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力说“相传沈约发明四声”请问史书上哪有确切记载“沈约发明四声”
<<沈约传>>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妙其旨,自谓入神之作。
② 谁最早提出平仄按四声分
不是平仄按四声,汉语音是慢慢变化的,普通话是4声,所以后来就分四声了
③ 拼音是谁发明的
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历史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 7098号文件。 语音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分声母和韵母。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读音的符号系统,不应视为独立的字母。 声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声母有21个,此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些音节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如“案”(an),这种没有声母的称之为零声母。 韵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一共有39个韵母。 其中,只有一个元音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两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3个元音或者2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还曾经有人根据韵头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齐齿(i)、合口(u)、撮口(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照这个来排列的。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ˉ”);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1.若有两个元音,且第一个元音为i、u、或是ü时,则将声调标示在第二个元音上。 2.其余状况下声调皆应标示于第一个元音之上。 作用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话发音的规则。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文章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只是一种阅读的帮助。 作用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话发音的规则。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文章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只是一种阅读的帮助。 汉语拼音化 由于汉字复杂,学习需时,并且不如英文输入计算机般直接,中国文改积极分子为了发展出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正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分词连写和分化定型同音词等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从80年代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经放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计划。 个人认为和英语还有那么点关系……英语的小写字母…… 回答者: 叛逆→未成年 - 二级
④ 谁发明了拼音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在建国以后由国家统一编订的,编订是借鉴了前人的一些经验,是目前为止比较科学的汉语拼音方案
编订原则包括:
1.以北京音为标准音,这也是为普通话服务的考虑
2.拼音字母采用音素制,即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一个字最多四个音素,如zhuang,音素制最为科学,因为它反映了音节的合成与分解
3.采用拉丁字母:保留全部拉丁字母(v在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拼音中要用到),字母字形一致,字母读音相近
前人也有过一些拼音方案,最早是直音法:
包括以下四类
(1) 譬况:就是用语言描述发音的口型和送气方式等细节
汉人高绣注《淮南子》,原文“旄”,注:“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 读若:用近似音来注解发音
《说文》:“芨,读若急”“皿,读若猛”
(3) 直音:
《康熙字典》仍保留此法,如“事音示”、“之音枝”
缺点:有时候同音字比被注字难,如用“畎”注“犬”;有时甚至没有同音字,如“糗”
(4) 解决办法:扭四声法,如“掰,音摆阴平”
《康熙字典》中有“亚,鸦去声”“几,寄上声”“乃,奈上声”
但也有例外,如“日”,相同声韵母的只有这么一个字
后来出现了反切:
(1) 反切法是一种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解决了前法之种种困难,是中国语音学史上一大发明,是东汉以后一千多年文人注音的主要方法
(2) 发展过程:
A. 佛教传入中国后,翻译经文,发现梵文是可以拼读的,这就启发了中国人,最早的反切出现于东汉孙炎的《尔雅音义》
B. 魏晋南北朝时就很普及了,此时多用“反”
C. 唐朝代宗时由于惧怕人民造反,改“反”为“切”,实际上“反”和“切”都是辗转拼读的意思
D. 隋朝出现了成熟的反切书《切韵》
E. 宋朝时出现皇家制定编纂的韵书《广韵》,其中就有反切,如“田,徒年切”“卢,落胡切”
(3) 反切规则:
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任何字都可拼
(4) 缺点:
A. 未经训练的人难拼,用起来不方便
B. 古代反切在当时是对的,但发音慢慢发生变化,可是反切未变,反切就不对了,效能慢慢失去了,如:“鸡,古奚切”,在古代“鸡”声母为g,中古音系变化很大
C. 用反切法为共同语注音也有困难
明清曾出现了一系列的拼音注音方案:
(1)明末西方传教士入华,想办法用字母给汉字注音
(2)清光绪年间维新派向西方学习,开发民智,普及教育
(3)王照,模仿日本假名创制字母,声母50个,韵母12个,影响很大,但是未推行开
民国年间又出现了注音字母方案和国语罗马字方案,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大学的英文是Peking University ,是peking不是beijing就是国语罗马字的遗留
关于注音字母:
(1)1912年民国教育部制定并于1913年公布推行开来
(2)特点:用独体字作符号,声母24个,韵母19个
(3)优点:
A. 简单,每个汉字只需要3个字母
B. 照顾到古音,如ㄨ(u)
C. 念法固定
(4)缺点:
A. 没有彻底因素化,有的是音素,有的是音素的组合,如:ㄞaiㄠaoㄟeiㄡou不科学
B. 过于民族化,很难推广到国外,不便于国际交流
⑤ 汉语的四声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古汉语有几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 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 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 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 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⑥ 汉语的 四声是 谁最早提出的
一、“四声”是谁最早提出来的?
“四声”是在转读佛经的影响下,起于南朝的宋齐之间,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是谁最早提出来的,历来纷争颇多,一般有三个观点:一、王融首创,钟嵘《诗品序》:“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又《梁书瘐肩吾传》:“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把王融至于首位,似乎也是主此说,二,沈约首提,王通《中说天地篇》称李伯药说诗“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阮逸注云:“四声韵起自沈约。”三,周颙、沈约同时创立,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说,“一为文惠之东宫掾属,一为竟陵王之西邸宾僚,皆在佛学文化环境陶冶之中,四声说之创始于此二人者,诚非偶然也。”第一个观点,没有其他旁证,很难进一步讨论。沈约创立的,持这个观点的人很多,不再叙说。提几个其他的证据,《文镜秘府论天卷》引隋刘善经《四声指归》云:“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着其谱论,云:起自周颙。”这里的谱论大概指得就是沈约的《四声谱》,在刘的时代尚有,“起自周颙”显然是沈约的话,这是值得重视的重要证据,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周颙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韵,遂撰《四声谱》。”唐僧皎然《诗式·明四声》也说,前人“不闻四声。近自周颙刘绘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清高,此未损文格。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这几个人离宋齐时代不是很远,而且他们精通音律,他们提出的这些观点值得重视
⑦ 四声 是 谁最早提出来的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en)子(cix)圣(sjengh)哲(triet)”;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根据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现代吴语中的绍兴方言和闽南语的潮州方言区分阴阳二类声调,阴调对应清音,阳调对应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