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现代诗歌的创造历程

现代诗歌的创造历程

发布时间:2021-09-20 07:54:59

⑴ 诗歌的发展历程有哪些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⑵ 现代诗的起源

近代诗的出现
历史背景
由于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发生了巨变,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产生了新的阶级成分、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因此,近代诗也开始冲破清代传统诗歌的樊篱,出现新潮流。近代进步诗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紧密围绕近代各个时期的重大斗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容。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里,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径独辟的诗歌,揭示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危机,呼号变革,期望能对腐朽现实实行“劲改革”的人才的兴起,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也为近代诗歌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奠定了基础。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贝青乔、金和等一批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诗人,怀抱爱国深忧和民族义愤,突出地反映了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的诗歌抨击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讴歌抗敌英烈,为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留下了光辉形象和历史画卷。稍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政权提出“弃伪从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纲领,革命领袖们的诗歌,以抒写吊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换地的气魄、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传达出广大人民的心声。
政治运动的推导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起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梁启超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从咸丰以来到“庚子事变”前后的历史面貌,贯串着救亡图存、变法趋新和对卖国投降与顽固守旧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林纾、蒋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侧重,以不同风格的诗歌,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和追求进步救国的志士激情。
进一步的发展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以诗歌为革命号角,将近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新领域。秋瑾的诗激昂慷慨,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稍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社员发展至200余人,辛亥革命后,更剧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倾向革命的文化人。其代表诗人柳亚子的诗是民主革命斗争的回响,他伴随革命历程,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发壮怀与激情,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南社其他重要诗人陈去病、高旭、周实、宁调元、马君武、苏曼殊等也都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对自由、民主、国家富强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近代的文明
近代是西学东渐、资本主义文明传入时期。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奇迹般的新事物以及与封建思想体系截然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梁启超即曾表示:“将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之诗料。”(《夏威夷游记》)歌咏新事物、新学理,成为近代诗歌又一崭新的内容。黄遵宪的《今别离》,抒写在有了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条件下,别离的新滋味;《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杂取佛理和植物学、化学、生理学等新学理以入艺术构思,都是前人所没有的。同时,随着近代与外国的交往,一些诗人得以涉足国外,亲自接触资本主义新世界,他们“足遍五洲多异想”,“吟到中华以外天”,将诗笔展拓到海外。在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等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樱花、伦敦的大雾、巴黎的铁塔、锡兰岛的卧佛等各国奇异的风光,也可以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总统大选、英国的日渐衰朽的资产阶级社会等政治状况。所有这些都大大开拓了近代诗歌表现的领域,所以康有为说:“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

这个问题网络上就有我也是载选的

⑶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史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 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⑷ 诗歌发展历程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⑸ 诗歌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⑹ 中国诗歌发展史

发展阶段如下:

1、先秦启蒙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2、汉代兴起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3、魏晋成熟

三国、西晋时期留下的诗歌不多,仅有嵇康等人的诗歌作品。东晋诗歌渐多,产生了大量文辞绚丽的作品,而陶渊明独以其清新的诗风为后世推崇。南朝文风绚烂,诗歌靡丽,大量用典,以齐梁的诗歌为盛。北朝诗歌朴素、有风骨,以《木兰辞》为最好。

这段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对诗歌的内容、思想、鉴赏产生了巨大作用。南朝文人提出四声说、八病说,对后来的诗歌创作、鉴赏产生巨大影响。

4、隋唐兴盛

隋唐时期,诗风极盛。唐前期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最。李白、杜甫为盛唐诗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车行》等作品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许多云彩。

中唐诗歌有大历十大才子等人创作,白居易为中国诗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很大,诗歌创作多忧国伤时。

唐朝中期,词定型。唐中晚期产生了不少词作,大量写词的有温庭筠。

5、宋元繁荣

五代好诗较少,北宋诗歌以苏轼为最好,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影响很大。南宋前半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诗作极多,成就很大。

五代十国时期,词兴起,冯延已、李煜为极好的词作家。北宋词成就极大,代表人物欧阳修、苏轼、柳永、晏几道、李清照等。

6、明代的“复古”与革新

明代初期,诗歌复兴,代表作家刘基、高启。明朝中期,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相继兴起,作品多为歌功颂德、复古、学习古人等。明后期诗歌成就不高。

7、清代的虚假“中兴”

清朝诗歌作品、作者数量巨大,滥作之多,触目惊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后期有龚自珍等人,诗作不佳。

8、近现代的虚大与危机

近代诗歌初,沿习古制,但产生了黄遵宪等怪胎。词作有王国维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诗歌创作一度陷于停滞。1978年后,十年内朦胧诗大为盛行,代表人物北岛等。20世纪开始以后,网络诗歌兴起,虽然水平错落,但是佳作频多。

(6)现代诗歌的创造历程扩展阅读:

现代(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派、湖畔派、九叶派、朦胧诗、第三代、中间代、70后,80后等。

1、新国风

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2、“五四”派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3、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⑺ 现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现代诗歌的发展史还是特别厉害的,这个现代诗歌的发展史是特别特别厉害的

⑻ 中国现代诗发展史

诗歌只是一种文学载体,只有诗人找到敏感点,使之心灵产生共振,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悲愤出诗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一些诗人抓住大众的敏感点,写出了一些很不错的诗,出现了“汶川诗歌井喷”现象。如今,诗歌已从大众转向了特定人群或象牙塔,诗人更加注重示爱、抒发感怀、抚慰心灵的描写。至于诗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觉得国家没必要去重视或提倡,发生大的变革或有重大的事件发生,自然会出现一些好的诗歌。
现代诗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关心诗歌、喜欢诗歌的人,大都是精神敏感的人,关注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人,他们试图从诗歌中寻找灵魂的家园。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是诗人,像“梨花体”那种不叫诗,充其量是顺口溜而已,作者和读者之间很难产生共鸣、共振,更达不到诗的高度和境界。众所周知,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要写出一首好诗,不仅对大家共鸣、敏感的事物要有很深入的把握,而且语言要做到言简意赅。
古体诗是一个高峰,写得确实很好,特别是对节奏、意境和心灵敏感点的把握。大家觉得古体诗很好,并不等于古体诗都很好,大家看到的是经受岁月洗礼流传下来的精品。现代诗也有经典,像郭沫若、艾青等老一辈诗人的诗。大家觉得现代诗不好,是因为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诗人很难把握敏感点。另外跟时代浮躁等因素也有关。现代诗跟古体诗是一脉相承的,要发展现代诗,诗人可以借鉴古诗的韵律,这种借鉴不是刻意的,更多的是对其灵魂的传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现代诗要准确把握两点。一是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如宋诗传承了唐诗的灵魂发展壮大起来,但又自具特色。二是准确把握社会大变革人们心灵、灵魂的共振点。只有找到心灵感动的地方,才能写出感动大家的诗歌。对于国家而言,顺其自然就好,有大变革则然会出好诗人。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歌很繁荣,诗人不能不关注歌的发展,那些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诗、歌本应一体,诗人可通过歌的形式将诗流传下去。

阅读全文

与现代诗歌的创造历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