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鸟类胚胎发育初期营养物质主要由卵黄提供②移植给患者的健康人的器官相当
①鸟类胚胎初期发育所需营养物质主要由卵黄提供,故正确;
②移入的器官对于病人来说是非己的成分,相当于抗原,人体依靠免疫功能能对进入其体内的外来的“非己”组织器官加以识别、控制、摧毁和消灭,导致移植器官破坏和移植失败,这种生理免疫过程在临床上表现为排斥反应,这也是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碍,免疫抑制药物--环孢素的发明使移植后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故正确;
③孩子的性别是由父亲的精子决定的,故错误;
④转基因食品是指使用生物技术改进的动物、动物和微生物所制造或耗费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一些生物技术方式,改正动物、动物基因,使动物、动物或微生物具有或加强次特性,可以降低耗费本钱,添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所以转基因食品使我们营养多样化,对人类没有任何不利的说法错误;
⑤衡阳“角山大米”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硒,但我们摄取硒元素并不是越多越好,故错误;
⑥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物质,是正确的.
所以①②和⑥的说法正确.
故选:C.
Ⅱ 如何更好的发展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
如何更好的发展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五类:(1)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和强的松;(2)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环孢菌素和藤霉素等;(3)抗代谢物,如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等;(4)多克隆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OKT3等;(5)烷化剂类,如环磷酰胺等。
根据合成方法,免疫抑制剂大致可分为:
(1)微生物酵解产物:环孢菌素CsA类、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雷帕霉素Rapamycin(RPM)及其衍生物SDZ RAD、Mizoribine(MZ)等;(2)完全有机合成物:大部分来源于抗肿瘤物,主要有烷化剂和抗代谢药二大类。包括激素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氨甲蝶呤Leflunomide、breqinar(BQR)等;(3)半合成化合物:RS61443(mycophenolate mofetil,MMF)、SDZIMMl25、DeoxysPergualin(DSG,脱氧精瓜素)等;(4)生物制剂: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antilymphocyte globulin(ALG)等。
根据其发展状况,免疫抑制剂大致可分为: 以抗IL-2受体单克隆抗体、FTYZO等为代表,主要作用是针对改变Cytokine蚓,如抑制TH1、增强TH2。
根据其临床应用情况,免疫抑制剂分类为:(1)预防性用药:CsA、FK506、MMF、Aza、Prednisone;(2)治疗/逆转急性排斥反应(救治用药):MP(甲基强的松龙)、ALG或ATG、Murononab-CD3或CD4、MMF、FK506等。(3)诱导性用药(因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出现延迟肾功能、高危病人、二次移植、环孢素肾毒性病人):ATG或ALG、OKT3或OKT4,Simulect或Zenapax等。
Ⅲ 最没有争议的器官来源途径是
自愿捐献。
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角膜病致残者约400万,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万例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对那些器官衰竭患者及角膜病致残者来说,(器官),角膜移植是延续生命及传递光明的唯一希望,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患者承受着与生死搏斗及失明的煎敖焦急地苦苦等待着。
(3)环孢素的发明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由志愿者持本人身份证到红十字会填写器官捐献自愿书,并指定捐献执行人,当潜在捐献状态出现后,省级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会派相关人员进行核实评估。
当捐献志愿者生命垂危达到待捐状态后填写器官捐献登记表确认捐献,捐献者经所在医院确认死亡后,由器官捐献办公室通知器官获取组织获取器官,器官捐献办公室根据器官分配与共享原则对捐献器官进行分配。
器官捐献者完成捐献后的遗体,由医院进行符合伦理原则的医学处理,恢复遗体原貌并协助家属处理善后事宜。
Ⅳ 器官捐献的器官移植
什么是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将某个健康的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个患有严重疾病、危在旦夕的人身体上,让这个器官继续发挥功能,从而使接受捐赠者获得新生。
移植医学的崛起
器官移植在二十世纪以前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在二十世纪初期,医学界对治疗那些身体某个器官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依旧束手无策。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器官移植在当时只是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
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医生开始进行人体试验,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器官移植的效果不尽自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诺华公司发明了免疫抑制药物--环孢素(新山地明)。环孢素的发明使移植后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是本世纪尖端医学的重大成就之一。
哪些人可以接受器官移植
● 心脏
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衰竭的人,心脏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 肺脏
终末期良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经过传统内科治疗无法治愈,但估计尚有1-3年存活希望,可考虑进行肺移植手术来改善身体状况。
● 肝脏
处于良性肝癌末期,无法用传统内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肝脏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 肾脏
当一些疾病对肾脏产生损害,肾脏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时,就会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其终末期就是尿毒症。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肾脏移植。
● 胰脏
胰脏移植多数是与肾脏移植同时进行的,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糖尿病、I型糖尿病、和胰切除后糖尿病。
除了上述,尚有患有脾脏、小肠、盲肠等多种疾病的人也可以通过接受移植手术获得治愈。
Ⅳ 郑军华的人物简介
兼任上海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男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慢性前列腺炎协作组织专家组成员,上海市泌尿外科质控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上海市泌尿外科专家会诊中心专家,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任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高等医学院校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1989年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本科,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1989年7月至2007年1月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军医、主治军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4年担任科室行政副主任。2007年1月转业,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1月起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分管医疗业务工作。
从事泌尿外科医疗工作20年,具有丰富的泌尿外科、器官移植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对泌尿外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处理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于泌尿系肿瘤、结石、前列腺疾患、尿道狭窄、腔内泌尿外科的手术与诊治。熟练掌握各种复杂手术如前列腺癌根治术、全膀胱切除、肾癌根治术、保留肾单位手术、肾静脉(腔静脉)癌栓手术;熟练掌握泌尿外科微创治疗技术包括腹腔镜下泌尿外科手术、输尿管镜治疗、经尿道膀胱、前列腺电切除术等。尤其擅长于泌尿系疾病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率先在上海开展了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肾癌、肾盂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标志性手术。
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10余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主编了《器官保存学》,该书是国际上第一本器官保存领域的专著,表明我国器官保存研究和临床应用达到了国际水平;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二、三等奖各1项,以及国家发明专利1项、科技成果转化1项;以第六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各1项。以第一或第三申请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军“十五”医药卫生重点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课题等共16项,共280余万元。“十五”期间入选长征医院跨世纪人才培养“208”计划,“十一五”期间入选长征医院“三重三优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专业特色项目,以及第二军医大学“5511”人才建设工程优秀学科带头人苗子培养计划。2005年入选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将帅人才培养计划。
曾荣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02年),“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第二军医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1999年,2006年),“李瑞麟医学教育奖”(1997年),第二军医大学A级教员(2002年),第二军医大学和长征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荣立三等军功2次(1995年,2005年),2005年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二等奖,授予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记行政大功一次。 1992年研制成功长征-1号多器官保存液,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实现成果转化;
1994年始在国际上首先指出红细胞参加了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损伤,以及环孢素A肾中毒病理学损伤可逆性恢复的病理学发生机制;与他人合作揭示了祖国中药冬虫夏草、川芎对环孢素A肾中毒病理学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机制;
1997年始在国内提出肾上腺肿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合理的影像学检查程序;系统阐述了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声局部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建立了男性生殖系统超声诊断标准;报告了磁共振水成像造影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多排螺旋CT 扫描技术在肾移植输尿管并发症中的应用及价值;
2001年始在国内首先研究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高敏病人的降PRA作用,探索免疫高敏患者的临床治疗新方法及作用机制;并开始基因表达谱芯片在肾脏移植免疫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运用高通量、大规模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和研究基因表达谱系,能够有效筛选有关移植免疫方面的相关基因。
1993年-2007年围绕尿毒症和肾移植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提出:
1、肾移植术后的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年龄、经济状况、性心理状态、对性行为和性心理的认识等可影响肾移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透析不能改善尿毒症患者的性激素、微量元素的异常,而肾移植术后患者性激素异常、微量元素异常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2、肾移植术后睾丸的病理变化明显改善,包括睾丸的体积、质地、曲细精管、曲细精管界膜和睾丸间质以及精子形态。
3、治疗量的CsA对肾移植患者的精子形态有一定的影响,对精子其它参数无明显影响。肾移植术后男性生育能力明显好于尿毒症患者,成功肾移植术后2年的生育能力可以逐渐恢复至正常人水平。
4、从术后时间及环孢素剂量探讨肾移植患者授孕的时机,男性成功肾移植患者选择手术2年后授孕比较合适。而女性成功肾移植患者选择手术后2-3年。
2000年至今,积极提倡微创治疗,开展泌尿系疾病的腔内治疗及其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尤其在泌尿系疾病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方面有新的突破,已完成腹腔镜微创治疗泌尿系疾病1000余例,并率先在上海开展了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肾癌、肾盂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标志性手术,开展了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和保留肾单位的基础和实验工作。
Ⅵ 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研发新药似乎是又神秘又费劲的一件事,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倒腾几年瓶瓶罐罐,就会耗费掉巨额资金,即使这样也经常失败。然而,对 于新药研发,尤其是早期的研发而言,逻辑严谨的实验室研究并不总是全部。有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药,往往是在偶然的巧合,甚至是沾上不少“运气”因素中, 得以被发现的。
青霉素:弗莱明的奇幻冒险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观察一个偶然进入 青霉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时,发现了历史性的奇迹——青霉菌生长范围之外,出现了一个“空白带”,原本在此范围内的葡萄球菌全部被杀死。根据这一发 现,弗莱明进行了后续研究,成功为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关于发现青霉素的趣闻,普通人知道的可能不是很多。实际上,青霉素的发现,正是一 个如同奇幻冒险一般的“运气事件”。
1928 年的弗莱明,正为了研究一个关于葡萄球菌的课题,而在实验室里大量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过,实验室里却接连发生了一串奇特事件:首先,天气骤变直接导致 葡萄球菌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而实验室周围的青霉菌孢子则随风掉进了培养皿里;不久之后弗莱明回老家度假,实验室外面的天气也逐渐温和,青霉菌和葡萄球菌在 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同时进行生长,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情景。
可回到实验室的弗莱明,似乎并没把这些培养皿当回事,他看到它们已经被青霉菌污染 之后,直接把受污染的培养皿扔进了消毒液里杀菌。在这之后,又一次的奇迹出现了——有几个培养皿没有完全浸入消毒液,反而浮在了上面,弗莱明总算在进一步 消毒之前瞟了一眼培养皿,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氮芥:战争惨剧背后的抗癌神药
即使是在癌症治疗领域各种新兴疗法异军突起的今天,传统的放化疗依旧是必不可少的抗癌武器。因为仍然有很多种癌症,仅需要联合化疗或放化疗即可治愈,而放化 疗配合新型疗法,则往往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今天的癌症患者正在享受医学进步所带来的好处,但却少有人知道,药物征服癌症的第一步,居然和战争惨 剧密切相关。
1942年8月,美军参与了英军在北非的作战,以打击隆美尔和他的北非军团。1943年5月作战结束后,盟军北上进攻意大利和 西西里岛,并选择意大利的港口城市巴里(Bali)作为盟军港口,用以运输、储存各种物资。8月,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警告德军,一旦德军使用芥子气,盟军 很有可能以牙还牙。与此同时,美军向巴里运送了一批含有芥子气的毒气弹。
1943年12月2日,德军毫无预兆地空袭了巴里,盟军损伤惨重。 不幸的是,那艘装满毒气弹的货船被炸沉,刺鼻的蒜味瞬间充满船舱,绝大多数人中毒身亡。至于少部分跳船逃生的士兵,衣物上也沾满了毒气和油、水的混合物, 导致全身芥子气中毒。在救治这批伤员的过程中,医生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伤员在中毒后的第3~5天,表现出骨髓受抑制的特征--白细胞减少。由于 战时的消息封锁,这一现象并没有被公之于众。但在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这些数据被公开,随即引起了药理学家路易斯·戈德曼(Louis S. Goodman)的注意。
戈德曼认为,既然芥子气能够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那么它也有杀死肿瘤细胞的潜力。他和他的团队大胆地进行了动物试 验:给患有淋巴瘤的老鼠注射芥子气,观察肿瘤的变化。几天之后,当他们检查肿瘤的生长情况时,突然发现淋巴瘤的体积大幅缩小。进一步的解剖发现,缩小的肿 瘤内存在着大量已经被杀死的癌细胞。在“毒气之王”面前,癌细胞似乎低下了头。
芥子气虽然被证实能够杀灭肿瘤,但过于“彪悍”的特性使它投 入临床的可能性几乎为0,团队再一次陷入了沮丧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戈德曼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芥子气的一位“近亲”氮芥 (Mechlorethamine)具有相对较小的毒性,但疗效同样喜人。戈德曼的研究团队在开展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后,试验性地用氮芥治疗67位患有霍奇 金病(淋巴瘤的一大类型)或白血病的患者,研究于1946年9月21发表于顶尖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后,随即震惊了医学界。在多方共同 努力下,氮芥成功上市,开启了化学药物治疗癌症的新时代。尽管今天氮芥本身的用途已大为减少,但科学家绝对不会忘记,它在药物历史上的功劳。
西罗莫司:复活节岛的“土生”怪杰
以石像闻名的复活节岛,一直是不少人所憧憬的旅游胜地,而诸如红霉素、阿奇霉素之类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对付细菌感染的一大利器。倘若这两者之间碰 撞出了火花,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实际上还真有这一类药物,它们“出生”于复活节岛的土壤,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家族的一员,然而它们并非优异的抗生素,而 是抗癌利器和帮助器官移植患者重获新生的免疫抑制剂。
1964年,一群科学家前往复活节岛开始“探险”,他们采集了岛屿上多个位置的土壤, 希望能在土壤寄居的微生物中,发现能对抗感染的新型抗生素。他们在结束旅程后,决定将土壤交给著名药企惠氏(现在已被辉瑞收购),惠氏公司的研究员在几年 后对这些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一份样本中所含的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放线菌的一种)所分泌的物质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研究人员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并给这种物质起了一个名字--雷帕霉素 (Rapamycin,名字来源于复活节岛的别名“Rapa Nui”,后来改名为西罗莫司)。可惜的是,后续研究发现雷帕霉素对免疫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不能成为抗真菌药物,这也使得研究搁置了一段时间。
复活节岛上由惠氏公司于2000年11月设立的纪念牌,旨在纪念西罗莫司的发现
不过随着后来对预防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大潮(因为他克莫司、环孢素等著名免疫抑制剂,也是天然来源的),雷帕霉素也被捡了起来,研究它在这 一方面的潜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雷帕霉素在预防肾移植的免疫排斥方面较其他疗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使得它于1999年成功地成为了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当 然,这还不算是故事的结束。几年之后,基于它的两种衍生物--坦罗莫司和依维莫司,均成为了表现优异的抗癌药物,被用于治疗多种癌症。而这一家族的化合物 由于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效应,也被涂在心脏支架上,作为预防冠状动脉再次病变的药物得以广泛应用。
Ⅶ 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发展到四肢能用固元提肌汤治疗吗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吡啶斯的明、加兰他敏、新斯的明等。而激素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对危重患者,可以给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的情况下,短期可能会使患者病情加重,并且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对于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者,需住院治疗,而且要做好抢救准备。患者还可以口服乙哌立松,但必须在早晨服用。
大剂量和长期使用激素,可以诱发糖尿病股骨头坏死,胃溃疡出血等严重的继发感染,如库欣综合症等。对上述药的副作用,在治疗的同时,应该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征求家属理解并同意后,才能给予治疗。
常用的免疫制剂常用的药物有环磷酰胺、环孢素a等。有些药对重症患者,是禁用药和慎用的药物,比如奎宁、吗啡、恩济堂代理的抗生素、青霉素、硫酸多粘菌素、地西泮、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可以加重患者的病情,或者会使患者复发,在临床上常常慎用。对于合并有胸腺肿瘤、胸腺增生的患者,可以进行胸腺切除,和胸腺放射治疗。
Ⅷ 什么是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将某个健康的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个患有严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体上,让这个器官继续发挥功能,从而使接受捐赠者获得新生。器官移植在20世纪以前一直是人类的梦想,1954年,波士顿的医学家哈特韦尔·哈里森和约瑟夫·默里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开创了器官移植的时代。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器官移植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诺华公司发明了免疫抑制药物——环孢素(新山地明)。环孢素的发明使移植后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成为常规疗法。可以接受器官移植的脏器包括: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脏等。
Ⅸ 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和事例
眼角膜移植是目前器官移植手术中,成功率最高,也是施行最多的手术。主要的原因在于眼角膜来源管道较多,而人体对角膜移植片排斥率较低之关系。
目前角膜捐赠来源以国外善心捐赠为大宗。输入国主要是美国与斯里兰卡。至于国内临终捐赠仍属凤毛鳞角,获得不易。由于国内、国外来源数量上的差异,使得目前角膜移植成功的案例,大部份仍是属国外捐赠的。但从异邦一路迢迢运至国内,其「新鲜度」总不及国内捐赠的,故若有国内捐赠眼角膜的机会,不管是受捐赠病人及家属或眼科医师,都会觉得宝贝的不得了,并对捐赠者及其家属的爱心、牺牲和奉献,表达最高敬佩之意。 另外由于目前角膜来源不虞匮乏,所以捐赠来源仍排除活体捐赠(即非临终捐赠)。我们常会遇到家属以大爱和令人敬佩的亲情,愿意提供自己的角膜给予挚爱的亲人。虽然家属很舍不得病人视力不良,愿给予最好的,但医师还是会劝退,并希望仍能保有此无私奉献的心,签定器官捐赠意愿卡,以后若有万一,才把机会给予最适合的人。
角膜捐赠可分为两种方式:(1)捐出整个眼球、(2)单独捐出眼角膜。如捐赠整个眼角膜,则除了眼角膜可供移植外,眼白的部分也有许多医疗用途,可造福更多的病患,而其他部分也可提供医疗研究用途。至于什么人适合捐赠?一般而言,年龄并无特别限制,但婴幼儿则较不建议;其他如死因不明或有全身性病毒或细菌感染者(如肝炎、爱滋病或菌血症者)或角膜情况不佳(如暴露性角膜炎或曾动过眼内手术等),则不适合捐赠。器官摘取之时效,原则上希望能于捐赠者死亡后六小时内完成。
至于什么样的病患需要接受角膜移植,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外伤导致角膜遗留白斑而影响视力者;另外也有不少原因是眼内手术或眼部疾病而导致角膜水肿的患者。还有其他原因,如:后期的锥角膜病患及角膜厚度变薄有破裂之虞者。角膜移植除了可以改善部分视力,有些病患术前眼刺痛流泪的症状,也可以获得改善。 眼角膜移植排斥率虽远比其他器官移植少得多,且排斥的情形也较易控制,但还是有移植片失败的情况,所以仍是对某些角膜疾病不得不然的手术。故慎选病人,善用每一份善心的捐赠器官,是手术医师最基本的责任。而更对受赠者敦敦叮咛,角膜移植瓣的成功植入及后续的存活,并发挥拨云见日的功能,手术只是一项短暂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受赠者对自己眼睛的照护,与医师间紧密的配合。以后的岁月,更是重要的人生新起点,载着无限的祝福,迎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