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小学创造力陶行知

小学创造力陶行知

发布时间:2021-09-18 15:44:19

Ⅰ 陶行知认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的“六解放”包含哪些内容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内儿童有创造力容,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为此,他提出了六个解放: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层层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巾必须撕下来。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不戴上有色眼睛,使眼睛能看事实。
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特别要有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笼中,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他们。要给他们一些空间、时间消化学问,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Ⅱ 陶行知先生认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主要包括哪五个方面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2)重视版幼权儿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此题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Ⅲ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四种精神是:

“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3)小学创造力陶行知扩展阅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2]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参考资料:网络-《陶行知教育名篇》

Ⅳ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创造教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奥斯本研究集体创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布法罗大学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1968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1982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

Ⅳ 陶行知先生认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五个方面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版者

(权2)重视幼儿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此题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Ⅵ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的阐述和实例告诉我们,激发和保护小学生对一切事物的“敏感”,并不断激发其探索活动的兴趣,才能最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关键词:小学生 兴趣 创造力 活动前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强弱、盛衰的大事,小学生科学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它需要小孩去创造。现在的小学生将步入社会并成为社会的建设者,他们面临的将是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小学生科学教育将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一、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兴趣性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小学生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物质材料,或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课题以不同方法、不同程度指导小学生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科学教育正是通过给小学生提供丰富的、适合他们进行探索的各种材料、环境与时间,与之互动。也就是让小学生通自身的操作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情感等,培养其完善的科学素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科学的特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应该具有科学性、探索性、主动性。由于小学生的科学概念是通过自身的动手操作获得的,所以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提供充分的让小学生能与各种材料相互作用的条件。二、操作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保证。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小学生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小学生不断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我们如何让小学生真正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呢?我们要鼓励孩子“发现”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小学生获得一些事实性知识,让小学生多听、多看、多操作,让小学生口动、手动、眼动、脑动,与活动材料充分接触,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科学的概念、体验和技能。让小学生独立操作,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成为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小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这样,在直观刺激下,通过与多种物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师要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根据目标,有目的的投放,并进行及时调整、更换。如在活动室一角,我们设立了科学区。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里是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发挥和发展的地方。孩子们通过对木块、铁钉、图钉、曲别针、直别针、小石子、小纸片、塑料片、有机玻璃、磁铁块、电池、小电珠等各种物品的观察、摆弄,自己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小电珠怎样才能亮起来呢?孩子们通过用电池、电线、小电珠及“手拉手灯泡亮”等科学材料的操作,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明白了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电池怎样放置,小电珠才能亮起来……还有那些形态各异的动物模型,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了解了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及与人类的关系,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等等以及人类怎样保护自己,怎样保护大自然,怎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自制望远镜”的活动,是通过小学生在玩望远镜的游戏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产生了自己制作望远镜的愿望,于是我由此引发了“自制望远镜”的活动。一次,一位小朋友在玩望远镜时发现望远镜两边的镜片不一样大,从两边望去,看到的东西的大小都有一定的变化。他对望远镜非常感兴趣,于是自言自语说:“我要是自己能做个望远镜那该多有趣呀。”小朋友对望远镜的兴趣影响到其他心灵,引起了其他小学生的制作兴趣,于是产生了“自制望远镜”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手工纸、皮筋、胶棒、浆糊、双面胶、透明胶、直别针、曲别针等各种制作材料,让小学生自己设想,自己选择材料动手制作。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或是讨论,共同想办法。小学生用了不同材料进行两个纸筒的连接,有的孩子在连接过程中发现自己做的纸筒一大一小,观察时的效果不一样,于是就又进行改进,制作完成后,小学生间有了交流,制作过程中,孩子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小学生通过整个制作活动,满足了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了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使小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的探索活动中,初步获得了一些探究能力。同时,孩子们的思维力、想象力及创造力也得到了尽情地发挥和发展。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关键。谈及小学生的创造力,我国的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于孩子来说,创造力正孕育在新颖奇特的幻想中,而创造并不等于发明,只是意味着一种对任何事物都抱有的“敏感”,一种了解和接触新事物的“心向”。让小学生保持这种敏感和心向,就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科学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天地。面对小学生的有创新意识的尝试,教师应该理解、宽容学生,给予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机会。对于小学生活动中的顽皮、淘气、任性,教师应该通过“移情”理解小学生,看待其思维和行为。这样,他们能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如在制作石膏小动物的过程中,小朋友一直在盯着小碗里的石膏的变化,直至石膏变硬,他没有把和好的石膏放在模具里。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我就是想看一看石膏变硬的过程。”我没有批评他,又重新让他做了石膏小动物。四、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手段。教师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活动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欲望、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进行了“小小农庄”种植活动。有了这个活动设想后,首先,小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各种豆类的种子和种植用的小盆、小碗、小盒子等等,然后我们就一同讨论怎样种植种子。我们从种植园地弄来了泥土,还找来了沙子、小石子,孩子们自由选择,把不同的种子亲手种植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每人有自己的种植方法。过程中,他们认真地种下了每一颗种子,同伴间还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产生问题后,我们及时进行了讨论,我及时地对个别幼儿给予引导帮助,使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得到了鼓励,增强了自信心,最终获得了成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后,我们又进行了观察记录活动,由于是孩子们自己种植的,所以他们都非常认真、细致地照顾好自己的小种子,给它们浇水,让它们晒太阳,同时还进行对比观察,做好记录。种植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交往能力、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幼小的爱心。小结:小学时期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支持小学生的求异、探索,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不能扼杀小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教育行为要有利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Ⅶ 评论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营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氛围
教师、家庭、社会都有必要为儿童创造力培养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裕、自由的环境氛围,鼓励儿童大胆探索、大胆提问、大胆创新,从而使儿童的创造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决定有关班级事情时,要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多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有耐心、多指导、多鼓励;多给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不要过分强调课堂秩序和班级管理制度,应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因“淘气”而造成的紊乱,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甚至荒诞、离奇的问题。
(二)启发儿童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
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儿童努力摆脱一切束缚其思想的观念、方法,开拓思路,养成多角度、多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例如,关于玻璃的用途,教师在让孩子们列举出玻璃的一般用途如做杯子、镜子、窗子等之后,要引导他们想出一切可能的作用,如割绳子、布头等,烧熔后还可制成各种玩具、装饰品,等等,努力使他们多动脑筋、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力。
(三)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要利用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认识建筑物、交通工具,观察房前屋后的环境,探索田野河流的分布情况,欣赏大自然美景,了解花、草、鸟、虫的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像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师在一次中班的小朋友们参观造船厂和码头之后,让小朋友“画船”。结果,有的小朋友友的画面上不仅有轮船,还有太阳、漂浮的云彩和飞翔的小鸟,有的还画出了海盗船和国王的船,国王的船上有同王和美人鱼在跳舞,甲板上还在放烟花!
(四)正确对待儿童的好奇、好问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探求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正如陶行知所说:“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儿童的发问千奇百怪,有时甚至离谱,这正是他们创造潜力的发挥。成人特别是教师应鼓励、引导他们大胆提出各种问题,并给予耐心、正确的解答,或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五)培养儿童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儿童的创造活动是在不断的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尝试操作,才能物化,也只有通过一系列尝试操作,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儿童在一次次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儿童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中获得一些成功,会进一步激发其动手的热情,使其创造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与物质材料。例如,在活动室设置各种区角,让儿童玩积木、捏泥人,做小制作、搞小发明等,通过这些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在操作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空间、材料和选择的机会,少一些纪律、要求和约束。

Ⅷ 结合陶行知关于创造力的培养的教育思想,谈谈当前幼儿园该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陶行知老先生有很多理念值得我们后辈去学习,而每一个理念都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才能心领神会。陶行知先生在“因材施教”这一方面也提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陶行知以种植松树和牡丹所施肥料不同为例,形象而又生动地来说明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觉得非常地正确。

我们幼儿园正在进行“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课题,从教学课堂到区角活动,总之一日活动中充满了语言活动,让幼儿想说、敢说、愿意说。不过一个班机里的每一个小朋友他的口语发展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发展地较快,有的发展地较慢,如果活动的要求提得高了,能力弱的就达不到要求;如果提得底了能力强的就觉得太容易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利用到陶行知老先生的“因材施教”理论了。 看图讲述《小蝌蚪找妈妈》,我按照幼儿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对能力强的学习一组,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启发幼儿讨论图片中的情节,并能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图片中故事的内容,甚至还可以让幼儿进行表演;而对能力相对弱的学习二组,教师采用观察法、示范法,引导幼儿进行模仿,最终要求幼儿能观察图片较准确地讲述出故事的大体情节。这个活动中,利用幼儿间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激发每个幼儿去思考、去创造,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每位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并有其独特的个体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我们要利用好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幼儿的个性发展,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幼儿教育。

Ⅸ 论述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具体看参考资料

阅读全文

与小学创造力陶行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