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大发明的影响
西方自有印刷术以后,欧洲的人才能得到便宜书籍,而文艺复兴也蓬发起来了。火药为摧毁骑士阶层、海外扩张奠定基础;罗盘针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奠定基础。
② 求最影响世界的10大发明
经过半个多来月的网上评选,“半源个世纪来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科技发明”正式揭晓,电脑、因特网、手机名列前三名。
“半个世纪来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科技发明评选及知识竞赛”由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联合主办,信报等十大媒体联合承办。从4月开始,广大群众纷纷登录网站进行投票,经统计,得到点击最多的前十项发明分别是:电脑、因特网、手机、人造卫星、杂交水稻、彩色电视、信用卡、电子邮件、口服避孕药、激光。
据介绍,本次活动为有奖评选,活动设一等奖1名,奖励价值3000元的奖品;二等奖2名,奖励价值1000元的奖品;三等奖3名,奖励价值500元的奖品;幸运奖50名,奖励纪念品一份。由于此项活动分为网上评选和知识竞赛两部分,所以参与了网上评选的市民必须接着参加随后的知识竞赛,方可能最终赢得大奖。
目前,有关这十项科技发明的知识竞赛题已经刊登在网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参与知识竞赛答题并赢取大奖,本次知识竞赛答题截止时间为5月14日12点。
③ 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10个发明是什么为什么
从古之间,从国内到国外,前人和各国科学家们都发明了无数的产品造福着人们的生活,部分种类各行各业都发明出了有用的产品,下面我说说我觉得比较有用的10个发明:
9、电梯
爬楼梯相信是很多人不喜欢的事情,特别是家住在很高的楼层的人来说,爬楼梯无非是要人命,有了电梯就算是100层高楼一口气也就到了。
10、跑步机
对于运动人士而言,跑步机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发明,如果在室外锻炼,多变的天气往往会打乱计划,但是有了跑步机不管刮风下雨都可以锻炼身体。
这10个就是我非常喜欢的发明,因为他们深深地帮助了我,还有很多发明我就不一一说了。
④ 有哪些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
一、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一项:杂交水稻
二、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版明第二项:激光照权排机
三、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三项:杂交谷子
四、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四项:高速铁路
五、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五项:电动自行车
六、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六项:煤、气、电、热一体化开采煤矿技术
⑤ 中国有哪些发明影响全世界
说到中国影响世界的发明自然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国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胶泥活字印刷术。这四种发明的出现不仅仅给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们流出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也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
造纸术是指的是后期东汉蔡伦所改进的蔡侯纸。蔡伦结合前人的经验在丝绸制纸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等简易的材料制造出可以让人们普遍使用的纸张。
这样可以批量制造的纸张很大程度的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世界文化的流通,也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指南针,这种简便的辨明方向的仪器,在生活中尤其是航海方面起了异常重要的作用。
指南针的N指向北方,E指向东方,W指向西方,S指向南方。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中,这种能够辨别方向的工具在当年是必不可少的。
而最初的指南针出现于战国时期名为“司南”。
然后便是火药。火药最初是中国的炼丹师发明的,为了追求那虚幻的长生不老,相信他们自己也想不到火药最后竟然会有这么多的作用。
相信关于火药的简易配方“一硫二硝三木炭”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火药是研发即运用于烟花炮竹这些娱乐用品,也能够作为强力的军事武器。也算是一把双刃剑。
最后便是活字印刷术。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
这种能够捡字出来再运用的印刷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也节省了许多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因而也被算作四大发明之一。
中国最为著名的,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发明大致也就是这些了。也愿中国现代的发明能够有所进步,领先于世界!
⑥ 中国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指南针
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使人类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磁现象的发现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
汉以前人们把磁石写做“慈石”,是慈爱石头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铁,那么是否还可以吸引其他金属呢?我们的先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磁石不仅不能吸引金、银、铜等金属,也不能吸引砖瓦之类的物品。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磁石只能吸引铁,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现在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
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他们很清楚。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
罗盘定位
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还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罗盘有堪舆用的罗经盘和水罗盘、旱罗盘。
方位盘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圆形。这样一来只要看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断定出方位来。南宋时,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是有关罗经盘最早的文献记载。文献中所说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经盘。文献中已经把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罗盘上。这种罗盘不仅有子午针(确定地磁场南北极方向的磁针),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用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方向)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就是磁偏角。
盘面周围刻二十四方位,内中盛水,磁针横穿灯草,浮于水面。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两个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磁极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极,这样磁针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这个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针指向磁极时必向下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磁倾角。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都不相同。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谈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针时,就注意利用了磁倾角。沈括在《梦溪笔谈》谈到指南针不全指南,常微偏东。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使指南针的指向更加准确。
磁性质的应用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如果刺客带剑而过,立刻会被吸住,被卫兵当场捕获。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东汉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人工磁化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使钢铁磁化。
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草,放在一个乘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船指明方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而许多动物已经在我们之前就学会了利用地球磁场来辨别方向。
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枪炮的老祖宗。
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发明人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纸的发明人。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发明地点
洛阳
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
⑦ 科技发明的好处与影响
AI之谜:电脑真有智能吗?
电脑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网络技术将使我们迈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当人们不断为电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感到吃惊不已时,电脑的应用似乎走向了极至。人们早已习惯于把计算机称之为电“脑”,但是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电脑的功能有多么强大,用途有多么广泛,它也不过是个具有超级能力的白痴。
严格地讲,电脑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脑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所谓“特定的指令”是指电脑程序可接受的或可执行的外部输入。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并不是否认电脑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里说的电脑处理信息与人脑处理信息是不同的概念。其实电脑处理信息过程也是在执行外部指令或给定程序中的指令。
执行指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过程完全走程序化,这就不需要智能。这里所说的电脑工作就是指这种情况。另一种就是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探索、发现、套用或制定程序或规则。例如学生按老师指令做作业的过程,还有程序员按老板指令编制电脑程序的过程。这是需要智能的。
电脑的软硬件都不是自发进化而成的。电脑程序是人根据自然规律、法则和社会经验的归纳总结由人编制的。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不断面临大量新的情况和需要探索解决的新问题,而无法使用现有程序来解决或不知道该用哪个程序来解决。处理这些问题才真正需要智能。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令人颇难理解的结论∶凡电脑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再需要智能发挥作用,而电脑不能解决的问题却需要智能来处理。然而事实的确如此!这是智能的本质所决定的。照此来说,电脑岂不是永远也不会有智能了吗?现在不忙下结论。
目前电脑的工作和记忆原理都是通过高低电位和逻辑门实现的。电脑的发展方向一是使用生物芯片,二是使用量子器件。它们的工作原理与目前的电脑有本质不同。生物芯片的原理是在分子水平上的,这与生物学水平是一致的。而量子器件的原理则是在更微观的原子、光子或更深层次的水平上的。我们假设人脑的工作机理可以在生物学水平上得到解释或在量子水平上得到解释,所以在这种水平上制造的计算机就会达到人脑的水平。
电脑程序集中的是人的经验总结,其本质是理性的。所谓理性就是理论的、有序的、精确的、数字化的、结论性的、有规律的、普遍性的、公共的、合乎逻辑的。简单类比就如同是一本操作手册,人们只要照它去做就是了。显然智能不是被用来解决这类理性化的问题的。因为当一切都规定好了、程序化了,就根本不需要智能了。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无论电脑的功能有多么强大,只要它只能按给定的程序来工作,它就不能算作具有智能。
A I探索:人脑电脑谁控制谁?
人类制造高级智能电脑可以大大缩短所有科研项目,需要数十年的研究可以在智能电脑的指导下很快得到结果。许多未解的数学定理很快就得到奇妙的证明。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社会和自然现象很快会得到新的解释。治疗遗传病、癌症和艾滋病的药物顷刻问世。各种软件可按人的要求快速生产,等等等等。
未来高级智能电脑对人类的威胁有两类:
一是强大的智能工具威胁。人们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设计制造更可怕的武器,如基因武器,生物病毒,化学毒剂等。轻易破译密码盗取信息和钱财,干扰、破坏或摧毁各种电子系统,如军事、经济和管理系统。有了它几乎谁都可以成为“超人”。其实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东西正是人类本身。这个定律不光适用于本课题。只要能力存在,人类就无法完全限制它,特别是当这种能力被官方和理性力量难以完全控制的人所掌握时。
二是人类价值体系毁灭的威胁。科学家只配为它洗试管。在它面前没有聪明人。人类在他面前毫无秘密可言,人类尊严受到极大伤害,信仰倒塌了,丧失对科学知识和从事脑力工作的人的尊重,丧失了对卓越的领导人和管理者的崇拜,对金钱和地位的欲望淡泊了。因为一切进步和成绩都是电脑的功劳,人类能够做的不过是电脑终端暂时不能做的工作,即人类成了电脑的延伸,不再有成就感。人类建立的大量理论和学科变得一文不值。在地球上生命物种基因的改造、重组、更新、杂交和创新过程中横行于世的人类会首先受到特别“关照”。总之人类维系社会运转的价值体系将彻底崩溃。人类曾经制造的东西可以大大超过人的肢体和五官的功能,人类当然已控制它们。问题是人造电脑的智能超过了人的大脑!究竟是谁控制谁?
⑧ 现代中国有哪些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
一、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一项:杂交水稻
二、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内的六大发明第二项容:激光照排机
三、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三项:杂交谷子
四、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四项:高速铁路
五、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五项:电动自行车
六、2010年代中国影响世界的六大发明第六项:煤、气、电、热一体化开采煤矿技术
⑨ 人类历史上的哪些发明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要么是无意间发现的,要么是不断改进而来的。但是这些发明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编就选出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10大发明创造,希望大家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
1,石器
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是因为人类可以使用和制造工具,而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在几百万年前,猿类生活的森林逐渐退化为了草原,因此他们不得不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草原上的生活环境比森林更加恶劣,水果等天然食物也不充足。因此,猿类不得不学会和其他野兽斗争。在漫长的斗争的过程中,猿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并且开始使用石器,这就演变为了最早的人类。此后,石器成为了人类的主要使用工具,经过了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两大阶段。石器不仅成为了人类最早的武器,还成为了最早的狩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