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发明人可回收卫星吴

发明人可回收卫星吴

发布时间:2021-09-26 23:28:17

Ⅰ 请问人造卫星发射之后还能不能回来,如果回来,原理是什么

一般人造卫星只有姿态调整的能力,是不能回收的。

能够回收的卫星,得有和飞船相似的能力。首先是具备反推力装置,能够在回收的时候逐渐速度,才能逐步降低轨道,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反推力装置还要进一步起到减速作用,而且卫星的外面还有隔热措施。在回收定点由地面操控释放打开降落伞,才能安全回收。

这些操作由地面人员和卫星内部的自动装置共同完成。

Ⅱ 卫星可以返回地球或者回收吗怎么回收呢派宇宙灰机去收吗还是变成太空垃圾

控制绕地飞行速度下降,就会掉下来,不用灰机那么麻烦
废弃的卫星速度也会自己慢慢下降,直到最后重力作用掉下来

Ⅲ 中国可回收火箭研制情况如何

4月24日,2018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开幕式结束后,首届中国航天大会拉开序幕。大会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旨在打造中国航天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和科普传播的综合性盛会大会上,龙乐豪院士所做的报道中,公布了中国新型可回收火箭的相关情况。

“长征八号”火箭采用回收技术之后,其发射报价将进一步降低,有利于争夺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份额。预计最早于2020年,采用回收技术的“长征八号”火箭即可首飞。在其服役后,可回收火箭技术将不再被美国一家垄断。

Ⅳ 能发射和回收卫星的航天飞机是怎样的

航天飞机有好些用途,其中发射和回收卫星,是它的重要使命。

太空中有成百上千颗人造卫星,时刻在为人类服务。但要把卫星送入太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是采用多级运载火箭来发射。制造一枚运载火箭,从试验研究、设计制造到装配发射,不但要花很长的时间,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枚大型运载火箭,价值都在几千万美元以上。不过最为遗憾的是,运载火箭只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工具。一旦把卫星送入轨道后,它自身的一部分会变成“太空垃圾”长留太空,其余部分则坠入大气层化为灰烬。要发射一颗卫星,就要制造一枚火箭,有时为保险,还要制造备用火箭。这需要多大的代价呀!因此,就是一些富有的航天大国也不堪负担,时时去寻找新的出路。

航天飞机的出现,为卫星发射新辟了路径。因为它运行在近地185~1100千米的轨道上,那里几乎没有重力,因而施放卫星只需要比地面上小得多的推力就行了。加上航天飞机有高达30吨的运载能力,完全可以把各种大小的卫星先装入机舱,再带到太空中去发射。这就好比把地面的卫星发射场,搬到了太空中的航天飞机上。卫星从航天飞机弹射出来后,再让卫星上的发动机点火工作,将卫星送入预定的位置。

科学家曾算过一笔账,由于航天飞机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用航天飞机发射卫星的费用,还不到用火箭发射的一半,你看这多划算。

同样的道理,航天飞机也可以在低地球轨道捕捉和修理失效的卫星。太空中那些昂贵的卫星,有时也会突然损坏,或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或因“服役”期满而停止工作。那些因某个零部件损坏而“短命”的卫星,如让其在太空中“流浪”,真是极大的浪费。此时,航天飞机利用机动飞行,去接近卫星,实行“上门服务”,就地“诊断修理”。有些卫星实在无法修理,就带回地面“住院治疗”。这些“绝活”,绝非是运载火箭所能干得了的。

1984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首次修理好了“太阳峰年号”太阳观测卫星,开了航天飞机修理卫星的先河。1993年和1997年,又有航天飞机两次在太空中修理哈勃望远镜,使它更加“眼明心亮”。我国长征火箭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也是1984年航天飞机从太空中回收下来的美国“西联星6号”通信卫星,它因末级发动机故障未能入轨,在太空中“流浪”了大半年。

航天飞机用来发射和回收卫星,开创了航天器应用的一个新时代。

Ⅳ 中国在卫星可回收的私人人物是谁而且不是大学生

是的,不是大学生的人物,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不见得能力能耐,我一定比别人的能力差,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错的,没有上过学的人,照样能成大才做出大事情

Ⅵ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能样回收卫星的

摘天上的星星,曾是多少童话中的幻想。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成了活生生的事实。

1984年11月12日和14日,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真的从地球轨道上“摘下”两颗“星星”——两颗人造地球通信卫星,并把它们运回地面。

这两颗“星星”,一颗是印尼的“帕拉帕B——2”,另一颗是美国西方航空公司的“西联——6”通讯卫星。它们从航天飞机上发射后,由于自身的定位火箭提前灭火,没有进入轨道。

九重天外摘星星的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追赶”,然后是“捕捉”和“搬运”。

这两颗卫星由于火箭发动机失灵,进入了一条“无用”的椭圆形轨道。而航天飞机的圆形运行轨道一般离地面300公里左右。为了“捕捉”卫星,从1984年5月到10月,美国地面站的工程师们利用遥控讯号,把卫星的椭圆形轨道变成了圆形并且把它们的远行轨道的高度降低到接近航天飞机的运行轨道。“发现”号11月8日发射进入的运行轨道,比卫星的轨道低约48公里,比卫星落后约10000公里。“发现”号用了4天时间“追赶”上了这两颗卫星,把航天飞机和卫星之间的距离缩短不到11米。

这时,宇航员穿上“航天喷气包”,手持6米长的杈杆“飘”上去,插入卫星尾部的火箭“喷气管”,杈杆前部像雨伞一样,自动张开固定在卫星尾部;然后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臂伸出去,由另一个宇航员将卫星顶部的天线夹住,接着把被揪住头尾的卫星拖进货舱指定位置,拿下杈杆,截去天线,用一个A型框架盖上锁住。

这次摘的第一颗“星星”是印尼的“帕拉帕”,最先出马的那个宇航员叫艾伦。由于准备用来夹住卫星圆形天线的框架窄了0.5厘米,而不能使机械手臂发挥作用,结果艾伦像抱着一个哭闹踢打的孩子,与另一个守候在货舱里的宇航员加德纳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卫星拖进货舱里锁定。整个“捕捉”和搬运过程花了6小时又10分,比原定时间延长了10分钟。

11月14日,摘第二颗“星星”先由加德纳出征,这次接受了前次的教训,艾伦骑在机械手臂的顶端工作台上,抓住顶端不放,按照同伴吩咐翻动它的位置。加德纳将卫星尾部锁住,女宇航员还是像头一次一样在舱内操纵机械手臂,这样把第二颗失控卫星终于连拖带拽地拉进货舱里固定。

这次航天飞机“摘星星”成功,被认为是“航天史上最雄心勃勃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经济上讲,收回卫星每颗花500万美元,修理后,可以6000万美元再度出售;从商业竞赛上,可以消除航天飞机发射卫星连连失败的“沮丧情绪”;从航天发展上,这次行动表明可以利用航天机队在地球轨道上构筑永久性太空站,在军事上还告诉人们:既然可以在轨道上抓回自己的卫星,难道不能在太空捕捉或破坏敌方的通讯卫星吗?

Ⅶ 发射可回收人造卫星前三个国家是

按照历史是美国,苏联,中国 。目前苏联换成俄罗斯

Ⅷ 人造卫星的回收原理

可以参考http://www.cas.cn/html/cas50/bns/1966.html
但原理还是物理上的万有引力定律。

目前世界上只有苏联、美国和中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我国从1975年至1988年末,已连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11颗返回式卫星。这些卫星分别在轨道上运行了三至五天后,全部按预定计划返回大地,于我国腹地的预定区域内安全着陆回收。

宇宙飞行器,包括人造卫星、飞船和各种宇宙探测器等。视其在空间完成预定的飞行任务以后是否还需要安全返回地面,可以分为“不返回的”和“可返回的”(或可回收的)两大类。例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和导航卫星等,在轨道上长年累月地运行,无需再返回地面,就属于前者。而载人飞船和照相侦察卫星与某些实验卫星等,在轨道上工作结束后要再返回地面,并以一定的安全速度在预定的回收地区着陆,就属于后者。

所谓卫星的回收,实际上是指卫星上的回收舱的回收。回收舱里有宇航员、试验动物、拍摄过的胶卷、科学探测的结果等等。

可返回飞行器从绕地球轨道返回地面,大致要经历如下四个阶段:

1.制动飞行段 飞行器在制动火箭作用下,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转入一条能进入大气层的过渡轨道(图0-3中A点)。

2.大气层外自由下降段 飞行器离开原来的运行轨道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过渡轨道自由下降。在100千米左右的高度开始进入大气层(AB段)。

3.再入大气层段 飞行器在进入大气层后急剧地减速,这时由于空气摩擦使飞行器外壳温度剧烈升高(B点以下)。

4.着陆阶段 在15千米以下的高度,由降落伞将飞行器的速度从亚音速进一步减低到安全着陆速度(15千米高度以下到C点)。

飞行器的返回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在飞行器的设备舱上设有调整姿态的装置(即姿态控制系统),在制动火箭开始工作时,姿态控制系统能否正确地将飞行器的姿态调整到所需的方向,并保持这种姿态直到制动火箭工作结束,是飞行器能否正常返回的关键问题之一。1959年8月13日,美国“发现者5号”卫星在返回时,在制动火箭点火后,卫星不知去向。第二年2月,美国防部宣布发现了一颗新的人造卫星,并认为是某国的秘密卫星。可是后来查明,它就是在半年前失踪的那个“发现者5号”。原来在调整卫星的返回姿态时,把方向调错了。结果制动火箭变成了一个加速火箭,把卫星推到了更高的轨道。同样,制动火箭的工作必须十分可靠。1966年12月14日,美国“生物卫星1号”,由于制动火箭不能启动而在天上回不来。

飞行器在着陆阶段,为了确保飞行器以一定的安全速度着陆,在着陆前还需进一步减速。国外现有的可退回的宇宙飞行器都是采用降落伞作为着陆减速的手段。一般要求载人飞船着陆时的速度(垂直分量),在陆地上不得大于6米/秒,在海面上不大于10米/秒,对于无人的飞行器,着陆速度允许到15米/秒。降落伞系统在15千米以下的高度开始工作,一般是采用两级减速:先在12至7千米的高度打开一个面积很小的减速伞,将返回舱初步减速,然后在7至3千米的高度打开面积较大的主伞,保证返回舱以安全速度着陆。降落伞系统的工作应该很可靠,否则有可能使整个飞行任务前功尽弃。1967年4月24日,苏联“联盟三号”飞船在着陆前,由于主伞伞绳缠绕没有打开,飞船坠毁,航天员柯玛洛夫丧命。

卫星回收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系统。回收技术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掌握。要使卫星按预定时间、路线顺利返回地面,必须准确地控制卫星返回大气层的角度及制动火箭的点火时刻,这就需要地面和卫星上的程序控制做到准确无误。我国能够多次而且能够选择在人烟稠密地区准确收回,说明我国在轨道控制技术、制动火箭、防热技术、回收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我国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人造卫星回收成功率达百分之百的罕见纪录。

Ⅸ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有可能进行回收吗

在设计时,出于成本和技术考虑,一般的卫星都是不具备返回功能的。即使有返回功能,也只是卫星的一部分(通常叫返回舱),考虑到回收时与大气摩擦而产生高温带来的损失,一般无保护的卫星或是卫星的一部分都是不能直接返回地面回收的。

Ⅹ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底能不能回收

航空航天在任何国家都异常重要,这是关乎到国民安全问题的,一个国家没有强悍的军事实力,就只有受欺负的份,在几百年前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而卫星就是航空航天最好的表现,我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上已经运行了几十年,那么到底能不能回收?这是个概率问题,他几乎已经报废,有可能会坠落到地上,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直在太空中漂泊。

现如今,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建成,标志着我国是第五个世界建成导航系统的国家,在以前我们都用的是GPS,美国想要关闭,我们就会成为瞎子,在历史上是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的,所以我们要以此为戒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保证我们的自身安全。

与发明人可回收卫星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