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这种植物叫什名谁,闻起来很香,我们客家擂茶里经常加有,这样出来的擂茶额外香浓。客家话叫:薄荷
你好,这个是唇形科植物罗勒,别名金不换,学名Ocimum basilicum
一种矮小、幼嫩的唇形科香草植物。原生于亚洲热带区。它的高度在20-60厘米之间。它的叶是对生、淡绿色和长有细毛,约1.5厘米长和1-3厘米宽。它带有的强大、刺激、香的气味,味道像茴香~~
② 谁可以告诉我揭西擂茶需要的菜有什么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用茶叶擂碎泡制的茶。用一把茶叶,适量芝麻,(也可以加几片甘草等)放进擂茶钵,通过擂茶棒在钵内的不停转动,把茶叶、芝麻等擂成末,中间过程需加水和花生。用擂茶棒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将茶叶等研成碎泥,直到钵内留下的糊状 “茶泥”。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即可,现在也有些人图省事,采用粉碎机粉碎茶叶和花生等,但却会少了用擂茶钵和擂茶棒擂出的那股天然香味,所以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擂茶方法。
擂茶的配菜是小白菜、长豆角、韭菜、生菜、葱、蒜和萝卜干、河虾、花生等。蔬菜分别切碎炒熟,虾豆类则要爆香,然后分别装盘,摆在桌上,各人吃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取用,这种方式一如自助餐擂茶有两种吃法,一是就吃擂茶加点点心之类的;还有就是吃擂茶和饭。在我家乡每逢年初七就要煮七样菜茶,何为叫七样菜茶呢?就是有七种配菜,据说有着久远的历史,相传早在客家人的祖先还在中原居住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习惯了。
③ 茶的历史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 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 “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 “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④ 擂茶的来源
客家擂茶的来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处,一直有喝擂茶的习惯。擂茶又名“三生汤”,我们在前面介绍宋代的茶馆时提到它,当时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卖擂茶。据传,它是东汉大将马援征五溪蛮时发明的。土家族则称擂茶伟“三生汤”,有两个出典。一是因为它是用生茶叶、生姜、生米加水研捣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种,所以叫“三生汤”。还有一种说法称“三生汤”的得名和三国时蜀国的张飞(而不是东汉的马援)有关,说张飞有次率士卒过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因瘴气太盛,许多士卒都生了病。当地一位民间老医生献秘方擂茶给众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张飞说,真是三生有幸。擂茶因此叫“三生汤”。明代朱权著《瞿仙神隐》,具体记载了擂茶的制法:先将芽茶用汤浸软,加熟芝麻擂细,再加川椒末、盐酥油饼,入锅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现在的做法要复杂些。相传明代刘基写的《多能鄙事》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都比现在的做法复杂。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湿发汗、合胃止热的多种好处,因此,它成为土家人世代相传的一种习俗。一天不喝,全身不爽。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亲友,又是“点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点”的双重含义。
--------摘自《中国古代生活丛书•中国古代的饮茶和茶馆•古代茶俗与茶艺之少数民族的茶俗》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于1995年出版
我们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产,还是源于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结合,看来是会是个不解之谜?
擂茶的由来
.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宾的一种茶点,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将茶叶.芝麻.花生.等多种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热开水冲泡调匀后饮用.擂茶能充饥解渴,也能当保健饮料饮用.
擂茶工具
一,擂钵:以陶土拉胚制成.
二,擂捧:以芭乐,油茶树干为主要取材,选大小适中,长约 40 cm 锯切后阴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制作
(一) 传统作法:将传统材料放入特制的擂钵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间过程并不断加开水,使材料娭成浆状,极为费工费时,有食用擂茶的家庭,连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现代作法:1. 茶叶,芝麻以乾果机打碎备用.
2. 其余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后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进擂钵加入适当开水,用擂擂匀,并加入香菜或九层塔及适量的盐.
4. 冲入沸开水即可与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点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饼一起食用,别有风味.
(二) 正餐用:传统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饭亦可.当正餐时可炒一些莴苣,椰菜等绿色蔬菜,豆乾,花生,萝卜乾,四季豆至虾仁等都可当配菜.
擂茶养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来以已久,据指导老师叶老师的母亲口述,( 叶彭效女士,民国三十七年自广东陆丰县来台 ) ,在大陆客家地区,擂茶是极为普遍的传统饮食,每天早午约十点,三点,客家人都会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来访而没有请吃擂茶的,会被耻笑待客不周.而过去许多客家民来台都带著擂钵,擂棍,可见从前吃擂茶风气之盛.
吃擂茶成习的老人大多很长寿,活到八,九十岁以上,这是因为他们将绿茶研成末,富含维他命 C,又将花生,芝麻等高营养单位的乾果研末并食,容易吸收,就现代观点而言是相当健康,有机的饮食. 北埔农会推广擂茶,用意在推广多食用绿茶,米食及客家传统饮食.
⑤ 海丰擂茶的擂茶
饮罢擂茶,好客的黄伯又热情地说:“请再稍坐。我这里还有一道茶的品种呢!”于是,他搬出电动粉碎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
原来,海丰人有时还习惯在擂茶里再添加一些剁碎的菠菜、白菜、芹菜、生菜、青蒜、荷兰豆、香菇、粉丝、虾米、瘦猪肉、香肠、鱿鱼等富有营养的东西,用骨头汤或鸡汤煨之,上面再撒以炒米、花生、胡椒等,做成一种极好的“点心”———菜茶。这“茶”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还带有些许辣味儿,让人常常会难免夸张地喊:“哇噻!我真是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了。”
据说菜茶在海丰城乡很是普遍,每逢农历正月十三那天,这里都会处处张灯结彩,被五颜六色的灯光装点成灯的海洋。届时,你就能听到家家户户擂茶声四起,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挨家逐户地竞品菜茶。每每饮完后,还要直言无忌地评是道非,看哪家推出了新花样,谁人的佐料更可口……而这时候,以贤惠著称的当地家庭主妇常常会悄悄地坐在一旁,耐心静听人们品头论足,好“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⑥ 谁知道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⑦ 茶有起源于哪~~来历是怎样的
发源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蒙顶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
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2.茶在国外的传播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⑧ 擂茶和抹茶有什么区别
1、背景不同
①擂茶,又名三生汤,起于汉、盛于明清;
②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
2、条件不同
①擂茶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
②抹茶用春天的茶叶的嫩叶进行制作。
3、做法不同
①擂茶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②抹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⑨ 擂茶做法,来历 求答案!! 急!!!!!!
客家擂茶的来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处,一直有喝擂茶的习惯。擂茶又名“三生汤”,我们在前面介绍宋代的茶馆时提到它,当时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卖擂茶。据传,它是东汉大将马援征五溪蛮时发明的。土家族则称擂茶伟“三生汤”,有两个出典。一是因为它是用生茶叶、生姜、生米加水研捣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种,所以叫“三生汤”。还有一种说法称“三生汤”的得名和三国时蜀国的张飞(而不是东汉的马援)有关,说张飞有次率士卒过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因瘴气太盛,许多士卒都生了病。当地一位民间老医生献秘方擂茶给众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张飞说,真是三生有幸。擂茶因此叫“三生汤”。明代朱权著《瞿仙神隐》,具体记载了擂茶的制法:先将芽茶用汤浸软,加熟芝麻擂细,再加川椒末、盐酥油饼,入锅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现在的做法要复杂些。相传明代刘基写的《多能鄙事》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都比现在的做法复杂。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湿发汗、合胃止热的多种好处,因此,它成为土家人世代相传的一种习俗。一天不喝,全身不爽。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亲友,又是“点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点”的双重含义。
--------摘自《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中国古代的饮茶和茶馆 古代茶俗与茶艺之少数民族的茶俗》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于1995年出版
我们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产,还是源于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结合,看来是会是个不解之谜?
擂茶的由来
.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宾的一种茶点,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将茶叶.芝麻.花生.等多种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热开水冲泡调匀后饮用.擂茶能充饥解渴,也能当保健饮料饮用.
擂茶工具
一,擂钵:以陶土拉胚制成.
二,擂捧:以芭乐,油茶树干为主要取材,选大小适中,长约 40 cm 锯切后阴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制作
(一) 传统作法:将传统材料放入特制的擂钵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间过程并不断加开水,使材料娭成浆状,极为费工费时,有食用擂茶的家庭,连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现代作法:1. 茶叶,芝麻以乾果机打碎备用.
2. 其余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后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进擂钵加入适当开水,用擂擂匀,并加入香菜或九层塔及适量的盐.
4. 冲入沸开水即可与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点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饼一起食用,别有风味.
(二) 正餐用:传统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饭亦可.当正餐时可炒一些莴苣,椰菜等绿色蔬菜,豆乾,花生,萝卜乾,四季豆至虾仁等都可当配菜.
擂茶养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来以已久,据指导老师叶老师的母亲口述,( 叶彭效女士,民国三十七年自广东陆丰县来台 ) ,在大陆客家地区,擂茶是极为普遍的传统饮食,每天早午约十点,三点,客家人都会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来访而没有请吃擂茶的,会被耻笑待客不周.而过去许多客家民来台都带著擂钵,擂棍,可见从前吃擂茶风气之盛.
吃擂茶成习的老人大多很长寿,活到八,九十岁以上,这是因为他们将绿茶研成末,富含维他命 C,又将花生,芝麻等高营养单位的乾果研末并食,容易吸收,就现代观点而言是相当健康,有机的饮食. 北埔农会推广擂茶,用意在推广多食用绿茶,米食及客家传统饮食.
⑩ 历史上是谁最早发现茶叶的是什么茶
说到中国是谁最早发现的茶,当然要提到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神农是上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炎帝,对中华名族的繁衍与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一条,便是尝百草,中医药由此而生。在《帝王世纪》中也有记录:“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传说在尝百草的过程中,有一次神农误食毒草,头晕眼花之际背靠一颗小树,小树上掉下的叶子带着清新提神的香味,神农便把叶子也吃了下去,顿时解了毒性,于是神农便又采摘了一些仔细辨识,发现此物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毒的功效,也就有了最开始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