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的斩头刑罚是谁发明的/
古代的斩头刑罚是三国时吴帝孙皓发明的。
把人用铁锯活活锯死,其惨状专似乎与凌属迟、剥皮也在伯仲之间,难怪在地狱酷刑中 ,就专门有把人锯开的酷刑。然而,锯死活人不仅在传说的地狱中存在,在人间也 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三国时,吴帝孙皓的爱 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主管集市贸易的中郎将陈声原是孙皓的宠臣 ,他捕获抢劫者绳之以法。爱妾告诉孙皓,孙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陈声,命 里武士而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把他的尸体投到四望台下。
❷ 常听隋唐中说的十七条戒律,五十四斩是谁的发明
呵呵,你这么一说我也开始困惑了。
“十七条戒律,五十四斩”是单田芳的评书《瓦岗英雄》第六十五回 “破敌阵罗成派将 上高峰飞军攀绳”罗成校场点兵颁布军令时说的话。但我读史书时也看到一段:元末朱元璋起义时,当义军占领滁州之后,元朝太师脱脱野律楚才亲统50万大军,杀奔滁州而来。 朱元璋危急时刻决定换帅,力邀徐达出山,正式委任徐达为“天下都招讨、三军大元帅”,统领各路义军。徐达受命之后,当众宣布了军纪要求,明确告诫:“如有抗令不遵者,按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严惩不贷!”这当中也有“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一说。
所以看来,关于“十七条戒律,五十四斩”的军规来源要么是瓦岗军领袖秦王李世民的发明,要么是朱元璋的起义军统帅徐达的发明,要么就纯粹是后人的杜撰(因为都是历史小说中的描写,正史没查到)。
❸ 12大酷刑是谁发明的
不是一人发明的,发明的人很残酷。
1、梳洗
这里说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它指的是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梳洗之刑的真正发明者是朱元璋,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刽子手把犯人剥光衣服,裸体放在铁床上,用滚开的水往他的身上浇几遍,然后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间杀猪用开水烫过之后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尽,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气绝身亡了。梳洗之刑与凌迟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武三思曾派周利贞逮捕桓彦范,把他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尽,露出白骨,然后又把他杖杀。
2、剥皮
历史上最爱搞剥皮的人是明太祖。
由于他是贫民出身,最恨贪官污吏,一旦被他抓到贪污,下场通常就是剥皮.他即位之初,曾抓到一对父子贪污,震怒之下,下令剥皮。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
「剥皮实草」则是后来的事,并且有规定,贪污多少两银子以上就处以此刑。
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从这里撕开,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
最难剥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
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把头皮拉开以后从这里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会有一个从头顶的那个口「光溜溜」的跳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
3、腰斩
电视上的包青天,开铡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把人头塞进去,刀起头落,彷佛中国式的断头台。
但是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包青天那三把铡刀其实是腰斩用的。也就是一刀下去,就要把人两段。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能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共要多少时间,而这段时间受刑人又得受多少苦痛。李斯也是被腰斩的。
补充说明一点,据说明成祖要求方孝孺执笔草诏,方孝孺执意不肯,明成祖威胁要诛他九族,方孝孺厉声说:诛我十族也不怕!明成祖一怒之下,把他的朋友算是第十族,一并诛却,当时株连数千人。
4、五马分尸
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不要以为这没什么,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要花多少时间我不知道,不过恐怕不是几秒钟就可以解决的。而撕开的时候,恐怕是血雨满天。
另外常听到的「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活生生的倒是没听过。不过历史上有一段记载,恐怕比大卸八块还惨。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5、凌迟
说到凌迟处死,那可就不简单了。
以前听人家骂「杀千刀的!」意思就是诅咒这个人给凌迟处死。
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时候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刽子手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刽子手也要受刑。这是明朝的规定,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瑾,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而更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叛国,
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渔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 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
6、缢首
差点忘了这种最重要的死刑...
之所以说是最重要的,是因为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
在国外来说,多半是使用绞刑台,绞刑台的构造是在受刑人脚站的地方有个活门,等绳子套好,活门一开,受刑人就两脚悬空。不过这样子处死的受刑人通常不是窒息而死,而是因为颈椎被拉断了,因此不会死得太痛苦。(事实上前几年出版的「完全自杀手册」还推荐上吊自杀,认为这是最「安全」,痛苦也最少的自杀方式。)
三毛就是这样自杀的,据说这样子自杀,只需要13公分的空间就足够把颈椎拉断。不过中国人就没那么人道了,不然怎么叫酷刑呢?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后面开始旋转那张弓。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断气...
岳飞父子就是这样子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
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7、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这句成语也是从酷刑来的...
那是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
方法是找个大瓮,把人塞进去,然后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也越来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话,往往就被烧死在瓮里...
后来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来俊臣找来,问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么办?
来俊臣很得意的把这个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就淡淡的说了句:「则请君入瓮」,把来俊臣烧死...
武则天其实还算是个好皇帝,只是因为她是女的,就被后世史家骂得狗血淋头。
不然她重用贤臣,惩罚酷吏,又奠定千年科举的根基,比起后世那些乱七八糟的皇帝要好得多了...
8、阉割
谈酷刑,大概绝对不能不谈阉割。
而中国的历史上,有关阉割的东西可以写成一本书。
阉割的历史非常久远,有简单的有复杂的。
简单的就像阿拉伯人,只要犯了X罪,人家就会帮你准备一块木坫,叫你把小弟弟搁在上头,然后一斧头剁掉。
复杂的就像中国人,由于代代都要靠宦官来服伺后妃(以免皇帝戴绿帽子),所以阉割的历史久远。
君不见司马迁就是受了宫刑,才会写出史记,也才会在「报任少卿书」里写出「身直为闺阁之臣」这样的句子。
中国人的阉割可讲究了。
首先要拿绳子把小弟弟绑起来(包括子孙袋)让血液不流通,自然坏死,然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
割掉了以后拿香灰一盖,止血,还得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来,这个人就算废了,大概最后会死于尿毒症吧。所以如果是要阉来当宦官的话,最好趁年纪还小就阉掉,年纪大了危险性高很多。以前就会有父母因为家境不好,把自己的小孩阉掉,希望可以进宫当宦官。阉下来的东西则要保存好,以后进棺材的时候要一起放进去,才算是全尸。
9、刖刑
关于刖刑,大家的说法不太一样。
有人说是把膝盖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说是把膝盖骨削掉,以后者比较可信。总之,刖刑是一种类似截肢的酷刑。
战国时代,孙膑受师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听说他名字本来叫孙宾,受刑之后,才改为孙「膑」。
如果是把膝盖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间失去了保护,这个人可能连站都站不起来,要出入行走都得靠拐杖。所以稗官野史上说,孙膑受刑之后,要上阵打仗连骑马都没办法,必须要坐车(马车或人力车)。
10、插针
用插针当酷刑?没错,人身上有几个地方,针插下去可是会哭爹喊娘的。
插哪里呢?插手指甲缝。俗语说:「十指连心」,被针插进指甲缝可会痛得椎心刺骨,不信你试试看。以前这招也是用来逼供的,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用在女生身上,有可能是因为女生的忍耐力比较差吧。不过也听说女生耐痛的能力比男生强,生孩子那种痛都撑得过来,男生绝对没办法。所以为什么喜欢对女生施这种刑呢?我也不知道。
这种酷刑很早以前就有人用了,很多笔记、小说里面都有提过。而且现在还有人在用。
最近的例子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前一阵子在陈丰伟的文章里看到的。
他有个病人,是以前党外的大老,十根指头的指甲缝永远有个无法愈合的空隙,据说就是当年给警备总部拘留时,被警察拿针给扎的。
11、活埋
活埋是战争时常用的手段。因为省力,速度也快。
对日抗战时,日军就常用这招,另外一些第三国家的游击队也常用,所以常常有新闻报导在什么地方又发现千人冢....
这些出土的尸骨,都为我们见证了战争的残暴。战争里的活埋,都是叫战俘自己挖坑,有时会先杀死俘虏再把他们推下去,但时间不够的时候(或是要省子弹时),就直接把他们推进去以后盖土。
中国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过没听过有什么名人受过这种刑罚。 比较狠一点的,会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头,然后开始凌虐..
12、棍刑
这种酷刑其实我不太愿意说,因为这种刑罚没有什么「暴力美学」可言,像凌迟、剥皮,都还要讲求技巧,这种酷刑就纯粹是粗暴而已,偏偏又让人苦不堪言...不过还是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吧。
这里要说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
这里说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从人的嘴里插进去,整根没入,穿破胃肠,让人死得苦不堪言。
历史上没有看过用这种刑罚的记载,不过金庸小说「侠客行」里有提到,还给这种酷刑起了个美名叫「开口笑」。
另外红楼梦里,尤二娘「吞金」自杀,就是类似的原理,利用金子的重量,吞进去之后,也是穿破胃肠而死。
这种酷刑还有变形,就是对待淫妇用的「木马」。也是拿根木桩,从下体插进去,由于木桩在木马上,人又坐在木马上,身体的重量会往下落,木桩便会慢慢穿入,也让人死得很惨...
有一种剥皮,据说是魏忠贤所创,将沥清烧溶,淋在人身上,然后用锤一敲,整层皮全脱落了.
❹ 古代腰斩的刑罚是何时出现的
腰斩这个刑罚在很早之前就有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代的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斩”就是我们所说的腰斩,而“杀”就是后世刑罚中常用的砍头。现在我们只知道腰斩出现于周代,但是具体是谁发明的工具或者是谁首先使用这种刑罚,资料已经不可考了。实际上,腰斩这种刑罚的出现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代表了历史的前进。
腰斩是很残忍的,雍正时候的河南学政俞鸿图,因为自己的小妾在科举中泄露试题,坑的俞鸿图被判了腰斩,死前疼的在地上写了七个惨字,连雍正皇帝都不忍心了,由此可见,腰斩这个刑罚多么的残忍,直到这个时候才被雍正下令废除。
❺ 斩腰是哪个朝代谁发明的
《周礼·秋官·掌戮》注解说:“斩以斧钺 若今要斩也”
第一个记载的应该是秦朝吧!秦末李斯被诬陷为谋反,腰斩而死..
❻ 古代砍头是谁最先提出的
看看这个 传说远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时代已经有了刑法,《左传》中说:"《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不过中国古代始终沿用的所谓"五刑",其发源则还要延到殷商时代。《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分别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断足)、宫(阉割),大辟(死刑)。殷墟甲骨文中的"伐" 字,其形状即以戈砍人的样子。其中大辟只是死刑的总称,而执行的方式则多种多样,不过不知道是否与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惯有关,不少方法均保留了烹饪烧煮的特色。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 "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以礼诸侯于庙。"(《吕氏春秋慎行论》)。另外相传纣还发明了炮烙(原作炮格)与虿盆,前者把人像烤肉一样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后者则把人丢到坑里喂毒蛇,也无不围着口腹之欲打转。至于 "镬烹"之刑,则干脆就把人扔到吃饭的锅子里大煮特煮:项羽捉住了刘邦的老爸,以此为质逼刘邦退兵,"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谁知刘邦洋洋得意,不以为意,"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便是此类文化生动的写照。不过自秦汉之后,死刑的种类渐趋集中,"砍头文化"逐渐取代"烹调文化"成为主流。秦代死刑有腰斩、车裂、凿颠等,其中与砍头有关的包括斩(戮)刑,磔刑(分裂尸体后砍头,悬首张尸示众),枭首(砍头后高悬在木桩上示众),弃市(《礼记》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闹市中处死后将尸体暴露街头,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当然也是砍头的)。而其中最残忍的"具五刑",集黥、劓、刖、笞、枭首于一身,然后剁碎弃市,涉嫌诽谤的还要断舌,当真恐怖之尤。 汉代则进一步精简汰并,汉景帝并磔刑于弃市,车裂活埋等也一并取消,死刑主要剩下三种,枭首、腰斩、弃市而已。隋唐以后,五刑固定为笞、杖、徒、流、死,其中死刑又分为斩、绞、斩决枭首、凌迟(又称寸磔,脔割)等。与西方不同,中国人非常重视尸体的完整性,所以绞刑比斩刑更客气一些,除元代有斩无绞外,各代均沿用之。凌迟,俗称 "剐",则是五代时的新发明,宋仁宗时才明文列入法典,与斩、绞并列。《宋史刑法志》上说:"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指咽喉),当时之极法也。" 凌迟有八刀、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一百二十刀的区别,而明代则进一步攀升到千刀以上,"千刀万剐"至此名实相符。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二"寸磔 "条有云:"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刘瑾四千二百刀,郑鄤三千六百刀。李慈铭日记亦言之。"但据记载刘瑾实际上被割了3357刀,本计划分三日割完,第一天三百五十七刀,割10刀休息一下,待刘瑾苏醒后再割,可惜才割到第二天刘瑾已一命呜呼。另外凌迟时每一刀的顺序也有讲究,一般把肌肉割尽后再挖取内脏,最后枭首示众。如果犯人家属愿下重赂的,则第一刀也可以先刺心脏,死得干净利索。 自然,儒家所谓"恤刑慎杀,先教后刑"的思想也并非没有发挥一点作用。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只是在酷吏横行,法外滥刑的时代,这又济得什么事。传说金圣叹临刑前曾边饮酒边大呼:"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金才子磊落慷概之处自然少有人及,可惜像这样的"佳话"骨子里仍散发着血腥的气息,让人听了,笑中还带泪
❼ 腰斩和凌迟分别是被谁发明的
具体哪一个人发明的,已没有历史记载。
腰斩最早出现在唐太宗时。
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
腰斩也就是一刀下去,就要把人分成两段.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 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能以肘撑地爬 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共要多少时 间,而这段时间受刑人又得受多少苦痛.李斯也是被腰斩的.补充说明一点,据说明成祖要求方孝孺执笔草诏,方孝孺执意不肯,明成祖 威胁要诛他九族,方孝孺厉声说:诛我十族也不怕!明成祖一怒之下,把他的朋友算是第十族,一并诛却,当时株连数千人 。
凌迟,原来写作“陵迟”,本意指山丘的缓延的斜坡.荀子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意思是指,三尺高的陡坎,车子便拉不上去,但百仞高的大山因为有平缓的斜坡,车子可以一直拉到山顶.后世将陵迟用作刑罚的名称,仅取它的缓慢之义,即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毕命.所以,凌迟也叫脔割、剐、寸磔等,所谓“千刀万剐”指的就是凌迟。
❽ 如何推出自己的斩发明
赶紧申请专利去吧。
这个发明不用你亲自推广,因为如你所说的话,你解决了个世界难题。
地震到目前只能监测,不能预测,您的发明要是能让以后的天气预报里除了明天的洗衣指数,再多个地震指数,那要拯救多少生命啊。
专利局的专家会判定它的含金量
❾ 中国四大发明的创造人是谁
中国四大发明的发明人是:蔡伦、栾大、孙思邈、毕升。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蔡伦。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9)搞发明者斩扩展阅读:
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迹,是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①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
②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③ 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
④ 火药武器的发明: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四大发明
❿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痛恨的发明
火药吧,带来了很多战争。
我觉得历史上最让人痛恨的就是火药的发明,如果没有火药的出现,历史上很可能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战争。
火药原先是一些道士在炼丹的时候或者是大夫在炼药的时候发明出来的,最初一开始火药的出现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大夫或者是道士也只是用来修炼使用,而大部分人对它的了解也不过是进行观赏。但是随着朝代的发展,到达了唐朝的时候,火药突然就被运用到了军事方面,之后战争里面就开始出现了火药的身影。到了宋朝的时候,甚至有官府专门设置了火药坊来进行大量的生产。
虽然现在在大部分人眼中火药的发明,让人们欣赏到了更美丽的烟火色彩,即使到现在每逢佳节或者喜庆的日子当中,人们还是喜欢用火药制作而成的烟火,或者是爆竹来进行欢庆。但同时还是会有人因为操作不慎而被火药引起的火灾和爆炸夺去了生命。
所以虽然火药在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造成了生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