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文学概论艺术再创造

文学概论艺术再创造

发布时间:2021-09-26 12:17:31

A. 文学概论的考题有什么类型

第一章

(一)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各是什么?

答:语言、题材、蕴含是文学作品的构成三大要素。

(二)“言语”与“语言”的区别何在?“内指”语言与“外指”语言的区别何在?

答:“语言”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个人思想的组合”。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内指”语言,而非“外指”语言。“内指”语言即语言意义指向作品内部;所谓“外指”语言意义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来就是虚构的具有假定性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只能是“内指”语言。

(三)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答:1、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征。

2、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即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其中又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

3、含蓄性。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所谓含蓄性即文学作品的语言所具有的以“有限”表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咀嚼、品味、回想思索的广阔空间的特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炬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

4、情感性。是它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性,即指蕴含于作品语言的意象以及词语表达形式之中的情感力量、情感色彩。

B. 《文学概论》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真善美——人性的核心价值

——《生命禅院》的人性观

雪峰

展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大千世界只是真善美的艺术形态,真正的真善美隐藏在眼花缭乱的艺术形态之中。一块二维画布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但经过艺术大师的手笔,这快平面画布就可以展示多维空间:天光云影徘徊其间,远峰近岭错落其中,小桥流水穿插其内,人物鸟兽行翔其里,给人以悠远宁静、浩淼无限的真善美之感,但细细分析,这是真正的真善美吗?当然不是,它只是一种艺术形态,真正的真善美隐藏于这幅图画的后面——画家的心灵之中。

这就是说,真正的真善美隐含于艺术的表象下面,外界的一切只是隐性真善美的外在艺术表现而已。同理,人的真善美隐含在人性之中,外表展示的只是内在真善美的艺术表现而已。

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幻的艺术世界中,我们自以为真实地活着,实际上,我们只是艺术家画布上的一个个点缀而已。画布上的颜料洗掉后,画布就恢复到本来的一块单调平面,时空变迁后,“真实”的我们也就恢复本来的生命原状,再重新开始成为另一个艺术形态。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灵觉六种知觉,前五种知觉靠艺术化的物质作媒体感知世界,知觉到的仅仅是真善美的外在艺术形态,不是真善美的本质特性,惟有灵觉可以越过艺术化的物质层面,直接知觉真正的真善美世界。

一.艺术形态的本源就是真

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知到的一切都不是真,而是真的一种艺术幻化,真正的真隐含在大千世界这个艺术表象的本源处。

张三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个“人”字,然后又擦掉了,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白纸上的“人”字不是真的,只是张三内心“人”的一种艺术表达或展现,真正的真不是字,而是张三这个人,没有张三这个人,就不会在白纸上出现这个“人”字,只要张三存在,即使把纸上的“人”涂掉了,仍然还会出现“人”字。

昙花一现是真的吗?当然不是,那只是写到白纸上随后又擦掉的“人”字而已,昙花一现只是昙花本源处真的一种艺术展示,其真隐含于昙花这个植物的生命结构之中。

人是真的吗?当然不是,人只是生命结构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已。

细菌、昆虫、草木、鸟兽是真的吗?当然不是。它们只是生命结构的不同艺术表现形态而已。

当我们看见闪电之光的时候,闪电已不复存在;当我们夜晚仰望满天繁星的时候,发出光的那些星体或许有些已经消失;当我们观看影幕上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的时候,有些演员可能已经去世;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拥有的一切的时候,可曾想到,这些东西即将不复存在。

我们生活在虚幻的真实中,我们看见的一切其实都是虚假的,所谓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也就是导致艺术世界形态的展现的东西,才是真的。

视觉上的真实符合科学的判断和逻辑上的演绎,但在哲学意义上却是十分荒谬的。站在某一点上一直往前走,最终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起点,其本质效果等于零。人类社会似乎在发展、在前进、在向更高的文明阶段迈进,实际上,是在走回头路,最后又将会回到起点。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等到丰收的秋天一过,又将会回到冬天。

春夏秋冬不断地循环往复,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今年这样,明年如此,后年也难逃如此。一个人,生了,死了,死了,生了,世世如此,代代这样,转世轮回不断往复,走啊走啊,似乎在向前走,但最终又将会回到起点。

若没有质的变化,只能在一个怪圈中不断循环往复。

要想不循环往复,只有忽略生命的艺术形态,专注于生命的本真,而要了解本真,非反常思维不可。《生命禅院》一开始先谈“反常思维”,目的就是引导一些人不要再恢复到生命的起点,而应该向更高一级生命的艺术形态过度。

人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真,实际上没有,起码可以说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们只是生活在虚假的艺术世界中,根本没摸着真的边际。一个紧抓着枯树藤吊在悬崖上的人,他会本能地想办法往上爬,本能地想回到起点,假如我告诉他,“松开手,让自己掉下去,”他会认为我不慈悲,这就是佛与凡俗人的差距,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了解了真假的标尺。

什么是真?艺术形态的本源就是真,只要我们凡事层层剥皮,追根溯源,最后必然会找到真。其实,《生命禅院》已经把真展现在了人们的灵觉视野之中,那就是上帝,宇宙中只有一个真,除了上帝之外,其余的都是幻化的,都是上帝的艺术表现形式。

所谓求真理,就是求上帝,人类求真理求了几千年,除了找到上帝外,还有谁敢说“我找到了真理”了吗?

离开上帝求真理,那是在水中捞月,是在自欺欺人,是在给人类套怪圈枷锁,不论是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宗教领袖,还是其他求道人士,避开了上帝,他的一切努力全是徒劳无功的,是虚假的,是迷惑人性的。

《生命禅院》用十多万字论述上帝,就是在为人类揭示真,但有些求真人士读到“《圣经》宣扬的上帝不是真正的上帝”的时候,就迷惑了,推翻了人们思维中固有的模式,便难以接受了,就想努力回到起点,这就象紧抓住枯树藤吊在悬崖上的人一样,拼命要抓住枯树藤,不愿松手,其结果,上,上不去,下,下不来,只能在半空中游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圣经》、《古兰经》、佛经、《道德经》、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要么看到的是岭,要么看到的是峰,要么看到的是远景,要么看到的是近景,只有把这些从不同侧面看到的片段有机地衔接整合起来,才能看到一个大概的真的全貌,若抓住一点,攻击其余,那是瞎子摸象,离真远矣。

寻求真,维护真,决不是在玩概念游戏或进行道德说教,这关乎每个人生命的走向。无源之水必然要干涸,无根之木必然会腐朽,无灵之心必然要死亡,无灵觉之人必然会在一个固定的圆圈中轮回往复。

真是人性核心价值的关键成分,人性中若没有真,这个人就缺乏人性,一个心中没有上帝的人,他无法拥有一个完美的人性,他的兽性随时会发作,随时会对他人和大自然造成伤害。缺乏人性,还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做梦!

有人必然会反驳:“雪峰之说全是垃圾、废话、放屁,有些高官和富翁心中根本无上帝,活得比心中有上帝的人滋润潇洒。”不错,艺术世界中以假乱真的东西非常多,但要明白,越是比重小的东西越容易飘起来,浮起来,生长越快的植物寿命越短,能量越小越成形,获得的越多,损失越大,今世享受的越多,来世的生活越凄惨悲苦。

我们常夸奖艺术杰作非常逼真,但从来不说艺术杰作就是真,因为艺术只是真的一种幻化。我们赞美一切科学的成果逼近了真理,但从来不敢说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真理,因为科学行为只是探索真理的一种途径、一种方式。我们赞颂一些人是真人、圣人,但绝对不敢说他们就是真理的化身,因为他们的人性中只是比常人多了几分保持真、维护真的成分。

眼见为真吗?瞬间十万八千里,眨眼之间一切已经起了变化,那是真吗?真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的不是真。还是让我们的人性中多点真的成分吧。(待续)

C. 文学概论

这也来问,书上全有答案
1.意识与无意识 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所谓“主从之分”,是指意识与无意识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所谓“相互补充”,是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动、碰撞、组合来完成。
2.(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关于“三一律”的知识见162页第四段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行文方面,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量多分析作品,对每一观点尽量作到在具体例证分析的基础上引出结论。笔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两种倾向:一、过多地征引理论著作,进行冗长的理论阐述;二、陷于对具体作品的碎分析而不作理论概括。力争观点简明扼要,例证精到具体。

问答:
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D. 文学概论的问题: 讨论作家生活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可结合具体事例。

作家生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正常的如我们经常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如大家熟知的曹雪芹先生和《红楼梦》,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荣国府和宁国府中那些生活场景的;再就是,如果杜甫没有切身的感受,不会创作出《三吏》、《三别》那样的诗作。

这就是生活给了作家创作的素材和艺术的源泉。但是也有另外的情况,像柳亚子,本来在建国之前和毛泽东诗词唱和,文采也不错的,到解放后,以老先生自居,嫌吃的不好,住的不好,再也没见有什么好诗出来,所以毛主席给他写到: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是一个生活制约创作的例子。但是一般来说,生活的阅历丰富,对于作家的创作是有正面作用的,因为艺术的基础决定了生活积累对艺术可能达到的高度的促进作用。

对于偶然出现的反作用则说明了艺术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单独游离,“文章合为时而著”,艺术要么反映社会的一个侧面,要么是生活中一朵闪亮的火花,总之要符合时代要求的某一个层面,所以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相连的。

(4)文学概论艺术再创造扩展阅读

创造因

内涵:创作主体即作者在创作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

表现:

一、作者是创作活动的唯一主创者。

创作活动的完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收集材料,到构思,再到写作,每一步的发展和最终完成都是凭着作者坚强的意志力推动的,每推进一步,都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精力,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根本不可能完成。

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说:“作家的行业是最孤独的行业,因为他在写作的时候,没有人能助他一臂之力,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想干什么。”

二、作者能量的大小决定创作活动的成效。

作者先天和后天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作者在创作活动中能量的高低和文学作品质量的优劣。一般而言,写出一部作品并不难,难的是写出大家都公认的好作品。作家的能量直接决定着其文学成就的高低。

三、作者的创作个性决定着创作活动的个人特色。

文学创作的风格是作者独特气质的表现,缺乏创造力的作者,只能追随和模仿别人,不能创作出为人喜欢又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阅读全文

与文学概论艺术再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