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

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1-09-18 15:51:52

⑴ 学校是否总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呢我的结尾观点是,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确实是扼杀了创造力,但学校也为学

学校如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夏殷棕根据【美】肯·罗宾逊演讲整理
这次会议有三个主题,其中之一就是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例证,从这些例证中我们意识到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道。我对教育特别感兴趣,因为教育旨在将我们带入我们无法掌握的未来。我们甚至无法预知这个世界五年后的样子,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孩子的特别之处正是他们的创造力,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能发现一个天才的学生。但我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所以我想谈谈教育和创造力。我认为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的比重,所以这两方面我们应同等对待。
最近我听到一个很不错的故事,我很愿意讲讲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小女孩只有六岁,她坐在教室的后排,正在画画,而她的老师评价她几乎从不注意听讲,而在绘画课上她却听得很认真。老师绕有兴趣地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她说:“我画的是上帝。”老师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这时小女孩说:“他们马上就能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了。”诸如此类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孩子们愿意冒险。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愿意去尝试。即使尝试的结果是错误的,他们也不惧怕。当然,我并不认为错误的尝试等同于创新,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做错误的尝试,你永远不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错误的尝试,等他们长大了,多数孩子都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那就会使他们也惧怕错误的尝试。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公司经营方面,我们不能容忍任何错误,这就使得现在的教育体系成为最不能容忍错误的领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毕加索曾说过:“孩子们是天才的艺术家。”问题是我们长大后能否继续保有艺术灵感。我坚信: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了创造力,甚至可以说,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创造力。
五年前,我从英国搬到了洛杉矶。但搬到美国后,有些事使我印象深刻。如果你周游世界,你会发现每个国家的教育体制都存在着学科等级制度,没有例外。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接下去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如此。而且相同的还有,就是在艺术学科范围内也有等级制。通常学校把美术课和音乐课看得较重要,然后是戏剧课和舞蹈课,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天天安排舞蹈课,但却每天安排数学课,为什么?为什么不是每天安排舞蹈课呢?我认为舞蹈课很重要,我认为舞蹈课和数学课同样重要,如果允许,孩子们会不停地跳舞,我们也一样。我们都有体会,对吗?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开始教导他们别的东西,以前是教他们走和跑,而随着他们长大,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的头脑。而且略微偏重大脑的一侧。
如果你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来参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公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当你看到我们教育体系产业化的发展,我相信,你就会明白是谁在真正从中受益,是谁被教导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谁得了满分,谁是第一名,关于公办教育的目的,我想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公办教育都以培养大学教授为目的。难道不是吗?因为大学教授是象牙塔尖上的人,我也曾是一名大学教授,也是塔尖上的人。我倾慕大学教授的学识,但我们不应该用这样一个头衔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其实大学教授只是360行中的一行,只不过他们比较好求知。在我看来,大学教授有个特点,虽然不是共性,但很典型,他们只用脑子生活,而且偏重于大脑的一侧。用书面语来说就是他们脑体分离。他们只是把身体当作大脑的载体而已,难道不是吗?这个载体可以载着大脑去开会,然后在会议结束后再去迪厅蹦迪。在那你会看到,成年男女在不和乐拍地疯狂摇摆,期待夜晚的结束好回家写篇关于蹦迪的论文。
注重培养学术能力的观点根植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形成这种状况还有个原因,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在最初建立时,也就是在19世纪之前,那时教育还不是公共事业,那时建立教育体系,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有两点基本的等级原则,第一点,对工作最实用的科目是最重要的科目,这样就能轻易地避开孩子们喜欢的科目,从小就不让他们触碰。理由就是,不这样学就找不到工作,对吗?别玩音乐了,你成不了音乐家;别画画了,你成不了艺术家。这些温和的忠告,铸成现在的大错,全世界都被卷入到工业革命的热潮。第二点,学术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好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些标准是那些大学自己制订的。只要你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整个教育体系,不论哪个国家的公共教育都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序,最终目的是为了考入大学。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很有天才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被钝化了。因为这些学生发现他们的专长在学校,并不受重视甚至还受到蔑视。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这样扼杀孩子们的天才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今后30年,全世界毕业的学生将超过过去的总和,这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人口增长关系到我们谈论的许多话题,包括技术和技术变革对生产力的影、人口统计学及人口爆炸。很快,文凭就不再有含金量了,是这样吧?我上学那会儿,有文凭就有工作,那时候你没有工作,是因为你不想找。但现在的状况是,孩子们有文凭却经常呆在家里打电脑游戏,因为以前只要学士学位的工作岗位现在需要硕士学位,现在还没毕业的孩子将来就得有个博士学位才好找工作,这就是学术学位的通货膨胀。这是整个教育体系坍塌的前兆。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反思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培养人才有三个原则,第一,多样化,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有的从视觉角度,有的从听觉角度,你的从美学角度,有的从抽象角度,有的从动态角度。
第二,好学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如果观察一下人类的大脑组织,大脑发育具有关联性。大脑不应被分成几部分,其实我认为应该创造性地把大脑看作一整套工序——生产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的工序——这种原创想法往往来自互动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规模式。大脑本来就是由神经来连接左脑和右脑,这个连接部分叫胼胝体,女性大脑中的这个部分比男性的厚。我认为脑部特征可能使女性更善于应对头绪纷乱的事情,虽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我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其实来源于我的亲身体验。我妻子在家做饭时,总是打打电话,和孩子说说话,给天棚刷刷漆。而我做饭时就会关上厨房门,不让孩子们进来打扰,不打电话,这时如果我妻子进来我会很生气,我会这样对我妻子说:“苔莉,我在煎鸡蛋,请别打扰。”
培养好学生的第三个原则就是个性化。我目前在写一本书,书名叫《顿悟》,素材来自一些访谈,访谈内容是关于怎样发现自身的才能。对于这点我很感兴趣。激发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一次对话。我采访了一位很优秀的女士,也许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人,她名叫吉莉安 ·林尼,你们知道这个人吗?应该有人知道吧。她是个舞蹈编剧,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作品,她编舞的作品有《猫》、《歌剧魅影》。她很有才华,我在英国看过由皇家芭蕾舞团演出的她的作品,你们也看过她的作品。有一次,我和吉莉安吃午饭,我问她:“吉莉安,你是怎样成为舞蹈家的?”她回答说说起来很有意思,她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希望,她上学那会儿是1930年代。老师给她家长写信说:我们认为吉莉安患有学习障碍症。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她老是坐不安生,用现在的话讲,那意思就是她有多动症,你们也这么想吧?但那时候是1930年代,“多动症”这个词还没有出现。那个老师用词不当,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用“多动症”这个词。于是,吉莉安去看病,她妈妈带她去的,医生让她坐在椅子上,她把手压在腿上,这样过了20分钟,她妈妈一直在向医生讲述,吉莉安在学校的表现:她在学校不安生,她总是晚交作业,等等。其实不过才是个8岁的孩子,医生走过去坐到吉莉安的旁边,对她说:“吉莉安,你妈妈跟我说了很多,现在我想和你妈妈单独谈谈。你在这儿等一下,我们马上就谈完。”医生和她妈妈出去了,但医生在出去时把收音机打开了,收音机在医生的办公桌上,在他们走出房间后,医生对她妈妈说:“我们就站在这儿观察一下她。”他们离开房间后,吉莉安站起来,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她妈妈和医生在门外看了几分钟,医生对她妈妈说:“林尼太太,吉莉安没病,她是个舞蹈天才。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话说到这儿,我问吉莉安:“后来怎么样了?”她回答道:“我妈妈送我去了舞蹈学校,我无法形容那里有多棒,那里有多好,像我这样的人,坐不住的人,我们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思考。”他们跳芭蕾,跳踢踏舞,跳爵士舞,跳现代舞,后来她考入皇家芭蕾舞学校,成为芭蕾舞女主演,事业发展很成功,从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吉莉安·林尼舞蹈公司,遇到了劳埃德·韦伯,《猫》的编曲者,她负责担任过一些非常成功的音乐剧的编舞,她给数以万计的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她也是个亿万富翁。可是,有人也许曾认为她有多动症,命令她“冷静。”
我相信对于未来,我们的唯一出路,是贯彻一种新的人性化生态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应重新定义,人类能力的多样化。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我们的方式,正如我们开采地球的方式,以功利为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未来将不再适用,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准则,也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准则。我们倡导的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现在,我们必须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小心地避开那些按部就班的规则,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运用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而且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培养他们。我们的任务是全方位地培养孩子,这样他们才能面对未来的社会,顺便说句,我们可能活不到未来那天,但孩子们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能在未来有所作为。

⑵ 为什么说学校扼杀创造力

中国中小学教育培养出了众多做题高手,学生记住一些死答案,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没有学习欲望,厌倦学习,在学校里他们被扼杀了好奇心,与有些国家的学生比较缺乏创新与研究意识,中国教育需从家庭、学校、教材、社会、高考各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我们需要我们国家自己教育出来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诺贝尔奖获得者

⑶ 都说中国的教育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在心理学上有依据吗

创造力就是基于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新价值的能力,除了需要知识,还需要创造的主观积极性。我认为中国教育存在这些问题扼杀创造积极性:(1)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听话”的孩子,家长以威权让孩子遵命而不解释为什么,从来都反对孩子异想天开,从不肯定孩子的创新,口头禅是:这是不成熟的想法;(2)应试教育下一切以分数为最高目标,灌输标准答案世界观——没有质疑、没有发散;(3)绝对顺从教育尤以“政治”这门奇葩课程为甚,里面经不起推敲的理论到处都是却不容任何人质疑——用孩子实现政治目的,内幕很可怕不细说;(4)没有、也不给孩子灌输积极的人生观——什么是自我实现,什么是幸福——总说好好读书以后赚很多钱,总问分数多少收入多少而不问是否开心。畸形的价值观,让中国企业总喜欢耍小聪明占小便宜而不是光明正大创造价值。完全同意——尽管不是故意的,但中国教育毁掉一代又一代,这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除了教育,还有诸如社会不公平、法制不健等问题都会毁灭创新。当然还是有很多学生长大后能发挥所长,但我见到更多是创造力被消磨干净的年轻人。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远弱于发达国家,教育问题居首。
满意请采纳

⑷ 为什么别对孩子创造力扼杀

在知识的培育上,我们的家长普遍对孩子灌输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缚作用。 西方国家的幼儿园划成活动区,允许四五岁的儿童自由走动,大声唱歌,甚至还可以跟同伴捣乱。中美两国教师对此作出了不同评价:中国老师说这些孩子有多动症,应当治疗;美国老师说这些孩子的做法并不过分,从小得到个性自由的锻炼。

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对孩子保护过度,替代过多;另一方面又对孩子限制太死,忽略了对孩子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家乔治·戴克曾经就“猫和老太太有什么相同点”分别问过中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中学生说,都有生命,都会呼吸;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说,都怕冷,都爱吃鱼,都爱睡觉,睡觉时都爱打呼噜,平时都爱自言自语。论文化知识水平,中学生比幼儿园小朋友高得多,为什么答案却远不及后者精彩?这就是因为长期追求一个答案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千万不要培养“五分+绵羊”的标准件,而要造就一代有责任感、有开拓精神、有创新意识、有交流合作能力和终生学习本领的一代。

我们的家长常常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你还小,懂什么?让我来教你,你照我说的去做。”这种态度的根据在于我们对孩子的知识、智力水平的错误评价。我们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但在我们的家长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同时,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

有时候,家长的懒惰与无知也会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总的来讲,我们不喜欢孩子有太多的问题,因为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我们喜欢做的是买一本大全,照书上读,照书上做,一书定音,懒得费脑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总是用一句“你怎么有这么多问题,有什么用?”驳回,一语蔽之,既掩盖了自己不知道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没完没了进行解释的麻烦。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费许多周折送孩子上这个班那个学,以便开发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毫不在意地驳回他们的触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讨,或提供其他寻找答案的途径。

如果让孩子当总统,父母的职位最好是“顾问”,当孩子遇到难以决断或不明白的问题时,父母只需在旁边加以引导。但是,做一个“高级顾问”并不容易,父母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并视孩子为成人。

人与人交往时,可能会出现多种自我形态,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将他当作孩子般看待,他的表现会是任性和依赖;如果你以朋友或成人般看待他,他便会用真诚与交心的态度与你交流。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能力、懂得自重的人,就必须让孩子去克服困难,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如让他自己穿衣袜、自己收拾玩具等。有一些孩子什么事都要别人帮忙,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替他做了他自己本来可以做的事。 要将孩子当作成年人看待。当他跌倒时,让他自己爬起来;当他学讲话时,不要替他找词汇,要让他自己说完自己的意思;当他上学时,让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牵着他的手;当他懂得花钱时,给他零用钱,让他自己安排购买日用品;当他选择朋友时,让他自己做出决定。除非有危险性,否则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也不要干涉孩子正在做的事。他将会永远感谢你允许他自己成长的。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看重、肯定和认同。一旦被别人委以重任,便会对自己增加信心,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

同样地,父母若把孩子当作成人看待,孩子便会很快地建立起独立的性格,将潜能发挥至最大。

父母在委以重任之前,必须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年龄、兴趣、能力及是否可以胜任等因素,然后再分配给他适合的工作。

这些工作对父母而言,可能是非常简单的,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但孩子年纪尚小,能力和经验自然比不上父母,加上是初次尝试,可能会有过失或不完美的地方。 父母切记不要在孩子还未完成任务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去其工作,由自己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完成。

要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要经历一连串的冒险和对未来世界的挑战的。在孩子的生活里,是没有“失败”二字的,所有的体验都将是“经验”。

那么,做“顾问”的最好方法是“开会讨论”,家庭会议是素质教育一直提倡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父母从与孩子的谈话中所得到的情况,可帮助父母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办。有时父母试图用简单的方法去纠正孩子的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思想,如果不能得到任何效果,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而孩子是不会与父母争论的;如果父母同孩子的讨论走入了歧途,孩子就不愿再继续讨论下去,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父母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在做他们的工作,好让他们承认错误,改换观点。这时,父母可以先停止讨论,把问题放到一边,过一段时间再找机会谈,一定要避免做硬性规定。教育箴言要将孩子当做成年人看待,当他跌倒时,让他自己爬起来。

⑸ 传统教育的哪些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现在的学校教育,追求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方法、能力的教育;
追求高分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真正理解;
为此,拼命追求考试的细节,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⑹ 学校是如何扼杀我们的创造力的

标准答案这事说了很多年,教育界人士也讨论了很多年,但最后大多都是销声匿迹。那么为什么非要标准答案?为什么不能一问多解呢?学校用标准答案,理由很简单,加快授课速度。当然也不排除有老师为了立权威或者别的。但普遍来讲,就是为了快点讲完。你想想,一堂课每个问题都能整出一大堆答案,那这一篇课文要上多久?以前中英数课程比较多,都没法非常细致的将所有课文讲完,这期间还需要占用其他课程来练习,整的常年都有体育老师的段子。现在的课程难度已经加大,初中英语曾经的人教版还从ABCD开始教,现在已经跟小学英语直接挂钩了,也就是说小学你的英语一旦没跟上,初中英语就基本完蛋了,不像我们曾经还有第二次机会。而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其他课程,现在体育在小学加到了4节课,科学、综合、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也必须要开课,每星期还有一节课外活动,一节心理健康。造成中英数现在能授课的时间缩短了许多。但教育部制定教材的人却跟这群推行素质教育的人不是一波人。教材的难度却与日俱增。想想也是,我们学了12年,一直到高中,大部分学科知识都还是100多年前的理论,慢慢来,哪会有这么多时间?所以,要是一个问题,七嘴八舌的一一解答,一个问题多个解释,每个解释你还要给学生讲一遍,那一节课折腾多久?而教育局用标准答案的理由更简单。

⑺ 现在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吗>

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多种的,各有利弊。
应试教育给部分孩子一个光明版的将来,但一定程度权上的确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并对另一部分更适合其他方面的孩子造成很大影响;素质教育能够更全面地发掘孩子的潜能,包括创造力,但有时候却让孩子败在高考这个门槛前。个人比较倾向于素质教育,在保证孩子的兴趣的前提下,大部分孩子还是能通过自己的爱好发展出自己的空间。

⑻ 教育扼杀创造力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版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权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

⑼ 关于学校总是扼杀学生创造力吗四百字英语作文

My
View
on
School
Ecation
School
ec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When
reaching
three
tears
old,
the
little
children
will
go
to
kindergarten
for
a
preschool
ecation.
And
then
they
will
take
p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high
school,
college
and
so
on.
School
ection
almost
run
through
people’s
whole
life.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We
all
know
that
thereare
many
knowledgeable
teachers
in
school
will
teach
the
students.
But
it’s
not
enough.
School
ection
needs
the
coordination
of
family
ecation.
The
British
ecator,
Hosea
Ballou
once
said,”Ecation
commences
at
the
mother’s
knee,
and
every
word
spoken
within
the
hearsay
of
children
tends
towards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Therefore,
we
can
see
that
the
successful
of
school
ecation
needs
the
help
of
family
ecation
so
that
the
children
can
have
a
perfect
ecation.
The
promissing
future
is
waiting
for
them.
学校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小孩三岁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幼儿园进行学前教育。之后他们会去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学校有很多知识渊博的老师来教学生知识。但这是不够的。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协调。英国教育家巴卢曾经说过,“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助,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完善的教育。光明的未来在等着他们。

⑽ 为什么教育扼杀了创造力

阅读全文

与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