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都江堰是在哪个朝代建造的
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住持修建的。
❷ 都江堰是哪个朝代修的
始建于秦国
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华阳国志·蜀志》又载:“以李冰为蜀守……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壅江作堋”一般认为即是指修筑分水鱼嘴,“凿离堆”即为开凿宝瓶口,“穿二江”、“双过郡下”句即指李冰主持开凿了通向成都的两条干渠。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像上有铭文“李府君讳冰”,这被认为是李冰始建都江堰的实证。
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传统说法并非没有受到质疑。质疑者的观点基于对古代文献的疑析。他们认为,“沫水”是大渡河的古称,而不是指古代一般称为“江”的岷江。因此《史记》说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是否就是指开凿都江堰宝瓶口便成了疑问。
而《华阳国志》记载古代古蜀蜀国的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与《水经注》中“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相应证,似乎是比李冰更早的开明开凿了宝瓶口这一都江堰的关键工程。
不过,反对这一说法的观点也有强有力的反证。宝瓶口所处的山脉晚到唐朝时才开始使用“玉垒山”这一名称,因此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所指之开明治水的玉垒山当在别处。
(2)都江堰那个朝代创造扩展阅读:
简介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
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1980年7月7日列为四川省重新确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4日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效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时,“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过现在双流的牧马山高地。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代开辟的羊摩江基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经过上百年开发,到汉朝时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时的郫县到成都一线,发展到彭县、广汉、新都一带,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汉朝1顷约合今70亩)。
《汉书·地理志》提到成都平原时称“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到唐朝时,益州大都督长史高俭广开支渠,此后灌区渠系经过多次整修愈加繁密,灌田面积继续扩大。都江堰的功效从此转为以农田灌溉为主。
宋朝时都江堰灌区又有显著发展,据王安石的《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可知,当时灌区至少已达1府、2军、2州共12个县,其中仅陆广负责的灌区就有1.7万顷(约合今137.7万亩)。清朝时,灌溉范围达到14个州县约300万亩。
到了民国时期,1937年(民国二十七年)统计的灌溉面积为263.71万亩;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出版的《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述受益于都江堰的田地“计有川西14县之广……约520余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
196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到678万亩;到1980年代初,灌区扩展到龙泉山以东地区并建成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此后进一步的灌区改造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❸ 都江堰是什么时候哪个朝代修建的
水诞生了文明,水同时又在毁灭文明。人们对水又爱又恨,亦欢亦悲。岷江就是这样一条变幻无常,神鬼莫测的河流。早在秦代,岷江就被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之一,它孕育成都平原,衍生江源文明,堪称我们的母亲河。
但它同时又泛滥成灾,旱涝无常,冲毁庄稼,卷走牛羊。岷江两岸的人民上午还在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下午可能就要抱头痛哭,因为丰收的五谷可能已经颗粒无归。
因此,唐代诗人岑参在诗歌《石犀》中写道: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从岑参的诗中,我们不难想像几千年前的沿岷江而居的蜀人生活状况。而事实上,现实比诗歌更糟糕。所以,历代治蜀者都明白,治蜀必先治水。
龙是何年伏
在都江堰,有许多关于李冰伏龙的传说。
其实,传说往往来源于生活。因为在那个认知有限的年代,岷江就是人们眼里一条喜怒无常、难以降伏的“恶龙”。
秦昭王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6年,深思熟虑后的秦昭王在他的御书房内拟了一道诏书,那是一道任命的诏书。因为这道诏书,秦昭王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最具远见眼光的诸侯。他的一纸任命改写了那个时代的格局,改写了那个时代乃至当代蜀地人民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历史。
其实,他只不过下了一道任命李冰担任蜀郡守的诏书。但是,一个关心民众的官员从此有了一份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权力,对李冰、对国家、对人民来说都是一种幸事。
虽然这份任命早已灰飞烟灭,但是因那一纸任命而为我们留下的都江堰还在,它比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任命更生动。
大约就在李冰到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74年,他开始着手修建都江堰。岷江出山口那片平坦的区域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修建者多达十万人,李冰则以蜀郡太守和大国工匠的双重身份成为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
经过数次溯江而上或顺流而下的认真勘测,李冰决定,用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来构建都江堰的渠首工程,三大工程首尾呼应,三位一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而密如蛛网的沟渠则是蜀国农业生生不息的经络与血脉。
都江堰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如此庞大的一座水利工程却没有修建一道水坝。李冰没有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遵循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利用山势、地势与水势,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和自流灌溉的功效,实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李冰和当时的水利工作者们是非常智慧的,两千多年前,他们就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使到了2273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也依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它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篇章。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公元前256年,李冰率领民工耗时18年,完成了这座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岷江这条孽龙终于被降伏。这也是四川百姓奉李冰为“川主”之始。
❹ 都江堰什么朝代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说实话,没啥看的,就是一个堤坝在那,门票还90,我去过一次,再也不想去了,还不如是青城山爬爬山,或者去龙池玩漂流。都江堰门口的廊桥另外一头有好多好吃的,这点我比较喜欢。呵呵,说了点废话。
❺ 都江堰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汲取后人的治水经历,带领外地人民,掌管建筑了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全体计划是将岷江水流分红两条,此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如许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罗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都江堰位于岷江下游,距成都市50余公里,是现在天下上仍在发扬作用的最陈旧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全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由事先的秦国蜀郡守李冰率众所修,至今已运转2250多年。
❻ 都江堰的建造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建造历史背景: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
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6)都江堰那个朝代创造扩展阅读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❼ 都江堰是什么朝代修建的,什么时期修建人是谁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是闻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都江堰建成之后,被历代沿用数千年,已成为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它永久解决了岷江水患问题,成为成都平原十几个县的生产生活用水源头,灌溉面积达300多万亩。成都平原能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冰和都江堰,已成为世界水利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
❽ 都江堰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自建成至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年的历史洪河之中都江堰一直都在发挥着它防洪灌溉的功能,都江堰一直在滋养着四川这个天府之国,使其水旱自控,沃土千里,那么这么伟大的都江堰工程师什么时候哪个朝代修建的呢?查看史书,在公元前256年,都江堰由秦国的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共同管理策划建造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但缓解了成都平原人民的水旱灾害,同时也成就了世界年代最久远的工程,并且,都江堰是唯一一座迄今为止仍旧在试用的大坝,这座大坝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力和智慧,也彰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
❾ 都江堰是什么朝代建造的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9)都江堰那个朝代创造扩展阅读:
都江堰主要景观
1、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2、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
3、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4、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5、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❿ 都江堰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都江堰修建于秦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