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瓷器
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发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纪才有瓷器,比中国晚了1700年左右。
2、算盘
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重要的发明。虽然现在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但是算盘依然有应用,算盘成本低,计算快速方便,是计算机不能媲美的,也是计算机不能替代的。
3、拱桥
中国的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中国现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拱桥是由李春发明并建造的隋代赵州安济桥,又称赵州桥。比西方于1345年建造的维奇奥拱桥,早了700年。
4、豆腐
豆腐是我国大众菜肴,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适合老百姓消费,相传豆腐是在公元前125年,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5、墨水
墨水是一种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体,墨水被用于书写或绘画。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墨水。1834年英国的史蒂芬斯开始在英国制造出书写用的墨水,15年之后才大量生产。1860年代,英德发明了人造墨染料。墨水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㈡ 人们发明创造了什么
达·芬奇研究设计的机械装置非常多,如:飞机、降落伞、战车、各种火炮、潜水服、土木用机械、汽车、自行车等等。
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科学发明正在维也纳展出。在展览上,人们可以看到62件与达芬奇发明原物同样大小的模型和微缩模型,此次展览是世界上同类展览中规模最大的。
此次展览在维也纳艺术中心举行,名为“莱昂纳多·达芬奇,男人、发明家和天才”,一直会持续到5月29日。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才华的天才的设计包括自行车的“祖先”、潜水者的呼吸器械、悬挂式滑翔机、升降机、降落伞、嵌齿轮、传动装置、军用坦克和其它军舰或飞机,另外还有一个用于攻击敌人城墙的云梯,看上去与现代消防队员使用的梯子十分相似。
意大利橱柜制造者、技工尼科莱·加布里埃尔说:“计算机制图技术已能发现隐含在达芬奇大量技术制图中的信息,这使得我们可能通过计算机模拟使它们工作。”这些模型既有木制的,金属制的,也有用布做的,全部是由加布里埃尔和同事在对达芬奇的设计草图研究后做出来的。达芬奇的设计草图配有数千页手写说明,用于解释这些发明的工作原理。
这种遗产至少从数量上远远超过这位意大利艺术家留下的现存17件设计。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加布里埃尔和同事保罗·达奇亚尼设计了多件达芬奇发明的工作模型,并称他们已得到学者卡洛·佩德莱迪的同意。佩德莱迪是世界上研究达芬奇的著名专家之一。
据组织者称,此次展览是同类展览中最全的,展出的模型数量超过意大利任何一家博物馆。达芬奇的一些发明已在他有生之年付诸于实践,比如清理米兰附近运河淤泥的挖泥船和装有轮子的移动河桥。其它一些发明后来付诸实施,例如拿破仑以达芬奇设计为模型制造出的炸弹。
但达芬奇的大部分发明都是在制图板上“虚度光阴”,具有密封隔间防止船沉没的船体就是典型事例之一,加布里埃尔称这种船体也许是达芬奇最重要的发明。双层船体如今已成为制造油轮的标准。达芬奇的自行车令人感到非常的好奇,它可能是达芬奇提出设想后由他的学生设计的。这部自行车当时已有在脚踏板和后轮之间移动的传动链,而19世纪晚期出现的早期自行车则没有这种设计。
达芬奇著名的飞机是他在对鸟翼工作原理长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的。这位天才的发明有时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在一次实验中,飞行机坠毁,差一点要了达芬奇一名仆人的性命。但在现代,已有人驾驶飞行机成功在天空中飞翔,例如已在加拿大实验成功的巨型金字塔形降落伞。达芬奇还设计出飞行时使用的工具,例如风速计和陀螺仪。
在谈到丹·布朗的全球畅销书《达芬奇密码》时,加布里埃尔在各种秘密之间做了比较。《达芬奇密码》一书称达芬奇喜欢将秘密隐藏在《最后的晚餐》之类的画中以及其技术草图的一些细节中。不言而喻,这些细节旨在防止达芬奇的发现在专利和版权概念诞生前几个世纪被不适当的使用。
㈢ 世博会中国馆有什么高科技的发明创造
人类实现了像鸟一样自由飞翔
http://tieba..com/f?kz=698003881
低碳环保的新能源
http://tieba..com/f?kz=789125946
㈣ 列表简述创新,创造,发现,发明的定义和区别
创新是以前没有的新发明
创造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升以更实用
发现是指东西一直在现在被找到或者知道
发明是原来没有,通过自己的想法将物品构建出来
㈤ 发现和创造的区别
发现的客体对象是已经存在的
而创造的客体对象则是原本不存在的
比如创造了一个新生命,此句中所指的这个新生命是世上原本不存在的.
而发现了一个新生命,则该句中的新生命是世上原本已存在的,
只是被你发现了而已.
㈥ 科技馆五大主题展厅在哪
以中国科技馆为例,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五大主题展厅分别为华夏之光(1层)、科学乐园(1层)、探索与发现(2层)、科技与生活(3层)和挑战与未来(4层)。
1、华夏之光
“华夏之光”主题展厅是一个系统、全面、综合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专题展厅。展览展示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及其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展示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文明的融合、交流与相互激荡,让观众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宏观视角下感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展厅面积2300平方米,共有展项146件/套,展厅设置“中国古代的技术创新”、“中国古代的科学探索”、“华夏科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三大主题分区以及序厅、体验空间两个功能分区,围绕不同主题,讲述古老的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中不断创造与发明、探索与发现的动人故事。
㈦ 科技馆有哪些发明物
、“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 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1月15日已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由“卡西尼”号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更斯”号已成功登陆土卫六,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惠更斯”号重319公斤,直径约27米,携带有6台测量仪器,对土卫六的压力、温度、风速、大气成分等进行分析测量。据悉,土卫六的环境与40亿年前的地球非常相似,具有很高的科学探索价值。
2、“深度撞击”计划获得成功 太平洋时间7月3日22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撞击的成功,表明项目中的无人控制航天器技术完全达到了预想目标。这次撞击带来的信息,可能涉及太阳系的诞生、地球上水的来源,以及地球生命的兴起。
3、美国研究人员发明取代晶体管的新元件 这种新元件名为“交换点阵式插锁”,是惠普公司量子科研小组的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元件能够提供普通计算机所需的信号恢复和转换,取代传统的晶体管,并能将计算机的功能提高数千倍。“交换点阵式插锁”为建造应用纳米元件的计算机提供了一项关键元件。
4、天文学家首次拍到太阳系外行星照片 欧洲的天文学家宣称,该行星质量约相当于木星质量的5倍。2005年3月份以来,多个研究小组竞相宣布,已成功地对太阳系外行星进行了直接观测。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首次捕捉到了两颗太阳系外行星发出的红外光。德国科学家利用“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第一次捕捉到太阳系外行星的图像。欧洲南方天文台称,他们的新观测结果是迄今第一次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
5、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差异图” “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于2002年开始启动,由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尼日利亚六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科学家们搜集了269名志愿者的全基因组信息,发现了100多万个常见SNP位点,标定了单体型“模块”在DNA链上的“边界”,并划分了基因组上包含最常见DNA变异的10个区域。在糖尿病、早老性痴呆症、癌症等疾病的研究中,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份“差异图”,将患者与健康人全基因组的SNP进行比较,更高效地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6、澳大利亚科学家成功将光束“冻住”1秒钟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杰文·朗戴尔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将一个光脉冲“冻住”了足足1秒钟的时间,这是以前最好成绩的1000倍。将“冻住”光束的时间大大延长,意味着可能据此找到实用方法,来制造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
7、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高效率燃料电池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用碳氢化合物——异辛烷作燃料时能源转换效率有望达到50%。这种新型燃料电池在经过更多试验后,能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甚至众多家庭。在研究人员开发的一个示范性小型燃料电池上,燃料反应所产生的电能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厘米06瓦。
8、法国和瑞士科学家制造出超大容量纳米级信息存储材料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以及瑞士综合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零下143摄氏度的真空状态下,把钴原子凝聚在金晶体材料上,在这种材料表面的钴原子根据事先安排好的一种结构来排列组合,自动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体系。研究人员由此得到的纳米级材料,其结构可以突破信息存储的不少极限,使硬盘的信息存储密度进一步加大,1平方厘米新材料的信息存储量达到了4万亿比特。
9、美国科学家制造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利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制造出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曾广泛存在于宇宙诞生后的百万分之几秒内。美国能源部长塞缪尔·博德曼表示,这项成果是物理学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进展。
10、法国科学家首次找到控制单分子行动的方法 法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特种显微镜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科学家使用一个金属探针,刺激联苯分子的不同部位,还可以使其产生不同的电子反应。其精度则达到了10皮米(一皮米相当于一万亿分之一米),也就是可以精确到大小仅为单个联苯分子百分之一的范围。这一新的研究成果使人们从此可以简单控制单分子,并使它变成一个分子“机器”。求采纳
㈧ 发明创造的事例
1、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
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因为他有电灯、留声机、电影和蓄电池等一千多种发明成果,所以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魔术师”。
爱迪生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电灯,然而在他的发明创造中,最引起当时社会震惊的,莫过于留声机了。在1877年秋天,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轰动了整个纽约,各家报馆的新闻记者。
像潮水般地涌来报道这一特大新闻。这一发明一经传出,激起当时社会急速而巨大的狂热达数月之久,铁路特开专车前去参观,许多人开始不相信这个发明。
疑心他是先在里面藏了个什么会说话的东西骗人的,有个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对着收音盘背诵《圣经》中的一串专门名词。
当这些名词一字不漏的从机器中重复出来时,人们才相信这东西确实不是虚假的,并且齐声称奇,报纸把留声机称之为19世纪的奇迹。
2、电话的发明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
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
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
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
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
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
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那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3、罗兰·希尔发明邮票的故事
人类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在地球上长期存活下去的。人类需要帮忙,人类需要交流,信息传递成了人类生存必需的基本活动之一。
最初是打手势,之后发明了语言,用马拉松式的长跑传递口信。再以后发明了文字,开始书信传递,于是有了古代邮驿。当时的邮资是按邮件运递路程和信件纸张数量逐件计算的。
即“递进邮资制”,收费的标准也很高。如果遇到江河泛滥、桥梁坍塌,信件就得多走几百公里。总计下来,邮资高得吓人。如此昂贵的邮资,是平民百姓望而生畏。
他们把寄信看成一件奢侈的事情。19世纪30年代是改革的黄金年代,改革造就了一代英雄。罗兰·希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世界邮政史上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罗兰·希尔经过多年的调查主张大幅度降低邮费,实行邮件不分远近、一律收费1便士的均一邮资。他还提出使用“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先支付邮资。这种纸的大小与邮资图样大小相仿。
背面涂上一层薄胶,人们只要沾湿背胶就能够将其贴在信件上,这就是罗兰·希尔关于邮票的最初创意。为此,罗兰·希尔上书政府,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推荐。
1839年8月17日,维多利亚女王批准了这个议案,决定英国自1840年1月10日起实行1便士均一邮资法。罗兰·希尔也被女王任命负责邮政改革工作。为了把创意中的1便士邮票变成现实。
罗兰·希尔要求就应使用具有防伪性能并能在公众中取得信誉的图案作为邮票的图案。于是采用了威廉·怀恩创作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头像,这样既显示了发行邮票的权威性。
又透过邮票宣传了英国,宣传了女王。邮票采用黑色油墨印刷,1840年4月15日,最后印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邮票——黑便士邮票。
4、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
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
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
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
但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
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5、避雷针的发明
1752年,46岁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风筝,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用麻线把风筝放上天空。麻线下端系了一把金属钥匙,当雨水把麻线浇湿以后就变成了导电体。
这时,他把手靠近钥匙,突然看到电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过,同时,手指感到一阵刺痛。这个实验证明了天空中打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由此,使富兰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导线,导线下端接地,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的危险。这就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
由于避雷针的发明,人类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几分安全。关于避雷针的发明,似乎是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巧合提醒了一位伟人突发奇想,导致了发明和创造。
㈨ 广东科学中心实验与发现展馆里面有什么
“实验与发现”展馆将传播科学思想方法置于比科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位置,使观众置身于科学实验室的氛围中,体验科学先驱们的伟大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引发科学的思考。
本馆共有49个展项,分为五个区域:“科学发现广场”、“伽利略实验室”、“法拉第实验室”、“牛顿实验室”和“探索生命遗传奥秘”。在以世界著名科学家命名的实验室展区里,观众们可随着时光的倒流,追溯到科学先驱们进行杰出创造的年代,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家们实验与发现过程的思想和方法。
“科学发现广场”设有世界十大经典实验,展示了科学大发现的历史脉络,让观众认识到有了精巧的实验构思,就可以用最简单的实验设备探索发现最基本的科学概念和规律。
“伽利略实验室”以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过程为线索,介绍伽利略在观测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数学形成“实验-数学”方法,开创研究自然规律科学方法的先河。
“法拉第实验室”以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过程为线索,展现法拉第用“磁力线”形象探索电磁感应规律的历程,介绍麦克斯韦在场的理念下统一电磁现象的思想方法。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牛顿实验室”以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为线索,介绍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想象、假设、实验、类比、演绎、归纳”等思想方法,统一天体与地球运动规律,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的历程,展示科学思想、方法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巨大作用
㈩ 提供一篇科技馆观后感。
新落成的中国科技馆,外形就像一个巨型魔方,位于北京的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馆内共分为“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设有公共空间展示区和宇宙剧场、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四个特效影院。
新馆一层,是科技馆“大型”展品最多的地方。从东门进入,参观的人们会看到科普长廊,由各种齿轮、连杆、气缸、活塞等组成的复杂机械装置“机械旋律”;从南门进入,是高47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雕塑“生命螺旋”……位于新馆一层的华夏之光展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自豪”。华夏之光展厅,是目前国内唯一综合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展厅。整个展览运用了各种先进的展示手段和信息技术,将古代的科技文物和文献记载转变为可动模型和互动展品,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与操作中,了解古代发明的构造及其原理。陶寺古观象台、水力纺纱机等特色展品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祖先的创造,了解古代发明的构造及其原理。
新馆二层的探索与发现主题展厅分为A、B两厅,共有166个展项、220件展品,分为宇宙之奇、物质之妙、运动之律、声音之韵等八大展区。与“门捷列夫”对话展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
自行设计一个小球运动路线的“小球旅行记”;荡荡秋千也能学到知识的“共振秋千”……在体验的几个展项中,利用综合性多学科高新生物识别技术连接的展项“寻找自己”给参观的人们印象最深。展览以机械互动、视频演示、幻影成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围绕科学探索的若干重要方向搭建展览框架,按 “问题比答案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的原则设计展项,采用多种展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探索与发现的科学实践情景。
科技与生活展厅位于新馆三层,分为衣食之本,健康之路,居家之道,信息之桥,交通之便,机械之桥六个主题展区,约300项展品。展厅以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作为整个主题,配合多样化、情景化、艺术化的展览形式,不仅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善,同时展现人类为应对共同的挑战做出的探索和努力,让人们在参观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科技创新为人类带来好处
挑战与未来展厅位于新馆四层,分为地球述说、能源世界、海洋开发、太空探索等七个展区,共138件展项。展厅依据“挑战-解决方案-未来”为线索,以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引发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并通过从挑战到未来的整体架构和连贯性的展示,激励公众积极应对挑战,共创和谐未来。例如通过大型立体沙盘,让参观的人们直观地看到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变迁。
这一次的科技馆之行使我明白了很多这世界上的万千奥秘,真希望还能够再一次去那儿,了解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