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医疗技术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为什么人们得的疾病却越来越多了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医疗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而人们得的疾病却越来越多?”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医疗技术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结果,而疾病越来越多是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有关。
社会在发展进步,人们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对地球大气的污染也是日益严重。环境的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有害的气体、传播病毒的垃圾等等污染物不断侵蚀着人们的健康,这使得人们患病的频率变高、患病的种类变多。即使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很新进了,但是有些疾病仍然是不治之症。
⑵ 至今为止共有几位科学家因有关医疗器械的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医学医疗器械的发明领域相对较少,大概有8位科学家的获奖与此相关。
1924年,荷兰医生威廉·埃因托芬“由于发明心电图装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7年,美国医学物理学家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由于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9年,美国物理学家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与英国电机工程师高弗雷·豪斯费尔德“由于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CT”共同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1年,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所的厄温·内尔与伯特·萨克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开发了膜片钳这项技术。这一发明使得记录单个离子通道的电流成为了可能,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离子通道参与的基本细胞过程,如动作电位和神经活动。两位教授“由于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美国化学家保罗·克里斯琴·劳特伯与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由于他们发现核磁共振成像NMRI”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⑶ 白求恩发明了什么医疗器械
白求恩。诺尔曼来·白求恩,源全名:亨利·诺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 1939年11月12日),医学博士,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人,出身于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白求恩是一个医生,他没有发明过医疗器械。
⑷ 知识产权案例分析,该医疗器械的发明人是谁
MS集团可以请求专利局宣告发明专利B无效。
在请求书上可以列举B是A的延续,B的专利保护权限也正是A的保护权限。且A和B的发明人为同一个人。这种情况下MS集团的胜诉可能性要大得多。 MS集团的职务发明创造的主张当然成立,因为根据专利法有关职务
⑸ 一项科技或医药发明介绍!
1.造纸术
(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印刷术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3.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
(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5)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二)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7)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9)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如拔牙、血管结扎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②隋朝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6)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⑥王安石变法时设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
(7)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五)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2)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六)农业、手工业论著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3)《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4)《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网络全书”。
(5)《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七)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同步导学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原因: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确有许多发现、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能取得较高成就呢?这除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民聪明勤奋,在长期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这些条件外,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在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小地主、手工业者,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供养脱离生产的科学技术人员,因此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国家的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造纸
技术的改进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的,经过皇帝下令推广。张骞、班超、甘英等探险家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是由朝廷组织的。火药虽然来自炼丹术,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支持,炼丹家不但无法生活,更没有炼丹必须的设备和原料。标志航海技术水平的郑和远航,完全是由国家组织领导的。各朝都把天文的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皇帝还经常过问天文观测的历法改革。我国所以有世界最丰富的天象记录,应该主要归功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尽管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从直观上看,中国的科学技术只停留在经验的形态上,缺少欧洲近代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出普遍的科学规律和定则来。这说明它自身有着明显的缺陷,大体有如下几方面的弊病:(1)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入微,是中国学者的一大特长。比如,人人都看到过下雪现象,而中国古代的学者却能首先发现雪花的结晶体是六角形的几何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但是,每一个角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却从不深究,更未从几何学的角度去作探讨。这和古希腊几何学形成鲜明对照。(2)中国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中包含一些人与自然协调的正确思想,但也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更无益于对人事的研究。中国有对太阳黑子、彗星、陨石雨、日晕、月晕、新星、超新星的最早观察和记录,然而长期以来,却把它们与人事联系在一起,纠缠不清。(3)科学实验是建立近代科学的基础。不进行实验,便不能由表及里,发现事物内部的运动规律。实验是受控的,只要掌握受控条件,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同样的预期结果。中国古代的学者缺少这方面的传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王阳明“格竹子”。王阳明是影响几代人的大学问家,他的朋友坐在亭子里观察竹子生长的机理,一连坐了3昼夜,终于病倒;他继而静观7天,仍无所获,他便得出道理,认为“其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这些大思想家认为,“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研究自然事物变成了心性之学。
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差距从15世纪开始:大约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而且日益走向衰落。首先这一时期中西科学技术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科学家努力的重点,不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在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例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如果从实用的观点看,比起托勒密的“地心说”不能显出明显的优越性,但就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而言,哥白尼学说更能反映天体运行的本质。伽利略更是一位对理论充满情趣的人,他对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的轨迹等所做的探索,大都寄予对事物和规律的追寻。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大多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中国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充分体现着这一传统研究方法的使用过程。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2)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4)教育的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而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匠”的地位:在封建官僚社会里,科学家、技师、工匠不像在古希腊或近代欧洲那样,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一般来讲,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服从于封建国家。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自不必说,几乎任何一种新式的复杂机械,如早期的水车和历代水力趋动的天文仪器,不是在皇家宫廷制作,便是在地方豪门的家庭作坊里产生。这些科学家、技师有的本身就是官吏,有的是依附于官吏的食客。张衡、杜诗、蔡伦、宇文恺、李诫、苏颂、沈括、燕肃、郭守敬都是做过官的人,马钧、耿询、丁谖则是依附于豪门贵族的门人。因此,科学家们的成就,就往往取决于封建国家的盛衰。大体说来,封建国家国势强盛时,诸如天文学、都邑营造、车服器械等方面,就会有所发展,反之,就无所建树。百工的地位,比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科学家更低的多。他们从事的职业往往被称为“贱业”的倍受歧视。百工的技艺常常通过血统延嗣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具有浓厚的狭隘性和保守性,一旦家族绝嗣,世代辛勤积累的宝贵技艺就会频于失传。这种恪守祖传的技术模式妨碍技术的交流,并与科学的精神背道而驰。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从国家来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学技术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⑹ 医疗技术怎么发展起来推动医疗技术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向高精度、高效率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精度、效率、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超精密加工技术就是要向加工精度的极限冲刺,应该说,这种极限是无限的
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80、90后活到100岁会成为大概率事件吗
我觉得不一定,虽然现在的医疗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很大,心理疾病患者也在增加,并且生活方式并不健康,很多人都熬夜,喝酒,吃外卖等,虽说很多病已经有了治疗方案,但是也新增了很多以前没有发现过的病。
⑻ 科技给医疗带来的好处
生物技术的第一个医疗产物是合成人类胰岛素。科学家们把人类胰岛素注射到细菌中,就创造出了“人工胰岛素”。合成的人工胰岛素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些病人原本一直使用从猪中提取的胰岛素,会引起并发症。
如今,科学家们利用DNA技术和普通农作物相结合来生产各种药物混合物。这些能生产药物的改良作物通常被称作“药作物”。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把基因“插入”大麦、玉米、胡萝卜、土豆、苜蓿、香蕉、大米和番茄中。改良的基因作物不仅可以生产在牛奶和眼泪中发现的蛋白质,也可以制造潜在的疫苗。
生物科技作物大米含有改良的蛋白质,包括乳铁传递蛋白和溶菌酶。这两种人类蛋白质可以在人乳、唾液和眼泪中找到,但很少通过日常饮食摄入。这两种蛋白质的大量生产也许会帮助缓解世界很多地区的饥饿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使每年有数百万儿童丧命,已经证实乳铁传递蛋白和溶菌酶可以帮助减少这种感染。
不幸的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读到因夸大生物技术而引起恐慌的故事,而生物技术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道。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好坏的公正评估是至关重要的。批评者的目的也许是想限制药用作物的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会停止。
在大米和烟草中生成类似胰岛素的生长因子(IGF-1)的研究已经获得一定的成功。可以生成狂犬病和肠癌抗体的转基因作物也获得了成功。
在过去30年来一直使用鸡蛋来制作疫苗。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疫苗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制造的。例如人类刺瘤病毒,这种病毒只能生长在人类细胞内,所以无法在鸡蛋内培养刺瘤疫苗。这种病毒约有140种,大多数不会产生任何伤害,但少部分会致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6亿人感染刺瘤病毒,仅在北美地区就有两千多万人感染。病原体每年导致50万例宫颈癌,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⑼ 举例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上的成就
电除颤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呼吸器等医疗仪器不断改进,使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诊断技术的发展。W.C.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到20世纪初 X射线诊断便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
最初用于观察骨骼状态,1906年借助铋糊检查胃肠运动,以后又改用钡餐、碘油等进行 X射线造影。此后重要的诊断技术进展有:心电图(1903)、梅毒血清反应(1906)、脑血管造影(1911)、心脏导管术(1929)和脑电图(1929)。
50年代后期,生物医学工程学成为独立学科,除人工脏器外,尚研究人工关节、假肢,人工感官等。60年代激光应用于临床。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首先用于眼科。
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某一时代特定生产力的先进性质要通过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先进性质反映出来。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变为"知识型"标志着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提高。
其次,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在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即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当代,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使得生产力向越来越广的先进领域发展。
(9)医疗科技发明扩展阅读
科学技术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