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汪峰的一些歌曲的创作背景故事是怎样的
对于汪峰创作背景的故事,确实有很多,比如说存在就是因为他经历了挫折以后才写出来的。
2. 每一首歌是不是都有它的创作背景啊
是的:每首歌的创作背后都有一个艰辛的历程,尤其是一首好歌,有的用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创作!
3. 有没有比较了解一些经典老歌的创作背景故事 是故事 不是背景 谢谢了
想了解beyond歌曲创作的背景故事可以下载一下看《不死传奇》,这个系列有六位,都是曾经在歌坛独霸一方的人生演绎,beyond,张国荣,梅艳芳,成百强等,我下载的有六个人的,beyond的一个挺让人感动的节目是黄家驹的葬礼,下载的时候搜《骄阳岁月》就找的到
4. 为什么有些歌曲有创作背景有的就没有
其实大多数歌都有背景 只是关注度高的 自然背景挖得深 知道的人就多 相反 你故事再精彩 没人关注 那也白瞎
5. 找几首歌的创作背景
同学。。。你是不是也参加了唱响青春之歌比赛啊。。。哈哈
6. 同一首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同一首歌》由陈哲、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该歌曲1990年面世后,其优美的童声伴版唱加上毛阿敏等歌手的演权绎,很快流行开来。几年前,央视音乐戏曲部推出了同名节目,这首原创歌曲也成了标志性旋律。令词曲作者感到不满的是,当初被央视这档节目引用时,他们事先竟然一无所知,至今也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报酬。目前此曲3位创作者正准备将央视《同一首歌》栏目告上法庭。
7. 几首方大同歌曲的创作背景
你好,我是大同的歌迷。很高兴为你解答。
《三人游》
大同在演唱会上很多次谈到,他的一个朋友喜欢一个女孩,但女孩对他感觉没那么深。于是这位朋友一直等了女孩七年。女孩经历情感挫折人事变迁,蓦然回头,发现当初那个人还在身旁默默守护,不禁泪下。最后两个人终于在一起,并且走入了婚姻(具体可以看2008年台湾诚品Orange Moon演唱会)。
大同说他感动于这位朋友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所以写了这首歌。
《Love Song》
大同一直认为爱应该是简单纯净的,不附加任何外在的东西,正如他在《简单最浪漫》里唱的那样(“略去所有复杂情节,简单清澈听着我爱你”)。而现在很多关于爱情的流行歌曲不是歇斯底里就是矫揉造作,不能让人感到爱的温暖。于是他打算写一首简单的歌,唱出自己对爱情最真实的心声,于是在《Love Song》里你会听到“我写的这首歌,是一首简单的,不复杂也不难唱的那一种歌”。最初歌曲是由一声“love song”(对,就是副歌里的那句!)激起的灵感,并最终成为方大同的代表作之一。
《爱爱爱》
这首歌具体创作背景不是很清楚,但主旨应该与《Love Song》相同。周耀辉的填词很有特色。
情感经历嘛~大同貌似谈过一两次,但是被甩了(都在出道之前)。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创作的情歌与自己的情感经历没太大关系,但与他的爱情观相一致。
只有一次,谈到翻唱歌曲La Bamba的时候,说这首歌使他想起少年时代与女孩在阁楼上跳舞的时光。很青涩的。
8. 大家来帮忙!!!找一下这些歌的词曲作者 背景
想攒你的分数太累人了,200分不好拿呀!我还是算了吧!
9. 国际歌 创作历史背景是什么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
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9)一些歌的创造背景扩展阅读
1、歌曲鉴赏
《国际歌》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该歌曲向资本主义宣战,充分表现了革命无产阶级不屈的豪迈气魄。
《国际歌》这首歌曲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为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
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气势宏大的高潮中结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
2、社会影响
对苏联:
1900年12月,列宁将《国际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歌词原文登载在《火星报》上。
1902年俄国诗人柯茨(Arkadiy Yakovlevich Kots)将其翻译成俄文,发表在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俄国移民杂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面。《国际歌》开始在俄罗斯工人中间流传。
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报》重新发表了这一作品。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决定以俄文版的《国际歌》作为苏联的代国歌。
直至1944年,苏联政府选择了《牢不可破的联盟》作为苏联的国歌,同时把《国际歌》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党歌。在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歌》成为俄罗斯共产党的党歌。
对中国: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的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