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唯物论

创造唯物论

发布时间:2021-09-24 02:04:51

⑴ 高中政治,唯物论包括哪些内容

总结出6个字:物质、意识、规律

  1. 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4.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⑵ 唯物论的三个原理及其方法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承认世界本源是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2)创造唯物论扩展阅读:

唯物论的现实意义: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

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⑶ 唯物论包括哪些

唯物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⑷ 唯物论包括哪些内容

唯物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唯物论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4)创造唯物论扩展阅读: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二元论和三元论。三元的唯心主义除了承认物质本原外,还把运动区分为了高级运动(思辨)和低级运动(其它运动)两个本原,认为高级运动可以衡量低级运动,而低级运动不可以衡量高级运动。二元论的唯心主义不承认物质本原,其它方面与三元的唯心主义相同。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有的学科为,物理学和伦理学(包括美学,道德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唯物主义特有的学科为逻辑学(包括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等)。唯物主义的名人有罗素、墨子、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唯心主义的名人有黑格尔等。

⑸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包括哪些知识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1、对于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有四个问题:
(一) 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 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2、对于第二个问题: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 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 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 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3、对于第三个问题又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a、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b、是人脑的机能
c、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a、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b、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与条件

⑹ 什么是唯物论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思想就在于承认物质与意识相区分,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先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简单地说,只要承认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上帝让一个神去统计这个世界上好人和坏人各为多少。这个神先去统计这个世界上的坏人有多少,结果却深感工作量之大。于是他改变方法,转而专去统计好人有多少。结果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
既然这个世界上的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各不相同,但真理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简单地定义一切反唯物主义的都是唯心主义,这样就简单地明白地定义了唯心主义。
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上意识与物质没有区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意识而没有物质。既如此,物质对意识的终极决定作用当然就不存在。主观有神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不灭的。这样就直接或者变相地承认了人死后人的意识化为灵魂。既然意识是不灭的,那么物质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彻底的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而神是自造的。彻底的客观有神论所谓的神必是人格化的。所以这种神可以归入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意识的范畴。由于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就是神了,那么对人的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的就是神了,而不是物质世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东西是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更有一种二元论哲学,这种哲学否认物质决定意识,也否认意识决定物质。但它既否认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那么它同样的是属于我们所说的唯心主义的范畴。还有一种泛神论。这种泛神论所谓的神未必是人格化的,但这种神是所谓的超自然力量。如果这种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话,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无疑的也是这种超自然力量。所以同样的是,泛神论也否认了物质世界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
从上面我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以这个定义是站得住脚的!

⑺ 唯物论原理和方法论

1,唯物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2,辩证唯物论有两个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方法论:(1)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并为人类造福。

⑻ 什么叫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一种有限论 ,与无限论(不可知论) 和全体论(一神论) 对立。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认有全知者(理性或神)存在。唯物主义认识到上述论断包含矛盾,但是不试图解决这个矛盾,而是把它承认下来,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实 。一神论也承认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实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理性和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实的 。

根据本原数目的不同,唯物主义分为两种,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一个本原,也称之为机械的唯物主义。二元论的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和运动两个本原,也称之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区分自然的运动和人的运动,对人的运动也不作生产,实践和思辨的区分,认为它们在本质上一样的,可以用时间作为尺度统一衡量 。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二元论和三元论。三元的唯心主义除了承认物质本原外,还把运动区分为了高级运动(思辨)和低级运动(其它运动)两个本原,认为高级运动可以衡量低级运动,而低级运动不可以衡量高级运动 。二元论的的唯心主义不承认物质本原,其它方面与三元的唯心主义相同

⑼ 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
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
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
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
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古希腊哲
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
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
质构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
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在总体上是正确的。而
且,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
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时,还以它
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火”来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
景象。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
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
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
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
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
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
朴素的性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
阶层的世界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
产生,朴素唯物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所代替。

庸俗唯物主义 抹杀物质和意识的区别,把唯物主义
庸俗化的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19世纪50年代流
行于德国和西欧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士哲学家福格
特、德国哲学家毕希纳和荷兰哲学家摩莱肖特等。他们承
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抨击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并努力将
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如物质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定
律、达尔文主义及生理学的成就通俗化,从中作出无神论
的结论。但他们庸俗地解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把意识直
接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否认意识的特殊性。在他们看
来,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分泌物”、“液汁”或“蒸发物”。
福格特说,思想是脑的分泌物,正如同胆汁是肝脏的分泌
物或尿是肾脏的分泌物一样。摩莱肖特则认为,思想就是
脑髓质的位移。这就完全歪曲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抹煞
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从而也就取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对立。在社会政治方面,庸俗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甚
至企图用遗传性解释阶级之间的区别。他们还宣扬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庸俗唯物主义
不懂得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
性,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而是把意识和物质混同
起来,从而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在政治上,庸俗唯物主义
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恩格斯称他们为庸俗唯物主义小
贩们。

机械唯物主义 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以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
点去解释自然界、社会历史以及认识问题等的一种特定形态的唯物主义
哲学。它产生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法国资
产阶级革命时期,机械唯物主义具有很大影响,成了反抗封建专制主义和
宗教禁锢、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用孤立、静
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现象;用纯粹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解释人和人类
社会;不懂得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这些特点形成了这种唯物主义
特有的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指在社会历史观点上
陷入了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出现跟当时以下情况分不开:(一)当
时自然科学中只有机械力学发展到较为完善的地步,其它科学还处于幼
稚状态中,因而形成了用机械力学观点去说明一切现象的情况;(二)当时
自然科学正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是著重分门别类和分析实验的阶段,这
就易于使人养成用孤立、静止、不变观点看待事物和现象的思维习惯;
(三)机械唯物主义作为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不能不受到资产
阶级本身的局限性的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
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
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
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
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
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
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
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
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
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
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
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
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
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
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
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http://myy.cass.cn/morenews/more_new_2.asp
以上回答均来自中国社科院

⑽ 什么是唯物论

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有机化合物|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部分国家的宣传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
世界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以及哲学研究人员都认同辩证唯物论这一哲学流派。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编辑本段]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②机械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更多:http://www..com/s?wd=%CE%A8%CE%EF%C2%DB

阅读全文

与创造唯物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