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子午线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实测工作是在中国唐朝进行的。唐代高僧一行是密宗五祖之一,原名张遂,名将之后,为避武则天而遁入空门。一行在公元724年开始子午线测量,标准为北天极的地平高度,发现每相差一度,两北相差351里80步。合成现在的单位,即子午线每度弧长129千米,数字虽有误差,却是人类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尝试。
⑵ 中国第一个测出子午线长度的人是谁
唐代僧人一行。
一行(683年~727年),佛僧法号名。本名张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县,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古都长安华严寺。籍贯为邢州巨鹿(一说魏州昌乐)。
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一行利用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在全国13个测量点进行测量子午线上每一弧度的长度。
整个测量工作得出的结论是:北极高度相差1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这就是子午线1度的长度,折合为现今的度量单位为131.3千米。
对比现代科技计算出的子午线1度为111.2千米,虽然有20千米的误差,但这是世界上首次对子午线的测量记录,有非常宝贵的科研价值。此次测量也证明了“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子午线谁发明扩展阅读:
一行发起这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主要目的有二:
其一,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理论:“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刘宋时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据当时在交州(今越南河内一带)的测量数据,开始对此提出了怀疑,但长期未能得到证实,一行的测量则为了实现了这一计划。
其二,当时发现,观测地点不同,日食发生的时刻和所见食象都不同,各节气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也不相同。这种现象是过去的历法所没有考虑到的。这就需要到各地进行实地测量。
这次测量过程中,由一行不仅负责组织领导了这次测量工作,而且亲自承担了测量数据的分析计算工作。
当时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 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 度的林邑(今越南的中部)等十三处,超出了现在中国南北的陆地疆界。这样的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由南宫说亲自率领的测量队,按刘焯的计划在黄河两岸平原地区测量的四个点,由北向南有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汴州浚仪太岳台(今开封西北)、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豫州上蔡武津馆(今河南上蔡)。其中白马在黄河北,其他三点都在黄河以南。
它们均介于东经114.2度—114.5 度之间,差不多在同一经度上(即刘焯所说的“南北使正”)。总计白马至上蔡526 里270 步,北极高度相差1.5 度,从而得出大约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这实际上给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子午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一行
⑶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是谁
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僧一行还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
⑷ 本初子午线是袁绍发明的吧
不是,唯一个关系就是 袁绍字本初
如下是本初子午线的发展历程:
第一届国际地理学会议
1871年第一届国际地理学会议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会议作出决议:“各国的海图要统一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零度经线,并在15年内付诸实施。”
第七届国际大地测量会议
1883年10月在罗马召开第7届国际大地测量会议,会议决议:“本初子午线必须是通过一级天文台的子午线,考虑到有90%的从事海外贸易的航海者已经以格林尼治子午线为基准来计算船的位置(经度)这一实际情况,各国政府应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关于时间问题,会议认为:在国际交往中应采用统一的世界时,这将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国际子午线会议
1881年10月1日,国际子午线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最后大会通过了七个决议案,其中三个:
决议案之二:出席会议的各国政府应采用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环中心的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
决议案之四:提倡采用世界时,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地方时或标准时。
决议案之五:世界日以本初子午线的零时为起点,民用日也从子夜零时开始。
至此,本初子午线、世界时等最终得以确立,并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⑸ 世界上第一条子午线轮胎是哪年发明的是谁发明的
1948年,法国米其林轮胎公司试制生产了全世界第一条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子午线轮胎的发明是轮胎工业中的一场革命,已成为汽车轮胎发展的新方向。
⑹ 本初子午线是谁提出来的
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又称“首子午线”或“零子午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算经线。本初子午线的制定和使用是经过变化而来的。
19世纪以前,许多国家采用通过大西洋加那利群岛耶罗岛的子午线。那条子午线相当于今天的西经17°39′46〃经线。19世纪上半叶,很多国家又以通过本国主要天文台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这样一来,在世界上就同时存在几条本初子午线,给后来的航海及大地测量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埃里中星仪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全球经度的起算经线。经度值自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东、西计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时。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全球经度测量均以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E点作为经度原点。1957年后,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台址,国际上改用若干个长期稳定性好的天文台来保持经度原点,由这些天文台原来的经度采用值反求各自的经度原点。再由这些经度原点的平均值和E点的差值来决定和保持作为全球经度原点的有点。
1968年,以国际协议原点(cio)作为地极原点,把通过国际协议原点和平均天文台经度原点的子午线称为“本初子午线”。各种新技术确定的地球坐标系的经度零点都尽量与本初子午线一致,但往往有不到1〃的零点差别。
⑺ 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测量子午线的人是谁
唐代僧一行(683-727年)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高僧。本名张遂。武则天侄武三思想借重他的声誉,要与他结交,他拒绝了,隐入嵩山,削发为僧,一行是他的法名。唐玄宗时礼迎他至长安,向他求教治国之道。721年,玄宗下诏让他修订历法。724-725年,他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为重要。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 《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⑻ 僧一行是什么时候发明子午线的
一行组织了一批天文工作者利用这两台仪器进行天文观测,取得了一系列关于日、月、星辰运动的第一手资料。他还组织人力在全国各地测量日影,实际上这就是对地球子午线的测定,这是一行在天文学上最重要的贡献。 从开元十二年(724)起,一行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天文大地测量工作。他在全国选择了12个观测点,并派人实地观测,自己则在长安总体统筹指挥。其中负责在河南进行观测的南宫说等人所测得的数据最科学和有意义。他们选择了经度相同、地势高低相似的四个地方进行设点观测,分别测量了当地的北极星高度,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时日影的长度,以及四地间的距离。最后经一行统一计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即现在的129.2公里)的结论。这虽然与现在1度长111.2公里的测量值相比有较大误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子午线实测,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就曾评价一行组织的子午线长度测量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一行在天文历法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所重视的实际观测的科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在他之后,实际观测就成为了历代天文学家从事学术研究时采用的基本方法,引导着学者们译解了一层层的天文奥秘。
⑼ 谁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世界上最早计算子午线长度的人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公元前276年出生),他制造了skaphe天文仪器,知道在夏至日正午时分从北回归线上看,太阳正好在天顶的位置;阿斯旺其实是在回归线稍北。他推断出亚历山大港到阿斯旺的距离一定是整个地球圆周的7/360 。从商队那里可以知道两个城市间的实际距离大概是5000stadia. 他最终确立了700 stadia为一度。他算出来的数值为252000斯塔蒂亚(stadia)。斯塔蒂亚乃是古希腊的长度单位,其长度各地不一。如按雅典的长度算,1斯塔蒂亚等于185米,则地球周长为46620公里,多了16.3%,若按埃及的长度算,1斯塔蒂亚等于157.5米,则地球周长为39690公里,其误差小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