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
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
一、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
1. 认知层面的效果
2. 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
3.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二、沉默的螺旋——诺依曼
理论内涵
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三、培养理论
培养分析,又称教养分析、涵化分析。传播学者格伯纳主要对电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理论。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与暴力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暴力内容对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产生了较大影响,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理论影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阐释
(1)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共识;
(2)传播培养与社会共识有很大关系。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成为故事讲解员、缓和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工具;
(3)媒介对人的主观现实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利用象征性现实进行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的现实观,包括世界观、角色观和价值观。
四、知沟理论
框架(戈夫曼)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研究表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参考链接:
传播学五大效果理论_网络文库
http://wenku..com/link?url=KJY_7LoGThhBAf_BLmpv-BXIgG2_5ziVM6-A3y9teBbuogF8keNIWyVjDO-GszhJgZFkFCDZdJIZaGHL-6UDO9IVa6W9A159p3NyvsuF2RK
㈡ 什么是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含义: 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编辑本段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上述三个层面既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只要我们观察一下现代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媒,都具有上述三个层面的社会效果。不过,由于它们制度基础的不同,两者向人们揭示的世界、倡导的价值和行为模式的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
㈢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魔弹效果论,魔弹论。
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
观点: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有限效果论。
时间:20世纪40年代。
观点:有传播研究学者开始提出传播的“有限效果论”或“适度效果论”。这一理论认为:很多情况下,大众传播工具并不能够直接改变个人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所以,也就不应承担犯罪或其他不良社会现象的直接责任。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又进一步提出“固执的传播对象”的观点,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消极的“靶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3,适度效果论
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得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4,强大效果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
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个含义和三个层面:
1,双重含义。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2,三个层面。
既体现在具体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
①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㈣ 请以某体育赛事为例,谈谈如何创造良好的赛事传播效果。
比如以篮球比赛为例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播效果那就要有一个平台,有专门的体育频道宣传还有一些明星效应。最重要的还是有好的业绩。
㈤ 传播效果的阶段性理论有哪些
(1)昙花一现期(1935一1955)媒介映像是“媒介万能”。
(2)苦闷焦虑期(1956一1960),此时的媒介映像是“效果有限”。
(3)凤凰涅 期(1960一1977)
㈥ 如何理解传播效果这个概念
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于1940年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总统选举中选民们政治倾向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之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似乎对其政治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更为关键。通常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如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前者作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信息传达的过程,后者作为第二阶段,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假设(two—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在创新的传播扩散中,两级传播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受众对创新的采用由以下阶段组成:认知,说服,决策,使用和确认。在两级传播模式的诠释下,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尽管在技术传播时,受众同时既处身于信息传播的覆盖中,也处身于人际传播的扩散网络中,但两者对于受众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是不同的。既有前述采用过程阶段上的不同,也有更为复杂的传播行为差别。
㈦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如何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㈧ 世界上几大对文明文化传播起重大作用的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明传播到欧洲包括埃及、土耳其在内欧洲东南部和中东地区,并创造了长达100多年之久的希腊化时代,希腊文明开始统治西方理性。
布匿战争:罗马摧毁迦太基,成为地中海世界唯一霸主,影响欧洲和近东文明2000年之久。
匈奴人西侵:匈奴人从亚洲侵入欧洲,击败哥特、汪达尔、和罗马,这是草原文明和骑马文明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进入西方世界。
阿拉伯人的扩张(征服拜占庭,占领埃及,攻入西班牙):打通了东西方交往的道路,使得东方文明,包括四大发明可以传播到西方,并且伊斯兰教开始兴盛。
十字军东征:基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首次碰撞,大量攻城武器在此期间发明,两种文明也快速传播。
成吉思汗西征:首次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火药,把热兵器和黑死病带去了欧洲。
三十年宗教战争:教皇和教会对欧洲的统治彻底瓦解,近代欧洲民族国家政体开始出现,王权战胜教权,天主教与新教地位开始平等,人民获得信仰自由。
美洲殖民战争:包括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对阿兹特克和印加的侵略,和英法等国对北美印地安人的屠杀,促进了美洲的开辟。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德等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主导地位,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同时,苏联把共产主义移植到了东欧各国。
PS:你最后问的到底是什么?汉人从未和阿拉伯人直接对抗过,
只有两次比较接近:一次是当代的突厥战争,突厥和阿拉伯人都是闪米特人后裔,另一次是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花剌子模倒是正宗的阿拉伯人。
㈨ 什么是传播效果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含义: 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编辑本段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上述三个层面既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只要我们观察一下现代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媒,都具有上述三个层面的社会效果。不过,由于它们制度基础的不同,两者向人们揭示的世界、倡导的价值和行为模式的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
㈩ 论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和代表性理论成果
fgdfgdfgd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