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理学研究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
心理健康的水平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学生只有在其认识能力稳步发展、社会性发展正常、各种心理机能发育协调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其创造力,这种高级的心理能力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提供必需的认知、人格等心理条件;创造力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内容,并促进认知、个性及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的发展。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就曾指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深刻地说明了创造力人人有之,并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创造力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达到最高水平,养成一定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因此,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精神神经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把创造能力付诸实现。托兰斯的研究表明,富于合作精神、心理健康的儿童与一般儿童处于同种智力水平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这是因为,这些具有合作精神的儿童更善于吸收其他儿童的建议。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其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发挥的基础。 其实,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已经注意到个人心理健康和创造才能的关系。其文中指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天将降大任,"增益其所不能",即有所创造),必须首先磨炼健康的心理品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动心忍性,磨炼心智)。孟子还提出,只要不断健全和发展心理品质,智慧就会像扑不灭的火焰那样燃烧起来,像流不尽的泉水那样喷涌出来。 心理健康,其实质是个体的各种机能的协调和完善,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充分发展。而创造力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最高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发挥的基础。对于一个患有多动症或精神分裂的学生,我们是很难将其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另一方面,创造力发展的水平也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任务,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基础。积极维护心理健康,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再次,还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做到防患于未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心理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外,还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教师本身也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良好师生关系 当今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天平里,要求教师加进尊重、理解、信任的情感砝码。同时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心灵比较脆弱,情绪易消沉,缺乏自省、自察、自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他们由少年期的天真坦率开始,转向隐蔽和内向,不愿轻易向人敞开心扉,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愿望,常处在自我矛盾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师生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推心置腹,心心相印,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依赖感、共鸣感。 2、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间搭起情感的桥梁,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团结合作,教育的内容在情感的传输带上才能顺利进行。 情感教育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教师首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把这种爱渗透到教书育人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仰其人敬其业";陈鹤琴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教育小孩必须先了解小孩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教师平时要多跟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搭起情感的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 三、给学生补充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就是学生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几种需要 1、爱的需要。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教师、父母要有实力雄厚心,给学生适当的爱。同时,要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从学习、生活中领略到乐趣,产生愉快的体验。如果缺少爱,缺少人际关系的融洽,将会带来心理疾患;如有青少年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爱而出现孤独、自卑、忧郁、苦闷等情况。 2、承认的需要。要教育学生把自己既做为观察者又作为被观察者,这才能使他们发现和被发现,承认和被承认在认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优缺点。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 3、安全的需要。这包括生活有保障,学习和活动正常,平时行动不受人欺侮等。这些需要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安全经常受到威胁,容易出现神经官能症等心理疾病。总之,只有给学生补充心理营养,才能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某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兴趣促使个体去积极地探索新事物,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对新事物不断的探索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特征,这种兴趣是其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它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智力的充分发挥,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动机,提高其观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从而提高其创造的效率。而且,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对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比的培养。 五、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对自我关系的意识,能通过自我认识来分析自己的能力,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绪生活,通过自我监督组织良好的行为方式。一个有创造力的学生的自我意识系统应是协调而独立的,他不会去模仿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系统,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六、提高学生对失败的耐受力,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批评 创造性的活动是人们习惯的一种挑战,难免会有人不理解,甚至受打击。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弱,这就要求人们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强化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和活动,而不要因为他人的批评、嘲笑去压抑自己的创造力。从理论上说,任何学生在出生时都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许多学生在后来并没有表现出这种创造力,就是由于外界因素导致了学生创造性的自我压抑。在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他人的批评,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利用;帮助学生认识创造性的工作一般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失败,以提高学生对失败的承受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以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是学生发挥潜力的重要保证。
❷ 影响创造力增长的障碍主要有几个方面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创新的四阶段
影响创造力增长的障碍主要有:知识、智力、人格。
1、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创新的四阶段理论认为,创新的发展阶段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2)心理学上创造力的过程扩展阅读: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根本,民族创新能力的水平是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❸ 创造心理学与创造力心理学是一个概念吗
创造心理学是打破常规心理形成全新的有生命力的心理过程。而创造力心理学是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提升的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包括创造力心理学。
❹ 心理学创造性学习的三个规律有哪些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心理学部分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这一章节中的内容,是福建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考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形式是给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你匹配相关的类型,进行反选。
人们倾向于用发散思维的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的主要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思维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同一个难题,一个思维流畅的人,总能周密思考,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并能迅速推理和当机立断;凡是遇事惶感,优柔寡断,张口结舌,期期艾艾的人,都是缺乏思维流畅性的表现。我们常用“思潮如涌”来形容才思敏捷的科学家的思维风格和特色,又用“一气呵成”来描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工作状态和时效,还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维敏捷程度。这三个成语都很好的说明和解释了思维的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反映出来的数量比较多。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随机应变。与此相对立的思维功能的“固着性”,明知客观情况已经变化,仍要固执已见,“一条道走到黑”,明知某种办法行不通,还要反复地加以尝试,撞了南墙不回头。一个具有思维变通能力的人,在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审时度势,机智灵活,摆脱老框框,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能随机纠正错误,不重蹈覆辙,常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人意外的效果。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其思维路径、实践方式和思维成果能标新立异、离凡脱俗、独树一帜,能冲破已有的结构框架和专家权威传统观念的束缚,刻意求新,另辟蹊径。创造思维的独特性同我国古代兵法中所强调的“出奇制胜”的原则不谋而合。“牛”本来是用来耕地的,古代齐国的田单却大摆“火牛阵”,于是大破燕军于即墨城下;“船”本来是用以渡人载货的,诸葛亮却在船上扎满草人乘雾徉攻,终于一举借得十万支利箭,为大获全胜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思维的独创性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创造性的三个特征各有自己的强调点,流畅性侧重的是数量比较多,但是仅仅在某个区域以内;变通性侧重类型比较多;独创性强调的是想别人所不想,比较的新奇。
❺ 心理学上创造性思维受哪些因素影响
(1)传统观念和固定观念。
传统观念是思维创新的重要障碍,它顽强地维护着它赖以存在的实践和社会基础,反对思维对现存事物进行超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就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用老眼光、老套路、老办法去面对新问题。它使人的思维受原有的思维空间的限制,跳不出原有的框框,因而就无法实现对原有认识和现存世界的超越。因此传统观念是阻碍思维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思维创新的大敌。
除了传统观念之外,还有一种固定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实践领域和学科领域内形成的观念。在该实践领域、该学种范围内某种观念是适用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可能变得不适用了。但是由于观念在思维中的惯性作用,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现有的观念去认识、评价面对的问题,而不管这个问题是否超出了现有实践和经验的范围。于是就产生了所谓固定观念。固定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区别在于,传统观念是侧重于从时间角度,从历史性方面加以界定的,而固定观念则是侧重于从空间角度,从共时性方面加以说明的。与传统观念一样,固定观念也是思维创新的大敌。因为在经验范围以内解决那些常规性问题,是不需要思维有什么创新的。一旦思维超出了原有的实践和学科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那么只适用于原领域的固定观念只能起排斥新思想、扼杀新观念的作用。
(2)思维和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人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当人们思考问题时,或多或少就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一种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使人们在新问题面前仍然习惯地依据原有的思路进行思考。
思维定势与上面说的传统观念或固定观念不同。虽然观念也会形成定势,但这里所说的定势则更多地是来自以往思维过程形成的习惯。观念是对认识的内容的积淀,而定势则是对认识的形式、方法的积淀。思维定势本质上就是思维习惯。
思维定势和思维对于解决经验范围以内的常规性问题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驾轻就熟,简捷、快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但是它们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只能成为一种障碍。它使人们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反应倾向,跳不出框框、打不开思路,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思考。
在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那种唯上唯书的习惯。这种习惯使得人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去想:书上是怎么说的?上级是怎么说的?企图在书上、在上级指示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由于“书”与“上”,都是一种权威,政治上的或者学术上的权威,因此,唯上唯书的习惯也是一种盲目信从权威的习惯,是一种权威定势。
❻ 运用心理学知识,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要从日常生活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做一道数学题时可以一题多解,自己出题,再比如,吃饭时尝试用左手吃饭…………
❼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❽ 美国心理学教授阿玛比尔提出了创造力三结构理论包括哪些
一、创造力的定义
自古以来,
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
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
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
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
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
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
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
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
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
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
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
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
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
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
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
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
或改
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
以及完善、
灵活的认知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1
)准备(收集信息);
(
2
)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
(
3
)
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4
)验证(检验解决的正
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
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
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
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
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
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
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
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
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
共同点:
(
1
)
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
(
2
)
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
3
)延迟判断;(
4
)训练思维的灵
活性;(
5
)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三、创造力的结构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创造力研究之后,
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创造力
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
“单维创造论”,渐渐地构建起了创造力系统观,使得创造力研究向
“多维取向”和“聚合模型”发展。
这样的模型主要有吉尔福特创造力
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
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创造力系统模型。
❾ 心理学中创造能力名词解释
创造能力是人的能力中的一种,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与模仿能力(也称再造能力)相对。
❿ 如何培养创造力 心理学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那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呢?
一、富有创造力的灵感只赋予那些勤于钻研的人
灵感的出现是在解决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出现“顿悟”,使问题忽然迎刃而解。有人把灵感看成“天赐”,其实,“天才出于勤奋”。灵感是创造力的一个要素,而灵感的出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人们运用这些知识时,其中潜伏着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现出来,可以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譬如,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有的人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头搬走。在另一种场合,如汽车陷入泥土里,同样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发明了新式起重机。
二、创造力来自不懈地追求创新的欲望
没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创造活动便不能进行。美国的电话发明家贝尔,少年时代智力表现平平,而且贪玩,但后来受到祖父的影响,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少年时代便设计了一种比较轻快的水磨。这说明,创新的欲望与对创造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顽强的意志是发挥创造力最宝贵的品格
在任何领域里,要想获得成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歌德说过:“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为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还表现在辨明方向、看清利弊之后的当机立断,能排除各种干扰,在挫折面前不回头,成绩面前不忘乎所以。”
四、虚心好学使创造力更丰盈
虚心好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超越自我的浅薄。你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准确地学习内容,能从所学的内容中推演出新观念,并在与别人交谈或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五、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
创造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来框架的突破与发展,否则便不成其为创造。对大多数人来说,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很容易产生一种思想惰性,对他人超乎常规的想法和作法又往往多加指责。要想做出成绩,重要的是要有打破定势、标新立异的思想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