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相声的开山鼻祖是谁
谁是相声的“开山鼻祖”,在相声业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张三禄说”;一种是“朱少文说”。
张三禄是八角鼓艺人。八角鼓为满族曲种,该曲种伴奏乐器为一“八角”形状的单面蒙皮鼓。所以制成“八角”形状,意指满族之“八旗”,另取“八卦”之意。而依此再生化出八种艺术: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因为形式很多,艺人便组班演出,每个人分担角色不同,有生、旦、净、末、丑。“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和“拆唱八角鼓”均不以正旦、小旦为主,而以丑角为主要角色。丑角的滑稽逗乐,可以说对相声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张三禄即为丑角,而且很有名声,也是因为他在演出中经常即景生情,当场抓哏,所以很受观众欢迎。然而,因他性情怪僻,同行不愿与他搭班合作。他便一人“撂地”,演艺“说、学、逗、唱”四种艺术技能。既然离开八角鼓班子,鉴于以前有“像生”和“象生”之词,他便称自己的表演为“相声”,取“相”貌之“相”,“声”音之“声”,即靠“相”与“声”来表演。他常说的单口相声有《贼鬼夺刀》、《九头案》等。其中《贼鬼夺刀》传留了下来,今日仍是传统相声名篇。“相声”一词始于张三禄。是他把“相声”确立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尊他为相声的“开山鼻祖”并不为过。
朱少文,生于1892年,卒于1903年。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子花脸,曾搭“嵩祝成班”演出。他钦佩张三禄的技艺,当时张三禄已经年近古稀,而他只有二十多岁,他说的笑话,有的就是向张三禄学的,故尊称张三禄为“老师”。但没有任何拜师的记载。他在“撂地”时带有一副竹板,上书对联:“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观众看到这对联,便管他叫“穷不怕”,于是,“穷不怕”也就成了他的艺名。在这副竹板上还镌刻了一首五言诗:“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见君王。”这就是他的自白。这两句诗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穷不怕”贫困艰苦的生活,实际上也是整个旧社会穷苦艺人的一个写照。而后一句,则抒发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坦荡的胸怀。
据传,1894年,慈禧太后为庆祝她的六十寿辰,标榜“与民同乐”,命李莲英把在“天桥”的摊贩和艺人传到颐和园北宫门外,摆列经营。慈禧太后看后,对八门“玩意儿”的艺人表演特别欣赏,信口封为“天桥八大怪”。所谓的“怪”应该有两种解释:一是称赞演员技艺好,就是相声艺人所说的“不占一帅,就占一怪”;另是称赞艺人的技艺新奇,开风气之先,取“少见多怪”之意。朱少文居“八大怪”之首,这也证明他的“玩意儿”精湛。朱少文对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因为,从他和他的同辈阿彦涛开始收徒授艺,并在师承关系上逐步形成“业规”。如拜师,允许三种情况:即拜师学艺;带艺投师;代拉师弟。而且,拜师要有引师、保师、代师,要“摆知”(也称“摆支”),即摆宴席,请长辈、“掌门”、同辈,以此周知,求得业内人关照;续家谱,明支派,不忘祖先;订立“师徒合同”,明确责任、义务;出师后要孝敬师父半年或一年,收入全归师父,然后举行“谢师会”。在收徒授艺方面,虽说朱少文、阿彦涛、沈春和都收了徒弟并传授技艺,但朱少文最早。他还和徒弟徐有禄等在“撂地”时,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一精一傻、一庄一谐,也就形成了一“捧”一“逗”。这在张三禄表演中是没有的,因此他应该是对口相声的创始人。正因为上述缘由,所以在相声艺人中大都承认朱少文是“开山鼻祖”,并尊朱少文为第一代相声艺人。
『贰』 相声鼻祖是谁呢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是初中语文课文里面《口技》里面的一段话。初学《口技》之时,也是被这个口技演绎者的技艺惊艳到,心想世间竟有如此高深莫测的技艺,甚是崇拜。
在更早的唐朝时期宫廷艺术师便从动物模仿人声当中获得启发,反过创造出了各类模仿之声。唐朝时期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演出节目叫做《鸟歌万岁乐》,这个《鸟歌万岁乐》是武则天时期所创,相传:"武太后时,宫中养鸟能人言,又常称万岁,为乐以象之。舞三人。绯大袖,并画瞿鸟鹆,冠作鸟像"。后来便有了这个《鸟歌万岁乐》的节目,再后来有些艺师便模仿起动物的声音,反向创作。由此可见,早在唐宋时期的像生便已经有了声音的技艺;到了明清以后,口技大行其道,,都只是口技的代名词。
『叁』 中国相声的创始人是谁啊
1·相声界供奉老祖宗汉朝·东方朔
2·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说相声的张三禄。朱不算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称张为老师。张三禄是当初北京“管儿张”家的先辈。张三禄既变戏法,又使口技,穿插着也使“贯口”、说笑话。 张三禄比朱少文年龄大四十来岁,朱二、三十岁时,张六、七十岁。张三禄是北京东城和西城艺人的头目。他人熟地灵,打个地呀,照顾一下艺人呀,认识他的人很多。朱少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
3· 从朱少文这一代开始,行业上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有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了,从而也就有了相声宗谱。从这时算起,相声的历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相声这行业虽然从张三禄开始的,但相声界的习惯,还是把朱少文作为第一代。
『肆』 相声有将近100多年的历史了,是谁创立的
相声是我国一种民间的说唱曲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艺术,如今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形式,有着相当显著的特点。而现代最为人熟知的相声演员有郭德纲、冯巩和于谦等人,他们的每次表演都是高朋满座、一票难求。但是相声是由谁创立的这个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相声艺人是道光年间的是张三禄,而相声界的祖师爷则是朱绍文。
相声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学,不过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口头文学,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在我国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保护和弘扬。也正是因为如此,相声现在才能够发展得如此蓬勃,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一种通俗文化。
『伍』 是谁第一个发明了相声
相声早在宋代就有,原来的名字叫"象生"或"像声",是仿学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红楼回梦》第三十答五回里曾提到,薛宝钗见她哥哥薛蟠给她作揖赔情,就笑着说:"你不用做这些象生了!"说明这种民间曲艺是源远流长的。但是,从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发展成面对观众表演的"明相声",却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见于记载,首先在北京地场上说单口相声的是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的张三禄,接着是京剧丑角演员朱绍文(1829-1904),为生活所迫,改行说了相声。朱为了肚子不顾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他在手里敲打的两块竹板上刻着两句诗"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发泄他的满腔愤怒。观众们随之都亲呢地管他叫穷不怕先生。就这样,"穷不怕"成了他的艺名。
『陆』 相声和小品分别起源于何时何处,是谁创造的
相声的起源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比及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步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长桌,一人立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明相声”。
据我所知,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八十多岁时,我才十来岁,犹及得见。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我本人赶上过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小品的起源
小品,最初原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的戏剧小段,后来被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多以喜剧为主。20多年来,小品逐渐成为了各种晚会的常客和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经过20多年,中国小品已逐渐经历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赵本山、黄宏等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演员。
『柒』 简单的问题:谁发明的相声
虽然不是朱少文发明的相声
之前有张三录等老先生
但是是他最早把相版声的各种手法,权技巧总结出来的
而他和张先生之间虽有请教,但不是拜师.
所以现在说相声的都拜他为祖师爷
郭德纲当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段子:论相声50年现状.就是在纪念穷不怕朱少文专场的时候演出的.
『捌』 请问相声的鼻祖是谁
朱绍文
『玖』 相声的创始人是谁
推荐的答案是正确的。不过,就为什么说朱绍文是相声界的开上鼻祖,说的不太正确。在朱绍文之前还有很多的艺人,以相声的演出形式撂地表演。不过那时还都不叫相声。朱先生演出有两段脍炙人口的段子--《学四相》、《学四声》(也叫学四省)。后来,人们叫白了就成相声了。
『拾』 相声的鼻祖是谁越详细越好
相声的鼻祖是张三禄。
张三禄是当今社会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
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张三禄的人物经历:
张三禄是天桥艺人“管儿张”家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
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
据云游客《江湖丛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
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