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第一部用于新闻采访的手提式传真机是谁发明的
1907年11月8日,法国摄影协会大楼里的工作人员的爱德华·贝兰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了他的研制成果—相片传真机。1913年,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于新闻采访的手提式传真机。次年,法国的一家报纸首先刊登了通过传真机传送的新闻照片。相片传真机主要是利用了电子元件感光的特点,把指针接触式的扫描改变成光电扫描,不仅使传真的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光电扫描和照相感光制版的配合,使相片传真得以实现。
1925年,贝尔研究所率先研制出高质量的相片传真机。1926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正式开放了横贯美国大陆的有线相片传真业务,同年还与英国开放了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相片传真业务。此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开放了这项业务,从此,相片传真被广泛应用于传送新闻照片,随后扩展到军事、公安、医疗等部门,用来传送军事照片、地图、罪犯照片、指纹、X光照片等。
㈡ 向小发明家采访时提问
下一个发明是什么?
灵感从哪里来?
将来想干什么?
㈢ 采访"小发明家"的提纲
饿饭但是
㈣ 乔布斯访谈 科学美国人 地球上不同物种的移动效率 什么文章
计算机是思想的自行车
我小时候读过《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一篇文章,杂志比较了地球上不同物种的移动效率,比如熊、猩猩、浣熊、鸟类、鱼类等,计算它们每移动一公里消耗的热量,还有人类。
最后秃鹫赢了,它的移动效率最高,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排在倒数第几位。但是杂志特地测量了人类骑自行车的效率,结果把秃鹫远远甩在了身后,在排名上遥遥领先。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擅长发明工具,工具赋予我们奇妙的能力。
苹果以前有一条广告:计算机是思想的自行车。
我坚信如果将来回顾人类历史,计算机将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硅谷参与这项发明。
㈤ 以水为刀的以水为刀的发明人
纪新刚,男,汉族。河北人,中央电视台专访人物。便携式水切割的领军人物,国内第一台便携式设备的创造者,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专访人物,纪新刚团队之以水为刀。并创科教节目收视率纪录。于2010年6月利用便携式水切割在野外实施现场销毁战争遗留航弹,为世界首次在野外解剖500公斤当量航弹。创造了世界第一。 第一个将便携式水切割应用在化工行业,第一个将便携式水切割可在高空实施作业。“水刀坊”品牌创始人,提出安全环保切割新理念第一人。
㈥ 人物专访的作文怎么写
怎样写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例如,有一篇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澡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一块黑板常常不够用,老师擦了写,写了擦,又累又不卫生),到他从书上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建楼房是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增加居住面积,书上的话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学——甚至某页第几段都说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
文字不多,却活脱脱地勾画出当代文坛“怪人”——深通中国古典文、史、哲,能书、能画、能篆刻、能谱曲,熟悉戏曲的中年作家钱世明的形象。凡是熟悉这位“文坛怪人”的朋友门,读了这段文字,都说:“像极了!”
又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李劲同学荣获我国青少年程序设计一等奖,将应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的邀请赴美参观访问,按常理,写人物专访应该着重写李劲同学在程序设计方面的成就,然而,《中学生报》的中学生记者却从少年科学家谈语文这个角度进行了专访,重点突出,构思独特,善于取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物专访,内容一定要真实,引述采访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必须是原意,作者不能随意改动或发挥,无根据的拔高和添枝加叶是不允许的。所以,在专访时,要细心倾听,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作品和数字等要当场问清楚并记下来,以免张冠李戴。文章写完以后,最好送采访对象过目,听取本人意见,以免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㈦ 人物专访要怎么写
下面是一篇范文哈!
我是那个“残次品”
若请来“童话大王”郑渊洁,就不用再写作业——19年前,12岁的郑正与校长打了这个赌,并获得兑现。如今,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郑正成了一家著名游戏网站的高级顾问,并准备创业。回忆往事,这个曾经的问题男孩说,幸好,在工业化的教育流水线上——
郑正31岁了,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接受采访。
第一次发生在去年6月,采访单位是《男人装》,他以苹果产品的狂热收藏者形象出现。文章附了一张由他创意的照片:8台他曾使用过的苹果电脑放在办公桌上,身后摞着高过头顶的产品包装盒,郑正坐在中间咧嘴笑,脑袋上还顶着一个苹果——是真的苹果,富士。
“就一个热爱生活的IT男呗。”他又咧着嘴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
眼前的郑正,黑帽衫,蓝仔裤,白球鞋,操一口京腔,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北京青年形象。
翻看他的履历,一种不同才开始显现:小学,退学;初中,退学;高中,退学。
从小,没人夸过他是好孩子。
1岁时,他往煮粥的锅里偷偷撒尿;在幼儿园,他躲到门后面,把门“朝园长脸上推”;上了小学,他在老师的粉笔盒里放毛毛虫,拔同学的自行车气门芯,还用超大倍数的放大镜烧蚂蚁,引起一场火灾。
然而,最让大人们头疼的,是他敢公然拒绝写作业。他曾发明过一种由冰棒棍、橡皮筋组成的“作业器”,可以用来夹着6支笔在横格本上完成抄写,后来,“作业器”在班里普及了,他却不想再用了。
“第一,就是懒,第二,会的东西,为什么还要重复?”忆起往事,郑正一脸严肃。
“有你没我!”数学老师曾指着郑正的鼻子说。
他被禁止参加春游,因为会影响“集体纪律”。他被罚站,一开始只在他捣乱的时候,后来,老师直接修改了上课的开场白:“起立,郑正你出去,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在转入五一小学之前,郑正曾在两所小学读书,都以被劝退告终。为了随时“和老师谈话”,他的母亲甚至从北京四中辞职,调到他上过的第二所小学做英语老师,但郑正还是失学了,因为,班主任的心脏病复发了。
真正扩大化的冲突发生在1991年,郑正刚转入五一小学,还不到两个月。
一天,校长在班会上演讲:“不写作业就不会有好成绩,没有好成绩以后就没出息。”
“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没出息,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有出息。”郑正连手都没举。
“这话谁说的?”校长问。
“郑渊洁说的。”郑正把手按在正在偷看的《童话大王》上。
“郑渊洁说的?那你把他请来啊。”校长抬高声调,“你把他请来,他要是真这么说,我就免你作业!”
郑正没吱声,但刚一放学,他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结果,这个母亲先去找了校长。“若能找来郑渊洁,则执行一个约定。”她说,”郑正哪门考试能上90分,他就可以不写哪门作业。”
这听起来像个奇怪的约定,但在老师们看来,这话从郑正母亲嘴里说出来,“一点都不怪”。
她从不打骂儿子。郑正不想上学的时候,她甚至不会发怒,而是带上小提琴,陪郑正到公园的大树下拉琴。然后用轮流撕花瓣的形式决定是否去上学,“谁撕到了最后一瓣听谁的”,“谁也不许耍赖”。
有一次,她带郑正去爬山,途中看到一棵从岩石缝中长出的小树。
“郑正,帮妈妈添个词,树什么岩,岩上葱葱。”母亲问他。
“破?行吗?”郑正想了一会,战战兢兢地回答。
“树破岩,岩上葱葱。儿子你太棒了!”母亲抱起郑正,转了好几圈。
那时,郑正刚被老师勒令退了学。
为了帮儿子,这位母亲托朋友找到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的崔永元,又通过他间接联系上郑渊洁。
深秋的一天,郑正突然被老师叫到校门口,他一度有点害怕,“以前都是轰到班门口就完了”。
结果,他看见了郑渊洁。
“不行不行,有点断片儿,有点短路。”回忆起往事,郑正使劲捶着脑袋,死活想不出用什么词语形容当时的心情。
“同学们,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但是……”
崔永元回忆,郑渊洁刚一张嘴,坐在他旁边的校长“就有点儿坐不住了”,“脸色越来越白”。
郑渊洁也还记得,进行到20分钟的时候,崔永元便拿着小纸条上台和他耳语,“校长说郑老师工作很辛苦,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为什么啊?”
“他说辛辛苦苦教育了几十年,都让郑老师这20分钟给毁了。”
崔永元捂着嘴,又压低声音补了一句:“不过,你看底下的孩子们这么乐呵,你就撒开了来吧。”
崔永元记得,整场演讲中,孩子们不停地笑,不停地鼓掌。
从那以后,直到小学毕业,郑正果真再没有写过作业。
1993年,由于工作原因,母亲要移民到美国。在机场,她与刚上初中的郑正击掌立约:照顾好自己,6年后来美国读大学。
郑正彻底变成了“差学生”。
他从不作弊,遇到考试,只是规规矩矩地在试卷里填上郑正两个字,然后交卷,得一个6分的卷面分。他不怕老师要求家长签字,甚至他的全班同学都不怕,因为郑正学会了模仿每一个家长的笔迹。
1995年,郑正上高一,他经常逃学,打工赚钱,然后花自己赚来的钱上网。
而那一年,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同年,他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个人主页。
在第一拨儿上网的发烧友里,郑正曾遇见一个叫郑华的男孩儿,他的个人主页全是关于《童话大王》的东西,他俩便成了好友。后来郑正才知道,郑华是假名,郑亚旗是真名,不愿用真名的原因是,他是郑渊洁的儿子。
1999年,郑正通过了托福考试,赴美国求学。
不过,第一次拿到大学课程表的时候,他就被母亲“鄙视”了一把。
“妈,这儿上的课怎么都是让我自己选啊?”
“是。”
“那就是说,我想上什么课就可以随便选什么课了?”
“对啊。”
“那我可真的想上什么课,就选什么课了啊?”
“你选啊!”
在美国,除了互联网知识,他还选择了美术、摄影、演讲等多门课程,他甚至和伙伴一起,参与过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糖制作,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中国,师傅会领着你进门修行。在这里,师傅只负责为你敞开很多扇门。”郑正说。
毕业回国后,他曾就职于搜狐网,入职不到一年,便被猎头挖走,现在是一家著名网络游戏公司的高级顾问。
2005年,在郑亚旗的牵线下,郑正又见到了崔永元和郑渊洁。这次见面,留下了一张合影,一边是崔永元,一边是郑渊洁,郑正站在中间,略显紧张地看着镜头。这一年,他26岁。
近日,郑渊洁在微博上回忆与郑正的这段往事,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令很多人好奇的是,这个曾经的问题男孩,如今长成了怎样的青年?
“他从不打断别人说话,非常有修养。”郑渊洁说。
“我见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不少,没3分钟就撑不住劲儿了。”崔永元幽默依然,“但这孩子绝对是一谦谦君子啊。”
发小儿曲正对郑正的评价是“依旧能搞”。30岁生日,郑正撰文一篇,第一句就是:“青春就是手纸啊,用着用着就没了。”
好友李林则觉得他“外邪内正”。“911”的时候,郑正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到现场献血。
同事八百称他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进这个圈儿早,什么都懂!”
“他有冲劲儿,正准备创业,相信他能成功。”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在微博上说。
当记者直接把问题抛给郑正本人的时候,他则直言:“在工业化的教育流水线上,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残次品,但我庆幸,我是那个残次品。”
而郑正的母亲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她只是告诉记者,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她曾在书店看到过一本书,叫《窗前的小豆豆》,里面的主人公因为淘气而被勒令退学,但最终,巴学园的小林校长收留了她,并愿意和她做朋友,后来,小豆豆成了一名善良的作家。
“在现实中,我找不到小林校长,只能自己去做那个小林校长。”这位骄傲的母亲说,“我永远以我的儿子为荣。”
在3个小时的电话采访中,这位旅居美国的母亲用了很长时间回忆童年的郑正。
郑正喜欢蓝色,喜欢各种赛车玩具,喜欢拉着妈妈一起看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
郑正喜欢“做值日”,他甚至为了抢着扫地而跟别的小朋友“打了起来”。
郑正还喜欢小动物,看到一只流浪猫被两个大孩子“用绳子吊在树上”,他居然不顾一切地“冲过去”。
郑正只是不喜欢把手背在后面,不喜欢写作业。
其实,他同样不喜欢辍学。被轰回家的时候,他常会杵着腮帮,怔怔地听着隔壁校园传出的广播体操音乐;他还曾偷偷跑回学校,扒着门缝,望着小伙伴们上课的样子。
电话中,这位母亲兴奋地回忆“打赌”的故事,她还记得,郑渊洁演讲后,郑正居然主动写了一篇回忆作文,乐呵呵地交到自己手中。
“郑正说他最后悔的事,就是自己没能进入礼堂听演讲。”记者说,试图询问她当时的心情。
“他没有告诉过我啊,他没有听到演讲?”电话那头,这个60岁的母亲,突然哭了。
原来她从来都不知道,19年前,当礼堂里的欢呼声把“屋顶都掀起来”的时候,他的儿子,却被老师要求站在屋外的寒风中。这个12岁的男孩,一手抹着自己流下的鼻涕,一手紧紧地攥着那本《童话大王》。
㈧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怎么写
人物采访例文【供参考】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记赵梅简访
白色衬衫,浅蓝色牛仔裤,头发微卷,看似平凡,却透露着一股智慧、自信的气息,这就是赵梅给我的第一印象。在采访的过程中,赵梅面对我们的提问,回答的十分从容自信,可能没人会相信,三年前的她极不起眼,连打字都不会,是什么让她在三年中完全蜕变?7 m9 T- I, p* A( w, V% I. S4 O2 @
+ |) i( A; v) J F" O+ v- p' b 3 ~3 |2 b1 M5 B" s& k& V7 c
大一加入院新闻中心和系学生会,大二成为文艺部部长,大三系学生会副主席兼系新闻中心主任。在校期间,兼职从未停止,能歌善舞,文采颇佳。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或许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 i+ W7 m B* _
' L/ Y" d. U) e" }
, J/ b7 l& c3 z8 J0 D在与赵梅的交谈中,她强调正确认识自己是最重要的。她十分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努力一直在陪伴她。在院新闻中心做编辑时,每天都要跑新闻,一周至少写十篇新闻。除此之外,文艺部的舞蹈都是她自己编排,从网上下载视频,自己学会了再教给其他同学。她以前从没接触过舞蹈,却跳出了专业舞蹈演员的水平,那么她付出的努力可向而知。9 w2 u4 w3 ~3 @6 T/ L! R1 k+ x4 |2 r
2 a/ C6 x; ]3 O3 n2 Z' u
, m& Z- G! r) s* e* K7 m4 K暑假期间她做过幼教,在校做过家教,在餐厅打过工。她说,许多事情你尝试着去做了,也就没什么悬念了,当你再去做的时候。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 [+ B! C6 }" [# V$ G) V1 {* b
) g$ x0 M6 @6 b, q- E ' ~# A$ g. g' V
她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有目标,适当定位自己。当其他人还在为找工作东奔西走时,她已经顺利签约皇明并开始工作。作为新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每天都很辛苦,可是她很快乐,因为在那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皇明的尖端企业文化感染了她,那是点燃她激情和梦想的地方。因此她选择留在德州,继续学习深造。' u- E7 r1 I' ?: k3 J
! ~$ {0 t( ?: P; J/ I ~- W <br/>+ w- g/ b6 } O& g9 y8 S2 L) H4 D$ r尝试、坚持和自知,是她高调做事的三大法宝,这正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相信赵梅的路会越走越宽!
㈨ 蔡所礼的个人主页《好帮手剔尖机》发明人,他的发明去年被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选中拍摄专访节目《快
~
㈩ 小发明家访谈录
人物:赵念 华师一附中高二(2)班学生 学生科学院"小研究员"
获得国家专利:
1.防触电保护装置
2.高效加热器
3.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小资料]
"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系统基本原理:
通过识别刹车的紧急与否,产生不同的信号,并直接地传递给后面的司机,令其早做出反应;而车尾的感应装置则可以感应后车的突然接近并对碰撞作出保护反应。
喜欢"破坏"好奇心培养创造欲
赵念从小就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好奇。、
四五岁的时候,她拿着闹钟,睁大了眼睛问妈妈:"为什么这个东西会动会响呢?我可不可以看看它里面是怎么回事呀?"妈妈递给她一把小起子,不一会儿,闹钟就在赵念的野蛮"摧残"下被拆得七零八落。
家里的小玩具、洋娃娃全都难逃"噩运",不是被大卸八块,就是被"开膛破肚",统统面目全非。赵念在干完"破坏工作"之后,总会大声宣布:"这个太简单了,我以后要做一个更好的!"就这样,赵念成了家里的"破坏王"。
值得庆幸的是,赵念的爸爸妈妈对女儿的破坏行为比较"放纵",甚至常常扮演"帮凶"的角色。遇到女儿好奇的问题,他们总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探个究竟。
敢于实践:动手能力从小锻炼
赵念的爸爸从事技术工作,常常在家里摆弄一些复杂的线路。赵念总是着迷地看着爸爸工作,不时地问上一些问题,爸爸也都耐心解答。渐渐的,简单的问答已经满足不了赵念的求知欲,她央求爸爸给她一些动手的机会。
焊电路板是她的第一件差事。当赵念兴致勃勃地把焊好的电路板拿到爸爸面前"邀功"时,爸爸哭笑不得--焊锡一大团一大团地粘在了一起,电路多处短路!赵念并不气馁,虚心地向爸爸请教焊接的要领,在废弃的电路板上反复练习。当她再次得意洋洋地展示焊接"成果"时,爸爸已经挑不出毛病了。
上初中了,在物理课上学了电学原理之后,每次遇上保险丝"罢工",赵念都会抢先卷起袖子,关掉电闸,三下五除二地左拧右拧,就让家里恢复光明。
勤于思考:发明创造源自生活
赵念是个沉默内秀的女孩子,她说她自己平时喜欢思考,她的一些发明创造的小点子也都源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曾经一段时间,电视、报纸上频繁出现有关汽车追尾事故的报告。当时,赵念就设想着要在汽车上加一种装置,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当她了解到,追尾事故的发生多是因为前车紧急刹车,后车来不及作出反应这一基本原理之后,她脑海中灵光一闪:何不给汽车刹车加个气囊,让紧急刹车发出比正常刹车更为强烈的警报信号。
然而,这样的敬报设施是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却不能在两车相撞时起到安全保护作用。于是,赵念又开始思索着,要给汽车加个"防撞衣"。那天,她乘坐公汽,偶然目睹了一辆小货车与的士相撞的惊险一幕,庆幸的是前面那辆小货车后面载的一张席梦思床垫,竟将后面迎头撞上的的士给"弹"了回去,一场车祸奇妙地被化解了!而赵念的"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也受之启发,得以进一步完善。
乐于吃苦:实践过程是"蜂蜜拌黄连"
拿了三个国家专利,而且保持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成功的背后,赵念可吃了不少苦头。
赵念的学习很紧张,绝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得花在功课上,发明制作只能见缝插针地利用间隙时间。发明设计考验人,动手制作更锻炼人。尽管精力、体力都很有限,赵念捋起袖子干起活来,可毫不含糊。
为了制作"可识别快慢刹车的汽车安全保护系统"的汽车模型,赵念从街上捡回人家装修剩下的废木板,用锯条切割成块。别看这项工作没什么科技含量,干起来还真不容易--木板比看上去的更硬,锯条比想象中的更难使。尽管不知用断了多少锯条;尽管双手都被锯磨得伤痕累累,痛得连工具都握不住;尽管最后成型的汽车模型十分简陋,甚至车轮还是个六边形……最终,赵念还是如期完成了模型的制作。
看着一堆杂乱无章的原材料在自己的手中变成有模有样的小发明,这种欢欣无法言传。实践的过程中,赵念感受很多。她说这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她说很多事情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她说书本上看似枯燥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之后原来那么有趣;她说这个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广阔……
不娇惯溺爱,多创造条件--赵妈妈谈"育儿"
赵念虽是独生子女,但我们从来不娇惯她。
赵念五岁时,她爸爸就要求她帮忙洗菜、炒菜。五岁的孩子个头还很小,得垫着一把小椅子才能勉强够着灶台。每次看到小家伙踩着椅子,垫着脚尖在那儿干活,我都特别心疼,直骂他妈妈"虐待"孩子。可转念一想,孩子迟早要独立,从小学着吃点苦,多锻炼一下动手能力毕竟还是有益无害呀。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家长的帮助。然而,这种帮助应该是有方法有尺度的,我们将之理解为:尽一切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
从小到大,对女儿提出的每个问题,我们都很耐心地解答直到她完全明白为止;她搞发明制作需要的材料,只要没有为她包办的"嫌疑",我们都尽力为她准备,如和她一起到街上捡废木板,到旧玩具市场找合适的模型汽车等等。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对孩子而言,远不止一些物质和时间上的支持,最可贵的是心理上的支持和依靠。
在培养女儿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小心得,希望能为其他家长提供参考:
1、任孩子发展兴趣,并有意识地给予引导。
2、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从身边小事找突破口。
3、给孩子尽量创造动手的机会,不能光说不做。
4、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