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热水瓶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原来现代的热水瓶是苏格兰物理学家杜瓦发明的。
在1900年的一天,杜瓦正在他的实验室做实验。实验中,他第一次使压缩氢气变成液体,即液态氢。这种东西得用瓶子装起来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可当时并没有现在这样的保温瓶。他急需一种能使气体与外界隔绝并保持温度的容器。
他想到双层容器能达到保暖的作用,于是,他兴冲冲地跑去请玻璃技师柏格为其做了一个双层的玻璃容器。待他回到实验室把刚刚吹好的玻璃容器拿来对实验液体进行保温时,却不能达到他的实验要求,怎么办呢?经过认真反复实验、思考及推敲,他又想到了真空可以破坏冷热之间对流传导条件。那如果抽掉两层玻璃之间的空气,形成真空,不就增加保温的功能了吗?如果再在容器的内部涂上银,使容器壁好像镜子一样,能把热射线反射回去,这就断绝了热辐射的通路。容器开口处可以选用不容易传热的软木塞,隔断对流传热的通路。这样就能完善地把传热的三条道路都挡住了,热就可以长久的保留下来。想到这儿,他飞奔至玻璃技师柏格那,按自己的思路让玻璃匠重新吹制了一个玻璃容器。终于达到了他实验的要求。
后来,玻璃技师用镍制造外壳,保护易碎的玻璃瓶胆。刚开始人们把这种容器称为“杜瓦瓶”。起初它仅在实验室、医院和探险队中盛放液体,后来杜瓦想:既然它能使液体保温,那也能把水保温。于是,人们开始用“杜瓦瓶”盛放热水。到1925年,“杜瓦瓶”开始慢慢应用到平常百姓家,由于它的保温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但热水瓶的隔热并不是理想中一点也不散热,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有一部分热能够跑出来,因此热水瓶的保温时间有一定限度。热水瓶底上的那个小尖嘴是制造完热水瓶时抽完真空密封后留下的,如果不小心弄掉,就没有保温作用了。其实热水瓶不仅可以保热,也能保冷。如果在热水瓶里放上冰棍儿,外面的热同样不容易跑到瓶子里,冰棍也不容易化。所以把热水瓶叫做保温瓶是科学的。
在热水瓶为大家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热水瓶胆内壁的水垢也不能被忽视,建议大家要定期消除这种水垢。不然水垢的存在使饮水中重金属浓度有增大可能。人们长期小量地把这些重金属摄入体内,就有可能引起人体消化、神经、呼吸和造血系统的病变和功能障碍。
B. 热水瓶是谁发明的
古罗马人已经知道,双层容器能保暖。在庞贝城的废墟中,人们曾挖出过一个双层容器。现代的热水瓶是苏格兰物理学家杜瓦发明的。1892年,他吩咐玻璃匠柏格吹制一个特殊的玻璃瓶。这是一个双层玻璃容器,两层胆壁都涂上银,然后把两层之间的空气抽掉,形成真空。因为两层胆壁上的银可以防止辐射散热,真空能防止对流和传导散热,所以盛在玻璃瓶里的液体,温度不容易发生变化。
后来,柏格用镍制造外壳,保护易碎的玻璃瓶胆。起初它仅在实验室、医院和探险队中使用,以后在野餐或乘火车时也使用起来。1925年,开始有大众化的廉价塑料热水瓶出售。
C. 世界上第一个暖水瓶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暖水瓶出现于北宋后期。这种暖水瓶也称“暖水釜”。在宋代的餐回饮业中,商贩们冬答夜“提瓶卖茶”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行当,他们所用的“瓶”就是保温的暖水瓶。如蔡襄在《茶录》中说:“凡欲点茶,先须?令热,冷则茶不浮”。宋时暖水瓶的构造是用玻璃为胆,水银为裹,其基本样式为:宽口、长颈、长腹、瓶口安有开启的瓶盖,还有把手,与现代的没有太大差距。据说,皇帝还将这种暖水器皿赐给出嫁的公主,由此可见,使用暖水瓶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
D. 第一个保温瓶是谁发明的
保温瓶也称热水瓶,是英格兰科学家杜瓦最先发明的。 1900年,杜瓦第一次在-240°C的低温下,使压缩氢气变成液体——液态氢。这种液态氢得用瓶子盛起来,一般的玻璃,热水注进去,一会儿就冷了;冰块装进去,一会儿就化了。因此,要保存这些极冷的液态氢非得有一个能长时间保持一定容器不可。但是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现在这样的保温瓶,他只好让一套制冷设备不断地运转着。为了保存这些液态氢,不得不花费很大的能量,真是太不经济也太不方便了。 于是,杜瓦就着手研制一种能保持温度的瓶子来储存液态氢。但是,普通的玻璃瓶不能保温。那是因为周围环境的温度比热水温度低,却又比冰块的温度高,热水和冰块跟外界空气产生对流,直到瓶里的外界温度相同为止。如果用一个塞子把瓶口堵住,空气对流的通道虽然被堵住了,但瓶子本身又有传热的性质,热传导又导致温度的变化,热量的流失。为此,杜瓦就采用真空的办法,即做成双层瓶子,把隔层中的空气抽掉,切断传导。可是还有一种影响保温的因素,即热的辐射。为了解决双层瓶子的保温作用,杜瓦在真空的隔层里又涂了一层银或反射涂料,把热辐射挡回去,传热的三条通道即对流、传导、辐射都堵住了,瓶内胆则较长时间保持温度。杜瓦就用他制造的这种瓶子来储存液态氢。 然而,认识到保温瓶在各种情形中都会有用的德国玻璃制造工人赖因霍尔德·伯格。他在1903年获得了保温瓶的专利,并且制订了把它投入市场的计划。 伯格甚至举办了一次给他的保温瓶起个好名字的比赛。他挑选的获胜名字是“瑟莫斯”(既热水瓶),那是关于热的希腊字。 伯格的产品非常成功,很快他就将保温瓶运往世界各地。 保温瓶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实验室里用它贮存化学药品,牛痘苗、血清和其他液体也经常用保温瓶来运送。同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的保温瓶、保温杯。野餐、足球赛时人们用它贮存食物和饮料。 近年来保温瓶的出水口又添许多新花样,制出了压力保温瓶,接触式保温瓶等。但保温原理不变。
E. 保温瓶是谁发明的
保温瓶是1892年发明出来的,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杜瓦爵士正在进行一项使气体液化的研究工作内,气体要在低温容下液化,首先需要设计出一种能使气体与外界温度隔绝的装置。于是,杜瓦爵士请玻璃技师伯格为他吹制了一个特殊的双层玻璃容器——夹层内壁均涂上水银,然后抽掉夹层内的空气,形成真空,这种真空瓶便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叫作“杜瓦瓶”。它可使盛在里面的液体不论冷热、温度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由于杜瓦瓶的这种特殊的保温功能,它至今还常被用来装低温的液态气体等实验用品。
杜瓦瓶发明后不久,德国玻璃技师伯格认识到这种容器所具有的商业价值。霍尔德•伯格又是柏林一家科学仪器公司的股东之一,1902年,伯格开始推销保温瓶,1904年,他以自己的名义获得了保温瓶专利,而且制订了把它投入市场的计划。伯格甚至举办了一次给他的保温瓶起个好名字的比赛,结果他挑选的获胜名字就是希腊词“thermos”,“thermos”意为热,因此,保温瓶也被称作热水瓶。
F. 谁发明的暖壶
古罗马人已经知道,双层容器能保暖。在庞贝城的废墟中,人们曾挖出过一专个双层容器。现代的热水属瓶是苏格兰物理学家杜瓦发明的。1892年,他吩咐玻璃匠柏格吹制一个特殊的玻璃瓶。这是一个双层玻璃容器,两层胆壁都涂上银,然后把两层之间的空气抽掉,形成真空。因为两层胆壁上的银可以防止辐射散热,真空能防止对流和传导散热,所以盛在玻璃瓶里的液体,温度不容易发生变化。
后来,柏格用镍制造外壳,保护易碎的玻璃瓶胆。起初它仅在实验室、医院和探险队中使用,以后在野餐或乘火车时也使用起来。1925年,开始有大众化的廉价塑料热水瓶出售。
G. 在中国暖水瓶最早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你好,应该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暖瓶了。听长辈说的。
H. 暖水瓶在古代就有,那它具体起源于哪个时代呢
热水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之一,它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杜瓦于1900年发明的。在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有了类似这样的发明,只不过当时叫暖水瓶也叫“暖水釜”,具有一定的保温性,其形制和现在的也有所不同。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了。
暖水瓶的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玻璃瓶的上面涂附水银。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宋代的玻璃制品于水银制作技术都很成熟,从而为暖水瓶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只不过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无从得知当时的暖水瓶,其保温性如何,是否和现在的热水瓶相当。
I. 暖水瓶是谁发明的
中国的暖水瓶究竟始于何时?通过对宋代文献史料的研究认为:暖水瓶在北宋的后期就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了。其证据是: 张虞卿者,文定公齐贤裔孙,居西京伊阳县小水镇。得古瓶于土中,色甚黑,颇爱之,置书室养花。方冬极寒,一夕忘去水,防为冻裂。明日视之,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瓶不然。异之,试以汤,终日不冷。张或与客出郊,置瓶于箧,倾水瀹茗,皆如新沸者,自是始知秘。惜后为醉仆触碎。视其中,与常陶器等,但夹底厚几二寸,有鬼执火似燎,刻画甚精,无人能识其为何时物也。
这条史料使我们得知暖水瓶已经在北宋开始使用并引起人们的新奇感与神秘感。另一条史料则清楚地描述了在玻璃胆瓶上涂附水银的制作技术过程:
徽宗尝以紫流离胆瓶十,付小珰,使命匠范金托其里。珰持示范匠,皆束手曰:“置金于中,当用铁篦熨烙之,乃妥帖,而是器颈窄不能容,又脆薄不堪手触,必治之,且破碎,宁获罪,不敢为也。”珰知不可强,漫贮箧中。他日,行廛间,见锡工扣陶器精甚,试以一授之曰:“为我托里。”工不复拟议,但约明旦来取。至则已毕。珰曰:“吾观汝伎能,绝出禁苑诸人右,顾屈居此,得非以贫累乎?”因以实谂之。答曰:“易事耳。”珰即与俱入,而奏其事。上亦欲亲阅视,为之幸后苑,悉呼众金工列庭下,一一询之,皆如昨说。锡工者独前,取金锻治,薄如纸,举而裹瓶外。众咄曰:“若然,谁不能?固知汝俗工,何足办此。”其人笑不应,俄剥所裹者押于银箸上,插瓶中,稍稍实以汞,掩瓶口,左右洞之。良久,金附著满中,了无罅隙,徐以爪甲匀其上而已。众始愕眙相视。其人奏言:“琉璃为器,岂复容坚物触,独水银柔而重,徐入而不伤,虽其性必蚀金,然非目所睹处,无害也。”上大喜,厚赉赐,遣之。
这两条史料均出自《夷坚志》,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中国古代暖水瓶的最早的记录。第一条史料是说张齐贤孙子辈分的张虞卿已使用了暖水瓶。张齐贤,是宋真宗时兵部尚书,卒于1014年。他的裔孙张虞卿当生活在北宋中后期,或确切地说主要生活在宋徽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