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创造的思维过程模式包括哪些阶段
1、准备,即解决问题者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的联想观念。
经过筛选,抛弃一些对解决问题无用的观念,较仔细检查另一些观念。逐渐明辨问题的特点,发现解决的头绪。
2、孕育,介于准备与最后阶段之间的阶段。
其性质和持续时间变化很大。可能只需几分钟,也可能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其特征是,问题被搁置一旁,没有做有意识的工作,但以后重新注意,却迅速解决了问题,或至少在以前的基础上跃进了一步。
3、明朗,指突然意识到问题如何解决的阶段。
可用“顿悟”一词描述。这种意识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4、验证,解决问题的最后阶段。
此时将前一阶段提出的一般解决进一步具体化,并加以应用和检验。
(1)创造活动新颖性层次扩展阅读: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对人的认识,人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教师、商人;高个、矮个;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
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了类,并揭示了各类生吻间的关系和联系,这就是人脑中对生物系统化的过程。
又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贰』 创造力水平分哪几个层次
实例说明无论是美国加州雇员、中国女大学生,还是英国机场的搬运工,他们都是在解决问题中将其创意付诸于实践,使得创意成真,表现出他们实实在在的创造力。历史上诸多的发明家、艺术家,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被喻为超级天才的爱迪生,纵横于发明界,他的成功其实就来自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雕塑泰斗罗丹,他的作品件件洋滋着人性的活力,充满创惫,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艺术文明的瑰宝。与其说他们是成功者,不如说是圆梦的人!圆的是他们自身那永远不可遏制的创造力之梦。
创造力的分类
1.创造力分类
我国学者罗玲玲将创造力按层次递进分为三种
潜在创造力→前创造力→现实创造力
(1)现实创造力。在有结果的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积极心理特征的总和。该结果必须是新颖的、有建设性的和有用的,它可以是一种艺术、文学或科学的形式。也可以是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方式方法,还可以是产品、模型等具体实物。
(2)前创造力。大胆但不成熟的创造,是现实创造力的雏形和预演。经过进一步努力,具有转化成现实创造力的可能。
(3)潜在创造力。根据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特质,如动机、认知风格所具有的创造性倾向以及他的技能水平,而预侧出来的创造力。
潜在的创造力,即一种更内在的、由人格决定的创造力。具有潜在创造力的人,容易产生前创造力,也可以说前创造力是他们自然的流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能和知识,潜在创造力高的人最有希望创造。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除了依赖于先天索质,还跟后天的创造训练及实践相关。某种愈义上.对多数人而言,后天的训练是潜在创造力增强的重要途径。
三种创造力的层次递进,表现了“潜在的创造力”(对问题的敬感)向“前创造力”(提出猜想和假想)再向“现实的创造力”(脸证设想)的一个创造演化的全过程。
潜在的创造过程中不得是多少人的潜在依赖,也依赖于先天素质,所谓后天的锻炼是以层次上的递进并非是变现创造力的全部过程,创造力较强的人表现出的是出手拿高薪是不断的源源不断的成功,是充满人性力的活力,当然不断的充满激情者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K.Taylor)根据产品的新颖独特性和价值大小的不同,将创造力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①表达式创造力。这种能力以自由和兴致为基础,因情境而产生,随兴致而感发。表达式创造力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儿童的涂鸦画就是这种层次的创造活动。②生产式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以模仿和应用技术原理为基础,解决特殊与实际的问题,生产完善的产品,具有技术性、实用性、精致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点。③发明式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表现为用新眼光看待旧问题,以取长补短的方法创造出更简便、经济、有效、实用的新产品。小说的创作、卡通片的制作以及一般酌技术更新和发明都是发明式创造力的产物。④革新式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表现为对已有理论、产品的创新和添加新内容、新意义。⑤高深的创造力。这是最高境界的创造力,只有少数专家才具有这种创造力。依靠高深的创造力,可以处理复杂的资料,可以形成崭新的原理原则或有系统的新学说。
『叁』 创造有什么特点
创造在其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创造的特点新颖性 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新颖性。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
目的性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
过程性 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
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创造活动能够且不断进行下去的特性
否定性 “新”事物总是对“旧”事物有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
主体依赖性 从事同一研究发明,相同的实验条件,有些人做出来了,有些人没有做出来,这就是主体依赖性的最好佐证
实践性 实践性一方面指满足实际需求而产生新的事物,另一方面指创造过程是一个实践性过程续表创造的特点普遍性 创造活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各种活动之中,并不是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或某些人所独具的活动
经典案例:不要忘了创造的目的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失去眼前的目标,而把自己迷失在追求完美的奔波之中。有一则故事说来让人回味。
1.这样钉才更好
有一天老李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老王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老王说:“这样不好看,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老李遵从他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木块。
2.在追求完美的奔波中迷失自己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时,老王说:“等一下,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为了美观,他便四处找锯子。找到锯子,还没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锯出来的断面不好看”老王说,“得磨一磨。”自家有一把锉刀,便回家去拿,结果他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使不上力,无法把锯子锉得更锋利。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园边上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
开始砍树,他发现那把生满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好用。于是找来磨刀石,在固定住它时,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用的木条。
为此,他去校外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现成的木条。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3.走不回来的创造者
老李家的那幅画,最终还是一边一个钉子钉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热心的邻居老王时,他正在街上帮木匠运一台笨重的电锯。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种“走不回来”的人,他们认为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更完美,就必须先去做好前一件事,而且也要做完美。他们逆流而上,发现每一件事都不那么完美,于是便一级一级的往上追求完美,奔波于追求完美和实现完美“前提”的忙碌之中丧失自我,直到把那最初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
4.永远无法去实现创造的完美主义者
创造,是要防止这种“走不回来”、“越走越远”的现象。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忘记了目的。
『肆』 求助一个既有新颖性又有创新性的校园大型活动方案
活动策划:一、大型校园活动可以举办文化类或生活类。文化类可以是书画展览及文艺版表演会,读书月活动权,大学生创意与设计活动;生活类可以是公寓DV拍摄活动等。二、要新颖,就是以前学校没举办过,做到从主题和内容上出新。要创新,最好以“校园绿色行,健康你我他”为主要方向。
『伍』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主要特征
1、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2、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3、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4、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创造性思维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这种思维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着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主要包括:思维的求实性: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满足社会的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
『陆』 根据创新主体与力量的不同层次分,创新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根据创新的内容不同,创新可以分为基本创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技术体系创新、增量创新。按技术创新活动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企业层次创新和产业层次创新。
创新设计不是简单的模仿或技术改造,而应具有突破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性。
创新思维为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建立在常规思维基础上的人脑机能在外界信息激励下,自觉综合主观和客观信息后产生新的客观实体(如工程领域中的新成果,自然规律或科学理论的新发现等)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6)创造活动新颖性层次扩展阅读
人脑有意无意地突然出现某些新的形象、新的思想,使一些长久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突然之间得以解决。进入这一阶段,问题的解决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创造主体突然间被指定情景下的某一特定启发唤醒,创新意识猛然被发现,以前的困扰顿时一一化解,问题顺利解决。这一阶段是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被称为“直觉的跃进”。
『柒』 创新意识的六种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内容
创新意识(Sense ofinnovation)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两大类。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
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意识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两大类。(来源杨远锋)
新颖性
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的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
历史性
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
差异性
各人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环境氛围、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因素对创新意识的产生起到重大影响作用。而这类因素也是因人而异,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
内涵
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
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他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
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控求新奇事物的种心理倾向。
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
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成长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门应以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
『捌』 创造性思维包括哪些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
2、其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选择。
3、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特征:
1、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2、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3、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4、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
1、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
2、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
3、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创造性思维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4、创造性思维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这种思维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着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
5、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主要包括:思维的求实性: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满足社会的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
『玖』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不断创新
什么是创新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
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具有价值。
1、新颖性。新颖性包括三个层次:(1)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2)局部新颖性(3)主观新颖性,即只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2、具有价值。这个特点与新颖性密切相关,世界新颖性的价值层次最高,局部新颖性次之,主观新颖性更次之。
大卫.史密斯发明了"邮包炸弹"梅利莎病毒,到案发时已使100万台电脑瘫痪,造成80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这不是创造价值,而是价值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