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有什么蔬菜是自己发明的
白菜:为中国原产蔬菜,栽培历史悠久,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说明六、七千年前即有种植。魏晋时即已成为寻常人家中之普通大众蔬菜。
茨菇:又作慈菇,也叫燕尾草、剪刀草、水荸荠(音bíqi)、芽菇、乌芋等。原产中国。
葱:古代称芤(音kōu)、茖(音gé非茗míng),又名菜伯、和事草等。最早记载始见于《而雅》:“葱生山中者名茖。”原产于中国西部山区,著名的葱岭(即今日之帕米尔高原一带)即因遍生野葱而得名。
莼菜:为中国南方独产的水生野蔬,《诗经》中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茆(音máo)即莼菜。
大豆:原产于中国东北,山戎人培育,已有5000多年。
冬瓜:为中国本土原产,其栽培史至少有二千多年。因成熟时,皮上有一层薄薄白霜,与冬季的霜雪相似,故称为冬瓜;又因其身形巨大,如枕头般,所以古时亦称为枕瓜。冬瓜在中国是老幼咸宜的家常瓜菜,栽种地域极为广泛,名称也多,如白瓜、水芝、濮瓜、蔬瓜、东瓜、白冬瓜等。
芥蓝:俗称盖菜等,中国特产蔬菜。
黄豆芽:黄豆芽出现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据战国时记载,初时只作药用,后方开始食用。
黄花菜:原名萱草,又称金针菜、忘忧花、宜男草、针针花、一日百合、丹棘、黄花菜、七星菜、安神菜等。黄花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是国人喜吃的一种传统蔬菜。
荠菜:(音jìcài)别名野菜、地菜、野荠,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培养史最少亦有二千年以上。
茭白:为中国特产蔬菜之一,古时曾称雕胡、菰、葑、菰芛、菰瓜、菰笋、茭瓜、茭笋或水笋等,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以上之食用历史。
韭菜:为中国特有蔬菜,栽培极早,距今最少已有三千多年,《四书》中皆有记载。《周礼》中说“豚春用韭”,说明先秦时的人们已经会做韭菜炒肉丝了。
蕨菜:商代即有食用,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就是吃这玩意的。
栗子:栗子有多种品种,如板栗、锥栗、茅栗、油栗等,远在六千年前,国人已经采食栗子。
菱角:(音língjiǎo)原产欧洲,惟改良种则产中国及印度,在江南、华中、华南栽培颇盛。
芦蒿:(音lúhāo)亦原产自中国南方,《诗经》、《左传》等皆有提及。
萝卜:又名莱菔、雹葖、荠根、芦菔、萝白、紫菘、芦葩、秦菘。原产中国,栽种史约有三千年以上,为我国主要蔬菜之一。其品种诸多,颜色不一,但与胡萝卜并非同种。
马兰:别名马兰头、马莱、竹节草、马兰菊、紫菊、红梗菜、鱼鳅串、马兰青、鸡儿肠、马拦头、马兰丹、路边菊、鸡儿菜等等,原产亚洲南部及东部,在中国的历史在2000年以上。
梅子:梅树在中国的种植至少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殷墟考古时即发现有梅核。最早被用作调味,腌制酸食。
茼蒿:(音tónghāo)又叫蓬蒿、蒿子杆,由于其花似野菊,又名菊花菜,原产中国。
蕹菜:(音wèngcài)俗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蓊菜、通心菜、竹叶菜等。有旱蕹、水蕹两种,旱蕹植于陆地,水蕹植于水面。其来历,有说中国自古栽培,西晋时即有书记载;但也有说为舶来品的,古人将其装于瓮中由国外经海路带回,“因瓮置宜”而故曰“瓮菜”。
苋菜:(音xiàncài)南方夏季的常见蔬菜,原产于中国。
香菇:香菇属食用菌类,不是植物,但这里也列入吧。其原产中国浙江,开始栽培香菇的确凿年代,已无可稽考,相传是宋朝浙江龙泉县龙岩村的农民吴三公发明的,后经菇农们不断摸索、改进,至元朝,由农学家王祯总结成文字(公元1313年)。后传入日、韩。
小白菜:又名青菜、长梗菜、鸡毛菜、油白菜等,是中国南方各省的主要蔬菜之一,原产中国,也有几千年的栽培史。
银杏:也名白果,公孙树,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中 国特产。在距今6、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遍布全球的银杏类植物衰败。经第四纪冰川的气候剧变后,银杏类植物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灭绝。然在中国,由于独特地理位置,银杏得以独遗存于中国大陆,成为银杏类植物之唯一幸存后裔,也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属。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的西天目山、神农架以及大别山地区,尚残存少量呈野生和半野生状态的银杏,其余皆为人工栽育。
芋头:又称芋艿、芋奶、芋鬼、蹲鸱、香芋、毛芋、芋艿、土芋、土芝、山芋等,简称芋。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半岛等热带沼泽地方。初为野生,后经自然和人类栽培、驯化和系统选育,形成了现在的优良品种及变种。中国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诗经》即有载,齐人亦呼为“莒”。
竹笋:和竹子一样,原产中国,中国人食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 李鸿章宴请美国人,发现主菜少了,他后面发明什么名菜
李鸿章发明了一道名叫“杂碎”的菜,这道菜是用剩菜做成的,美国人觉得这道菜无比美味,所以他们纷纷询问李鸿章这道菜的名字,他们甚至还把这道菜的名字写进了字典里面。
有一次,李鸿章为了保持和沙俄的友好睦邻关系,他应邀去参加了尼古拉斯二世的加冕仪式,他在临行之际,他带上了几个皇宫中的御厨,一来,他可以在国外尝到自己的家乡菜,也不用担心出现饮食不习惯的问题,二来,他想把我国的美食带到全球各地,让外国人也可以品尝到我国的美食。
就在这时,李鸿章灵光一现,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下人把客人们的剩菜全都倒在一只锅里面煮,然后再端出来给美国人吃,美国人看到这一大碗菜时,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拿筷子去夹,万万没想到这碗菜结合了前面所有的菜品的味道,美国人都对这道菜赞不绝口,甚至还有人去问李鸿章这道菜叫什么,李鸿章想了想说:“叫杂碎”,美国人甚至还把这个词写进了字典,表达自己对这道菜的喜爱之情。
3. 宴请外国人吃席的李鸿章,发明的哪道菜成为名吃
说起李鸿章,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在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他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上学。先后拜了李仿仙和徐子苓为师傅。从小饱读诗书。为他的文学功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一直到了道光20年,李鸿章考上了秀才。当时任刑部侍郎的父亲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等到三年之后,李鸿章之身北上,更是在父亲的谆谆引导之下,他几乎结识了所有安徽籍的官臣。也为他日后的仕途铺下了一条光明道路。
不过现如今的李鸿章大杂烩,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改变,食材也比当初变得十分丰富。做法也比当年复杂,比如鱼翅、海参、鲍鱼、虾仁等几十种食材。混在一起的时候,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醇香不腻,更是成为了一道深受美国人喜欢的名菜。走进了千家万户当中。小伙伴们,对于这件事,你们怎么看?欢迎评论下方,我们一起研究探讨。
4. 三菜一汤菜式是哪位皇帝发明的
据说,这“四菜一汤”的发明人还是大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呢。
话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当上皇帝后,心系天下,每遇天灾,看见百姓生活困苦艰难,又见达官贵人们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时。出身贫寒且讨过饭的朱元璋,对此心里十分恼怒,决心予以整治。
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朱元璋趁众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茶淡饭招待群臣。当大家入席后,只见从第一到第四道菜,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炒芹菜、炒青菜,最后上的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面对大家诧异的表情郑重其事地说,列位爱卿,这萝卜是百味药也,可治百病;这韭菜生命力旺盛,象征国家长治久安;这芹菜、青菜寓意为官要清廉、勤于政务、体恤民情;这葱花豆腐汤是奉劝列位,切勿徇私枉法,要一清二白。
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廷传到了民间。在朱元璋杀人诛心的暴政面前,群臣坚守了相当一阵子,但还是管不着自己的馋嘴,原因在于自己左右的变通之策和下属感天动地的孝敬之心,规格标准始终不变,只不过菜汤的内容由青菜变为山珍海味了。见此情况,朱元璋也无可奈何。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望采纳,谢谢)
5. 古代第一贪官和珅,发明了什么美食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励精图治的皇帝,有昏庸好色的昏君,有为民请命的清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甚至还出现过女皇帝,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物,相信大家也是知道的,在说起他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贪官污吏,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贪官和珅,堪称古代第一巨贪。大家知道吗?和珅不仅是一个大贪官,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和珅还算得上是一个美食发明家。和珅曾经就发明过一种美食,很受人们的喜欢,哪怕到了现在,依然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家家户户都喜欢吃,大街小巷也都能见到。
6. 让慈禧都怕三分的大臣,发明的哪道菜现在依旧流行
自从咸丰去世后,慈禧逐渐掌控了朝廷大权,只要是敢敢对她的大臣,不是被革职查办,就是被贬官到外地。所以,当时的官员都十分清楚,光绪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若是想被提拔重用,就要百般讨好慈禧老佛爷。
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官员,他为官廉洁刚烈,曾果断处死慈禧身边的当红太监安德海,慈禧都怕他三分。另外,此人发明了一道非常有名的菜,几乎所有人都爱吃,至今依旧很流行。
后来,丁宝桢因功加封“太子少保”,故又被称为“丁宫保”,由于这道菜很好吃,逐渐流行开了,百姓也开始模仿,并把这道菜命名为“宫保鸡丁”。现如今,丁宝桢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但他发明的宫保鸡丁却流传下来,成为一道非常流行的美食。
7. 中国发明了哪些食物
第一种,拉面
说到拉面,很多人一定马上想到日本各种有名的拉面,但是这种食物却是正宗的“国货”,也就是中国人发明的。拉面是中国北方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一种传统面食,是山西省的名产,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1912年的时候才传到日本。那是的日本拉面馆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面馆的服务员都是要穿着中式服装的,据说是为了要凸显中国特色。至于日本拉面温和的口味,也是由于最早在日本的中国人大多都是从南方过去的,饮食比较清淡。
第二种,生鱼片
这同样是一种中国人的发明,在唐代吃生鱼片已经非常流行,是很多王公贵族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而那个时候也是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前来学习最频繁的时候,来自日本的遣唐使知道了这种吃鱼的方式,而且觉得味道非常不错,就把这种饮食方式连同其他文化一同带回了日本并发扬光大。反而现在在中国吃还保留着吃生鱼片这种饮食方式的地方越来越少,目前比较有名的就是顺德和潮汕地区了。只不过这两个地方吃法和日本不太一样,用的是淡水鱼,把河鱼切成薄片,然后加入各种配菜,混合在一起吃。
第三种,抹茶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相当悠久,而抹茶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不过当时喝的人并不多,只有贵族才能够享用。而唐朝时开始大规模发展,普通老百姓也能喝到这种抹茶,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到了明代,抹茶逐渐在中国衰落,并不是人们不喜欢喝了,而是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喝到更好的茶叶泡成的茶。
8. 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分别发明了哪三道名菜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诚然,苏轼虽然在文学和艺术上均有着很高的成就,但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从北到南,从大陆到海岛,越贬越远,越走越荒。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苏轼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官场的失意,并未摧毁苏轼的人生,相反的,他的大多数惊世名篇,都是创作于被贬期间。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把谪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走到哪,吃到哪,吃美了便乐不思蜀(苏轼还真是四川人),竟爱上贬谪地,舍不得走了。
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三次被贬发明了三道菜,对苏轼而言,无论黄州、惠州还是儋州,有美食的地方就是天堂,标准吃货无疑。
9. 反腐倡廉的“四菜一汤”是谁发明的
朱元璋。“四菜一汤”是朱元璋首倡的,朱元璋做皇帝之后,为了整治奢侈之风,在回皇后的寿筵上规答定以后大臣宴请宾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
四菜一汤,即一餐四样菜一碗汤,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为整治达官贵人穷奢极欲而首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周恩来总理敲定成为公务接待,特别是国宴的标准。
朱元璋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面对这样几道菜众臣不解,这时朱元璋解释说,"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