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中国的洋务派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中体西用”说的实质,既保留了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又强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那么,这一口号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来评价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王朝更替,战争频繁,但中国传统文化却代代相传,日益巩固发展。
⑵ 洋务派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的背景: 从一开始,洋务运动就阻力重重,极不顺利。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政府几临灭顶之灾,但就是在这样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它对应不应该仿造洋枪洋炮洋轮等“救命之举”竟仍然犹豫不决。今日看来十分“温和”的洋务运动,在发轫之时却被指为“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与今日“全盘西化”的指责一样严重),曾遇到今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反对。以现代大机器生产来造枪炮船舰,通电话电报,明明是统治者在近代要生存就不可少的措施,却遇到统治阶级中冥顽不化者以“夷夏纲常”这类传统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阶段。但“洋务运动”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产生了激烈争论。 要办洋务自然要学习外语、学习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中国传统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只有苦读圣贤经典、寻章摘句、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才是“正途”,而“技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甚至是“奇技淫巧”。换句话说,在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只有儒学经典的地位,而自然科学知识的地位极低,几乎不被看作一种“合法”的知识。在现实面前,洋务派不得不“低头”,提出要学习外语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并创办了学习外语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文馆”。1866年他们又更进一步,上奏要招收“正途”出身的人员学习声光化电、天文算学,以提高自然科学知识的地位。这一主张引起了顽固派的极大不满和强烈反对,他们提出只要“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便可“明体达用”,“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认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就是“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
⑶ 如何正确认识洋务运动提出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洋务运动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辟道路。洋务运动的开展标志:军事:积极创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经济:兴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文化:兴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⑷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想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他们在思想方面有相同点,也有相当大 的差异。曾国藩与李鸿章在洋务指导思想上都络守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曾国藩主张维护封 建纲常、封建体制的基础与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的目的。虽然曾国藩未曾 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他的洋务思想主旨即为“中体西用”。张之洞的“中学为体” 并非如顽固派那样全盘地否定和抛弃西学,他在维护封建皇权、坚持中学为体的原则下还有承认西学、积 极兴治西学的一面。张之洞的思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独立性,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观点 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肯定地说是比较先进的,成为他从事洋务活动、致力振 兴实业的指导思想。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庐抗 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 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绪年间(19 世纪60~90 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 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 中,洋务派把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解释为“体”与“用”的关系、“道”与“器”的关系、“本”与“末”的 关系、“主”与“辅”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两者的相对价值,即中学具有精神价值,西学具有物质价值; 同时提出了两者的不同功能,即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在这里,中学和西学的地位虽略有高低 之分,如强调中学是“本”“体”,而西学只是“末”“用”,但同时又强调这两者是互相补充、不可偏废的。 尽管在这一自相矛盾的思想体系中,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是一种既 肯定新价值又不否定传统价值的相对主义错误论调。在此错误的论调中,我们必须先探究洋务运动的性质, 为研究其性质我们还必须得从其指导思想的作用来看。 此指导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有两个层面的作用: 第一层:中体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与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中体西用还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 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中体西用是中国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为寻求中国出路的文化自救 II 方案和关于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战略思想"在封建专制统治和顽固守旧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们下,中 体西用是当时唯一可行的过渡性模式"它的提出,不仅开了社会风气之先,为应进西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而 且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二层:“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并且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洋务经济是一 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 开了方便之门,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 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
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孕育生成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积极看待洋务运动的双层作用,洋务运动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 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这是洋务运动中举办得最成功、最有远见卓识的一项内容。洋务派在创办近代工业的过程中,为了培养所需的技术人才,摆脱在生产技术上依靠外国人的状况,他们兴办 了一批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 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另外,洋务运动中还培养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近代数学家华蘅芳、化 学家徐寿和徐建寅父子等人就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此外,洋务派设立的翻译馆,翻译印发了 大量书籍,引进了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而且影响了一 代进步思想家,为戊戌变法准备了条件。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4 万名工人中,还锻炼 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中早期的技术力量。毫无疑问,洋务运动 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稍后现代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条件。
⑸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观点是什么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
中体西用,是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1861年(咸丰十一年),晚清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8年5月,出版了张之洞《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⑹ 中体西用是谁提出来的
冯桂芬提出来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6)洋务派创造性的提出了中体西用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
⑺ 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
洋务派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⑻ 如何认识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应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知道,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朝前发展。因此,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看问题要有发展的眼光,决不能用形而上学静止观点看问题。而考察中体西用思想,可以知道,正是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不能以僵死的眼光来看待,不然会无法对它做出正确的评价。 从上面中体西用思想产生过程可以看出:第一,其范围是在不断扩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学习西方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教育-学习西方思想;第二,在内容上看:是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到转而学习俄国社会主义,提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三,在道路上看:先是以不推翻封建制度为前提而进行改良,再到必须推翻封建制度而进行革命;第四,在认识上看:从停留于只学西艺的感性认识阶段,发展到提出中西文明都分为体和用的理性认识阶段;意思是说,中国的体不能丢,中国的用,可以变,不合时宜的可以抛弃;而西方的文明,西政为体,西艺为用,但不管是体和用,凡是比中国先进的东西都可以学习,为我所用,这就体现出以我为主的思维特色;第五,在主体上看:是从地主阶级改革派一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第六,在处理中西文化方式上:从拿来主义,照搬西方到把西方东西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认识到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社会主义建设,都不能照搬苏联模式以及欧美模式,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此,中体西用思想无论哪个方面都得到丰富和完善,成为一种具有哲学普遍意义的正确的思维和方法。 来源:学理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