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著名发明家的故事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Thomas AlvaEdison,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家。1847年2月11日生于俄亥俄州米兰镇。8岁上学只读了3个月。老师骂他“小笨蛋”,因为他经常爱问为什么而让老师下不了台,他辍学后随母亲学习。他对大自然非常好奇。他可以专心致志注视榆树叶芽怎么生长,秋风如何使枫叶变色。为了试验孵小鸡,他可以长时间趴在鸡窝里;为了探索蜂巢的奥秘,他愿意被蜇得鼻青脸肿;为了试验摩擦生电,他在雄猫身上狠命搓揉直到双手伤痕累累。9岁那年,他得到一本帕克著《自然与实验哲学》,如获至宝,逐页研读,逐项实验。他在家中地窖里建起一座小实验室。从12岁起,在底特律-休伦间铁路列车上卖报,把自己的实验室搬到火车上,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实验。他还在列车上自己编印《先锋周报》,从而认识到刚问世不久的电报的作用。1862年他奋不顾身地从火车轮下救出一幼童,幼童的父亲为答谢他,教他掌握了电报技术。
1873年~1874年,他发明了同时发送二条和四条消息的发报机。1876年在纽约附近的门罗公园建立起他的“发明工厂”,一座大型实验室。许多发明就是在这里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任美国海军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完成多项军事产品的发明研制。1931年10月18日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逝世。
他以罕见的热情及惊人的精力,在一生中完成发明2000多项,其中申请专利登记的达1328项。人们颂扬他:“他虽不发明历史,却为历史锦上添花”。这位传奇式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奥秘在于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学习。他自己曾多次表示:“停止就意味着生锈”,“必须时常收获,而不能一生只收一次”,“我要做的事如此之多,而生命又如此短促,我不得不挤出时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赞誉他:“他差不多已70高龄了,还在阅读科学领域出现的新书,而且不断地提出问题。”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电学方面。在他掌握电报技术后,就日夜苦心钻研,完成了双路及四路电报装置及自动发报机。1877年改进贝尔电话装置,使电话从传送2~3英里扩大到107英里,同年发明留声机。在这期间,他付出巨大精力,研制白炽电灯。除电弧灯外,过去的“电灯”往往亮一下就烧毁了,为寻找合适的灯丝,曾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及6000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用碳丝做成可点燃40小时的白炽电灯。其后又不断反复改进、完善,又完成了螺纹灯座、保险丝、开关、电表等一系列发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照明电路系统的研制。在实践中提出电灯的并联连接,直流输电的三线系统,建成了当时功率最大的发电机。1888年起研制电影,1893年建立第一座电影摄影棚。是他最先提出将电影手段用于教育,并用两个班进行试验。他的其它重大发明还有铁镍蓄电池等。
他虽然精于实验研究,对理论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他于1885年发现热电子发射的“爱迪生效应”,但未能作出相应解释。
1931年10月21日在为他举行葬礼时,人们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又恰当的方式——停电1分钟,以悼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这“1分钟”使人们想起他的发明给电气时代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光明,以及他的可贵的学习创造精神。
Ⅱ 爱迪生是Who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 )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是笨蛋!!!
Ⅲ 各位查一下以前是笨蛋 现在是发明家之类很聪明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发明家是被人认可的,如何有人说他们笨蛋会有谁信。他们小时候应该也是很聪明的不然脑子也不会这么好用!不过可能会让人误解觉得做的哪个事情很笨。
发明家的小故事
1847年2月1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一个长着圆脸蛋、蓝眼睛、淡色的头发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长得很秀气,跟妈妈像极了。但男孩的身体却很单薄,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娇嫩得让人心疼,可他的脑袋出奇的大,让人担心长大了自己的脖子都顶不动。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伐·爱迪生。爱迪生祖居荷兰,父亲山墨尔是个勤劳耕作的农民,母亲当过乡村教师。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备受妈妈的宠爱。
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三岁以前的一千多个日子,他不知得过多少次病,不知哇哇大哭过多少回,妈妈又是担心,又是着急,整天坐立不安。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爱迪生的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
爱迪生体质虽弱,却爱动脑筋。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老爱问为什么,看见想不明的事情就问,问了就转着眼珠想。
“为什么锅上冒蒸气?”“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
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的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迪生不仅爱问为什么,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大树下玩儿,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
“窝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摇摇头。
“不如我们把它捅下来瞧一瞧,好不好?”爱迪生向小伙伴们建议说。
“大马蜂会蛰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很长树枝,硬是把马蜂窝给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都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已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还有一次,那是六岁的时候。一天早饭后,妈妈正在做针线活儿,爱迪生“咚”一下撞开了门,连跳带蹦跑进来了,吓得妈妈把手都扎了。
爱迪生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大母鸡趴在鸡蛋上做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在孵小鸡呀。鸡妈妈就是用自己的体温、用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将鸡娃娃孵出来的。”
“噢,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爱迪生拍拍大脑袋,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推开门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见爱迪生的踪影。妈妈很着急,一家人四下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院鸡舍旁边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几个鸡蛋,他正小心翼冀地趴在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妈妈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我在孵小鸡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台,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爱迪生得知母鸡在孵小鸡时,学着母鸡的样子蹲在草堆里孵小鸡。这个可笑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一
爱迪生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上班。有个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爱迪生为难地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呢!”
二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三
1862年8月,一天早晨,爱迪生正在某个小车站上卖报。猛一抬头,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货车正朝他飞驰而来。爱迪生“哎呀”一声,扔下报纸,奋不顾身地冲下站台,一把抢出小孩。这时候,火车擦着他的耳朵呼啸而过。好险哪!爱迪生抱着小男孩摔倒在铁轨旁,他的脸和手被划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麦肯基,是这个站的站长,他是一位优秀的报务员。麦肯基亲眼看到这惊险的场面,感动得话都说不连贯了:“谢……谢谢,谢谢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爱迪生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从地上捡起报纸,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车就走了。
第二天,当爱迪生乘坐的火车进站的时候,麦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着了。他十分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酬谢你的。听说你对电报很有兴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发报技术,使你成为一名报务员。”这番话正说在小爱迪生的心坎上。他高兴地接受了麦肯基的好意,跟着他学习收发电报的技术。
爱迪生学习很专心,进步很快。才三个月的工夫,他收发电报的技术已经很熟练,麦肯基推荐他担任了火车站的报务员工作,这次非常意外的学习机会,为爱迪生以后进行的伟大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Ⅳ 爱迪生在什么时候发明了什么东西
爱迪生
爱迪生(Thomas AlvaEdison,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家。1847年2月11日生于俄亥俄州米兰镇。8岁上学只读了3个月。老师骂他“小笨蛋”,因为他经常爱问为什么而让老师下不了台,他辍学后随母亲学习。他对大自然非常好奇。他可以专心致志注视榆树叶芽怎么生长,秋风如何使枫叶变色。为了试验孵小鸡,他可以长时间趴在鸡窝里;为了探索蜂巢的奥秘,他愿意被蜇得鼻青脸肿;为了试验摩擦生电,他在雄猫身上狠命搓揉直到双手伤痕累累。9岁那年,他得到一本帕克著《自然与实验哲学》,如获至宝,逐页研读,逐项实验。他在家中地窖里建起一座小实验室。从12岁起,在底特律-休伦间铁路列车上卖报,把自己的实验室搬到火车上,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实验。他还在列车上自己编印《先锋周报》,从而认识到刚问世不久的电报的作用。1862年他奋不顾身地从火车轮下救出一幼童,幼童的父亲为答谢他,教他掌握了电报技术。
1873年~1874年,他发明了同时发送二条和四条消息的发报机。1876年在纽约附近的门罗公园建立起他的“发明工厂”,一座大型实验室。许多发明就是在这里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任美国海军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完成多项军事产品的发明研制。1931年10月18日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逝世。
他以罕见的热情及惊人的精力,在一生中完成发明2000多项,其中申请专利登记的达1328项。人们颂扬他:“他虽不发明历史,却为历史锦上添花”。这位传奇式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奥秘在于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学习。他自己曾多次表示:“停止就意味着生锈”,“必须时常收获,而不能一生只收一次”,“我要做的事如此之多,而生命又如此短促,我不得不挤出时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赞誉他:“他差不多已70高龄了,还在阅读科学领域出现的新书,而且不断地提出问题。”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电学方面。在他掌握电报技术后,就日夜苦心钻研,完成了双路及四路电报装置及自动发报机。1877年改进贝尔电话装置,使电话从传送2~3英里扩大到107英里,同年发明留声机。在这期间,他付出巨大精力,研制白炽电灯。除电弧灯外,过去的“电灯”往往亮一下就烧毁了,为寻找合适的灯丝,曾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及6000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用碳丝做成可点燃40小时的白炽电灯。其后又不断反复改进、完善,又完成了螺纹灯座、保险丝、开关、电表等一系列发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照明电路系统的研制。在实践中提出电灯的并联连接,直流输电的三线系统,建成了当时功率最大的发电机。1888年起研制电影,1893年建立第一座电影摄影棚。是他最先提出将电影手段用于教育,并用两个班进行试验。他的其它重大发明还有铁镍蓄电池等。
他虽然精于实验研究,对理论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他于1885年发现热电子发射的“爱迪生效应”,但未能作出相应解释。
1931年10月21日在为他举行葬礼时,人们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又恰当的方式——停电1分钟,以悼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这“1分钟”使人们想起他的发明给电气时代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光明,以及他的可贵的学习创造精神。
Ⅳ 伟大发明家的实际概述
爱迪生(Thomas AlvaEdison,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家。1847年2月11日生于俄亥俄州米兰镇。8岁上学只读了3个月。老师骂他“小笨蛋”,因为他经常爱问为什么而让老师下不了台,他辍学后随母亲学习。他对大自然非常好奇。他可以专心致志注视榆树叶芽怎么生长,秋风如何使枫叶变色。为了试验孵小鸡,他可以长时间趴在鸡窝里;为了探索蜂巢的奥秘,他愿意被蜇得鼻青脸肿;为了试验摩擦生电,他在雄猫身上狠命搓揉直到双手伤痕累累。9岁那年,他得到一本帕克著《自然与实验哲学》,如获至宝,逐页研读,逐项实验。他在家中地窖里建起一座小实验室。从12岁起,在底特律-休伦间铁路列车上卖报,把自己的实验室搬到火车上,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实验。他还在列车上自己编印《先锋周报》,从而认识到刚问世不久的电报的作用。1862年他奋不顾身地从火车轮下救出一幼童,幼童的父亲为答谢他,教他掌握了电报技术。
1873年~1874年,他发明了同时发送二条和四条消息的发报机。1876年在纽约附近的门罗公园建立起他的“发明工厂”,一座大型实验室。许多发明就是在这里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任美国海军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完成多项军事产品的发明研制。1931年10月18日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逝世。
他以罕见的热情及惊人的精力,在一生中完成发明2000多项,其中申请专利登记的达1328项。人们颂扬他:“他虽不发明历史,却为历史锦上添花”。这位传奇式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奥秘在于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学习。他自己曾多次表示:“停止就意味着生锈”,“必须时常收获,而不能一生只收一次”,“我要做的事如此之多,而生命又如此短促,我不得不挤出时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赞誉他:“他差不多已70高龄了,还在阅读科学领域出现的新书,而且不断地提出问题。”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电学方面。在他掌握电报技术后,就日夜苦心钻研,完成了双路及四路电报装置及自动发报机。1877年改进贝尔电话装置,使电话从传送2~3英里扩大到107英里,同年发明留声机。在这期间,他付出巨大精力,研制白炽电灯。除电弧灯外,过去的“电灯”往往亮一下就烧毁了,为寻找合适的灯丝,曾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及6000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用碳丝做成可点燃40小时的白炽电灯。其后又不断反复改进、完善,又完成了螺纹灯座、保险丝、开关、电表等一系列发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照明电路系统的研制。在实践中提出电灯的并联连接,直流输电的三线系统,建成了当时功率最大的发电机。1888年起研制电影,1893年建立第一座电影摄影棚。是他最先提出将电影手段用于教育,并用两个班进行试验。他的其它重大发明还有铁镍蓄电池等。
他虽然精于实验研究,对理论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他于1885年发现热电子发射的“爱迪生效应”,但未能作出相应解释。
1931年10月21日在为他举行葬礼时,人们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又恰当的方式——停电1分钟,以悼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这“1分钟”使人们想起他的发明给电气时代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光明,以及他的可贵的学习创造精神。
Ⅵ 发明家的故事有哪些
爱迪生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了,老师就当着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后来他妈妈就从学校把他拉回来自己教,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艰苦奋斗,还有他的自信、自强、自立和非凡的才智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了电灯、电话等。为人类做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人们荣誉为“发明大王”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有一天,牛顿在花园里散步。突然,一个熟透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离开树枝,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方向呢?因此,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就这样,牛顿由掉苹果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说:当物体初速度不够大时,物体总要落向地面,当物体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总也落不到地面,现代人就创造了地球的卫星、火箭了,它们可以一直绕着地球转,可以不落回地面了。 说明了凡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做一个细心发现问题的人。
Ⅶ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有哪些故事
爱迪生(Thomas AlvaEdison,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家。1847 年 2 月 11 日生于俄亥俄州米兰镇。8 岁上学只读了 3 个月。老师骂他“小笨蛋”,因为他 经常爱问为什么而让老师下不了台, 他辍学后随母亲学习。 他对大自然非常好奇。 他可以专心致志注视榆树叶芽怎么生长, 秋风如何使枫叶变色。 为了试验孵小鸡, 他可以长时间趴在鸡窝里;为了探索蜂巢的奥秘,他愿意被蜇得鼻青脸肿;为了 试验摩擦生电,他在雄猫身上狠命搓揉直到双手伤痕累累。9 岁那年,他得到一 本帕克著《自然与实验哲学》,如获至宝,逐页研读,逐项实验。他在家中地窖 里建起一座小实验室。从 12 岁起,在底特律-休伦间铁路列车上卖报,把自己 的实验室搬到火车上,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实验。他还在列车上自己编印《先锋 周报》,从而认识到刚问世不久的电报的作用。1862 年他奋不顾身地从火车轮 下救出一幼童,幼童的父亲为答谢他,教他掌握了电报技术。 1873 年~1874 年,他发明了同时发送二条和四条消息的发报机。1876 年在 纽约附近的门罗公园建立起他的“发明工厂”,一座大型实验室。许多发明就是在 这里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任美国海军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完成多项军 事产品的发明研制。1931 年 10 月 18 日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逝世。 他以罕见的热情及惊人的精力,在一生中完成发明 2000 多项,其中申请专利 登记的达 1328 项。人们颂扬他:“他虽不发明历史,却为历史锦上添花”。这位 传奇式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奥秘在于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学习。他自己曾多 次表示:“停止就意味着生锈”,“必须时常收获,而不能一生只收一次”,“我要做 的事如此之多,而生命又如此短促,我不得不挤出时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赞誉他:“他差不多已 70 高龄了,还在阅读科学领域出现 的新书,而且不断地提出问题。”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电学方面。在他掌握电报技术后,就日夜苦心钻研,完成 了双路及四路电报装置及自动发报机。1877 年改进贝尔电话装置,使电话从传 送 2~3 英里扩大到 107 英里,同年发明留声机。在这期间,他付出巨大精力, 研制白炽电灯。除电弧灯外,过去的“电灯”往往亮一下就烧毁了,为寻找合适的 灯丝,曾对 1600 多种耐热材料及 6000 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终于在 1879 年 10 月 21 日用碳丝做成可点燃 40 小时的白炽电灯。其后又不断反复改进、完 善,又完成了螺纹灯座、保险丝、开关、电表等一系列发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 照明电路系统的研制。在实践中提出电灯的并联连接,直流输电的三线系统,建 成了当时功率最大的发电机。1888 年起研制电影,1893 年建立第一座电影摄影 棚。是他最先提出将电影手段用于教育,并用两个班进行试验。他的其它重大发 明还有铁镍蓄电池等。 他虽然精于实验研究,对理论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他于 1885 年发现热电 子发射的“爱迪生效应”,但未能作出相应解释。 1931 年 10 月 21 日在为他举行葬礼时,人们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又恰当的方式 ——停电 1 分钟,以悼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这“1 分钟”使人们想起他的发明 给电气时代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光明,以及他的可贵的学习创造精神。
Ⅷ 发明家的故事
一、水蒸气的启示
在火车出现之前,人们在陆地上的运输和旅行,主要是靠人和其他动物进行的。但是不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都有同样的缺点:速度缓慢,易受天气变化影响,需要中途休息和补充食物。那么,能不能制造一种机器来代替人和其他动物进行运输和旅行呢?被誉为“火车之父”的英国蒸汽机车发明家史蒂芬孙把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
勤奋造就伟大的发明家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孙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矿工家庭。他的父亲是煤矿里一个看管蒸汽机的司炉工,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史蒂芬孙上不起学,8岁那年,他就去给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孙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给在煤矿工作的父亲送饭。每次来到父亲工作的锅炉房,他都会被那些不停转动着的机器迷住,他总是出神地看着锅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忘情地听着机器隆隆转动的声音。
他很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可以自动转起来,而且力量会这么大?他想,自己长大以后,要是也能像父亲那样当一个司炉工,操纵巨大的蒸汽机干活,那该多好!放牛的时候,他就常用泥巴来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机,锅炉、汽缸、飞轮等各种各样的部件都有。
14岁那年,史蒂芬孙真的当上了一名见习司炉工,负责给蒸汽机添煤、加油和擦拭机器零件。看着机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飞快地转动,他高兴极了。但是时间久了,他觉得只是看着机器转动不过瘾。他开始在心里琢磨起来:这机器是怎么转动起来的?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有一天,别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孙一个人偷偷地把蒸汽机拆开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细观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装配难,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强把蒸汽机重新安装好。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胆,担心蒸汽机第二天转动不了。
谁知道第二天一发动,那台蒸汽机比平时转得还要好。这次成功拆装之后,他的胆子也大多了,以后就经常这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把那台蒸汽机的各个零件都摸了个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史蒂芬孙多么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台机器。
他模仿着拆装过的那台蒸汽机,试着画了一张草图送给煤矿的工程师看。工程师看后,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啊,有志气的孩子,希望你多读书,多掌握科学知识,将来发明一台比蒸汽机更好的机器!”可是,史蒂芬孙从小没有进过学校门,怎么读得懂高深的理论书籍呢?
17岁的小学生没有文化知识,就很难搞出发明创造。于是,17岁的史蒂芬孙第一次走进了学校,他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读起。史蒂芬孙每天晚上都和七八岁的儿童坐在一起上课。他像羊群里的骆驼,鸡群里的仙鹤那么突出。
“嘻嘻,傻大个!”“嘿嘿,笨蛋!”教室外面常常会传来这样的讥笑声。小学里的许多学生都讥笑这位“大学生”并没有在念大学,却是在念小学。
然而,史蒂芬孙不怕羞,不怕讥笑,他毫不介意,只顾埋头苦读。史蒂芬孙白天要到矿上上班,为了多挣些钱养家糊口,休息时间他还要替人家修理钟表、擦皮鞋,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孙总是第一个进教室,专心听讲,埋头学习。放学以后,别人都睡了,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复习功课、做作业。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1803年,史蒂芬孙被提升为煤矿的机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矿上的一台运煤车突然出了故障,许多机械师都找不出毛病在什么地方。史蒂芬孙看了一会儿,就对总工程师说:“让我试试吧。”那些机械师都不相信他,认为一个“毛头小子”怎能把机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孙很快就把运煤车修好了。煤矿经理知道这件事后,马上把史蒂芬孙提升为机械师。
史蒂芬孙在煤矿工作时,每天看到运煤工人总是用力地把煤从矿井里一点点地背出来,工作非常辛苦,就萌发了一个伟大的念头:他要制造一辆既可以运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机车。于是他就埋头设计起这样的机车来。
1814年,史蒂芬孙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统靴号”的火车头。当他驾驶这个火车头,在煤矿进行试车表演时,很多人都嘲笑这辆只能拖30吨货物,每小时只能走六七公里,样子像笨鸭子一样丑,走起路来像地震一样响的破车。
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竟然到处造谣,说:火车的声音很响,这会使牛受惊,不敢吃草,从而牛奶就没有了;鸡鸭受惊,从而蛋就没有了;而且火车的烟筒里会放出毒气,将杀绝飞鸟;火星四溅,将酿成火灾;倘若锅炉爆炸,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乘客将遭断手折骨之痛。
一些原来赞成火车试验的官员,听到这些谣言也开始极力反对,并且非常肯定地说用蒸汽机车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对技术上的困难和这些谣言带来的压力,史蒂芬孙并没有像另外一些也在发明火车的人那样灰心丧气,止步不前。他始终相信自己发明的火车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帮助,因此鼓足勇气,总结经验,决心继续研究和改进火车。
1825年9月27日,天还没有大亮,居住在英国斯多林克顿的许多男女老少就纷纷起床了。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马,向同一个地方赶去。他们去干什么呢?原来,史蒂芬孙要在那里举行一次试车表演。正当机车缓缓启动时,一个青年骑马疾驰而来,他大声叫喊着要与史蒂芬孙的火车比试比试。于是,火车和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
一开始,只见火车缓慢行驶,而马则狂奔不已。一会儿后,火车的安全阀升起来了,鼓风机嘶鸣着,腾起团团烟雾,车速逐渐加快,很快火车与马并驾齐驱了。再过一会儿,火车毫无倦意,一往直前,马却渐渐累了。越往后,马就越显得力不从心,被火车甩得越来越远。
这条飞奔的钢铁长龙,可载重90吨,乘客400人,最高时速24公里。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车——“旅行号”。
Ⅸ 逃离死神的小发明家是谁
在欧洲的岛国英国林肯郡格兰瑟姆镇南面约10公里处,有个偏僻的乌尔索普村。
1642年12月25日圣诞节的清晨,静悄悄的乌尔索普村里一幢用石头砌成的小楼,不一会儿,从小楼里传出了婴儿落地的呱呱哭声。
产妇边呻吟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边望着自己的早产儿,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原来,这个只有1.5公斤重的男婴,不但瘦得可怜,而且出生不久就全身痉挛(luán),连呼吸都越来越急促。两个接生婆低声商量了一阵之后,决定到城里去求医购药,以尽力挽救这个垂危的小生命。
在古老的双层石砌的农舍里,只剩下照料他们母子俩的邻居依莎。那个刚出生的小婴儿,因痉挛的关系,呼吸越来越急促,啼哭不止,像是十分难受。
不久,两位接生婆及时带回来的药,使这个奄奄一息的婴儿,终于从死神的手中逃脱,侥幸地活下来。
汉娜妈妈为了纪念过世的丈夫,给这个婴儿起名伊萨克·牛顿。
一出生就失去父亲的牛顿,在母亲细心的呵护下,终于安然地度过了多病的童年。
年轻美丽的汉娜,经人介绍要改嫁邻近牧区一个牧师史密斯。史密斯牧师比汉娜大十多岁,也许是因为小牛顿身体弱小,说话有些迟钝(dùn),外表也显示不出来聪明的缘故,史密斯不愿让汉娜带着孩子过门。
双方商定的条件是:女方不带孩子,男方割让每年收入50英镑的土地给孩子。
在当时的英国,牛顿有50英镑的年收入,再加上自家年收入30英镑,便可以维持生活了。
牛顿的外婆是位勤劳善良、待人亲切和蔼(ǎi)的老人,女儿改嫁以后,她担负起照顾外孙的职责,对这个没了父亲、又离开了母亲的孩子特别疼爱。
牛顿的外祖母主要靠租佃过活,她也时常干些农活,还在家里饲养禽畜,所以小牛顿只顾自己玩耍。
就这样,牛顿从小养成孤僻的性格,不太喜欢和别的孩子玩,沉默寡(ɡuǎ)言,胆小腼腆。
牛顿特别喜爱大自然。自然界太美了,叫不上名字的树木、花草,五颜六色,光怪陆离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这都使牛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牛顿从小喜欢摆弄小物件,会制造各种小玩具。放学回家之后,他就拿起锤(chuí)子、锯什么的干起来。
有一次,外婆给他买了一套木工工具,他高兴极了,很快做了一辆四轮车。他把小车推到村边的山坡上,然后坐上去往下滑。不料,车轮碰上一块石头,小车翻进沟里,摔坏了。他伤心得大哭起来。看热闹的孩子们都笑他“傻”。
牛顿没有灰心。他又做了一个小水车,拿到河边去玩,一试验,水车真地转动起来。同学们这回才知道牛顿并不傻,而是个心灵心灵:心思灵敏。手巧的人。
1649年,牛顿被送到一所离家不远的小学去读书。
本来,牛顿还对学校抱着许多幻想,以为那一定是很有趣的地方,甚至想象老师也许会教他做风车呢。但一进学校,他的幻想就破灭了。老师不像他想象中的和蔼(ǎi),每天拿着教鞭,一会儿敲敲黑板,一会儿敲敲桌子,弄得人心惊胆战。而且,老师并不教学生做风车,而是要他们扳(bān)着指头数数儿,或到黑板上写字母……
牛顿对这些功课非常厌烦,期待中的好玩事儿一样也没有,因此他对学校生活非常失望,每天都要外祖母催促着才肯去上学。
牛顿在学校表现不佳,可对制作的兴趣始终不减。他制成了一架精致的水车模型,带到学校里。同学们看到这么漂亮的模型,都纷纷围拢过来,赞叹不已。当他们知道这是牛顿自己制作的时候,对牛顿不禁刮目相看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有一班上的大个子看牛顿居然抢了他的风头,大为不满,想羞辱他。他走过来看了看模型,撇撇(piě)嘴说:
“这根本不是牛顿做的。谁不知道牛顿是著名的笨蛋!”
“是我做的。”牛顿小声申辩。“怎么,你还不服?我问你,这水车既然是你做的,那你知道它为什么能转吗?”
牛顿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一时语塞。
“骗子!”那大个子同学得意洋洋地说,一边拿起水车模型用力向地上摔去,然后转身想离开。
只见牛顿握紧了瘦小的拳头,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喊叫起来:
“你想干什么?你太欺负人了!”
随着喊叫声,牛顿猛地冲向那个摔坏水车的同学,连哭带叫发狂地攻击着。牛顿的举动使那个班上一向自诩(xǔ)为“大力士”的同学毫无准备,竟然在慌乱中被撞倒在地上。豁出命来的牛顿挥拳猛打,那大个同学居然被打得头破血流,连连求饶。
在一旁围观的男孩都睁大了眼睛,对牛顿的举动感到非常惊讶:呀!牛顿不是好欺侮的,看他现在多么凶猛!
这是牛顿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架。这场架,大大改变了牛顿的一生。从前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柔弱的人,别人嘲笑他,他也不敢讨回公道,总是一味忍气吞声,别人也因此更加看不起他。经过这次的打架事件,他知道: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就要事事胜过别人,不仅要在平常得到别人的尊重,也要在学业上领先其他同学。
牛顿升入中学后,也许是因为课程科目比小学多了,学习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各科成绩都不十分好。
同班同学中,有人过去学习基础好,到校后刚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他们在牛顿的背后指指点点,说牛顿是“呆子”,而他们却自认为是“天才”。
对周围同学背后的种种议论,牛顿毫不介意,置之不理,仍然我行我素。上课时,他认真听讲,课后,他认真完成作业,严格地遵守学校的纪律。
放学后,牛顿从不在学校逗留,也从不到街头去玩耍,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回到药店的二楼居室,关上房门,常常沉浸在独自思考中。这是他不同于一般儿童的地方。
有一段时间,牛顿放学后先不回药店,却背着书包跑到格兰瑟姆镇的野地里,他是去观察风力和风向,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去改进以前制作的风筝。
一天,夕阳西下,格兰瑟姆镇的广场上聚集着一群中小学生,他们将各种风筝放上天空,有老鹰、有蜻蜓、有别有蝴蝶……
人群中一个孩子高喊:“快看,那个风筝飞得多高!”
怎么,那上面好像挂着个小灯笼?”
“那是谁放的风筝啊!”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一会儿,大家弄清楚了,那是牛顿放的风筝,他的风筝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不是从商店买的,而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
格兰瑟姆镇与乌尔索普比较起来,不仅地方大,而且也先进得多。镇上有一座风车磨房,牛顿每当经过这里,都要琢(zhuó)琢磨:思考;考虑。磨:风车为什么会转动呢?一向有好奇心的牛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牛顿经过反复观察,风车渐渐在脑子里活起来。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间以后,就凭着记忆勾画草图。草图画成后,牛顿兴奋极了,他跑着去找好朋友,药店老板的女儿斯托丽,经过一番努力,两个小伙伴亲密合作,一架风车模型制成了。
药店老板克拉克先生,见到精致的风车模型,赞不绝口。他对牛顿说:“伊萨克,如果你愿意的话,就把它安装在药店的屋顶上吧!”
自此,风车在药店的屋顶上随风转动,吸引着过往的行人,它自然成了药店的招牌。
打这以后,克拉克先生明确表示,凡是药店里的物品,只要是牛顿感兴趣的,无一不可以供他动脑筋去研究。
药店里有一个沙漏时钟,它引起了牛顿的好奇,勾起了他研究的兴趣。
牛顿喜欢上沙漏时钟,就天天观察来观察去。他看到沙漏时钟有上下两个容器,沙就是通过中间连接容器的线管,从上方慢慢落入下方,而下边的容器外面有表示时间的刻度,根据沙子落下的多少来看时间。于是,他发现,由于沙子流动的快慢不均匀,所以造成计时不够准确。
这时候,牛顿联想到过去曾经读过的一本书,那上面记载有水漏时钟的说法。他觉得水漏时钟似乎比较精确,只要开一个非常小的洞,让水一滴一滴均匀地滴落,不是计时就会更准确了吗?他想着想着,就开始动手干起来。
当牛顿制成水漏时钟时,已是第二天清晨了,牛顿打开窗子,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当、当、当……”教堂响起了洪亮的钟声。
这钟声每天早晨6时敲响。这时,牛顿快速把水装入槽,把指针拨向6点。
牛顿跑下楼去,今天是礼拜天,他快步涌入人流,到教堂去做礼拜。当他做完礼拜,飞快地跑上药店二楼时,见到水漏时钟正指着7时24分。牛顿怎能不高兴呢?他制作的水漏时钟能正确指示到分。
就在牛顿制作水漏时钟以前,意大利的科学家伽里略在1583年发现了摆的等时性,从那时起世界上开始有了机械钟表。可是,由于钟表的每个零件都需要经过手工精细制作,价格十分昂贵,所以当时一般的家庭还是使用沙漏时钟的多。
“牛顿制成了水漏时钟!”
“这可真不简单啊!”
这消息很快在格兰瑟姆镇上传开了,人们扶老携(xié)幼,都赶着来参观。消息传到格兰瑟姆中学,校长欣喜异常,也赶来参观。
格兰瑟姆镇因此热闹非凡,人们为这件事轰动了!
爱动脑筋的牛顿,不仅在发明创造上心灵手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门功课的成绩也日趋进步。他读书喜欢钻研,爱提问题,也乐于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讨。他的热情、他的虚心,受到老师的喜爱,也得到同学们的赞扬。
1656年,当牛顿14岁的时候,他的继父史密斯去世了。
汉娜带着与牛顿同母异父的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回到乌尔索普村。这时为生活所迫的牛顿,也中断了学习,他的母亲亲自到格兰瑟姆镇把牛顿接回家。
回到乌尔索普的牛顿,成了一家的顶梁柱。汉娜把经营家业和耕种农田的事交给了牛顿,他不得不挑起这副担子。
有一次,牛顿赶着几只羊到野外去,羊去吃草了,他便拿起书专心致志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读起来。由于全身心投入读书中,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羊闯进邻居的庄稼地,糟蹋糟蹋:浪费或损坏。了禾苗,他竟一无所知。邻居找到他,他忙着去道歉。
1658年的一天,一场罕见的风暴袭击着英伦三岛。风暴引起河水泛滥,树木也被连根拔起。
牛顿的家乡林肯郡(jùn)乌尔索普村也遭到劫(jié)难。风暴袭来了,树被刮得东倒西歪,农田里庄稼倒伏,村子里能干活的人,无一不冒着狂风暴雨,下到田里抢救压稼。
牛顿面对这少见的大风暴十分感兴趣。他想知道:这么强的风能把树吹倒,究竟它有多大的力啊!牛顿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便兴奋得犹如着了魔。他在狂风中奔跑起来。
自从牛顿中途辍学后,格兰瑟姆中学的不少老师和同学都为这位初露才华的学生惋惜,特别是中学的校长时时挂记着牛顿。
这天,格兰瑟姆中学的校长也亲自到牛顿家里,校长是来说服汉娜让牛顿复学的。
在牛顿即将复学的日子里,詹姆士牧师嘱咐外甥说:“伊萨克,你就要回到中学读书去了。要记住,要么你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大废物,要么你是一个大天才。究竟是什么,只有天晓得了!”
牛顿再次进入格兰瑟姆中学后,刻苦学习,他对数学、几何学特别钟情。除此之外,他还用心学习拉丁文、神学。为此,校长经常表扬他,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Ⅹ 发明家牛顿的故事,有吗急!急!急!
艾萨克·牛顿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于1642年圣诞节出生在英格兰伍尔斯索蒲村,这一年正值伽利略与世长辞。和穆罕默德一样,牛顿也是一个遗腹子。童年时代的牛顿就显示出巨大的力学天赋。他有一双非常灵巧的小手。他聪明伶俐,但对功课却总是粗心大意,在学校并未引起特别的重视。十几岁时,母亲让他辍学,希望他能成为一位象样的农民。幸亏他的母亲被说服了,她相信了儿子的主要天赋不在于务农,而是另有所为。十八岁的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后,迅速地掌握了当时的科学和数学知识,很快就开始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他在21到27岁期间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使随后的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十七世纪中期是一个科学鼎盛的时期,该世纪初期望远镜的发明,使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彻底的革命。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都极力劝告所有欧洲的科学家,再不要依赖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而要亲自做观察和实验。培根和笛卡尔的倡导为伟大的伽俐略所实践。他用新发明的望远镜所做的天文观测给天文学带来了革命,他的力学试验建立了现在人称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如发现血液循环的威廉·哈维和发现行星绕日运动定律的约翰尼斯·开普勒都为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基本知识,而且纯科学成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消遣,但还无法证明弗朗西斯·培根的预言:当科学被运用到技术领域时,就会使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发生革命。
虽然哥白尼和伽俐略澄清了古代科学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宇宙作出了贡献,但是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定律来把这些似乎是互不相干的发现变成可以做科学预测的统一学说。是艾萨克·牛顿提出了这种统一的学说,从而使现代科学进入了它一直所遵循的航程。
牛顿一般不愿意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早在1669年他就在他的大多数著作里对基本概念作了系统的阐述,但是他的许多学说却在很久以后才公开发表出来。他公布的第一个发现是有关光的性质的一项突破性的贡献。牛顿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试验,发现普通光是彩虹所有的不同色光的混合光。他还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结果做了认真的分析,根据这两个定律,1668年他设计并真正制造出了第一台反射望远镜,如今大多数天文台都使用这类望远镜。牛顿29岁时把他的这些发现及其许多其他光学试验结果呈交给英国皇家学会。
仅就光学方面的成就或许就可以使他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比起他在数学或力学方面的成就来,那就相形见绌了。他对数学的贡献主要是发明了积分,这一成就可能是他在二十三、四岁时做出的,这一发明是当代数学中最伟大的成就,它不仅仅是许多现今数学学说产生的种子,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没有这一工具现代科学在随后就不会取得进展。如果牛顿仅仅发明了积分而别无所获,也可以使他在本册中排到相当高的名次。
但是牛顿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力学方面,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科学。伽俐略发明了第一运动定律,这一定律描述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情形。当然在现实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外力作用,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下物体怎样运动。牛顿提出的最著名的第二运动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定律可能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他的第二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F=ma)可表述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即速度变化率),与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除了这两个定律外,牛顿又提出了著名的第三运动定律(这定律可表述为,有作用力即外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且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和他的科学定律中最著名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这四条定律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实际上所有的宏观力学体系都可以利用这一体系来加以研究和预测,从单摆的振动到行星绕日在其轨道上运动都用得上。牛顿不仅提出了这些力学定律,而且还利用积分这一数学工具说明了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牛顿定律可以而且已被用来解决极其广泛的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问题。牛顿在世时,他的定律的最有戏剧性的应用是在天文学领域里。他在这个领域里也处于领先地位。1687年发表了他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人们通常只称作《原理》),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并说明如何利用这些定律来准确预测行星绕日的运动。牛顿的这一壮举圆满地解决了动力天文学的主要问题,即准确预测星体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因此牛顿常被认为是所有的天文学家之魁。
应该怎样评价牛顿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呢?如果我们翻阅一部科学网络全书的索引,就会看到提到牛顿及其定律和发现的条目比任何其他一个科学家都要多(也许多二到三倍)。况且我们还要考虑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对牛顿的评价。莱布尼兹决不是牛顿的朋友而是与他进行过唇枪齿剑之争的对手,他写道:“从有世以来,到牛顿所处的时代,他在数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占了整个的绝大部分。”伟大的德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写道:“《原理》一书比任何其他天才的作品都出类拔革。”拉格朗日常说牛顿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天才。厄恩斯特·马赫在1901年写道:“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牛顿力学在演绎上、形式上和数学上的进展。”这也许说出了牛顿的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他发现科学是一门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构成的杂学,它能描述一些现象,但只能预测几种现象,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定律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物理现象,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牛顿所有的发明都一一包罗进来,因此他的小发明就其本身来看虽然也是重要的成就,但这里只好忽略不提了。牛顿对热力学(对热的研究)和声学(对声的研究)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提出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学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他发现了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他第一次对星体起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现在读者虽然会认定牛顿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但是仍然会提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如亚历山大大帝和华盛顿这样重大的政治人物以及如耶稣·基督和乔达摩·佛伦这样重大的宗教人物之前呢?我自己的观点是:尽管政治变化是重大的,但仍有理由认为在亚历山大之死前后1000年间的大多数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就主要的日常活动而论,大多数人在公元前后3000年间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过去的500年中,随着现代科学的出现,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但是与1500年的人们相比,我们的吃喝穿戴有了变化,我们的娱乐活动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科学发现不仅仅使技术和经济发生了革命,而且使政治、宗教思想、艺术和哲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科学革命使人类所有的活动方式均有变化。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才被列入本册。牛顿不仅仅是无与伦比的科学家,而且是科学理论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因此在任何一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上,他名列前茅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