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西南联大纪录片
西南联大本来就是大学里的一个奇迹,而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也是纪录片中的一个奇迹,因为拍的很成功!
总而言之,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
② 西南联大时期成就了什么佳话
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8月建立,到国立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其成就显著,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③ 西南联大之所以有高等教育的奇迹是因为
曾长时间在西南联大主持校务的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被许多大学校长引为经典。而在当年的西南联大,已得到最好的体现。
这也是联大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办教育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办学校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师。
西南联大熔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风于一炉,集三校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于一堂,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据统计,联大的教师队伍常年稳定在350人左右,包括教授、副教授、合聘教授、讲师、专任讲师、教员及助教,而教授副教授就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在179名教授副教授中,还有150多名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曾留学欧美的学者。
这些教师虽来自不同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流派,却有着共同的师道尊严和价值判断,爱国爱生,忠诚教育,治学严谨,不苟且、不浮躁,都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他们教书育人,爱之以德,不厌不倦,自敬其业,不忧不惑,自乐其道,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南开大学教授梁吉生认为,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关键在于有这样一支值得信赖的教师队伍。“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为我们树立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光辉榜样。”
而联大也真心实意地依靠这支教师队伍,成立“教授会”和几十个专门委员会,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实行“教授治校”制度,秉持“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的主体精神,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治学环境。
86岁的张瑞蕃老人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物理系,他至今仍难忘联大民主的学风:“老师从不强迫学生学什么”。教师开课都是按自编教材讲授,一般不受干扰。与此同时,相当多的教授主张“通才教育”,认为打好“博”的基础才易于求专求精。课时安排上,让学生有充分自学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自觉钻研,鼓励学生勤学勤思,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④ 西南联大的历史
说起西南联合大学,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这里大师云集、群星闪耀,在极度艰苦简陋的环境中,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但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高等学府,同样为中国革命孕育了珍贵“火种”。
西南联大的地下党员,既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又要隐秘开展革命活动,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南京陷落,日军溯江而上,危及长沙。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4月抵达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不仅有优良的学术传统,更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比如,北大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列主义的主要阵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最早建立支部的单位。”长期研究西南联大历史的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说。
“到1938年秋,西南联大才重新开始建立党组织。”吴宝璋说,1938年10月,被党组织派到大后方开展工作的原北平崇德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力易周在考入西南联大后,与其他3位党员共同成立西南联大临时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⑤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什么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
在组成西南联大之前,三个学校各都有自己的校训。北大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的校训是:“公能”。三校在长沙仓促组成的临时大学,没有校训。
“刚毅坚卓”的校训,含义极其深刻,并不是三校校训的简单相加,它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又体现了教师治学和学生学习的应有态度,还体现了全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了西南联大的时代特征和人格风骨。
刚毅坚卓”的校训,含义极其深刻,并不是三校校训的简单相加,它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又体现了教师治学和学生学习的应有态度,还体现了全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了西南联大的时代特征和人格风骨。
拓展资料: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⑥ 西南联大是怎么回事出过什么名人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势而生。在南开大学遭受炮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陆续被占的情势下,当时参加庐山会议滞留南京的三校校长决定在湖南长沙联合组建一所临时大学。
然而到了1937年底,南京沦陷,长沙危急,空袭不断,长沙临大决定迁往昆明。一因昆明地处西南,距前线较远;
二因滇越铁路可通海外,采购图书设备较为方便。1938年1月20日,近千名师生分批从长沙出发,分水、陆两路前往昆明。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名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知名校友
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冯友兰、胡适、傅斯年、梁思成、钱端升、肖公权、陈达等。
(6)西南联大创造高等教育的奇迹扩展阅读:
西南联大解散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学校决定复员北返,师范学院则留在昆明继续办学。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在新校舍图书馆举行了结业典礼,之后,学生分乘卡车,经过贵州的崇山峻岭进入湖南,从长沙乘江轮至汉口、南京;各批学生陆续转赴上海后,乘海船直赴天津,最后回到北平。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师生陆续返回北平、天津,其部分校舍划归昆明师范学院,在1948年的《昆明市街图》上,原西南联大校舍处已经标注为“昆明师范学院”
1946年8月1日,昆明师范学院成立,迁入原西南联大新校舍与昆华中学南北院。在1948年10月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编制的《云南分县详图》所附的《昆明市街图》的西北部,西南联大原校舍处已经标注成了“昆明师范学院”,即今云南师范大学。
⑦ 西南联大存在多少年啊,由哪几个学校组成的,校长是谁
一、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8月建立,到国立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三位校长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
(7)西南联大创造高等教育的奇迹扩展阅读
西南联大的成就令国际瞩目
西南联大虽然物质条件极为困窘,但各系学人始终关注国际前沿的学术进展和教育改革,办学水准和成绩亦举世瞩目。1939年,陈寅恪获选为首位牛津大学华籍讲座教授(未就任)。不久后,牛津大学的知名学者休斯,亦不远万里到西南联大访学,并长时间地求教于陈寅恪的学生、当时年仅30来岁的少壮派教授邵循正。
从剑桥大学来访的李约瑟,到中国后为西南联大极高的办学水准而惊异。西南联大不仅在中国学研究方面遥遥领先,数理、地学等学科也是全球瞩目。物理主要得益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基础,它曾是当时中国“最接近国际水平、最有望启渥未来大师的摇篮”,系中的吴有训、赵忠尧都曾作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果不其然,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即出自西南联大物理系。
截止1965年,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裔人士有6位,其中4人曾在西南联大求学或任教,分别是陈省身、林家翘、李政道和杨振宁;还有一位是清华校友赵忠尧的爱徒吴健雄。
⑧ 西南联大历史简介,西南联大有哪些名人
1、历史简介
1935年,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在庐山会议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7月29、30日,南开大学遭到日机轰炸,大部校舍被焚毁。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临时大学综合了清华、北大、南开原有的院系设置,设17个学系。
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迁徙昆明。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校本部所在地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
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2、知名校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知名校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冯友兰、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钱端升、肖公权、陈达等等。
(8)西南联大创造高等教育的奇迹扩展阅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⑨ 西南联大是哪个大学的前身
曾经的世界第一!!!是指国家为了保留救国的希望,将清华,北大,南开三所最好大学组成一所学校叫“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组成成员已经于1946年回北京天津复校,当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培育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比如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还有众多两弹元勋和上百位两院院士:陈省身,梁思成,胡适,林徽因,华罗庚,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邓稼先,陈寅恪,等等。西南联大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界的一个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关于西南联大的影视剧有很多:纪录片“西南联大”,电视连续剧“我们的西南联大’,电影“无问西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