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纪录片的创作特色是什么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1)创造记录还是创造纪录片扩展阅读:
分类
一、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二、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三、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
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纪录片
B. 专题片与纪录片有本质的区别吗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但它同时又是作者的创作行为,它是人类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产品。实际上,纪录片的创作行为应该在拍摄之前,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片拍摄之前的创造行为,它建立在对拍摄任务、材料的理解和接触上。二是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地超前创造,一个新的现象。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从这个角度上说,"纪录"实际上是一种手法,它旨在使整个片子看起来有"真实感",从而促使受众接受作者的思想。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它并不是要拍摄对象去表演,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这个情境中被动地但是自然地表现出它应有的反映。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说的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际上,这种再创作的剪辑是依据了生活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利用声画关系的逻辑与联想,服务于创作者叙事目的的一种重构。由此可见,在电视纪录片中"真实"是一个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与审美体验。 二、 既然价值意义在纪录片创作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那么,这种价值意义最本质的体现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需要梳理的另一个问题是: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同专题片相比,纪录片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首先,他的主题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它不像专题片,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效果,它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达到一种蕴含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人文内涵、文化品质。就象纪录片《望长城》,它之所以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分水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关注的一个人文主题。在《望长城》中占据镜头最多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这些普通人。继《望长城》之后的《藏北人家》《半个世纪的爱》《沙与海》《龙脊》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深层关注,都是以人为核心,直接关注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去除了许多直接的功利心,多了一些人文性。与纪录片不同的是,专题片主题重在说明问题,阐释政策观念,如"科教兴国""中华之剑"等,虽然这些专题片中也有精彩的纪实段落。也有对人的关注,但那只是用人来说明某个特定的主题,而纪录片则是以人为本,更接近人类学与民俗学。 其次,纪录片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动态过程,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共时性,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它与栏目化专题节目不同,栏目化的专题节目,定时定点播出,制作周期短,关注的是正在进行的生活层面。结构较为自由、宽容度大,而纪录片对生命的本质关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的,只有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中,才能为观众提供一个人类生存的某个阶段的活的历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发"性和丰富的细节,以及经过交流和反馈之后积累的情绪氛:围,展现更为丰富的人文背景。比如纪录片《我们的留学业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拍摄历时三年,由于在人物发生重大变动的几个阶段摄像机部在场,纪录了完整的过程段落"和细节,在动态取材中使生活的各种原始信息得以保留,片子也因而有了生命力。 第三,纪录片要求自身有独立的严谨的结构和个性化的风格样式,表现人文内容应有一定的结构力。有起始、发展、高潮。结果等,创作者还要把握叙事的技巧,注意节奏和韵律,并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叙述方式,形成不同的风格样式。它需要较大的精力和资金投入。较长的创作周期和个性化的操作方式,因此,难以在日常播出的栏目化生
C. 如何评价BBC拍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
这部纪录片拍的还是非常的不错的,甚至比我们国内拍的要更好,这是真的拍的比我们国内好,bb声音就是不一般呀,拍出来的东西总是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D. 20世纪80年代,纪录片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一部纪录片曾创下当时的收视高峰,这部
国内纪录片最高收视是《话说长江》创造的。1983年,25集《话说长江》曾在央视创下了40%的收视纪录,是央视二十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体现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水准,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
E. 纪录片应该具备的三点特征是什么
纪录片应该具备的三点特征是:真实性、创造性、思辨性。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5)创造记录还是创造纪录片扩展阅读:
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
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在裁剪时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这些动物典型的生活习惯。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
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F. 如何评价BBC纪录片《中国创造》
看这文字介绍,感觉还是有让外国友人多了解中国现状的作用。
我们应该知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乃是bbc这种纪录片的特色,不用太介意。
G. 一个好的记录片的标准和要求
纪录片有哪些价值
纪录片艺术审美的价值
随着DV技术的成熟与普及,DV纪录片创作主体多元化,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得到质疑。有人认为:DV纪录片是民间人拍摄的,其受众是老百姓,所以它的艺术性自然降低,其审美价值也可以淡化。笔者不同意此观点,并且针对纪录片艺术审美的价值做了如下思考。
1、审美体验与审美价值
回顾影视领域的百年演变,任何一种影视创作新范式的出现都是以独特的审美经验作为最终的动因。纪录片创作的初始阶段,我们会欣喜地发现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纪录片创作者们,他们中的许多都是没有受到过专业影视制作培训的,这些先驱者心中郁积了许多新鲜、独特的审美体验。他们没有主流纪录片制作者的功利思想和精英纪录片艺术家们的名利思想,因此轻易地突破了意识形态和大众审美规律的束缚,并且在西方纪实观念的冲击下,创造出一种突破旧有纪录片模式的新范本。如果抛开纪录片的记录基础功能不谈,仅仅讨论纪录片的创作,那么作为一种影像表现手段和艺术创作的纪录片审美,便至少要包涵两个主要特征:独创性和体验性。
审美体验是审美创造的开端,同时也是贯穿着审美创造的全过程。没有审美体验,就谈不到艺术创作,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制作”。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独创性和个性化特征。从西方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体验是一种跟生命活动密切关联的经历,它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类似“直觉”的那种体验直接性,它要求意识直接与对象同一。纪录片的创作不需要强大系统的制作班底,不需要策划、撰稿、录音、灯光,甚至不需要专职的摄像,成片不需要刻意地符合某个播出平台的标准,编导融摄、编、剪于一体,这种纪录片独有的创作现象恰好将审美体验的独创性、直觉性和体验性特征发挥到了极致。体验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性。体验是一种跟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经历,再现了生命的整体意义,因而,体验必须带着主体的个性化特点。体验也并非纯粹的主观性,所谓体验,必须是由体验对象所引起的。纪录片创作不能拿起来就拍,要讲求“悟”,这种 “悟”必须是个体性的直接体验,是主客一体的浑然之境。纪录片创作的审美体验如果靠理性的思维方式,靠固定的传授模式,虽不能断言毫无用处,但是不能达到审美独创性与体验性的终极目的。严羽《沧浪诗话》中关于审美艺术创作的名言指导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者,这些规律在今天看来对纪录片仍旧拥有巨大的指导价值:“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种别材别趣,说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更多的依赖于感性而非理性,依赖于内心的体验而非对前人作品的临摹。纪录片作品的妙处,正在于摆脱了前人功利束缚的藩篱,将作者的独特感受倾注到创作中。另外,纪录片创作体验性与独创性的体验还总是伴随着随机性的特征,纪录片创作是在拍摄的随机情境中得到开悟,而不是依靠预定的传授或模式操作。
2、创作水平与审美价值
由于纪录片影像(电影和纪录片)在国际影坛的声誉日隆,甚至如法国FIPA这样的顶级国际电影节也开始逐渐接纳该类作品参加竞赛。数年来,笔者作为评委参加过近百次大大小小的纪录片节目评奖活动,发现纪录片在自己的节日得意狂欢的同时也面对了难以名状的尴尬。由于技术、资金、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匮乏所造成的影像叙事技巧的粗糙和幼稚,在面对真正的学院派作品时异常脆弱、不堪一击。在参赛的众多作品中,很难发现一部非专业纪录片或剧情片可以在影像叙事技巧和制作水准上与学院作品进行真正同一层次的抗衡。因此当非专业纪录片创作者的作品与学院派作品混合在一块儿放映的时候,那种对比之下的粗糙与稚嫩就更加地明显和不能容忍,甚至产生哄笑。这种参展作品的水平惊醒无数纪录片的支持者和研究学者:对集体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突围的结果,难道就是镜头和内容的粗制滥造吗?纪录片的独创之美,是不是应该更多地融入一些工整的影像叙事技巧和制作水准的提高!
当然,大胆的想象、令人激动的创新以及在劣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对纪录片的热爱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宽容的背后,我们要对非专业纪录片所表现出的种种令人失望的状态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用“纪录片”这个旗号来容忍粗制滥造。无知并不等于个性,关注纪录片的人应该冷静地认识到,在国内这种缺乏影像叙事技巧和摄影编辑训练的环境下,仍然有这么多纪录片的热爱者去敢于用他们所热爱的影像方式来表达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体验。这种精神本身是最难能可贵和值得鼓励与倡导的,但今天我们痛心的发现不少纪录片爱好者在对纪实形式的盲目崇拜下失去了超越模式化的能力和自我的表现手法,许多人误认为“纪实”就等于个性和独创。殊不知近年纪录片话语的独创能力和审美体验已经被“纪实”手法的滥用所窒息,艺术审美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纪录片本身是有缺陷的,但是缺陷也预示着生命和原创力,要善加利用原创力创造更加完美的影像、剧情、声音效果。
H. 纪录片是什么意思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其中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记和纪是有分工的,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记和纪都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
纪录片(13张)
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
“记录”在做动词时,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儿写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在做名词时,指当场记下来的材料,如做会议记录,也指做记录的人,如推举他当记录。
记录片一般是指一些写实的影片,年代比较近的,纪录片与记录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样的,没必要区分得太开。
世界纪录电影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维尔托夫、约翰·格里尔逊、尤里斯·伊文思。
I. 纪录片创作条件和拍摄条件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区分创作和拍摄两个词,在纪录片里面这两个词语不能从严格意义上分开,因为拍摄的是也有创作,创作不能想象到完全的后期拍摄流程。所以纪录片一般从构思拍摄和实际拍摄区分。
构思拍摄:说白了就是拍摄脚本,拍摄地点,拍摄流程,拍摄内容等等。实际拍摄:要考虑资金筹集,人员召集,资金分配,实际拍摄问题解决很多很多,如果你要拍纪录片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跟纪录片剧组进行一次拍摄,大部分你就明白了!
J. 是“纪录片”还是“记录片”如何解释
纪录片儿 :
jì lù piàn ér
同‘记录片儿’。
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英语为documenl,这个词的意思是文献、公文、证书、证件、凭证等。都有不可伪造的意思。国际纪录片电影大师伊文思不止一次地说过,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纪录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非虚构性,不论是纪录人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是如此。法国《电影辞典》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美国《电影术语汇编》中,纪录片的定义是这样的:“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我国“中外广播电视网络全书”中关于电视录片的定义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记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它的非虚构性,他录片所拍摄的必须是真人真事,其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手法是纪录,而不是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