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心理学里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怎样培养青少年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啊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表达的,也是全人类共同开发的,开发为培养本国人才库智囊团队的创造能力。(民族昌盛,民族发展在于发观与创造)
但是近年来能用教育心理学来理解和把握教育是成功的第一步。我们培养青少年是活生生的人格生龙活虎的人格尊重上。
故而教育是精神分析,为基础,实验心理学为手段,建立以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相结合,开发以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智力与能力为目标。才是师教育人的人本精神。
这只是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的理解。
Ⅱ 在教育心理学中,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智力 个性和环境,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经验不胜感激!
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否得到发挥和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下面是对几种主要因素的分析。
1.智力与创造性思维
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总体而言,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趋势,但智商越高,智力与创造性之间的相关越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创造性和智力具有一定相关,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品质,高智商并不必然带来高创造性。
马斯洛提出,人的创造性可以分为作为特别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与科学发现和发明联系在一起的,是有个体差异的,而后者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教育应该认识和珍惜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2.知识与创造性思维
知识经验的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决定创造性思维的水平,理解的深度以及知识经验的组织方式才对创造性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对知识形成了深层的理解,而不只是表面的理解,只有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才是灵活的,才可以广泛地迁移应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建立良好知识结构是一个重要环节。
3.个性因素的影响
创造性思维不仅是能力开发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性培养的问题。
首先,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
其次,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思维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积极的心理承受力,不怕错误和失败,善于在挫折面前进行自我调整,以及有决心、敢于前进、好表现等等,这些也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个性特征。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4.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大量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
1.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
2.过于严格、过于要求服从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3.过于强调纪律和规范过于强调唯一标准答案、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的学校环境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4.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尝试、探索那些失败可能性比较大的未知事物,个体创造性就会被限制。如果团体压力过大,不能容纳那些标新立异的人,那个体就会有更多的从众行为。另外,在一个社会中,工作和游戏常常被截然分开,使工作现场过于严肃、过分紧张,这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空间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这是创造性培养中的另一重要环节。
Ⅲ 创造心理学发展近况
心理科学分支学科之一。指研究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心理学为主体,综合了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学科中有关人的创造力、创造性、创造过程、创造方法以及影响创造的各种因素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研究创造性思惟的先驱,他写的《工具论》,创立了抽象思惟的科学即形式逻辑。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等对科学思惟进行过探索,并有所建树。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向创造心理(如思惟)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客观要求,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为这一研究进一步提供了科学基础。1941年,美国青年奥斯本在总结自己多次提出革新建议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思考方法》一书,提出了一项极有效的创造性思惟的方法──智力激励法,在全世界广为传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相继成立了创造研究中心和基金会,创造心理学研究也随之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研究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竞相探索创造心理的奥秘,研究工作迅速开展并逐步深入,关于探讨创造、发现、发明心理过程的专著和论文大量涌现,提出了各种揭示创造心理过程的理论,如“联想创造理论”、“模仿理论”、“脑力冲击理论”、“阻塞理论”等等。当时,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创造心理学,还在形成和完善之中,主要还在20世纪40年代所划定的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进行研究。以后,中外学者对创造性思惟潜心求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关于创造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和成果有:①创造性思惟的过程。其中包括美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准备-孕育-明朗-证实”创造四阶段论,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肯定;奥斯本提出的“决定定向-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产生构思-酝酿-综合-证明”七阶段理论;中国生物学家杨红柯提出的“实践-归纳-理想-演绎”四阶段理论;中国学者提出的“定向-逼近-成型-引深”创造思惟四阶段公式。②创造思惟的方式。一般认为有集中性思惟和发散性思惟两种。③创造性思惟的智力结构。这里主要是指大脑的单项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思考力等;还有思惟的复合能力,如综合思惟能力、实际创造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④创造性思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包括创造性思惟和创造性想象,创造能力借助于联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实现突破性的创新成果;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对创造活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上研究课题和成果已远远超越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人们的创造行为受到智慧、动机、情绪、性格、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因素的交互影响。至20世纪70年代, 创造心理学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世界各国对它极为重视。
Ⅳ 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谈谈如何培养学生
一、创复设有利于创造制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Ⅳ 教育心理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目的不是以要求学生必须有发明创造为目的,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和初步创造能力。
而只有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那么教师应怎么做呢?一、树立创造教育思想教师的教育行为受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而教师的教育活动及其效能、质量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此教师首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原理,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的教育。创造教育把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教学的核心应是理解知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思想要求,才会真正有利于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有活跃丰富的思维,灵活创新的观念和教育方法,掌握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本知识及训练方法,积累有关创造研究的新成果并及时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或自制巧妙的教具进行教学活动,或向学生介绍发明创造成果及其过程等,对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都有很大的启发。
Ⅵ 请问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Ⅶ 教育心理学 迁移与创造力的培养有什么关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根据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可以以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新旧学习之间相互影响。迁移可以有顺向迁移,也有逆向迁移。有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迁移,也有产生消极影响的负迁移。创造力的培养应该跟正迁移有关,它应该是创造力培养在学习上的一种正迁移现象。
Ⅷ 创造心理学与创造力心理学是一个概念吗
创造心理学是打破常规心理形成全新的有生命力的心理过程。而创造力心理学是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提升的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包括创造力心理学。
Ⅸ 心理学创造性学习的三个规律有哪些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心理学部分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这一章节中的内容,是福建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考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形式是给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你匹配相关的类型,进行反选。
人们倾向于用发散思维的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的主要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思维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同一个难题,一个思维流畅的人,总能周密思考,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并能迅速推理和当机立断;凡是遇事惶感,优柔寡断,张口结舌,期期艾艾的人,都是缺乏思维流畅性的表现。我们常用“思潮如涌”来形容才思敏捷的科学家的思维风格和特色,又用“一气呵成”来描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工作状态和时效,还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维敏捷程度。这三个成语都很好的说明和解释了思维的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反映出来的数量比较多。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随机应变。与此相对立的思维功能的“固着性”,明知客观情况已经变化,仍要固执已见,“一条道走到黑”,明知某种办法行不通,还要反复地加以尝试,撞了南墙不回头。一个具有思维变通能力的人,在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审时度势,机智灵活,摆脱老框框,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能随机纠正错误,不重蹈覆辙,常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人意外的效果。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其思维路径、实践方式和思维成果能标新立异、离凡脱俗、独树一帜,能冲破已有的结构框架和专家权威传统观念的束缚,刻意求新,另辟蹊径。创造思维的独特性同我国古代兵法中所强调的“出奇制胜”的原则不谋而合。“牛”本来是用来耕地的,古代齐国的田单却大摆“火牛阵”,于是大破燕军于即墨城下;“船”本来是用以渡人载货的,诸葛亮却在船上扎满草人乘雾徉攻,终于一举借得十万支利箭,为大获全胜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思维的独创性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创造性的三个特征各有自己的强调点,流畅性侧重的是数量比较多,但是仅仅在某个区域以内;变通性侧重类型比较多;独创性强调的是想别人所不想,比较的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