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酷吏张汤发明的酷刑

酷吏张汤发明的酷刑

发布时间:2021-09-24 23:46:48

1. 张汤做了什么残忍的事,会被后世当成酷吏的代表

张汤因办案时手段残酷,杀人如麻,而被后世认为是酷吏的代表。张汤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廷尉,因办案利落冷静,手段残酷而深得汉武帝的欣赏和重用,他任职期间处理过的最残忍的案子莫过于陈皇后巫术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以及衡山王刘赐谋反案。

而张汤的残忍冷酷恰恰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某种程度上来说,张汤也成为了汉武帝的棋子,没有他的授意,想必张汤也不会采用如此残酷的手段。不过张汤的铁血手段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朝中官员联合起来向皇上弹劾他,说他与商人勾结,对朝廷不利。汉武帝命另一名酷吏去审问张汤,张汤自知自己将遭受怎样的折磨,于是含恨自尽。张汤虽然办案时手段残酷,但为官清廉,对汉武帝也衷心不二,但最后的结局也不好。

2. 酷吏张汤,为什么连老鼠都要判死刑呢

中国古代有那么一批酷吏,他们要么创造各种刑法,肆意虐待犯人,从中取乐;要么肆意构陷,任人家破人亡,刑场上面人头滚滚。但凡酷吏,史书几乎无一字褒扬。但今天要说的酷吏张汤,他是酷吏界的一股清流,虽为酷吏但史书破天荒的为他记上褒扬的话语。

张汤,汉武帝时期人,今陕西长安县人。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中均为张汤做传,一个小小的御史能被两大史学家"认可"说明张汤的能力还是挺高的。

张汤审鼠

张汤长大后经过努力终于成为御史,御史这个官职主要职责就是监察朝廷百官,并负责弹劾朝廷百官。在任御史期间他还参与编制了大汉《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张汤这个人被记录为酷吏主要和他行事的习惯有关系,他这个人进行判决的时候,如果是达官贵人犯法,他就按照律法最高的标准去判决。汇报汉武帝时进行编织、构陷。如果贫苦百姓犯法他就按最低标准判决,汇报时尽可能进行开脱。就这一点,为张汤赢取了巨大的名声。

3. 中国历史上酷吏有哪些,有一个最残忍,直接用醋灌鼻

我现在能想到的,中国历史上的酷吏有商鞅,有张汤还有来俊臣,其中来俊臣就是发明用醋灌鼻的人。这些人处在不同的时代,但是提起他们的名字,相信很多现代人听了都瑟瑟发抖。这些人发明的酷刑一个比一个残酷,甚至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

最后来说一下,武则天时期的来俊臣。其实来俊臣的“杰作”除了用醋灌鼻子之外,还有很多残酷的刑罚,其中最著名的刑罚就是“请君入瓮”。这刑罚虽然不是他发明的,但是是他最开始应用的。他用这种残忍的手段杀了当时跟他一样同是酷吏的周兴,然而讽刺的是,想出“请君入瓮”之人就是周兴。

4. 汉朝武帝年间的酷吏张汤的手段到底有多残忍

张汤用法主张严峻不公,所以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他断决的罪犯,若是汉武帝欲图加罪,他便让廷尉监或掾史穷治其罪;若是汉武帝意欲宽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减轻其罪状;他还公布告缉令,剪除豪强兼并的家族,舞弄文辞,巧言诋毁以辅助法令的施行。

5. 为什么说张汤是"酷吏"

说张汤是"酷吏",原因如下:
1.在张汤的一手操办下,汉武帝时期恢复了汉初废除的连坐法、族诛法、妖言诽谤罪等严刑峻法,对犯法者动辄处以极刑,杀人无数。西汉也由此进入了酷吏统治的恐怖时代。

2.张汤发明并制造了腹诽法:腹诽法的实质是:皇帝可以任意加罪臣僚,政府可以任意处罚百姓。
3.张汤与赵禹还增设见知故纵法(见知有人犯法而不举报,即是故意纵容)、监临部主法(所监临部属有罪应连坐),缓深故之罪(即官吏因苛刻深求,犯了故意制造理由逮捕、诬谄他人的罪行,全部从宽从缓处理)、急纵出之诛(就是官吏如释免罪人,也可怀疑他是故意放出,可判有罪),张汤挖空心思,巧立名目,转相比况,制造出律令三百五十九章,大辟(斩首等酷刑)四百零九条、一千八百八十二事,还有死罪决事比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这些既繁且苛的法律条文,塞得满屋满架,多得连执法官吏也无法看完一遍。
4.办案时杀气腾腾,只要有牵连者一律判死刑,审讯时,所有能让人魂飞魄散的刑具全部搬上大堂。数百案犯,或鞭笞,或刀割,或签扎,或火烙,或烟熏,无所不用其极。淮南王刘安谋反案,就有2万多人被杀。衡山王刘赐谋反案:此案也造成2万多人被杀。
5.连动物也不放过:张汤因家中肉被老鼠偷吃,惹怒了他,他于是设立了审问老鼠的法庭。依照办案的法律程序,先是拷打贼鼠,然后经反复推敲斟酌,写成一篇起诉老鼠罪状的讼词。他把老鼠、剩肉和讼词放在厅堂下,俨然似一法官,最后比照律条定罪,判处老鼠磔刑(磔刑: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

6. 张汤发明的刑具有什么 西汉酷吏张汤是谁怎么死的

张汤(?—公元前116年12月),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张汤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诬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7. 酷吏张汤有怎样的典故

一生使用严刑峻法的张汤终于也被皇帝逼着饮下了一杯毒酒,毫不被人怜悯地死去了。

张汤的父亲曾任长安丞。7岁那年,父母外出,他因为贪玩不顾家,结果厨房的肉被老鼠叼光了。父亲回来后严厉地批评了他。张汤决定惩办“盗肉贼”,他先是进行“侦察”,接着“捕拿”:在一个洞口张好网,另一个洞口采取烧柴灌油的方法,老鼠果然一一落网。张汤又挖出洞内的残肉做“罪证”,然后,一拍惊堂木,历数“罪犯”的“罪状”,最后,对老鼠处以极刑——就地打死。他的父亲看到后暗暗高兴,知道他有审理案件的才能,于是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为长安吏,任职很久。

周阳侯田胜是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弟弟。他在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张汤一心帮助他,对他关怀备至。他在释放后被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田胜经常引见张汤遍雪后景像见各位贵族,使他的名气大增。后来,张汤担任给事内史,因为办事无误,由内史宁成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在陵中处理事务。武安侯田纷为丞相时,征辟张汤为丞相史(丞相府幕僚),不久,又向皇帝推荐他,任为侍御史,办理案件。在处理陈皇后巫蛊的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

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不久,武帝以张汤明法令,擢其为掌管全国刑狱的廷尉,赵禹迁为掌山海池泽税的少府,皆居九卿之位。两人关系密切,张汤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赵禹。但是两人交谊虽深,而志趣不同。赵禹为人廉洁奉公,性情倨傲,自从任官以来,舍第中从未有过食客。公卿相继邀请赵禹,赵禹却从不回报,其用心在于杜绝知交、亲友及宾客的邀请,以便坚持自己的主张。他收到法律判决文书都予以通过,也不复查,以便掌握官属们过错。张汤却为人狡诈,玩弄智谋驾御他人。开始时担任小吏,虚情假意地与长安的宫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及至官达九卿的职位,收纳和交结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心中虽然并不赞许对方,然而表面上仍表现出敬慕之情。

当时皇上偏爱有文才学问的人,张汤断决大的案件,一定预先为皇上区别断案的原委,凡是皇上肯定的,就确定为成法,作为延尉断案的法律依据,以显示主上的英明。奏事受到斥责,张汤便向皇上拜谢,他还揣摸皇上意图,引证廷尉正、监、掾史的正确言论,说:“他们本来曾为臣提出来建议,如果圣上责备臣,认为臣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臣下愚昧,只及于此。”因而错误常被原谅、有时向皇上奏事,受到称赞,便说:“臣下并不懂得这样向陛下进奏,而是某个廷尉正、监或掾史写的奏章。”他欲推荐某人,常常这样表扬此人的优点,遮掩缺点。他断决的罪犯,若是皇上欲图加罪,他便让廷尉监或掾史穷治其罪;若是皇上意欲宽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减轻其罪状。在判断刑事案件中,如果此人是皇上想要治罪的,就将此案交给断狱严刻的属官去办;反之,如果案中此人是皇上想要释放或从轻发落的,就将此案交给断狱轻平的官去办。他所想要治罪的,即使是有权势的豪强,必定“舞文巧低”,引用严刻的法令条文,多方罗织其罪;他所想要开释的,即使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虽然具文上奏,按律应当治罪,他却常在皇上面前为之开脱,往往得到从轻发落或无罪开释。

张汤对于高官,非常小心谨慎,常送给他们的宾客酒饭食物。对于旧友的子弟,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的尤其周到。拜见各位公卿大失,更是不避寒暑。因此,张汤虽然用法严峻深刻不公正,却由于他的这种作法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而那些严酷的官吏像爪牙一样为他所用者,也依附于有文才学问的人。丞相公孙弘多次称道他的优点。在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的案件时,都穷追狠治,彻底审理。武帝欲释放严助和伍被。张汤与武帝争论说:“伍被本来就曾谋划反叛之事,而严助亲近交结出入皇宫的陛下近臣,私自交结诸侯亦如此类,不加惩处,以后将无法处治。”武帝因此同意将伍被、严助治罪。他以审理案件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的表现,多像这样。从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

田甲本是张汤当小吏时的朋友。他见张汤的权势太盛,就指出其过失,告诫他不要结怨太多。但是张汤却不以为然。后来,他当了七年的御史大夫,果然遭到杀身之祸。

河东郡人李文曾与张汤有隔阂,不久担任御史中丞。为了泄愤,多次在上奏的文书中寻找对张汤不利的证据,都没有得逞。张汤有个心爱的属吏名鲁谒居,知道张汤对李文不满,便指使他人上奏影射李文有图谋不轨的奸邪之事,武帝将此事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将李文处以死罪。实际上他心里明白此事是鲁谒居所为。武帝问起这件事说:“告发李文图谋不轨的事是怎么引起的?”张汤假装吃惊的地说:“这大概是因李文以前的熟人怨恨引起的。”

古代风景画这时有人盗走了孝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相约一起谢罪。到了武帝面前,张汤暗想,只有丞相在四时到各皇陵拜祭,此事只应由丞相请罪,他自己并不参与其事,没有必要承担责任。丞相谢罪后,武帝派御史审查这件事。张汤还想奏报说丞相知道盗钱之事,丞相庄青翟深感恐惧。于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因此准备打击张汤,以罪名陷害他。他们派属吏逮捕审讯了张汤的友人田信等,说张汤向武帝奏报提出建议,田信都事先知道,因此屯积取利,与张汤平分。他们还说张汤有其他奸邪之事、这些话很快传到武帝那里,武帝向张汤说:“我有什么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加倍囤积货物,这都是因为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听后,没有谢罪,还惊讶地说:“肯定是有人这样做。”武帝果然认为张汤心中险诈,当面撒谎,派使臣带着簿籍以八项罪名指责张汤。张汤一一予以否认,不服。于是武帝又派赵禹责备张汤。赵禹见到张汤后,责劝张汤说:“你怎么还不明白呢?你审讯处死了那么多人,如今人们指控你的事情都有根据,圣上想让你自己赶快妥善处置自己,好平息这些案子。你又为什么要多次对证呢?”张汤这才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于是上书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的功劳,从刀笔吏起家,因得到陛下的宠幸而官至三公,没有任何可开脱罪责之处。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于是自杀身死。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产业。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遂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糠有外椁。武帝知道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因此将三位长史处以死罪,丞相庄青翟也被迫自杀。武帝很为张汤之死惋惜。晋升了张汤的儿子张安世的官职。

8. 武则天酷吏,被称酷刑界鼻祖,他发明了“凤凰晒翅”,是个什么刑罚

凤凰晒翅这个刑罚是将罪人的手和脚用直木头给卡住,然后将其旋转,类似绞刑的一种刑罚,给犯人带来持续性的疼痛,犯人手脚都被卡住,只能拼命喊叫。

在武则天统治的时代中,酷刑非常盛行,而和索元礼合胃口的那个人就是李俊臣,他们两个人一起联争发明了十种非常残忍的酷刑,还合编了一套刑讯逼供的书,取名为《罗织经》,《罗织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酷刑罚书。狄仁杰看见这本书都会出一身冷汗,而武则天也感叹过,如此残忍的刑罚之术,连她自己都想不到。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索元礼的做法得罪了太多人,然后被人集体告发,武则天亲自下命令把他抓起来,用自己研究的酷刑惩罚自己,最后索元礼死在了自己研究的酷刑上。

9. 为什么说张汤是"酷吏"

一、三岁看小五岁看老

“西汉初期的官吏总体上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可概称为文吏;另一类是学习儒家经典而入仕途的知识分子群体,可概称为儒生。”平顶山学院历史学博士郝二旭在接受采访时说,“前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未接受系统的六经之学,但深谙政治惯例,通晓法律事宜,熟知技术性业务,其施政采用法家实用主义学说,直接秉承最高旨意,严刑峻法,打击盗贼豪强及一切不利于皇权统治的力量,后世称他们为‘酷吏’。后者通常出身平民,深知社会底层民众疾苦,笃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认为治国之本在于宽厚待民,但多不通政务,不适应官场规则。其施政坚决依照儒家学说,发展生产,施行教化,致力于社会的安定良态,后世称他们为‘循吏’。张汤就是武帝时期赫赫有名的一代酷吏。”

张汤约为汉景帝中期人,是典型的法家式官僚子弟出身。中国民间谚语有“三岁看小,五岁看老”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里记有这样一件发生在张汤幼年时的小事。

“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怒,笞汤。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

鞠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父因老鼠偷肉一事大发脾气,用竹板、荆条打张汤,体罚儿子。”郝二旭解释说,“笞刑是古代中国常见的正规刑罚之一。受了委屈的小张汤掘地三尺捕获盗鼠后,并非出口恶气一杀了之,而是一本正经地自设公堂,传布文书,刑讯定罪,最后宣读判决,将老鼠处以极刑,磔(肢解暴尸)于堂下。磔刑是远古残酷周刑之一,即今人俗语‘五马分尸’。”

担任公职多年的父亲见此情景“大惊”,从此发现了张汤的天赋,让他助理代案,专写司法文书。关于汉代诉讼审判制度,文献记载不多,主要描述就在《酷吏列传》及张汤审鼠这一段。通过对上述事件的分析,我们看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张汤自身的兴趣和才能以及其父对他的专业培训,都使他非常适合担任“刀笔吏”职务,从事司法工作,这与他后来能位列三公、成为御史大夫关系极大。张汤小小年纪性格中残忍冷血的一面已初显端倪,具有强烈的暴力倾向,其后更是愈演愈烈直至成为一代酷吏,“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但同时也为其一生最终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飞黄腾达位列三公

“张父死后,张汤顶班当了多年长安吏。”郝二旭说,“他的政治发迹,先是因为救助过周阳侯田胜,而被引见朝中贵族,在当时著名酷吏宁成手下任职。接着攀交上田胜之兄丞相田蚡,遂被推荐给汉武帝,提升为御史。”张汤仕途上的崭露头角始于公元前135年的陈皇后巫蛊案。陈皇后争宠,召集巫婆于后宫施法念咒。武帝下令严查此事。张汤借机发挥酷吏本色,网罗无辜。被牵连者达上千人。既而陈皇后被废。因办案有功,张汤升职为太中大夫,从此为武帝所赏识,一路青云直上。

太中大夫任上,张汤与私交甚好的酷吏赵禹合作,赵禹是成语“一意孤行”的主角。根据武帝政治的现实需要,二人共同制定修改各种国家律令。其主要作为有:恢复汉初废除的连坐法、族诛法、妖言诽谤罪等严刑峻法;作见知故纵之法,即官吏获知犯罪行为后必须举告,对应判刑的罪犯必须严格执行,对当地动乱必须严厉镇压,否则以重罪论处;编《越宫律》二十七篇(今佚)。关于宫廷警卫制度,是汉律六十篇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律令的共同特点是务必使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官吏尤为严格。这使得文景盛世以来宽厚立法的趋势被逆转,汉法的发展从此严酷苛密化。

此时,武帝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罢百家尊儒术,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张汤恰时投机,一边上书请求选派儒家博士为廷尉史,辅助自己办案,一边多次就朝堂重大案件代表天子及官方前去咨询已还乡退隐的董仲舒,以其意见为重要的审判依据。从此狱吏断案,多应朝廷旨意,附会古人之义,言必六经“公羊”,史称“春秋决狱”,这既促进了法律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也是两汉经学化的开始。

公元前123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事败自刭。廷尉张汤主审这场政治大案,揣摩武帝心意,乘机铲除宿怨,穷追狠治大显身手,“凡淮南、衡山二狱,所连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数万人”。张汤遂于次年,即武帝元狩二年,加官进爵,功成名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七年御史大夫生涯。

三、落井下石制造冤案

“张汤的飞黄腾达,首要原因在于他成功前谦卑待人、广交朋友、编织关系网,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郝二旭分析说,“张汤为人多诈,即使内心不满意,表面还要做足工夫,营造氛围,对富豪高官们仰慕推崇,毕恭毕敬。尽管他为官问题不小,却被权贵褒奖,获得良好名声。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张汤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张汤的一言一行,从武帝角度看去,无不是唯皇命是从,绝对效忠,绝无任何私心,武帝自然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赋予他大权。而事实上却是“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与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也就是说,张汤断案大多是遇上武帝讨厌的,就落井下石加重刑罚;遇上武帝喜欢的,就寻找借口法外开恩;遇上武帝不关心而与自己有隙的,就毫不留情一审到底,以排挤仇家为政绩,在维护皇权的幌子下最大程度地扩张己欲。“虽文致法,上财察,于是往往释汤所言”,名义上万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其实最终决策权却完全被张汤个人意志所引导。

位列三公后,张汤自恃有皇帝宠信,多行分外之职,权势远超丞相,天下之事皆由其决之。汉匈间长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为消除财政危机,武帝令张汤主管经济改革,策划国家与百姓争利,负责制造白金货币和五铢钱,实施盐铁用品专

卖法案,到处张贴缉拿令,严刑打击豪强富贾,酷法压迫平民弱势,全国被搞得通货膨胀,骚动不堪。

而就在这个时候,经武帝默许,张汤又亲手制造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和法制史上最为严重的冤狱之一——腹诽案。以廉直闻名,任九卿之一的大农令颜异因对张汤以一张白鹿皮置换四十万钱的经济法案持有异议,得罪了汉武帝。主持变革大计、善察政治风向的张汤与颜异有旧怨,便借口颜异曾在下属批评朝政时“不应,微反唇”(无语,只动了下嘴皮),上告其“不入言而腹诽,论死”(没说话但在心里诽谤,应该处以死刑)。武帝批准,颜异即被处死。腹诽案可以说是千古奇冤,竟纯以猜度主观判定政治犯,其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皇权专制势力滔天,官民人人处于恐怖之中,“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多谄良取容矣”,腹诽被公然地搞成了能类推的罪名,众臣也得谄颜保身附和。至于改革大计,为政时不听众议不思后果,打击伤害面太广,必然造成对社会的严重损害。“自造白金、五铢钱后,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犯者众,吏不能尽诛”,以致民怨沸腾,怨声载道,“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到了这个万夫所指的地步,可控制的经济危机已被人为恶化成了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张汤的飞黄腾达也快到尽头了。

四、 四面楚歌被逼自杀

“张汤的失败,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郝二旭分析说。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正在这危急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成语“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武帝还派出当年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张汤见了好友,自以为事情终有转机,正准备长篇解释,却被赵禹当头痛斥:“今天你觉得自己冤枉了,当年被你杀的那么多人就不冤枉吗?现在别人告你都是有真凭实据的,皇上关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断,为什么还要争辩呢?”这么一折腾,张汤终于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为,再以自己对武帝的了解,尽管不甘心,但是非死不可了。在诸侯、部属、酷吏、同僚上下内外四面八方的夹击下,皇帝也抛弃了他。张汤自杀了。

位居“三公”的张汤在权贵们的合力构陷下,被逼自尽,死后全部家产不过500金。这是他为官一生的俸禄加上皇帝的赏赐。下葬时,张家仅以牛车送至地头,有棺无椁,这在当时是少见的。

10. 汉代酷吏张汤的资料

张汤,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张汤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诬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10)酷吏张汤发明的酷刑扩展阅读:

张汤的死亡,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

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

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

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

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成语“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

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阅读全文

与酷吏张汤发明的酷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