托始”;15岁,诗集编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19岁,倚声填词,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这可以说是对龚自珍20岁以前学习的概括总结。
20岁至28岁,应乡试至入仕时期。龚自珍21岁,编词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显示了他绝异的才能。段玉裁作序说他“所业诗文甚夥,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为长短句”,“造意造言,几如韩李之于文章”,认为“自珍以弱冠能之,则其才之绝异,与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怀人馆词序》)。二十三年(1818年)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次年(1819年)应会试落选,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开始入仕,任内阁中书。这时期他逐渐接触社会政治现实,并从科试失意中体验到政治腐败,产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从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作品多伤时、骂坐之语。他写出了《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政论文。嘉庆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伫泣亭文》及诗集一册请教“吴中尊宿”王芑孙。王认为他“诗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谱外纪》)。同年,他开始戒诗。今存这时期诗,有《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等。
29岁至去世。嘉庆二十四年会试落选后,他又参加五次会试。道光九年(1829年),第六次会试,始中进士,时年38岁,继续担任低微的官职。在此期间,他仍为内阁中书。道光十五年(1835年),迁宗人府主事。改为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两年后,又补主客司主事。这类官职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年)。50岁,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时为鸦片战争第二年。这时期,他对政治现实认识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写出许多著名评论,许多著名诗篇和散文名篇也写于这一时期。改革建议,著名评论如《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历史、哲学论文如《古史钩沉论》等。也有不少文学散文名篇,如《捕蜮》、《书金伶》、《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等。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能令公少年行》、《咏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杂诗》等,也都是这时期作品。龚自珍墨迹政治学术思想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
龚自珍从青年时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 性。“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梁启超说:“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在道光三年,他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他对时代的危机,不止是敏锐地感觉它,而且也积极地建议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时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情的幻想和希望。
龚自珍到30岁前后,在学术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从对正统派考据学严历地批判到坚决抛弃考据学,接受今文经学《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从刘逢禄学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但他肯定考据学的有用的部分;同时也批判今文经学杂以谶纬五行的“恶习”,而主张“经世致用”,倡导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从此他更自觉地使学术研究密切地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联系,研究的课题更为广泛。他“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研究地理学,而特别致力于当代的典章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撰《蒙古图志》,完成了十之五六;对现实政治社会问题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写《西域置行省议》和《东南罢番 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巩固西北边疆。随着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的增长,以及政治、学术思想的逐渐成熟,他深入探讨了天地万物以及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并把经史、百家、小学、舆地以及当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完全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观。他说:“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则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钩沉论二》)这里有前辈章学诚“六经皆史”观点的影响,但比章说更扩大、通达、完整,更有科学性和战斗性。他把古代的一切历史文化的功罪完全归结到史官,并以当代的史官即历史家自任。他认为史官之所以可尊,在于史官能站得高,从全面着眼,作客观的、公正的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这实际是要使历史和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即“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应用《春秋》公羊学派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尊史”的口号下,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作全面的批判。这就是他在《尊隐》里所尊“横天地之隐”的具体化。龚自珍在中年以后,随着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坐耗苍茫想,全凭琐屑谋”(《撰羽林山馆金石墨本记成,弁端二十字》)。有时想以“搜罗文献”自慰,“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甚至想“发大心”,寄幻想于佛教,以求超世间的解脱。但他爱祖国,关心现实,无法排除“外缘”,终于成不了佛教徒。龚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导方面说,虽然他的批判不彻底,改良的目标不明确,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现实统治为“衰世”,为“日之将夕”,确信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并寄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也是始终一贯的。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一生中因为政治改革而不得不退隐.
❷ 谁知道南丁格尔、牛顿、林则徐、华佗、顾拜旦和卓别林的生前事迹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英语: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英国人,出生于意大利一个来自英国上流社会的家庭。就跟她的姊姊“帕耳忒诺珀”(Parthenope)一样,她的名字也是取自她的出生地: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对于她的家人期望她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顺从的妻子,弗罗伦斯显然是一个反叛的人,因为她选择了去做护士,一个声誉很差,从来只有穷女人做的工作。
在德国学习护理后,曾往伦敦的医院工作。于1853年成为伦敦慈善医院的护士长。
克里米亚战争时,她极力向英国军方争取在战地开设医院,为士兵提供医疗护理。她分析过堆积如山的军事档案,指出在克里米亚战役中,英军死亡的原因是在战场外感染疾病,及在战场上受伤后没有适当的护理而伤重致死,真正死在战场上的人反而不多。她更发明了圆形图,来说明这些资料。
南丁格尔于1854年10月21日和三十八位护士到克里米亚野战医院工作。成为该院的护士长,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97%E7%BE%85%E5%80%AB%E6%96%AF%C2%B7%E5%8D%97%E4%B8%81%E6%A0%BC%E7%88%BE&variant=zh-cn"
————————————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格里历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
牛顿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最终挣脱了宗教的枷锁。
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颜色构成,还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
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普。在牛顿出生之前三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两年之后他的母亲改嫁他人,把牛顿留给了他的祖母。牛顿的天才很早就展现出来。
牛顿最开始在乡村学校读书,12岁的时候离家到格兰瑟文法学校就读。在格兰瑟他寄宿在当地的一个药剂师家中并最终和这名药剂师的继女订了婚。1661年,也就是19岁的时候,牛顿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在那里,牛顿沉浸在学习之中而疏忽了未婚妻,他的未婚妻就嫁给了别人。牛顿终身未婚。
在那个时代,大学里仅仅教授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但是牛顿对于当代哲学家的思想更感兴趣,比如,笛卡尔、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等等。在1665年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同一年他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就爆发了瘟疫,学校被迫关闭,牛顿回到家乡继续他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两年之内,牛顿在微积分、光学和重力问题上做出了卓越的工作。
1667年牛顿重返剑桥大学。1669年10月27日牛顿被选为卢卡斯数学教授。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直到逝世。
1696年牛顿任造币厂监督,1699年升任厂长,1705年因改革币制有功受封为爵士。
1727年3月31日,牛顿因患肾结石症医治无效,在伦敦郊区肯辛顿寓中逝世,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9%BE%E8%90%A8%E5%85%8B%C2%B7%E7%89%9B%E9%A1%BF&variant=zh-cn
————————————————————————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1]
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
曾多次粉碎英国人到中国海域进行武装挑衅。虽然不少中国人视其“虎门销烟”之行为为一次壮举,但这同时亦是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近因。
更多内容可见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E%97%E5%88%99%E5%BE%90&variant=zh-cn#.E4.B8.BB.E8.A6.81.E7.AE.80.E5.8E.86如禁烟运动,封锁十三行等。
————————————————————————
华佗(145年 - 208年),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师。与董奉、张仲景史称为“建安三神医”。早年游学徐土,兼通数部经书。沛相陈圭曾经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也曾辟举他,但华佗都不为所动。在乡村行医,因医术精湛,名气渐大,因而有很多人到来求医。
曹操知道华佗医术了得,而自己又头风病严重,特意召其为待医。但华佗离家太久,思念家人,便说要回家取药方,向曹操请假。回家后,又不想回到曹操身边,便称妻子患病,过期不返,曹操多次书信召回,又要求郡县遣回华佗,但华佗厌恶曹操行事,所以都不肯回去。
208年,曹操大怒,派人前去考察,发现华佗之妻原来是诈病,便将华佗收狱。荀彧向曹操求情,但曹操不从。华佗临死前,给了狱吏一卷医书, 但狱吏怕犯罪不愿接受,华佗也不强求,将它烧了。后被杀,死时六十三岁。有两名徒弟吴普与樊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E%E4%BD%97&variant=zh-cn
——————————————————————
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1863年1月1日—1937年9月2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1896年至1925年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奥林匹克会徽、奥林匹克会旗设计者;顾拜旦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国际体育活动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
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皮埃尔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拥有男爵称号。他从小喜欢贵族运动,如击剑、赛艇、骑马,也喜欢拳击。他父亲夏尔·德·顾拜旦(Charles de Coubertin)是出名的画家。
从1875年开始,一直到1881年,考古学家在希腊连续发掘出古代奥运会的文物遗址,这引起了皮埃尔的兴趣和关注。在1890年,他终于有机会访问希腊的奥林匹亚山,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他认为宏扬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可以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
在1892年12月25日,皮埃尔·德·顾拜旦发表演讲,在演讲中首次提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1894年在巴黎举办了国际体育会议,决定在希腊创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并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
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希腊文学家维凯拉斯(Δημήτριος Βικέλας)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而顾拜旦担任国际奥委会秘书长。
1896年到1925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1%BE%E6%8B%9C%E6%97%A6&variant=zh-cn
——————————————————————
别林又译贾波林、卓别麟(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全名查尔斯·斯潘塞·卓别林爵士,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是一位著名的英国喜剧演员及反战人士,后来也曾经作为导演非常出色,尤其在好莱坞电影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也非常活跃。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著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卓别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内心则一幅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高龄逝世他在娱乐业从事了70多年的生涯。从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别林的一生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一生之一,他本人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众生活的高高低低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严格批判。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3%E5%88%AB%E6%9E%97&variant=zh-cn
❸ 四国军棋是谁发明的
军棋是谁发明的?直到世纪初我才想起问这个问题,也只有网络时代才使人们有条件就许多问题去寻找答案。向网上一找,首先碰到的是《大不列颠网络全书》。有关资料介绍:“《大不列颠网络全书》这样定义军棋:(Kriegspiel)国际象棋的变种,1900年前后首先流行于英国,对弈双方各自有一棋盘,都不得看对方的棋盘和棋子,另有第三个棋盘置于中间,由裁判使用,不许对方看见,裁判根据双方各自的意见代为走棋,双方根据裁判所提供的有限情报着棋。”《大不列颠网络全书》若真有相关记载,所写又真如上面说的那样,正如那份资料所说,这段文字让人费解。“第三个棋盘置于中间,由裁判使用,不许对方看见”,“裁判根据双方各自的意见代为走棋”,这都让人不得要领。另有一段文字倒是说得明白:就相关英文资料可以得知,军棋又被称为盲象棋(BLIND CHESS),是由一位住在南非(South-Africa)名叫Henry Michael Temple的英人后裔于1899年发明,他本人是一名国际象棋爱好者, 因为自己的伙伴希望能玩一种反映战争的游戏,于是他借鉴国际象棋的棋子,发明了这种战争游戏。网上有文章说,Kriegspiel的英文解释是WAR GAME,是象棋的一种变形,同时也是一种真正的具有公众观赏性的游戏(a true spectator sport!),它使旁观者和下棋人共享其中的欢乐。有一点值得注意,据介绍,“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军棋由日本人带进中国。如果中国人要彻底抵制日货,就应该把军棋禁掉,如果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再向高处彻底纯正,即使军棋是1899年一位住在南非(South-Africa)名叫Henry Michael Temple的英人后裔发明的,就冲英国也曾是八国联军中的一个,也应该把军棋扔回英国去。
军棋在世界上已有大赛,由两军对垒跃升为四家混战的“四国军棋”更使网络上硝烟满天。1997年,“北极星军棋”开创人“老冒”把四国军棋带入互联网并命名“四国风云”,1998年,联众出现,更使网络“四国军棋”风靡全国,2001年,“联众”跃居世界游戏网站第一位,到2004年,“联众”注册用户人数已达1亿5千多万,同时在线人数已创60万纪录,而另一个大型游戏网站“边锋”,到2004年,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也已超过20万人,这中间,鏖战“四国军棋”者不知有多少人众。中国向世界输出“四大发明”,使世界有了大大的发展,外国人却向中国输出电子游戏,这使多少龙的传人在虚拟世界中虚掷多少武装自己以立身世界的大好光阴而离现实生活远去,这实在是另一种鸦片,我们应该掀起另一次鸦片战争,像林则徐一样把电子游戏乃至“四国军棋”禁掉。
但网上有名茉莉冰片者撰有宏文让人振奋。为尊重原著,文中标点、断句及文字概遵原样。茉莉冰片在“虽有门派之分,黑白之别,正邪之争,各路好手却始终坚持: 扬我国威风,灭倭寇歹念!一旦大敌当前,定杀敌逐匪,保家护国”一段说话后面写道:“四国本名:战棋。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多由武官闲暇时所创,为两人对阵图。单方各八子:帅,将,马,刀,盾,兵等。帅灭,则灭!(8子究竟哪8子,茉莉不祥,望谅,以上6子为传闻)后秦统一中原后,流传民间。后由三人对弈。一直到南北朝,发展到4人,并从最开始的3明,创到双明,帅灭则明,等多种下法,相传颜之推怒斥众士族:终日游戏兵法,却不悉真义,不练真刀,国亡可见!后传言,与明清时期称为军棋。四国大战这一俗语,从何而来,如何流传开来,至今,不得而知。”又有名飘雪山庄者撰文越发让人血涌。和上面一样,为尊重原著,我们把飘雪山庄先生的文章也原样搬来。飘雪山庄先生说:“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再次申明这是历史),军棋也是随着日本人的入侵带入的一个文化产物。直到1949年,在近18年的时间里,我国人民在抗日斗争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修整和翻译了日本人带来的‘军棋’,早年名字有‘陆战棋’、‘陆军棋’、‘野战棋’等多个名称,所以说中国的‘军棋’是广大抗日群众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发明创造和修改完善的,他是中国人民的产物,他代表了全中国广大的爱国群众的心声,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伟大的历史产物,请尊重它的名字:‘陆战棋’其中所有的棋子都是两个字命名。”
中国人的爱国,也真邪门了。
❹ 林则徐用海水浸泡法,花时间销毁鸦片,有何用意
1839年6月,清朝名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海滩集中销毁了237万斤鸦片,史称“虎门销烟”。虎门销烟舍弃了传统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转而采用了“海水浸化法”,因而整个销烟活动持续了20多天才宣告结束。
一般来说,销毁鸦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火烧。林则徐在湖广任期就曾经全面禁烟,他采用的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效率虽然高,但却同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火烧肯定会污染环境。要知道鸦片产生的有毒物质,本来就是通过焚烧后的烟雾进入人体的。如果直接将收缴的237万斤鸦片焚烧,那么整个虎门将会弥漫鸦片的烟雾。而那样便等于是让全虎门的人民都遭到鸦片的荼毒。
林则徐的考虑绝不是杞人忧天。2015年3月,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警方就曾经干出过这样的事情。当时他们在警局门口焚烧了3.3吨大麻,大麻燃烧产生的烟雾弥漫全城。当地众多居民出现了头疼、头晕、甚至产生幻觉等吸毒现象。
可怜的是居民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纷纷选择去医院就医,当地医院一时间人满为患。
其次,鸦片焚烧会浸入泥土。如果采取焚烧法,那么鸦片中毒物(有害生物碱)就会渗入土地之中。如果在焚烧后有人强行挖土提取,仍然也可以保留其中一部分鸦片。这也就意味着,等林则徐等人离去后,虎门海滩又可能出现大批瘾君子挖地吃土的神奇景象。
当然了,以上两方面的考虑,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林则徐必须把这个过程延续的时间做得长一点,让它具有仪式感,以便震慑列强,震慑天下。
在经过了多次摸索和实验之后,林则徐最终发明了“海水浸化法”。
所谓“海水浸化法”,就是在虎门海滩上挖两个大池子,在底部铺满石头,四周再钉上木板。士兵们将鸦片割成小块,然后放入池中。随后林则徐又命人挖了一条水沟,让海水能够流入池中。
等鸦片在海水池中浸泡半日后,再把石灰倒入池中。石灰遇到水后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鸦片也跟着被溶解了。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士兵们也必须拿根棒子不停地搅拌,这样鸦片才会销毁得更加干净。等到退潮的时候,这两池“毒水”要全部倒入海中。以大海的广阔,应该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
林则徐让士兵重复此法,不停地销毁鸦片。等237万斤鸦片全部被销毁时,已经过去了23天。可以说,这对国内外那些鸦片商和瘾君子,产生了巨大的精神震撼。
❺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吗
林则徐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是着名历史学家、近代史专家范文澜的看法,此观点一经问世,更被简化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被后人沿用。其实,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期,对于林则徐的评价还是多元的,但发展到后来,便只剩下褒扬、赞美与歌颂。
应当指出,就焚烧鸦片、抵抗英军而言,林则徐当然是民族英雄。唯将其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则不无可议。当然,林则徐在作为钦差大臣受命查禁鸦片后,无论出于夷夏大防,还是出于了解对手,他的确做过一些了解外部世界的工作,比如“刺探夷事,翻译夷书”,于是就有了辑录与翻译《华事夷言》《四洲志》《各国律例》等事迹,就此而言,不能说林则徐没有“开眼看世界”,只能说他的视野极其有限--即使他看到了世界的巨大变化,但在应对上,仍然停留在封闭的园囿里。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民国时期的史学界对林则徐是如何评价的。着名历史学家、近代史专家陈恭禄认为:“林则徐……虽在交通便易之城,而亦不知外国之情况……其失败之主因,多由于对外知识之浅陋,以为英国毫不足畏,欲以武力恫吓解决,乃不辨明有罪无罪,一律围困之于商馆,使其饿而缴鸦片。”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指南宋名将岳飞、韩世忠)束手,奈何,奈何!”作为鸦片战争的当事者与指挥者,他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国家都是弥足珍贵的,都应成为国家防范与抵御外部侵略的极其重要的鉴戒与财富。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随后写下的几句话:“两先生非亲军旅者,徐之覙缕此事,亦正为局外人,乃不妨言之,幸勿以示他人,祷切,祷切。”
此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深意荡然无存。他既没有向皇上报告敌国真相,也没有向国家提出改革建议;他眼见朝廷睡在梦中,国家日趋衰弱,却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奋斗。在林则徐看来,个人的名誉重于国家危亡。
着名历史学家、外交家、曾任国民政府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的蒋廷黻就指出:“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真可谓入木三分!与外国人的交往。“开眼看世界”即今日之“放眼世界”,而身边的外国人,正是最方便的媒介。那么,两广总督林则徐是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处理涉外事务的?林则徐与美国医生伯驾的交往恰为一例。
伯驾是一位在广州行医的美国人。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因患疝气而间接托人请其开方诊疗。当年7月,林还请伯驾翻译《各国律例》若干段落。伯驾虽说是林则徐的医生,却从未见过林则徐。林则徐作为清廷的封疆大吏,也没有平等地接见过其他外国人。有史料称,伯驾打算送林则徐三样礼物:一本《各国地图集》、一部地理书、一架地球仪,林则徐却要伯驾先填“请愿书”,意思是: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要先请示,我答应了才行。伯驾一气之下便拒绝再送。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开始前,伯驾就看出林则徐“不了解西方法律和国际惯例”的弱点。
1839年7月,伯驾给林则徐写信,详细阐述了他对中英局势的看法,并指出了林则徐禁烟运动的一些缺憾:“钦差大臣由于不了解各国的法律,不晓得他们的强大,无意识地采取了与友好国家惯例相抵触的措施,已经程度不轻地得罪了英国。”他表示:“鄙人愿不惜个人生命的安危,采取任何手段帮助大国之间恢复和好。”
“我还要进而向阁下建议,最好能预见到战争的害处,撇开强硬的语言,采取和平的解决办法……英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占领了许多国家,我担心英国也希望占领中国……”(《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有种种迹象证明,林则徐当年收到了伯驾的信,但他并未答复--于是,清廷失去了避免战争的最后机遇。1840年4月,伯驾给美国的亲属写信说:“中国和大不列颠的战争看来是无法避免了,而且在不远的日子就会爆发。我已经施加了我一点小小的影响,让中国能预见和避免这次不幸,但是他们太骄傲,不肯屈从,而且是深深地陷在无知之中,对已经被他们从兽穴中弄醒的狮子(英国)的力量,仍然毫无感觉。”
两个月后,鸦片战争爆发了。三个月后,林则徐被革职。1842年8月,这场战争最终以清朝的割地赔款而告结束。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无疑是一位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或者爱国者。但若称其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难免失之偏颇。
只能说他比同时代的封建士大夫多看了“有限的”几眼。妨碍他视野的正是专制王朝、传统文化以及囿于自身的种种局限。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忘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一个历史人物,往往一好百好,以致一俊遮百丑,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客观的、全面的、立体的看法。
这样的历史教育,是应该改革了。
❻ 林则徐、林觉民、林徽因,是同宗吗
林则徐、林觉民、林徽因都是福建闽侯林氏族人
福建闽侯林氏是当地望族,世居社会名流生活区——三坊七巷内。
林则徐与林觉民、林徽因关系较远,只能算同宗;而林觉民则是林徽因的亲叔叔:
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 林孝恂 生有三子:长子林长民,次子林尹民,幼子林觉民。
林长民就是林徽因的父亲,林尹民和林觉民都参加广州起义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觉民幼时过继给了林孝恂的弟弟林孝颖,但实际上仍然是林徽因的亲叔叔。
❼ 世界上的哪几大发明,臭名昭著成了杀人机器
发明主要是利用多次的实验,创造出过去没有的东西。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意义深远,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使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更加便捷;火药改变了战争形式,同时,浪漫的烟花也是由火药制造而成;而指南针更是在探险等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发明有利有弊,世界上就有三项发明,被当成了杀人工具。
毋庸置疑,发明能推动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很多便利之处,但是也要善于利用,将其使用在正途上。否则的话,就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不仅没有造福人类,反而成了杀人工具,让民众畏之如虎,谈之色变。
❽ 克伦威尔、瓦特、林则徐的主要贡献
克伦威尔 取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步胜利,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瓦特 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林则徐 虎门销烟
❾ 林则徐的打火机是什么品牌的
销毁鸦片不是用打火机点火的,是用石灰遇水发生化学反应销毁的,鸦片用火直接烧就提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