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年四季,是谁发明的
我们先来分析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的运动,一种叫自转——地球自身的旋转,另一种叫公转——绕着太阳的旋转。 自转是绕着穿过南北两极的地轴进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离两极越远的地方转速越快。与两极等距的那一圈叫赤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也就是24小时。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每秒30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一年,天文学上称之为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一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为147,100,000公里,这一点叫做近日点。七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为152,100,000公里,这一点叫做远日点。事实上,当地球在近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在远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这就说明,四季的变化与近日点和远日点无关。 那么四季的变化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与公转有关,但是决定性的条件是地球必须斜着绕太阳转;如果地球是垂直的绕太阳旋转的话,太阳光线将永远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也永远不变,地球上将不会有四季的变化。 我们知道,地球上某一平面气温高低与太阳光是直射还是斜射该平面有关。那么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当他直射在某一平面时,他投射在该平面的光斑将是一个正圆,而斜射时,光斑将是一个椭圆,而且越斜椭圆越大,也就是说,斜射时同样多的光线照在了更大的面积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光束斜射时光斑区的光线稀一些,直射时光斑区的光线浓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气温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气温要低一些。我们知道气温是决定季节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太阳光直射的地方,将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厉害的地方将是冬季,这两者之间的则是春季或秋季。 那么四季的交替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与地球的倾斜有关了,正是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旋转的,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顺序交替的现象。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地球公转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时正是秋季。当地球转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便进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时,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转为春季。当地球转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进入冬季,而南半球则进入夏季。接下来就进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轮的四季交替又要开始了。
⑵ 春夏秋冬是谁发明的
春夏秋冬是一年四季都季节,最早是古代人发明的,从古代就有记载春夏秋冬季节,根据气候来取名字的,是谁发明的没有人知道,只知道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⑶ 一年四季的 春夏秋冬 是谁分出来的
四季的划分
春、夏、秋、冬称为四季。四季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划分:
一、天文学上:以春分(3月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1日前后)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二、中国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6月5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与立冬(11月8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
三、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7月份为最热月,故以阳历3月、4月、5月份为春季,6月、7月、8月份为夏季,9月、10月、11月份为秋季,12月、1月、2月份为冬季。这种四季的分法,较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我市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此分法适用性差。
四、候温法: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他以候(每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稳定降低到10℃以下作为冬季开始,稳定上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从10℃以下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从22℃以上稳定下降到22℃以下时,作为秋季开始。即:候平均气温≤10℃ 冬季;10~22℃ 春季;≥22℃ 夏季;22~10℃ 秋季,这种分季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和农业,故运用得较多。 如按上述方法,我市无明显的“冬季”。
四季划分指标:
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
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季
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
候平均气温达到10℃,与桃花初开、杨柳抽青的日期大致相符;
候平均气温达到22℃,蝉鸣悦耳,是入夏的标志;
候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作为夏去秋来的日期,是与燕子南归、秋天景象相吻合。
四季分明,冬夏长而春秋短,冬夏各约四个月,春秋各约两个月,四季开始日期各地有差异。
⑷ 四季是谁发明的
我!!(没有谁,如果说真有的话,应该是大自然吧!)
⑸ “春夏秋冬”是谁建立出来的
中国就是从24节气传过来的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至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⑹ 春夏秋冬是何时开始形成的,谁定的具体时间
传说定的黑帝斯与波瑟芬-春夏秋冬的由来
大地女神狄蜜特的女儿春神波瑟芬有一天在开满鲜花的原野上,和她的朋友们一起玩著。
忽然她看到了一种奇妙的水仙花,这是一种艳紫和银色的花朵,远比她所见过的任何鲜花漂亮(注:这种水仙花其实是宙斯特意创造来帮助弟弟黑帝斯的)。
她偷偷走近,想伸手去摘,可是她还没摸到花儿,地底突然裂开一个深洞,从底下跳出一个人来,那人坐在一部由两匹黑马牵引的黄金战车里。
他就是冥王黑帝斯。他抓住波瑟芬的手腕,强拉她坐在身边,然后就硬带著哭哭啼啼的她下了地府。她的母亲狄蜜特找不到爱女,哭得死去活来。
她的耳朵尽管好像时时刻刻听到女儿的哭声,可是总看不到女儿的身影。
她像发了疯似的,到处去寻找可爱的波瑟芬。那年是全人类最悲惨难熬的一年。
地面长不出东西,种子不发芽,人类眼看就要饿死了。最后宙斯只好出面调停。他先后派了很多神去劝她息怒,可惜谁的话她都不听。
在没见到女儿之前,她决不让大地结出果实。宙斯知道他弟弟必须让步,於是他派遣荷米斯到阴间,要冥王交出波瑟芬。黑帝斯不得已,只好交出波瑟芬。她临行前,他交给她一小颗石榴子,要她吃下去。
知道能回人间的波瑟芬十分高兴,哪里想的到一但吃了地府里的东西,就非得再回来不可。
她吃了石榴子之后,就高兴的离开了,回到母亲身边。本来到处是一片枯黄的世界,现在又可以看到青枝绿叶了,这个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不过波瑟芬因为在地府里吃下了那颗石榴子,所以,在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地府里度过。当她在地府里的时候,人间就是冬天,地上的草木都会枯萎。当她从地府回来的时候,春天就开始,地上的万物都欣欣向荣,富有生气。就因为这样,这世界上,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
春夏秋冬的来历?
其名称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有关。下面是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
春夏秋冬的来历共工是个喜怒无常非常霸道的水神,他总想独霸世界,主宰天地。火神祝融性情暴烈,残酷无情,也是个想独霸天地的野心家。
有一次,共工遇见祝融,水火不容,便动起武来。共工为了战胜祝融,邀他的两个臣子相柳、浮游和他的儿子一同参战。他们坐着一只大木筏,兴风鼓浪,耀武扬威地向岸上祝融进攻。祝融看共工人多,暗使巧计,假装败退,把共工一伙引上岸来,立刻口吐烈火,把相柳、浮游都烧死了。共工的儿子被祝融刀劈两半。共工又羞又恼,发起狂来,把头往西北方不周山撞去,不周山被撞断了。
天是由四根撑天柱支着哩,两北角顶天柱一断,天塌了个大窟窿。世界变成了地狱。
天神女娲为了挽救子孙,站在大地中央,四周一看,想了个补天的好办法。她在山上拣了好多五色石,炼成石浆,把天的窟窿又补着了,又杀死了许多吃人的猛兽,人类得到了解救。
残破的天虽被补好了,但与从前不尽一样。从此天往西北方倾斜,日月星辰都往那个方向流去。由于日月星辰的运行,大地上才有了春夏秋冬各四季和昼夜的区分。
用春、夏、秋、冬(这四个字)来区分季节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我们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分的倾角。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当地球绕太阳再公转半圈时,太阳的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由夏季进入秋季,进而转入冬季;而南半球却正好相反,由冬季进入春季,进而过渡到夏季。不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圆,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热,而冬天则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⑺ 是谁发明四季
关于四季的起源,古希腊神话是这么说的。 主管农业的神叫农神,她有个美丽无比的女儿叫佩尔塞福涅,一天,佩尔塞福涅正在大地上采摘鲜花,大地突然裂开,冥王伸出大手把她抡到了冥界。失去女儿的农神非常痛苦,无心过问农业,致使田原荒芜。主神宙斯知道了这件事,就严令冥王放回佩尔塞福涅,可惜佩尔塞福涅吃过阴间的一颗石榴,她已经不可能完全离开冥界,每年只能有四分这三的时间与母亲相聚,这四分之三的时间便是人间的春夏秋三季:母女久别重逢十分高兴,大地因此万象更新,此乃春天;母女相聚一起欢乐无比,百草百花皆因此繁茂无比,此乃夏天;等到母女即将再度分开,百花也就因此而凋零,落叶也就因此而飘落,此乃秋天;等到母女再度分开不能相见,大地也就重新雪花飘飘,冰封四野,这就是冬天。由于只有佩尔塞福涅走出冥界母女重逢时才能春暖花开,她也就成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春神。我曾见过一幅描绘春神的油画,画上的佩尔塞福涅头戴花环,满脸阳光般灿烂的笑,显然,这就是春天的形象。关于春天,朱自清先生比得更妙,他曾在散文《春》中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著我们上前去。」 那么,我国有没有什么关于四季的故事呢?有,比如安徽毫州城南二里有个小小的蚂蚱庙,庙里供著一尊人身蝗面、峨冠博带的泥塑神像,它的来历就与四季有关。据当地老人们说,那还是古代,孔子带著学生周游列国至亳州城南。子路遇一老人长吁短叹,连声说:「一年三季太难熬。」子路深以为奇,便反问了一句:「明明是四季,怎么会是三季呢?」那老人说:「就是三季,不信咱们打赌。」两人找到孔子请孔子评判,老人说:「要是我输了,我情愿不要脑袋!」子路也说:「要是我输了,就把我的峨冠博带送给你!」不料孔子说:「子路听著,你输了!」子路无奈,只好将峨冠博带送给了老人。等老人走远之后,孔子也就明示子路说:「别小看那老人,那是蚂蚱神!要是让他知道一年四季,它冬天也会为害庄稼的!咱们只给它春夏秋三季,冬天它就不为害庄稼了!」后来的事实也果然表明,冬天从无蝗灾,人们为了乞求不出现蝗灾,还专门为它修了一个庙——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小庙。 当然,以上两个中外神话都是趣味性居多。 我们可以假设,全世界的人类都有著共同的祖先,远古时代开始就流传著相同的故事。后来逐渐迁徙分支成不同的民族,而春夏秋东的四季说法因为与生活息息相关,就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是一样。同理,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有春夏秋东的说法,只是对他们生活上的意义不同,因为在北极夏天跟冬天都是一样寒冷冰封。 在我们中国古代,夏﹐商﹐周﹐春秋(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就有四季之说。 夏代出现了天干纪日法,商代发展成干支记日法。而四季的出现是在更早的年代,最早发展的天地,阴阳,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按照二十四节气,一季共六个节气,就是以四季做基础跟四季对应的算法。 而早在远古,就有「轩辕黄帝四季诗」流传,所以可见四季之说是早在5000到6000年前,有历史以前就有的一种说法。
⑻ 一年四季跟据什么时间推算出来的,谁发明的
四季是中国的好不,源自二十四气节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内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容大寒。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历代天子,都十分重视修订历法一事。在战国时期之前,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朝代,所使用的历法,皆为「四分历」,其中黄帝、周、鲁三种历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阴历十一月)为一岁之首。殷朝历法以丑建月,即以季冬月(阴历十二月)为一岁之首。夏朝历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阴历正月)为一岁之首。颛顼时历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阴历十月)为一岁之首。到了汉武帝时,已出现了历法与天象不符的偏差。《汉书》「律历志」形容此时为:「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武帝下令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秦「颛顼历」,另订「太初历」,仍以夏历的孟春之月为岁首,并将廿四节气列入历法。这套历法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民国以后,才改用阳历。
虽然希腊也有类似的东西,但是,那是两段文明发展道路上的共同点,只是先后顺序不一样罢了,无所谓什么抄袭一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