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识 :知识、见识、胆识;三性:感性、悟性、理性。三识、三性你都有吗
据网上了解,是关于一个人如何成为优秀员工的。 而且三性不同。
兼备三识:学识、见识和胆识。
学识。
学识就是要思维敏捷,知识渊博。一般来说,优秀员工必须牢牢握有以下三方面的知识:一是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二是有关本企业专业技能和技术知识;三是特定的信息。优秀员工应懂得如何去分析、发现和认识市场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与威胁,如何去评价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运用科学决策的程序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制订正确的战略目标和明确的前进方向。
见识。
见识就是见多识广。如果说知识是 “读万卷书”,那么,见识就“行万里路”。没有见识就没有想象力,没有见识就没有创造力。有一个幽默故事:两兄弟从小幽居深山老林,以打柴为生,家境贫寒,难得吃上一顿饭,更从没走出山门见过什么世面。一天,他们议论皇帝是如何过日子的,阿弟说:“皇帝一定是用金斧子劈柴的!”阿哥说:“嗟,皇帝还用劈柴!如果我是皇帝,就晚晚有粥喝啦!”这是见识限制思维力想象力的生动例子。
胆识。
胆识就是优秀员工有勇有谋,敢于创新,及时把握市场的机遇,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及早地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优秀员工的重要的功能就是创新。
知识见识胆识三者相辅相成
知识是见识的基础,见识可以为胆识壮胆,胆识是知识和见识转化成财富的必要条件。知识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学习、研究等途径获得。光有见识而无胆识,则只能空说议论而没有行动能力。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们知道水浒的宋江,原因是秀才只有知识和见识,但缺乏行动的胆识。因此,具备了知识和见识,更重要的还是必须有付诸行动的胆识,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一个人同时兼具胆识、见识与知识当然难能可贵,但不必强求三者都集中于一身,而可以团队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实现互有互补。
人们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和见识,自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胆识,在此基础上将会有更高的眼界和目标,因而也需补充更多的知识和见识,从而其胆识也会更上一层楼,人及其事业的发展一般都可按此模式螺旋式推进。
六、兼备三性:悟性、韧性、理性。
悟性。
一个优秀员工必须具有悟性,必须领悟中央精神,在领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搞活企业经济;领悟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方针;特别要领悟和揣摩上级领导和政府的意图,三国的曹操在城门题上活字,杨修就知道门要阔宽,中国的大领导们说话和行事是讲究艺术的,一定要揣摩弦外之音,90年代,中国的股市谈什么牛市、熊市,还要读懂朱市,21世纪初股市是温市了,不温不火,等着牛起来。
韧性。
不懈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这是“韧性”。一个优秀员工要承受很多压力,没有韧性,就会跨下去。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来自所有者的压力;来自市场的压力;来自职工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优秀员工一定要挺得住,决不能松懈。 “韧性”还指一种挑战精神,敢于向未知的东西挑战,向市场、向竞争对手挑战;最重要的是向自我挑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完善自己。
理性。
理性相对于感性,是人类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优秀员工要具有理性认识、理性思维和决断。在经营管理中,一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切忌主观臆断、盲目冲动去做决策。
世界著名投资专家沃伦·巴非特曾说:“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而是理性。工作的效率取决于理性。”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优秀员工成功地经营管理来说,理性是相当重要的。
总之,一个优秀的企业员,靠理性建造坚实的基石,靠悟性抓住成功的机遇,靠韧性达成我们追求的目标。
⑵ 如何铸就惊人胆识
胆识成就就一切!
1. 是胆识造就了古今中外的成功者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具有成功的潜能, 但生活中的成功者却总是极少数人. 这些人为什么能够走向成功 他们究竟是依靠什么力量建立了成功事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成功靠恒心. 靠天赋,有人说成功靠信念. 靠机遇, 有人说成功靠习惯. 靠心态……而我们则要告诉你:是胆识造就了古今中外名声显赫的成功者!
2. 胆识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人与人之间小时候并没有多大差别, 但长大之后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获得成功 有的人则一辈子碌碌无为 不少心理学家发现, 造成巨大差距的秘密就是人的“胆识”.
一位哲人说:“你的胆识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胆识的大小决定了事业的大小”一位伟人说得更形象具体:“要么你去驾驭生命, 要么是生命驾驭你. 你的胆识决定了谁是坐骑, 谁是骑师”
3. 拥有胆识比拥有才能更重要
一句“人生难得几回博”的名言, 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雄心壮志, 遗憾的是, 许多人只是摆出了“决战人生”的姿态, 终其一生也没有干成一件大事. 瞧着别人在成功的秋千上胜利地回荡, 自己却坐在角落里生闷气, 痛骂“既生瑜, 何生亮”, 埋怨没有碰上“天时. 地利. 人和”的好运. 其实, 这些人不是没有才能, 也不是缺乏机会, 而是缺少敢于亲身实践奋斗战胜艰难困苦的“胆识”, 成了“语言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 ” 记住, “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才有用靠胆识”!
4. 敢想敢于才能创造动感人生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美好生命的链条是理想和奋斗结成的.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 一首《爱拼才会赢》的歌曲, 道出了依靠胆识创造美好生活的内涵和本质:闪光的思想是聪明的大脑转出来的, 成功的事业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动感人生是一串串“敢想敢干”的音符奏出来的.
5. 超常胆识是培养出来的,人的超常胆识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超常胆识不是生来就有的, 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逐渐培养出来的. 如果你渴望获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那你就必须从现在开始, 积极培养自己的超常胆识.
6. 胆识成就一切
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一个人缺乏胆识,那么,理想.成功. 名誉一定离他很远. 而对于一个胆识超常的人来说, 胆识能够成就一切, 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成功的事情. 认真考察一下“金利来领带, 男人的世界”背后的故事, 你就会认为上面的话确实说得有道理.
7. 塑造成功胆识的10项法则
①树立坚强的意志, ②制订一个敢拼敢赢的目标, ③坚持不懈地为自己“充电”, ④勇于超越自我, ⑤做一个每分钟都在努力的人, ⑥为成功胆识选择一个最好的“落脚点”, ⑦把握好情绪, ⑧自我加压增强紧迫感, ⑨敢于直面危机, ⑩立足当前从现在做起.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⑶ 什么叫有胆识
胆识即“有胆量的人,还要有见识”。知道何处是万丈深坑,不要跳下去;懂得辽阔的大海游不过去,不要贸然强渡。
胡适之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是胆识。立大志、发大愿,但要按部就班往前进行,就是胆识。有胆无识,纵能成功,非常危险;有胆有识,成功之后,必然安全。
怎么样才叫胆识呢?
一、处变不惊,是为胆识:朱元璋在陈友谅手下当兵时,陈的两名儿子一直想要谋害他,朱元璋知道后,千方百计对其示好,并不想逃避。正因为朱元璋能够处变不惊,所以后来能取陈友谅而代之。处变不惊就是胆识,有胆识所以能化险为夷。
二、不畏艰难,是为胆识:人生的道路,到处都是崎岖障碍,必须不畏艰难,所谓“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尤其要有胆识冲破种种的难关,才能有所成就。历代开国的帝王将相,虽然“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此中要靠多少的胆识才能成事。梁启超不受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所动,毅然发表《异哉,所谓国体论者》一文;蔡松坡躲过袁世凯的耳目,逃到云南组织护国军起义,这都是需要无比的胆识,才能有以致之。
三、智勇双全,是为胆识:历史上的人物,有的很有智慧,但不够勇敢,有的称得上勇敢,但智慧不够。例如,在《三国演义》里,只有赵子龙称得上“智勇双全”,其他如吕布有勇无谋,袁绍、袁术有谋无勇,关云长勇冠三军,但谋略不足。在《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因为是落草为寇,即使再怎么样智勇,都不足道也。智勇双全就如佛教提倡的“福慧双修”,所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所以福慧要双修,智勇也要双全,才是有胆识的人。
四、忍辱负重,是为胆识:在各种有胆识的人当中,莫如忍辱负重的人最有胆识了。周公辅佐成王,虽然受了冤枉委屈,但他忍辱负重,忠心为国,至死不改初衷。司马迁无端遭受“宫刑”,虽然身心备受摧残,但他仍忍辱含垢的完成伟大历史巨著《史记》。能够忍受侮辱伤害不以为苦的人,才算是有力量的大智之人;不能接受艰难挑战,不名为有远见谋略之人。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的人物,不是因为胆识过人,不是经过忍辱负重而有成?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胆识的人,忍辱负重的精神不能少。
⑷ 胆识,知识,见识三者的关系
胆识是判断力和分辨力加一起的决断力,,知识是学过的积累的经验,见识是刚经厉看见的事物,
⑸ 如何锻炼胆识
胆识和见识是人生的间接问题,人生的直接问题是你“是什么”。
成功就是成功地实现了你“是”的内涵和外延,无论你“是”的是大人物和小人物、是何种职业、处于社会结构的哪个部分,这些都无关紧要。
在实现自己“是什么”的过程中,胆识和见识才起作用。见识是对自己“是什么”的认识工具,并通过对别人“是什么”的了解,反衬出自我“是什么”,同时能通过多方位观察和大量的实践而逐渐向“是”的原点靠拢。胆识是实现“是什么”的勇气,对大部分人来讲,胆识的缺乏必见识的缺乏更为严重。
人一般不敢实现“是什么”,因为“是”的这个东西往往比想象的要更伟大;人一般不敢相信自己“是”这个东西,因为人不相信老天会给他(她)这么好的礼物;人们一般不敢实施“是什么”,因为感觉实现的过程会非常艰难。
人的胆识量大小等于人敢于承认的与众不同的差异量的大小,因为真正“是”自己的东西往往都极为特殊、与众不同。
用见识解决自己“是什么”的认识问题,用胆识解决“是什么”的勇气问题,机遇问题则迎刃而解。
抓住机遇的过程本质上是让机遇抓住你的过程。
在职业变化或社会结构的变化大背景下,往往会产生对“是”某种人的各类需求空缺,机遇从来不会认识人,只认识人所能为其提供填充空缺的各种“是”,当人准确地完成了“是什么”之后,机遇抓住人的紧迫性要比人抓住机遇的紧迫性大得多。
⑹ 什么叫做有胆识什么叫见识,什么叫做学识
学识,主要是指知识、学问、学养。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做好工作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熟练掌握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把术业专攻与博学多才结合起来,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不断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新理论、了解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领域,为胜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历是学识的重要基础,要重视学历但不能唯学历,学历并不等同真才实学,因此不能满足于吃学历的老本。增长学识的根本途径在于终身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特别是担当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重任的领导干部,在公务缠身、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更要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惜时如金、广纳博收,真正做一个学习型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掌握自己不熟悉领域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增长本领才干,收到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成效。
见识,主要是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实质、从微观的具体和局部把握宏观的整体和全局,然后通过客观辩证的分析判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见识既包括党性原则也包括思想修养,既包括素质能力也包括思维方式,体现为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组织、正确看待群众,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以及个人与组织、下级与上级、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见识大致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见识,学识再多、本事再大,也往往会由于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孤芳自赏、怨天尤人而难以自拔,最终难成大器。历史上贾谊等人物,学问不可谓不大,但胸襟和眼界都有局限,也就是见识不够,最终大业未成身先死,留下千古遗憾。一个人的见识,虽有源于天资的成分,但更多地来自后天的修养和积累,来自“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机结合,来自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融会贯通。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个人自身的工作阅历中思考感悟,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驾驭主观和客观环境的能力。
胆识,主要是指胆略和魄力。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有政治智慧、工作勇气、开拓精神、决断能力,能够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判断制约工作、需要突破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及时作出正确决策,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开创新局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番话,点出了胆识的重要性,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对我们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有胆有识的领导干部,无不是思想解放、思路开阔,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推动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胆识,来自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来自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无私才能无畏,只有心怀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在工作中显示出自己的胆识。那些事事先考虑个人得失的,追求的是四平八稳,不得罪人,只能满足于做“门市工作”,谈不上什么胆识、魄力。胆识,来自于实践锻炼、工作历练、困难锤炼。心里有底才能敢于决断。底气不足,就谈不上胆识。因此,领导干部既要经历顺境也要经历逆境,特别是要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既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也要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特别是勇于到基层一线矛盾集中、困难较多的地方进行多岗位历练,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底气”、培养胆识。邓小平同志之所以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雄才大略,与他一生历经革命斗争锻炼和几上几下的磨练有很大关系。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⑺ 人生获得巨大成功的十大因素:勤奋、胆识、智慧、乐观、自信、志气、积极、上进、拼搏、信念。大家赞同我
不敢苟同。君的认为,聚焦在自我、主观、软件方面。是不是,还有客观方面?诸如:高人、机会、时势、环境 、技能、本钱等等?
⑻ 什么是一种胆识
一个人的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在主观方面取决于3个要素,即使命、个人志向和冒险倾向。如果你不能忍受某种程度的风险就不能有所建树。执著需要一种胆识,当你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做成一件事情时,必须拥有风险意识。
但是,风险意识不是赌性。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道理:一个人问一个哲学家,什么叫冒险?什么叫冒进?哲学家说,比如有一个山洞,山洞里有一桶金子,你要进去把金子拿出来。假如那山洞是一个狼洞,你这就是冒险;假如那山洞是一个老虎洞,你这就是冒进。这个人表示懂了。哲学家又说,假如那山洞里的只是一捆劈柴,那么,即使那是一个狗洞,你也是冒进。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说,冒险是这样一种东西,你经过努力,有可能得到,而且那东西值得你得到;否则,你只是冒进,死了都不值得。
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要分清执著与冒进的关系,要区分清楚什么是胆识,什么是赌性。无知的冒进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无知的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在执著于一件事情前,要学会时刻地提醒自己:
你准备承担什么样的风险?
没有收益你会继续吗?
如果继续,会继续多久?
对未来是否有某种程度地预见?
只有你才能决定这些事情,而且必须要决定。没有明确的使命,你的努力就会被分散,缺乏目的和方向。不明确自己的风险倾向程度,你就不能正确地驾驭风险。在今天的职场中,对于一个职员,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不再从一而终;
(2)竞争压力骤增,选择职业即选择人生;
(3)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所以,在职场生存靠的不仅仅是本事,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及在各种压力下工作的心理素养。凡是职场中成功的职业人,都具有这种鲜明的特质。史玉柱的胆识许多人都见识过。当初在深圳开发一种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时,他身上只剩下了4000元钱,却向《计算机世界》定下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版面,其中,唯一的要求就是先做广告后付钱。他的期限只有15天,前12天他分文未进,第13天才收到了3笔汇款,总共是15820元,两个月以后,他便赚到了10万元。史玉柱将10万元又全部投入做广告,4个月后,史玉柱成了百万富翁。
史玉柱成功了,但是,如果我们再把问题倒过来看,要是当时15天过去了,史玉柱仍然收不到一分汇款,结果又会如何呢?大概我们看到的可能会是另一个史玉柱。
许多成功人士或多或少都有过“惊险一跳”的经历。有胆有识的人即使不成功,也会从头再来,只是下回多长一个心眼,知道如何避免再次失败;有胆无识的人,只能是屡败屡战,表面上看是一种执著,实则是一种偏执;没有胆识的人,更多的时候只会选择见好就收,维持现状。大多数人都属于第三种人,他们总是埋头苦干、蛮干,或者没日没夜地工作,或者连体息日都要去充电。其实仔细想想,这些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原本就没有“惊险一跳”的念头,更多的时候只会按部就班,把工作做得足够好就可以了。也许你的业务能力胜过一个部门经理,但是,部门经理最大的优点也往往在于,他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能够独当一面,愿意并且也善于承担工作中的任何个人风险与职业风险。这恰恰是你所不具备的。
做好工作只是本分,或者说是最起码的职责。一个优秀的员工、经理人,或者企业家,必须要时时、事事想着如何走在别人的前面,如何在别人无所为的地方有所为。所以,他们要经历常人望而生畏的各种风险。
当初周枫带人做婷美,一个500万元的项目做了2年多,花了近440万元还是没有做成!眼看钱就要花光了,甚至合作伙伴都失去了信心,都要求周枫把这个项目卖了,以趁早挽回损失。但是周枫认为:“这样好的项目不能卖!要卖也要卖个好价钱。”
合作伙伴说,这样的项目怎么能卖到那么多钱,要不然你自己把这个项目买下来。于是,周枫花了5万元把这个项目买了下来。原来大家一起做,还有个合伙公司靠山,现在周枫带着23名员工,以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跟几个朋友一共凑了300万元。他把其中5万元存在账上,另外的钱也只能在一些媒体上打2个月的广告。他告诉员工:“这回做成了咱们就成了,不成,你们把那5万元钱分了,算是你们的遣散费,我不欠你们的工资。咱们就这样了!”他对这份事业的执著感动了员工,所以,每个员工都奋勇争先,个个无比卖力,结果经营婷美成功了。周枫成了亿万富翁,他的许多员工成了千万富翁、百万富翁。
所以,不论你处在企业的哪个层次,都要执著于做好、做成一件事:都要学会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而不要只做工作中的“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