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酱酱发明

酱酱发明

发布时间:2021-09-25 11:50:36

1. 酱油是谁发明

酱油最早是复由中国发明的制。现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中国就已经比较普遍地酿制和食用酱油了,此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酱油。

但考虑到酱油和酱的制造工艺是极其相近的,而中国在周朝时就已发明了酱,所以酱油的发明也应远在汉代之前。酱存放时间久了,其表面会出现一层汁。人们品尝这种酱汁后,发现它的味道很不错。于是此后便改进了制酱工艺,特意酿制酱汁,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酱油的诞生过程。

(1)酱酱发明扩展阅读: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周朝就有制做酱的记载了。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

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

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中国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酱油标准英文名为Soy Sauce。

参考链接:网络-酱油

2. 有人知道大酱是谁发明的

因为一件事情,我和一位韩国同事说起了活字印刷术,因为上次去景福版宫的时候,在那权里面的博物馆里,有“韩国的发明”一项,里面列出了很多韩国的发明,其中很大的篇幅,是再说韩国的活字印刷术,里面有毕生的大的蜡像,还有很多活字印刷的版本什么的,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于是这次和在韩国同事的聊天中谈到了这件事,他很兴奋得说“活字印刷术就是韩国发明的”,于是上网给我找材料说明,当然是韩国的网,韩国人写的,里面写了韩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活字印刷的国家,应为最早的活字印刷术的版本在韩国被发现了,他们还要申请教科文组织,回家我看了网,我国很多专家纠正了韩国的错误言论,也有很多例子证明活字印刷术最早是中国发明的,韩国只能属于对活字印刷大的贡献者而已,但不幸的是,韩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的国家,已经被记载在小学的教科书里,我们国家难道不重视吗?
以前和一个韩国朋友吃饭的时候,他说,韩国是最早发明发酵食品的地方,比如泡菜,大酱,然后用很轻蔑的语气问我“中国有什么发明吗”我想说太多了,我实在说不出这么多的发明,但是我什么也没说,我不知道在那些自大的韩国人面前,该如何说。

3. 大酱是谁发明的

大酱是中国的契丹人发明的,后来被韩国人学去了,详见六必居博物馆

4. 酱油是谁发明的怎么发明的

酱油最早是由中国发明的。现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中国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内酿制和食用酱容油了,此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酱油。但考虑到酱油和酱的制造工艺是极其相近的,而中国在周朝时就已发明了酱,所以酱油的发明也应远在汉代之前。酱存放时间久了,其表面会出现一层汁。人们品尝这种酱汁后,发现它的味道很不错。于是此后便改进了制酱工艺,特意酿制酱汁,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酱油的诞生过程

5. 大酱是中国人发明的吧

大酱,是来以黄豆主要原料,经蒸煮源、制曲、发酵等工艺酿造而成的咸鲜口味的东北传统酱料。
大豆加工制成大酱,加工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钙、铁等物质被释放出来,提高了人对豆中矿物质的吸收率。

6. 果酱是谁发明的哪个国家是最早开始做果酱的

果酱的历史非常悠久,距现在1万年--1万5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在西班牙的洞穴里,发现了人类从蜂窝中掏取蜂蜜的事情,之后,又发现了把果实用土器煮的痕迹。作为人类生活智慧的积累,想象出了用蜂蜜来煮果实。可以说果酱是有史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的最古老保存食品吧。
公元前,王孙贵族的珍品
公元前320年左右,著名的亚历山大大王东征,攻打印度,把珍贵的砂糖带回了欧洲开始制作果酱。据说,王孙贵族们都非常珍视。之后,十字军远征东方(1096-1270年),带回了大量的砂糖,果酱才慢慢普及起来。

JAM的起源来自英国古代方言中的“CHAM”这个词。这个词现已废弃,它的意思是“咕唧咕唧的嚼”。现在,用英日词典查“JAM”也有“碾碎”“填满”的意思。观察看来, JAM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有“好好咀嚼”和被“填满”的意思。
作为食品,果酱也继承了JAM本来的原意,把容易消化、美味和有充分营养的食物同时放入容器中。另外,“香橙果酱”的叫法最初起源于在葡萄牙制作果酱原料的榲桲果 (葡萄牙语中的木梨)以此为契机,后来都被称为香橙果酱。

7. 面酱发明的意义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释义

张之杰(台湾)

笔者侧身出版界有年,除了获取衣食,也得到一些边际效益。任职环华出版公司期间,由於编辑网络全书和网络辞典,因而接触到辞书学;任职锦绣出版公司期间,由於编辑美术书,因而接触到美术史,并开创出科学史和美术史会通的探索;今年七月,锦绣倒闭,到汉光文化公司任职,由於编辑食谱,又接触到饮馔史,谨将一点初步心得草成此篇,望同好不吝指教。

中学时代读《论语》,读到孔子「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乡党),只觉得孔子未免过份,老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难怪这麼挑剔!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一直没深思过,直到最近接触到饮馔史,才较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得从炊具说起。中国古代的炊具主要有鼎、鬲、釜和甑、甗。鼎、鬲和釜都是煮器:鼎具有实心的三足,是个深腹罐子,可用柴火在鼎足底下加热,或安放在火塘上加热;鬲的形状像鼎,但三足中空,适合火塘加热。大在春秋战国,随著炉灶的发展,釜取代了鼎和鬲,釜的特徵是广口、深腹、圆底,相当於现今的锅。甑和甗是蒸器:甑相当於现今的蒸笼,甑和鬲配套,形成甗,其下部的鬲用来煮水,上部的甑用来盛放食品,中间置箅,蒸汽通过箅孔,将甑内的食物蒸熟。当鬲被釜取代后,改为甑和釜配套,从而发展出日后的蒸锅。

鼎、鬲、釜和甑、甗全都始自新石器时代,至少使用到春秋战国(甚至秦汉),这段期间烹饪手段主要是煮,其次是蒸。当然,鼎和釜也可以用来炸或煎,不过古时物质匮乏,享受炸食或煎食的机会应该不多。至於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烹饪方法——烤,进入新石器时代已退居次要地位。总之,煮和蒸应该是古人最主要的烹饪手段。

以煮和蒸烹饪食物,味道难免清淡,必须用酱料增添味道。日本涮涮锅就是个例子,它没什麼汤头,几乎全靠酱料赋味。若干较纯粹的台菜也是如此,可见台菜较中原菜肴更具古风。(大概和台语保持较多古音的原因相同吧?)当然了,如有适当的调味料,清蒸和白煮也颇能入味,但孔子时代的调味料主要是盐、酒、醋、葱、韭、蒜、姜、芥、桂皮、花椒等,只凭这些调味料是达不到提味添香效果的,是以酱料就格外重要了。

在孔子时代,豆、面类发酵调味料——豆豉、豆酱、面酱、酱油等还没发明,所谓「不得其酱不食」,显然和豆酱、面酱无关。在先秦古书上,酱是个通称,泛指各种酱类,其中肉酱称醢,肉骨酱称臡,也有直接称酱的,如芥酱、卵酱。《周礼‧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罋。」王室甚至设有制作肉酱的官吏「醢人」,古人对酱的重视,实非今人所能想像。

笔者查阅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在「十三经」中查到的酱有兔醢、鸡醢、雁醢、鱼醢、蜗醢、鸁醢(螺酱)、蠯醢(蛤酱)、蜃醢(大蛤酱)、蚳醢(蚁卵酱)、蜱醢(螵蛸酱?)、鹿臡、麋臡、芥酱、卵酱(鱼子酱)等十四种,笔者没查到马醢、牛醢、羊醢、犬醢和豕醢,或许寻常家畜制的肉酱不足以供王后世子之膳(或祭)吧?这些大型家畜的肉和内脏可制作多种肉酱,以每种家畜制作五种计,单单「六畜」就可以制作三十种,所谓「酱用百有二十罋」,应非夸张之词。

各色各样的酱,和各种食物相搭配,久而久之就约定成习,甚至形成一种「礼」,随意搭配非但不合味,也显得粗野不文,这或许就是「不得其酱不食」的真义吧?举例来说,古人吃鱼脍一定沾芥酱;脍指细切的肉丝、鱼丝,加上调味料生食;鱼脍膻腥,要用芥酱调伏,这和日式生鱼片如出一辙。

关於「不得其酱不食」的注解,汉儒马融注:「食鱼脍非芥酱不食(吃生鱼片没有芥末就不吃)。」朱注亦因袭其说。把「酱」字局限为芥酱,恐怕误解其意义了。

关於醢(肉酱)的制法,是把肉剁碎,拌上盐、酒麴、生姜、桂皮等,再加上酒,密封百日而成。古时酒的浓度不高,用来浸渍碎肉,多少都会发酵。食物发酵后会产生特殊的气味,对於以煮和蒸为主要烹饪手段的古代饮食,更具有其添香、加味的意义。

各色各样的酱,除了作为酱料,还可以作为调味料。《左传‧昭公》:「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说明当时烹调鱼肉要用到醯(醋)、醢(肉酱)、盐和梅。梅是古代重要的作料,如今日本人还用,中国早就不用了。从生食鱼肉、清淡寡味、多用酱料、以梅赋味等来看,古时的中国菜似乎更像日本料理呢!

到了汉代,出现了豆酱和面酱,紧接著,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酱油,於是先秦时期的各种酱开始退潮。酱油不但可以加味、添香,还可以增色,是中国菜最重要的调味料,甚至可说是中国菜的标志。豆酱、面酱和酱油将先秦时期的各种醢、臡推入历史,打开中国饮馔史的新页。

8. 大酱的由来

将大豆黄豆精选,剔除坏的、变质的豆粒和其它杂质,清水洗净,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待汤焅净,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极酥烂,熄火焖至次日上午,豆焖成呈红色。然后用搅肉机绞成均匀豆泥。酱泥干湿适宜,过干则难以团聚成坯,影响正常发酵;水分过多则酱坯过软难以成形,坯芯易伤热、生虫、臭败。酱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为宜,约为30公分长的横截面积20平方公分柱体,易于发酵酶变。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酱坯外干(约三、五日),然后在酱坯外裹以一层牛皮纸(防止蝇虫腐蚀、灰尘玷污等),放在阴凉的地方通风处,坯件间距约一寸,酱坯多时可以分层摞起,但以细木条隔开,约一周时间将酱坯调换位置继续贮放如前。发到一定的程度,里面都长白毛了才好。待之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开始下酱。去掉外包装纸后将酱坯入清水中仔细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洁物;然后将酱坯切成尽可能细小的碎块,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阳光充分照射之处,为避免地气过于阴凉,一般要将酱缸安置于砖石之上。随即将大粒海盐按二斤豆料、一斤盐的比例用清净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注入缸中,水与碎酱坯大约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后用洁净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后开始打耙。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订了一块板)打耙,大约坚持打耙一个月时间,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来丢掉,直到将发劲儿(酱液表面生出的沫状物)彻底打除为止,每天打耙酱会变的很细,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此间,要特别注意避免“捂了酱头”——酱液发酵过劲儿而产生异味。为了通风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顶“酱缸帽子”。农村酱帽的传统制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苇子秸编成大草帽形状,既透气又防雨水。

9. 番茄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90X年

现代的番茄酱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导致它的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关于使用苯甲酸钠的讨论。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之父哈维·维利对苯甲酸的安全性提出怀疑。因此企业家们,尤其是 H. J. Heinz(亨氏食品公司创办人)开始寻找可以用来取代苯甲酸的物质。

此前的番茄酱都非常稀,其原因是使用果胶含量较少的未成熟番茄。当时的番茄酱里含有的醋也比今天的少。通过挑选成熟的番茄作为原料,番茄酱中不必使用苯甲酸,而其味道不比早期的番茄酱差。一些专家认为这原料上的改变不但去除了苯甲酸的使用,而且还使其味道的变化,而正是这味道的变化使得它成为今天广为使用的调味品。

此前的番茄酱有两种味道:苦味和咸味。但是改用成熟的番茄和加入更多的番茄果肉后番茄酱也获得了鲜味。通过添加更多的醋它还获得了酸味和辣味。不用苯甲酸后它的甜味加倍。这五种味道的调和使得番茄酱变得非常美味。

过去番茄酱是使用新鲜的番茄制作的。番茄收割后通过真空蒸发变成了一种非常粘稠的番茄膏。这种番茄膏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良久,这样使用它可以整年制作番茄酱。

过去的番茄酱一般装在玻璃瓶里,玻璃瓶可以有效地保护番茄酱不乾燥和不被氧化,但是由于番茄酱比较粘稠,它不容易从玻璃瓶里倒出来。新引入的聚乙烯使使用的人可以通过挤压的方法来倾倒番茄酱,今天大多数番茄酱是装在聚乙烯瓶中的。

阅读全文

与酱酱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