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刑罚是谁发明的
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陵迟原来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于死刑名称,则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 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 在明朝以及明以前,这种刑法主要用于处罚那些十恶不赦的犯罪,如谋反、大逆等。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如果打骂父母或公婆、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也是触犯伦理道德的重罪,要处凌迟刑。但后来为了镇压农民反抗,对于不按时交纳赋税的也要处以凌迟刑,这在清朝中前期尤为突出。 凌迟刑的处刑方式很残忍,一般记述是说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而历代行刑方法也有区别,一般是切八刀,先切头面,然后是手足,再是胸腹,再是枭首,最后肢解。 明朝时期,凌迟一般比较精细,大多数凌迟都超过千刀,比较典型的是明朝作恶多端的太监刘瑾被割了三天,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据说第一天割完后,刘瑾还喝了一点粥,第二天继续。 到了清朝之后,凌迟的刀数大不如前。大致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几类。其中,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双眉,三、四刀切双肩,五、六刀切双乳,七、八刀切双手和两肘间,九、十刀切去两肘和两肩之间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两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两腿肚,十五刀刺心脏,十六刀切头,十七、十八刀切双手,十九、二十刀切两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双脚,二十三、二十四刀切两腿。 公元1905年的光绪年间,凌迟刑被废除。 凌迟 亚洲和中东的民族尤为偏好此刑。该刑的关键在于将人体零敲碎打,直至死去。 波斯帝国对于反叛者的凌迟是四等分四等分地切。古罗马人处理女犯时先割去双乳,对男犯则先去其生殖器。古希腊人在割肉时还要加上剔骨的程序,弄得犯人每个都像木屑填充的布娃娃。但比起中国人,其他民族都显得粗糙。中国人将凌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之堪称绝技。行刑开始时,刽子手会巧妙地一刀剜去犯人的喉结,以免他喊叫。然后迅速地包扎出血伤口,最先动手的部位是背,每刀割下的肉必须只有指甲盖大小。杀一个成年人必须要施3357刀,刀刀须见血掉肉,要用大白瓷盘将其贴在上面供观众鉴赏,并要得到赞赏,如果犯人在规定刀数前死去,刽子手将被观众嗤之以鼻,并有可能丢掉饭碗。 起源与神秘之名 “凌迟”二字最早出现在《辽史·刑法志》,指名为一种肉刑的名目。这个名词非常神秘,无疑的是汉人文字和草原民族契丹语的结合。 我们可以在前几个朝代找到几乎相同的名词,不过第一个字最常出现为阜字旁的“陵”;“陵”的意思为土丘;“迟”字则不能解读为现代汉语的“迟到”,而是“逐渐铺平”或“刮平”的动词。具体而言,“陵迟”可以指为逐渐铺平或刮平土丘,意即一座坟堆,宗族的集体冢。不过,有些朝代的史篇记载具有象征意义:“陵”,斜坡或运河沿岸土堤,代表制度、律法,所有国体的划定界限;“迟”,代表界限的下沉与崩塌。所以“凌迟”意味著衰落的起始,此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制度的崩塌。因此,这个名词和刑罚系统没有直接关联,一直到辽代才用来指称一种肉刑。写法上有些差异(人们发现有写作“持”,而非“迟”),冰字旁的“凌”变得比阜字旁的“陵”常用。《宋史》中还同时采用两种写法,不过从元朝开始,只能找到第二种写法,也就是冰字旁的“凌”,而且永远只作为刑的解释。古代的写法只有在古籍出现,后来的人不再采用。从此“凌迟”只是肉刑的名字,少数博学多闻的人才会记起它从前的意义。 事情的经过究竟如何?非常肯定地,它原本是契丹语的一种名词,发音非常接近汉字的“凌迟”,它是契丹辽代政权下所使用的一种肉刑,可能是利用小刀切割被缚的犯人。几经考量之后,这个名词就固定用来指称辽代统治中国所施行的此种肉刑。 对于研究刑罚系统改革的中国学者而言,这种刑罚具有蛮族的血性,它的名词晦涩难懂,虽然不属於为“五刑”系统,但非常明确的具有汉人的字词。然而,将人缚在木桩上刮杀、切割,不仅是蛮族地区或异国朝代的处决,凌迟手段愈来愈频繁、系统化、萧规曹随,宋朝传至元朝,明朝承续后,又传至清朝。这几个朝代的中国,如同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一样,继续将之传承下去。施行各类凌迟之翘首,首推对抗蒙古大汗、后来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他颁布《大诰》,已以「凌迟」之刑惩罚各式犯罪,特别是官吏的贪污,甚至无论财物数字如何微小。 极刑的持续扩张 汉朝以后,中国古代谨慎定义律法的刑罚规范。一个好的王朝必须尽力抑制死刑的数量,必须废除最残酷的肉刑。因此,隋朝为他们的权力制定了“五刑”:笞、杖、徒、流、死。唐朝也采行这项系统,后来的几代亦相继跟随,唐朝的刑罚有明显减轻。如果有司为了逼供而施以折磨,那么绞刑或斩首的死刑,便不能理解为,使被告遭受痛楚——745年的唐朝甚至考虑废除死刑!自安史之乱起,战乱频仍,因此经常施行极刑,当时进入一段难以解密的时期:理论上,隋朝与唐朝仍旧施行五刑的系统;实际上,从法典来看,则规定了许多更残酷的做法。 宋朝“凌迟”刑的持续扩张,但同样地王权拒绝更改刑律,因此《宋刑统》仍然不见“凌迟”的名目。首先,它是遵循人类宗教的牺牲教义,用以对抗流血叛乱的紧急措施。宋真宗诏令禁止大臣杨守珍支解叛乱者。宋仁宗时,王安石变法爆发党派之争,除了凌迟,腰斩也成为当时经常使用的刑罚。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指出,大臣用这些刑罚吓阻想要谋取皇位的官吏。南宋时期,凌迟的刑罚愈来愈多,但也有官吏反对,例如陆游的陈情奏表,我在后文仍有描述。“凌迟”从来不曾编入宋朝的法典,因此想要了解实际的施行情况相当困难。我认为:用於惩治叛国罪中的叛变、共谋,仍属有限,这是可能的情况。 元朝正式将「凌迟」明定为刑法的一种死刑。其次的重点是,他们将它视为蛮族对汉人宣扬威权的工具,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元朝法律和南宋末年一样,将凌迟予以合法化。元朝初年,凌迟不再成为暴动镇压、危险宗派的一种极端手段,而成为特殊犯罪的常见刑罚。凌迟,从元朝编入法典一直到1905年清朝废除为止,主要用来惩罚三大类的犯罪: 谋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动、叛国、谋取皇位。 伦常之罪:子女谋害父母、弟幼谋害兄长,妻子谋害丈夫、奴仆谋害主人。 凶残与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斩断他人四肢(施以巫术);杀害同一家族三人以上;组织帮派以制造恐怖。 第一类和第三类仅是将古代的肢解之刑予以合法化,附带一提,相当接近欧洲的犯罪惩罚:在法国,谋害君主之罪,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帮派首领须遭受轮刑;在英国,他们采用裂体之刑,和中国一样,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行刑、支解,一直实行到十八世纪为止。 中国人有加重刑罚的特质。 首先,第一个特质是君权与父权的同义化。尊亲属如同他们王国中的皇帝一般,是受到保护的,妻妾、子女、仆人是臣民,有共谋权位的倾向。在西方,弑亲罪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还不到惩罚谋害君主之罪的程度。唯有中国人,将独创的方法发扬光大,以平亲属之间的叛乱。 第二项特质是“凌迟”的宣判株连三族,亦即所有父系与母系的尊亲属!甚且,有更荒谬之处,叛乱大都个人所为,但宣判时却视为家族之罪。尽管只有朱元璋有意推行这项法则,大力清除公职官员;但是不要忘了,他的儿子永乐曾屠杀忠于前任建文帝的方孝孺,以及株连他的家族超过八百人。后来,“三族”法不再是株连尊亲属的死罪,而改为放逐。清朝的时候,只有成年的儿子会被放逐,时间长短不定。清朝延续明朝的法律,不过刑罚有减轻,包括第一大类的谋逆君主之罪。因此,文字狱案件经常判处凌迟刑罚,不过任何罪犯都不至于如戴名世等人,真正地遭受枝解之刑,他们所犯之罪可以改为斩首或赐死。相反地,其他伦常之罪、凶残与不人道之罪等两大类犯罪,尤其是强盗罪,则会处以凌迟之刑,一直施行到清朝末年刑法改革废除为止。 “是哪个皇帝或者大臣的主意,想出这种刑罚呢?”你以为他们是吃饱撑的没事干啊,你看下文: 凌迟起始至废除的文人反抗 凌迟,出现在920年的辽代,十三世纪末成为一种法定的刑罚,1905年废除,大约比欧洲晚了一个世纪之久(1789年法国废除轮刑,1810年英国废除裂体之刑)。废除凌迟,是朝向施行西方法典的第一个措施,监禁、罚款取代原来的肉刑,并节制绞刑。 有些人发觉到“凌迟”的不人道酷刑,即认定中国人崇拜欧洲的法律与观念,这是一项严重的错误。从宋朝之后,就不断出现限制或废止凌迟之刑的声音。当时可证明废除凌迟的最好例证,就是伟大诗人和官吏陆游的《陈情书》,这篇文字在当时是出人意外之举:他认为只需斩决取代凌迟,慷慨激昂地辩护废除凌迟的好处。其实,陆游的论点可归纳如下:(一)残酷死法、暴露器官,使国族不受尊重,妨碍实践教化的使命;(二)打压最恶劣的反对派,不应以牙还牙:支解罪犯并不合法理,即使他曾经支解过别人;(三)汉朝和唐朝两代同时提供革新与有效的刑罚系统,放弃酷刑。因此,他认为应该限制并废除凌迟与其他酷刑。 这篇文字经常被反对凌迟的文人引用,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论点。在此本人仅引述最重要的几则:清朝初年的法学家王明德,1680年印行的《读律佩》著作中提到,凌迟为五刑之外,因此为“正法之外”的刑罚,或者“非刑”。的确,尽管各朝皇帝采用,其实并不是合乎法理,有违中国刑罚的精神。擅长考证的大文人。所有的争论在文人间流传、搜集,清朝博学的法学家薛允升,他的两本著述《唐明律合编》《读例存疑》,对於清朝末年刑法的变革也有深远的影响。他大量引述陆游、王明德的观点,力陈恢复汉唐,不将凌迟纳入刑法之中。他的门生沈家本,也采用相同的论述,1905年4月24日的《陈情奏表》,终于得以正式废除凌迟。 当然,在帝王的统治之下,文人建请废除凌迟、或减少死刑的声音,实在太微弱,他们必须承受沈重的外在压力。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太平天国以后,类似死刑在清朝末年非常频繁,因此凌迟废除数月前,法国使馆士兵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拍摄到三个不同死刑犯的凌迟照片。这些照片不利於中国的过去,化为恐怖的证物。但是如果有一张照片,或者一位摄影者能拍摄到类似凌迟的英国或法国酷刑的画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中国酷刑”,不仅是法律史上的客观事实,我在此强调,它同时也影响欧洲人,在须臾之间留下对中国的某种观感。这是历史中常见的例子,但是它是新颖的,西方文明第一次拥有科技的方法,将视觉定格于纸上。在此,历史学家们应该留给这位艺术家一些空间,他深知尽情展现蔑视权力暗藏,支配者操控的不凡观点。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㈡ 妲己发明的什么刑罚可以让人痛苦不堪,到现在却成了女性必备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还涉及到了一些历史上的渊源。妲己所发明的这种刑罚的名字是炮烙之刑,其实也就是把人放在热器上烫,而这过程漫长且难以忍受,而且不会使人立马死去,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用来满足施邢者的无理要求,而根据这一刑罚演变出来的则是现代的电熨斗。
后来,商朝被周朝取代,炮烙之刑作为一种毫无人性的刑罚随着商朝的灭亡而消失。但是后世的人却以此为灵感,经过的不断完善和改变之后发展成了现在的熨斗,炮烙也是早期熨斗的雏形。《淮南王》里说:“炮烙始于斗”,这里的斗就是我们所说的熨斗。《晋书·韩康伯传》上有一段文字:“母方为大绔,令康伯捉熨斗,康伯曰:熨在斗中,两柄尚热。”这说明,起码到晋朝的时候,熨斗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了。
㈢ 古代“人彘”有多残忍这个刑罚是谁发明的
古代的“人彘”非常残忍,这个刑罚是汉朝的太后吕雉发明的,拿来对付戚夫人的。
现在看来,这个刑罚真的是太残忍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千万不能得罪女人,不然会死的很惨。
㈣ 古代有没有官员被自己发明的刑罚处死的比如朝廷中某个专门发明刑罚的官员,喜欢发明千奇百怪的刑罚折磨
请君入瓮,中国成语,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鷟 《朝野佥载·周兴》:“唐秋官侍郎 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
有人告密说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勣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有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瓮,用炭火在周围烧(这个瓮),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承认罪行。
㈤ 吕后发明了人彘,武则天发明了骨醉之刑,那么慈禧发明了什么刑罚
慈禧发明了气毙的刑罚,专门是为了惩治太监。慈禧的气毙刑罚就是用几张沾了水的白纸封住太监的口鼻耳,然后下令让人用棍棒用力的敲打太监。因为用棍棒敲打太监,太监会感觉痛就会喊出来。
本来成为人彘的人还活着,但是被扔到盛满酒的酒缸中。因为酒水的的原因,受刑人的伤口处就会剧痛无比。这种感觉大家估计都能感受,毕竟也有用过药酒消毒的经验。
㈥ 刑罚为何会发展起来,是谁发明的
很多人在平时观看电视剧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电视剧中涉及到古代的一些皇帝,他们在处罚违规的人都会适用一定的刑罚。这些刑罚的种类比较多,而且也是非常的残酷,跟现在文明年代的刑罚比的话是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也能够看出来这两种刑法可以说不是同一种事物了,所以如果说刑法是怎么发展起来是谁发明的话,还是要从古代说起。
比如说一些拘押或者是对于非常具有罪恶的人可以适用死刑,但是没有必要给这些犯了错的人是以一些变态的刑法,这样的话也有悖于刑法的初衷。能够让这些罪犯不能再继续伤害他人,或者是让他们承受自己应有的惩罚,就已经达到了刑罚的目的。所以对于刑法来言的话,大家也应该保持着一种辩证的态度来观看这个问题。有法的地方就必然有刑罚,因为法律和刑罚必然是相统一的,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一些帝王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利或者是为了惩罚一些鼓励自己的人,也会是用一些心法来保持自己的贵高权重。
㈦ 唐朝酷吏发明什么刑罚,全程不碰犯人一根汗毛,却能让人直接求死
唐朝酷吏发明了一种用纸的刑罚,全程不碰犯人一根寒毛,却让犯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种刑罚给犯人造成的一种后果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举个例子,如果犯人没有招供,在使用这种刑罚的时候,犯人会觉得非常的难受,喘不过气儿来,甚至马上就要窒息,因此犯人便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说出他所犯的案,甚至招供!在这种让犯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酷刑帮助下,唐朝官员破解了很多疑难杂案!
㈧ 史上最恶毒的小人,发明一种叫“突地吼”刑具,究竟是什么刑罚
因为这种惩罚,会让人受惩罚的人感觉头很晕,所以是很恶毒的。
㈨ 朱元璋发明最残酷刑罚,专为女人设计,千百年来仅用过一次,是什么刑罚呢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年轻的时候家里特别贫困,曾在社会底层四处流浪,他当过和尚,也在街头当过乞丐,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后来他为了生存参加了起义军,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重用,还迎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小姐。此后,他就成了起义军里的朱公子,还拉拢很多精兵强将。随着实力的不断提高,朱元璋的野心也跟着不断膨胀,他带着手下的人另立门户,成了一个领军者。他在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先后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了最后的赢家。
所谓铁裙就是铁质的裙子,受刑的女子被迫穿上这种东西后,会被放到一个烤架上。因为金属导热性比较好,女子身体会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被烫伤致死。承受这种刑罚的人,是朱元璋的一个妃子。她因为怀孕不满十个月就分娩,遭到了朱元璋的怀疑。他认为这个妃子对自己不忠诚,直接对她痛下杀手。按照史书记载,这个妃子去世的时候,死的特别凄惨,其哀嚎的声音,传遍了好几个宫殿,让人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