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重大发明创新有哪些不是五个,越多越好
1.李四光:陆相成油理论
发明简介:20世纪50-60年代,"陆相盆地生油理论"和"陆相盆地成油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有可能出现的大的油田,我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只要条件适宜,陆相沉积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论。
影响: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让中国人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咱中国人长了一回脸。大庆、大港、胜利等地连续建成大油田,陆相成油理论的作用功不可没。
2.矮秆籼良种
发明简介:籼稻 ,一种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种,米粒细而长,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种子用作人类食物,谷壳和其他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杆用来造纸。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影响:高秆品种的最大弱点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产。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发明简介:1958年6月30日,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反应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维持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内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国新建成的这座原子反应堆是重水型的,热功率为7000枣l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它是用铀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导热剂,所以叫做实验性重水型反应堆。6月13日下午,这座反应堆开始发生链式反应,并逐步提高功率。
影响:1958年6月30日,新华社报道了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回旋加速器已经建成,正在准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4.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发明简介: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影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5. .两弹一星
发明简介:“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影响: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研制成功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氢弹研究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四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表明中国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6杂交水稻
发明简介: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籼型杂交水稻比传统水稻增产30%以上,它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
影响: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袁隆平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许多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加剧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杂交水稻的诞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肚子问题,还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7.神舟系列
发明简介: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5号飞船。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号发射成功。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此次任务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将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以上是七个新中国成立后的较大发明。硬说近十年的话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给楼主一个列表,不明白可以问问我,简介下哈,网络打字实在有限:
1.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
发明简介: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释了
3.李官奇:纤维原创技术
发明简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 。历时10年艰辛探索,从榨过油的豆粕中,神话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并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杂交种
发明简介:李登海将杂种优势与群体光能利用的理论融为一体,提出了株型与杂交优势互补的论点。选育了3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了3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5.磁轴承(MagneticBearing,简称MB),又称为磁悬浮轴承
发明简介:我国“拉推磁路”理论已问世25年了。其创始人甘肃省的李国坤教授运用该理论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悬浮轴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将转子悬浮于空中,使转子与定子之间没有机械接触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与传统的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油膜轴承相比,磁轴承不存在机械接触,转子可以运行到很高的转速,具有机械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需润滑、无油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速、真空、超净等特殊环境中。
6.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发明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AV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7.徐道华:“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发明简介:该设计把对普通自来水的深度活化处理系统,精巧地设计成一个看似普通的水龙头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饮用水质量。
8.代旭升: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
发明简介:2003年,代旭升经过3个月的苦心钻研,研制出“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彻底解决套管气外排造成的浪费和大气污染,一举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仅胜利油田年创效益1000多万元。
9.龙芯
发明简介:龙芯(英语:Loongson,旧称GODSON)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开发的通用CPU,采用简单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开始使用,龙芯2号速度最高为1GHz。龙芯3号还未有成品,而设计的目标则在多核心的设计。
2. 代旭升的个人简介
2006年,代旭升在油田的支持下,创办了“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一手抓培训,一手抓创新,目前,已有在册会员1000多人,推出创新成果200余项,年创经济效益上千万元。2006年,代旭升自主创办了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网,实施网上助学助教活动。网站开办三年多来,点击人次已达19万,成为青年工人请教疑难问题的“技术家园”。对于网友在网上提出的问题,代旭升总是认真解答。让代旭升倍感欣慰的是,如今,徒弟们研制成功了80多项革新成果,其中1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20人获得油田及油田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3. 什么是铁人精神代旭升
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标志性人物王进喜,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玉门油矿磨砺成长的王进喜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成为全国闻名的“铁人”,为工业战线树起了一面旗帜。
是不怕辛苦,克服艰难的典型
4. 中石油铁人传承人评选结果是什么人
大庆新铁人——李新民
中国石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哈法亚项目经理,曾任铁人王进喜生前带过的1205钻井队第十八任队长
他扎根一线,艰苦奋斗、屡创佳绩。身在1205队一干就是21年,从一名普通的钻工成长为铁人队队长。他带领1205队成功打出了历史上第一口定向井,创出一个平台打13口定向井、平均井距只有6米的丛式定向井的纪录,在全国钻井队中钻井进尺率先突破200万米,相当于钻穿226座珠穆朗玛峰,连续15年实现年人均向国家交一口井。
他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矢志一流。他在油田率先实行中、英文双语报表,率先创办青工岗位技校,先后培养队长、书记、平台经理等21人。他率先实施绿色钻井,带领1205队实现24年安全生产零事故。他带领1205队实现由单一打直井向打特殊工艺井转变,组织四次钻机转型,顺利通过HSE、IADC和ISO9002国际认证,拿到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勇闯市场。他带领DQ1205队走出国门,实现了铁人老队长“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仅用26天就完成苏丹3/7区首口水平井,被上级称为“功勋井”。在苏丹5年,两次获得苏丹最高荣誉——PDOC钻井杯。2010年,他不畏战火考验,转战伊拉克,带领队伍仅用47天3小时就打完3167米的定向井,创出哈法亚钻井新纪录,打开市场新局面,使大庆钻探井队由1支扩大到3支,还有2支井队即将奔赴哈法亚,每年可为国家创造较好经济效益。
班组长的榜样——王海
中国石油命名的“王海班”带头人,现任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三厂分子筛车间副主任
“把班上的活当家里的活干。”
王海深知这样一个道理: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的条件,要想小家过得富足殷实,企业这个大家必须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线工人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因此,王海和班组其他成员把创造价值、追求效益最大化当作头等大事,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经过长时间摸索、实践,王海和同事总结出了分子筛工艺控制产品产量、质量、收率三个99%的优化参数。这三项指标不仅长年在全车间名列前茅,而且也成为全国同类装置的排头兵。结合生产实践,他们还总结出一套“四勤优化操作法”,即:勤观察生产工艺变化,勤思考各种工艺条件,勤调整工艺参数,勤总结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按此法一个班下来就可为企业多创2000元的效益,一年就是72万元。
王海和同事在实践中形成了“五型”班组管理模式,在中国石油广泛推广。此外,“王海班”还成了培养造就员工的摇篮。1994年起,55人从“王海班”调出,其中3人当上车间主任、8人当上班长、40多人成了技术骨干。不仅如此,“王海班”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蔚然成风。为解决女工夜间上下班走夜路的困难,班里专门安排男同志负责接送。员工们都说,工作在这样的集体中,即使苦点、累点、要求严点,也觉得有意义。
高级采油技师——代旭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高级采油技师、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
从初中毕业生,到油田工人;从住干打垒,喝地沟水,到发明创新能手,到油田首席技能大师。代旭升诠释的是石油人的中国梦。
代旭升的第一个发明是气压式加油包,这一成果减轻了劳动强度,确保了操作安全,获得了油田技术革新成果奖,并在全油田推广应用。
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是他的另一个发明。这项成果因为解决了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我国工人获得的最高科学技术奖项。目前,该发明仅在胜利油田每年就可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代旭升的发明之路越走越宽,他先后开发了电加热器、组合式皮带轮等90多项产品,获得2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过2亿多元。
今天,代旭升正发挥着更多能量。2007年他创建了技术创新工作室,现在在册会员2000多人,有400多项革新成果问世,年创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同时,他还创办了“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网”,进行网上助学助教,点击数已达42万多人次。目前,他带徒101名,
6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86人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成了油田各个行业的技术骨干。
平民百姓“裸捐第一人”——王文清
中国石化江苏扬州石油分公司正谊加油站站长
很少有人知道,身为加油站站长的王文清还是电影《血源》的人物原型。自1992年第一次献血至今,王文清总共献血9.2万毫升,相当于17个成年人血量的总和。2006年,他开始捐献血小板,目前已累计捐献机采成分血30多次。
1995年,王文清牵头组建了扬州江都红十字爱心奉献救助站,17年来累计发展成员100多人,组织动员4000余人次参加义务献血活动。为了宣传红十字基础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王文清将自己的电话印在宣传册上,发放到群众手中,让自己的电话成为24小时救助热线。1996年到2005年,他连续10年与扬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合作开展义务献血、捐赠骨髓等咨询和宣传活动。2003年,非典疫情时,扬州地区出现血荒,爱心志愿服务站组织100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
最近几年,王文清陆陆续续地把“自己”全部捐了出去,与扬州红十字会签下协议,决定身后捐出骨髓、眼角膜、器官、遗体,成为平民百姓中的“裸捐第一人”。
无私给予的人,社会回报他以崇高的荣誉。2010年,他被评为“扬州好人”,当选中央文明办“助人为乐中国好人”;2011年被新华社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十大网络人物,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人民网“第六届人民社会责任贡献奖”。
海洋石油探秘者——徐长贵
中国海洋石油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
从业15年,徐长贵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众多被判死刑的油田重获新生。
上世纪90年代,渤海深层勘探一直不理想,深部储层研究一直制约着渤海油田的发展。经过八年探索,徐长贵提出预测深部储层的“山—沟—坡—面”控砂理论,并在随后的勘探实践中逐步应用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源-汇时空耦合富砂理论。目前,这一理论在渤海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渤海古近系储层预测的准确率提高近40个百分点。
渤中探区面积占渤海的1/3,但这一探区已整整10年没有大发现,来过的国际大公司也是空手而归。徐长贵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对石南地区进行了精细解剖,在石南陡坡带钻探打井。石南陡坡带不仅找到了油田,而且找到了优质高产油田,他圈定的秦皇岛35-2、渤中2-1等四个构造有三个获得商业性油田发现,形成了渤中探区新的储量增长点,引领了渤海中深层勘探。2010年,这一成果获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旅大6-2构造位于渤海辽东湾东部,该构造接连两口评价井相继失利。很多专家对在这个构造继续勘探表示怀疑,但是徐长贵坚信这里一定能找到大油田。徐长贵逐步梳理出高陡带油气“阶梯式”富集模式。2012年,该构造重新上钻,起死回生,获得巨大成功,并展现出了亿吨级油田勘探前景。
管道铁人——张吉海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工程部副经理、陕京二线输气管道工程项目部经理
“不拿第一就是败。”正是凭着这样一股要强精神,张吉海从一名普通电焊工成长为管道焊接专家,从一名优秀工人成长为一名优秀企业基层管理者。
近30年管道建设生涯中,他先后担任涩宁兰、西气东输、陕京二线、淮武、兰郑长、西气东输二线东段等大型管道和秦皇岛、大连等国家石油储备库建设的项目经理,带出了一支支“铁队伍”。
员工都说他是管道铁人,干起工作来不知道累。他多次一人肩挑多个项目,最多同时担任五个项目经理。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干工程管理项目就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一个项目经理最理想的状态是同时管理三个项目,即结算一个项目,正建一个项目,准备一个项目……”
兰郑长成品油管道1干15支,跨越五省67个县市,总长3016.9公里。在40多个单位参建的项目中,他通过科学严谨的施工部署和组织,克服重重困难,分三个阶段完成兰郑段、郑武段、武长段。他夏季重点组织旱地和山区段施工,冬季重点组织水田和水网段施工,设计、采办、征地与施工部署同步。自2007年8月18日开工,他带领队伍克服了冰雪灾害、“5·12”地震等诸多困难,顺利实现了兰郑段2009年3月30日按期投产,郑武段8月9日投产等工期目标。
中国石油十大金花加油站经理——尚丽群
中国石油青海西宁销售分公司副经理兼尚丽群加油站经理
“服务越贴心,关系越牢靠”“客户需要的,竞争对手没有的,就是我们要做好的”……今天,尚丽群的“古道经验”已在多个加油站开花结果,而她仍坚守在第一线,把中国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承诺传遍青藏高原。
一颗感恩心换得客进门。2004年的古道站经营惨淡,门可罗雀。尚丽群带领员工们,向客户郑重承诺古道站油品质优量足,缺一补十。她带着员工为过往司机缝衣洗衣,烧水煮面,以真心换真情,顾客纷纷变成回头客。四年时间,她把年销量不足400吨的古道加油站打造成了“万吨级加油站”。2010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集团公司以尚丽群的名字将古道加油站命名为尚丽群加油站。
一腔热情拴住客户心。老客户辛远患有高血压,经常出现高原反应。尚丽群买来野生红景天,切成薄片,熬成汤药让他服用。来往的很多长途货车司机都说到了尚丽群加油站就到了家,就看到了亲人。
情暖员工,“家和”万事兴。员工休假回农村的家时,尚丽群总会给他们的父母带些水果和日用品。员工们家里有矛盾时,她时刻惦记在心,帮着员工做思想工作。在她看来,员工都是她的孩子,有和谐的家才有红火的事业。
问不倒的女能手——张恒珍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公司化工分部首席技师
生于一线,长于一线,成名于一线。张恒珍被称为问不倒的女能手。
问不倒,是因为她善于动手。2006年建成的100万吨/年乙烯装置是国产化大乙烯,其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国产化程度高,对生产操作人员是一个新挑战。张恒珍边工作边学习,很快掌握了整个装置的技术和操作要领,成为甲烷氢压缩机开车的“首席指挥官”。
问不倒,是因为她善于总结提高。她编写了近8万字的脂肪烃乙烯装置操作工分离系统工艺培训教材,有效优化了工艺操作参数,完善了茂名乙烯《裂解装置分离系统操作指南》,并担任中国石化高级技师培训班脂肪烃分离工艺讲座教师。2004年她率队夺得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集体第二名,个人第四名。
问不倒,是因为她技术精湛。围绕装置安全经济运行的目标,她在装置安全运行基础上,使装置投料量从每小时146吨提高到152吨,每月增加效益超过700万元。在企业开展“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工作中,她参与实施60多项节能降耗、优化改造措施,为茂名乙烯裂解装置长周期运行79个月的世界先进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我是茂名石化培养出来的,我的根在这。公司发展需要每个成员付出努力,我甘愿做企业科学发展大道上的一块铺路石。”成名后的张恒珍不改工人本色,默默为企业奉献着。
海洋石油测井领域的发明家——冯永仁
中国海洋石油中海油服油田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席机械工程师
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么测井就是找到石油的“千里眼”。而冯永仁正是让这些“千里眼”发挥威力的功臣之一。
上世纪80到90年代,是中国测井装备技术拓荒的年代,国际测井服务市场中几乎听不到中国的声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冯永仁完成了ELIS成像测井系统以及八臂地层倾角测井仪的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LIS成像测井系统是国内测井技术领域唯一获得国家科技奖的项目。
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加快中国海上石油勘探步伐,2001年,中海油服立项研究EFDT油气层钻井中途测试仪。经历失败和质疑后,他们陆续攻克了双探头推靠座封、混合流体控制和泵抽技术、微型电液集成等连外国专家都难以置信的一系列尖端技术。
EFDT的成功研制,使中海油服成为全球第四家拥有此项技术的公司,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EFDT先后在渤海、南海及缅甸等地的49口探井成功进行作业,创造了国产仪器首次海上高压物性(PVT)取样和连续36口探井作业损失时间为零等多项纪录。
26年来,冯永仁科研工作硕果累累。截至2012年8月,他取得国家专利授权97项,专利内容涉及测井仪器的原理方法、仪器结构等核心技术。
市场经济博弈中的铁汉——陈团柱
延长石油陕西兴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陕西兴化股份公司董事长
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把一个小化肥厂打造为产品辐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企业,陈团柱展示出新时期石油石化人的新风采。
精彩源于付出。陈团柱任兴化大化工试车中试车小组组长时,一切工作都立足于“早”,“早编写规程”“早培训员工”“早进入现场”,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系统全面成功投用。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后,陈团柱大胆决策,带领员工在市场困境中突破。公司主导产品硝酸铵市场销售量连续三年逆势上扬,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和突出。2012年兴化集团连续第九次入选中国化工500强,兴化股份入选最具发展潜力百强企业榜单。
来自基层,陈团柱懂得回馈基层。他和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了解和解决员工关心的实际问题。公司先后采取了改善员工居住环境、实行新的岗位技能工资制、正式启动企业年金制度、为农民工做健康体检等诸多措施,让员工更多地享受企业发展成果。
陈团柱高度重视企业安全清洁发展。公司通过强化三级安全环保目标责任制,合成氨等主要产品吨综合能耗同比大幅下降,大大优于历史最高水平。通过加大环保投入使水的复用率达到98%,企业的节能及环保形成网络化管理。
5. 胜利油田的胜利荣誉
1965年
九二三厂电测站攻关组研制成功GSQ—652型跟踪射孔取心仪,解决了2000米~5000米射孔和井壁取心如何射准层位的技术难题,该成果1980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66年
九二三厂电32104钻井队应用钻井指挥部研究的油基泥浆长筒取心技术在坨2—2—观18井一次取心102.32米,收获率 100%,创当时的全国纪录。1978年,油井长筒取心及密闭取心工艺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8年
九二三厂电测站试制成功中深井无枪身聚能射孔弹、雷管和导爆索,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1年
3252钻井队创出一套优质快速钻井新工艺,采用井架钻机整体搬迁,交叉作业和高转速、大排量、高泵压等强化钻井措施,提高了钻井速度,降低了钻井成本,创出了多项全国钻井新纪录。该项钻井新工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
5月13日油建二部二大队在临邑至济南长输管线穿越黄河施工中,用9天时间成功地将ф219毫米×8毫米、长437.7米的输油管线穿越黄河,穿越点在济南市北。6月12日,油建一部三大队在河口至东营输油管线穿越黄河中,历时 5天,成功地将ф630毫米×8毫米、长748米管线穿越黄河,穿越点位于垦利县民丰。1978年,油建一部、油建二部采用的输油气管线穿、跨越河流施工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
油田建设第一指挥部研制成功胜利—I型地下防腐层检漏仪。1978年3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石油勘探开发工艺研究所顾心怿等人研制的LCJ5—4型链条抽油机通过技术鉴定。1980年7月,该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77年
32358钻井队在河87井采用高压喷射钻井新工艺,创造了23天5小时15分打完一口3 290 米深井的新纪录。1985年,喷射钻井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8年
钻井采油工艺研究院研制的喷射式聚晶人造金刚石刮刀钻头通过石油部鉴定。1979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1979年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胡见义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80年
GSQ—652型跟踪射孔取心仪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84年
7月10日 胜利油田获得“全国经济效益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刘兴材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1984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985年
5月1日 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顾心怿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胜利石油管理局为主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及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喷射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稠油注蒸汽吞吐工艺技术”、“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与发展”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管道防腐保温泡沫黄夹克‘一步法’成型工艺技术”、“原油破乳剂的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
4月钻井工程公司4552钻井队队长王庆忠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授予胜利油田“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
1987年
“微型计算机在油田生产管理和油藏工程分析中的应用”、“防止油(气)层损害的射孔新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钾盐防塌钻井液”、“ZJ45石油钻机”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胜利油田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勘探公司主任工程师任国忱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
5月25日河50丛式井组建成投产。该井组由42口定向斜井组成,平均井深2962米,平均水平位移611.4米,平均井斜角30.55度。该工程被国家科委定为“七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该项目从1988年1月23日开钻,创造了7项全国定向井钻井新纪录,是全国钻井口数最多、面积最大的陆地平台,获国家1989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9年 “孤东海滩油田高效勘探开发与建设”、“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0万标立方米/日油田气深冷分离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
油建一公司获国家质量管理奖,这是石油系统施工企业首次获得此项荣誉。
总机械厂王道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叶蜚庭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1990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991年
“定向井、丛式井钻井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提高射流在井底工作效率的研究”、“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藏描述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油建一公司职工田宗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3年
胜利油田与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北海船厂联合研制的全国第一艘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二号,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井下作业公司付连智、胜利石油管理局陆人杰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4年
管理局获得“全国节能先进企业”称号。
1995年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等主持研制的液压蓄能石油修井机,被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授予第四届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这是全国石油系统惟一一项金奖。
11月10日 临盘采油厂职工王为民被劳动部授予“中华技能大奖”称号,成为全国石油系统和山东省当时惟一获此殊荣的人。
1996年
中国企业形象认定委员会公布了对全国500家企业的形象认定结果,胜利石油管理局荣获“中国最佳企业形象AAA”
胜利医院研制开发的“乙肝得康”、“降脂宝”在第三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会上双获金奖。这是管理局首次自行研制的药品获国际大奖。
石油管理局荣获“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
运输总公司职工杜全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7年
“石油水平井钻井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油建三公司职工王墩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8年
管理局工会选送的电视片《小家里的故事》获1998年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电视片评选展播一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专题播放。
测井公司高向军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9年
胜大集团总公司农业公司“胜利白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胜利采油厂采油22指导员李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0月26日油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云岭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这是胜利油田获此奖项第一人。2001年12月18日,油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潘元林也获此奖项。
2000年
管理局被国家人事部和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实施集约化开发管理建设中国浅海最大油田”获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这是管理局首次获得国家级管理创新奖。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高速、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
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万超,河口采油厂职工国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浅海施工项目的集约化管理”获2001年度第八届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为主完成的“济阳坳陷第三系沉积、构造及含油性”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
管理局党委常委、工会主席黄敏,胜利采油厂高级工人技师陈景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管理局获国家审计署授予的“1999~2001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第二届中国矿业十佳企业表彰新闻发布会上,胜利油田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矿业十佳企业”称号,获得了矿山安全知识大赛特别奖。
胜利石油管理局荣获中国质量协会授予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液压蓄能石油修井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2003年
胜利油田稠油、超稠油开采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油气田地层特性与钻井液完井液技术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胜建集团第三工程处经理杨振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
东辛采油厂高级技师代旭升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荣誉称号。胜采机械制修厂高级工人技师陈景世获“山东十大杰出职工”荣誉称号。测井公司资料解释研究中心高级技师吕幸端获国家政府奖——中华技能大奖
2005年
胜利油田被确定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胜利油建公司高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孤东集输1号联合站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五一”巾帼奖。
胜建集团承建的全长94千米的川九公路改建工程,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建筑行业最高奖——詹天佑奖。
胜利油田牵头完成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采油院微生物采油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卫东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创新能手,是石油系统惟一获奖者。
2006年
滨南社区职工时新春、物探公司职工朱玉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黄河钻井总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7年
“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油田获得“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称号。
2008年
“胜利油区复杂断块油田稳产技术”等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月21日油田通过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复审,再次被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2009年
2月 中央文明委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 胜利油田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是胜利油田首次获得这一国家级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5月 胜利油田荣获“中国统一战线宣传先进单位”称号。
2010年
1月 “大型油田提高基层建设水平的创优管理”荣获第十六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6. 中国近10年重大发明创新一览表(政治)
1.李四光:陆相成油理论
发明简介:20世纪50-60年代,"陆相盆地生油理论"和"陆相盆地成油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有可能出现的大的油田,我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只要条件适宜,陆相沉积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论。
影响: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让中国人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咱中国人长了一回脸。大庆、大港、胜利等地连续建成大油田,陆相成油理论的作用功不可没。
2.矮秆籼良种
发明简介:籼稻 ,一种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种,米粒细而长,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种子用作人类食物,谷壳和其他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杆用来造纸。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影响:高秆品种的最大弱点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产。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发明简介:1958年6月30日,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反应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维持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内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国新建成的这座原子反应堆是重水型的,热功率为7000枣l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它是用铀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导热剂,所以叫做实验性重水型反应堆。6月13日下午,这座反应堆开始发生链式反应,并逐步提高功率。
影响:1958年6月30日,新华社报道了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回旋加速器已经建成,正在准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4.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发明简介: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影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5. .两弹一星
发明简介:“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影响: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研制成功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氢弹研究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四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表明中国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6杂交水稻
发明简介: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籼型杂交水稻比传统水稻增产30%以上,它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
影响: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袁隆平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许多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加剧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杂交水稻的诞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肚子问题,还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7.神舟系列
发明简介: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5号飞船。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号发射成功。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此次任务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将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以上是七个新中国成立后的较大发明。硬说近十年的话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给楼主一个列表,不明白可以问问我,简介下哈,网络打字实在有限:
1.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
发明简介: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释了
3.李官奇:纤维原创技术
发明简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 。历时10年艰辛探索,从榨过油的豆粕中,神话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并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杂交种
发明简介:李登海将杂种优势与群体光能利用的理论融为一体,提出了株型与杂交优势互补的论点。选育了3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了3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5.磁轴承(MagneticBearing,简称MB),又称为磁悬浮轴承
发明简介:我国“拉推磁路”理论已问世25年了。其创始人甘肃省的李国坤教授运用该理论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悬浮轴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将转子悬浮于空中,使转子与定子之间没有机械接触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与传统的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油膜轴承相比,磁轴承不存在机械接触,转子可以运行到很高的转速,具有机械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需润滑、无油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速、真空、超净等特殊环境中。
6.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发明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AV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7.徐道华:“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发明简介:该设计把对普通自来水的深度活化处理系统,精巧地设计成一个看似普通的水龙头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饮用水质量。
8.代旭升: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
发明简介:2003年,代旭升经过3个月的苦心钻研,研制出“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彻底解决套管气外排造成的浪费和大气污染,一举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仅胜利油田年创效益1000多万元。
9.龙芯
发明简介:龙芯(英语:Loongson,旧称GODSON)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开发的通用CPU,采用简单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开始使用,龙芯2号速度最高为1GHz。龙芯3号还未有成品,而设计的目标则在多核心的设计。
搞笑一下,10.网络知道
发明简介:网络知道(Bai【爪子印】知道)中国网民最喜欢问答的渠道,变天下知识为一统,穷浩瀚宇宙为一网,受网民之灵气,吸网络之精华,尝授业解惑于指尖,实国人之大幸。 呵呵 回答者: 彩涟119 | 五级 | 2011-7-1 13:07
1.李四光:陆相成油理论
发明简介:20世纪50-60年代,"陆相盆地生油理论"和"陆相盆地成油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有可能出现的大的油田,我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只要条件适宜,陆相沉积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论。
影响: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让中国人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咱中国人长了一回脸。大庆、大港、胜利等地连续建成大油田,陆相成油理论的作用功不可没。
2.矮秆籼良种
发明简介:籼稻 ,一种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种,米粒细而长,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种子用作人类食物,谷壳和其他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杆用来造纸。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影响:高秆品种的最大弱点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产。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发明简介:1958年6月30日,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反应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维持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内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国新建成的这座原子反应堆是重水型的,热功率为7000枣l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它是用铀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导热剂,所以叫做实验性重水型反应堆。6月13日下午,这座反应堆开始发生链式反应,并逐步提高功率。
影响:1958年6月30日,新华社报道了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回旋加速器已经建成,正在准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4.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发明简介: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影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5. .两弹一星
发明简介:“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影响: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研制成功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氢弹研究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四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表明中国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6杂交水稻
发明简介: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籼型杂交水稻比传统水稻增产30%以上,它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
影响: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袁隆平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许多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加剧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杂交水稻的诞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肚子问题,还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7.神舟系列
发明简介: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5号飞船。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号发射成功。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此次任务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将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以上是七个新中国成立后的较大发明。硬说近十年的话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给楼主一个列表,不明白可以问问我,简介下哈,网络打字实在有限:
1.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
发明简介: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释了
3.李官奇:纤维原创技术
发明简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 。历时10年艰辛探索,从榨过油的豆粕中,神话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并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杂交种
发明简介:李登海将杂种优势与群体光能利用的理论融为一体,提出了株型与杂交优势互补的论点。选育了3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了3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5.磁轴承(MagneticBearing,简称MB),又称为磁悬浮轴承
发明简介:我国“拉推磁路”理论已问世25年了。其创始人甘肃省的李国坤教授运用该理论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悬浮轴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将转子悬浮于空中,使转子与定子之间没有机械接触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与传统的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油膜轴承相比,磁轴承不存在机械接触,转子可以运行到很高的转速,具有机械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需润滑、无油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速、真空、超净等特殊环境中。
6.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发明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AV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7.徐道华:“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发明简介:该设计把对普通自来水的深度活化处理系统,精巧地设计成一个看似普通的水龙头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饮用水质量。
8.代旭升: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
发明简介:2003年,代旭升经过3个月的苦心钻研,研制出“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彻底解决套管气外排造成的浪费和大气污染,一举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仅胜利油田年创效益1000多万元。
9.龙芯
发明简介:龙芯(英语:Loongson,旧称GODSON)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开发的通用CPU,采用简单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开始使用,龙芯2号速度最高为1GHz。龙芯3号还未有成品,而设计的目标则在多核心的设计。
7. 中国近十年来的科学发明
我尽量找了,大概我的回答是最全面的了,希望帮上楼主:
1.李四光:陆相成油理论
发明简介:20世纪50-60年代,"陆相盆地生油理论"和"陆相盆地成油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有可能出现的大的油田,我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只要条件适宜,陆相沉积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论。
影响: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让中国人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咱中国人长了一回脸。大庆、大港、胜利等地连续建成大油田,陆相成油理论的作用功不可没。
2.矮秆籼良种
发明简介:籼稻 ,一种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种,米粒细而长,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种子用作人类食物,谷壳和其他副产品可饲养家畜,稻杆用来造纸。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影响:高秆品种的最大弱点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产。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3.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发明简介:1958年6月30日,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反应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维持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内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国新建成的这座原子反应堆是重水型的,热功率为7000枣l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它是用铀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导热剂,所以叫做实验性重水型反应堆。6月13日下午,这座反应堆开始发生链式反应,并逐步提高功率。
影响:1958年6月30日,新华社报道了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已经正式运转,回旋加速器已经建成,正在准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4.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发明简介: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影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5. .两弹一星
发明简介:“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影响: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研制成功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氢弹研究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四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表明中国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6杂交水稻
发明简介: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籼型杂交水稻比传统水稻增产30%以上,它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
影响: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袁隆平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许多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加剧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杂交水稻的诞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肚子问题,还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7.神舟系列
发明简介: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5号飞船。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6 号发射成功。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008年9月25日,神七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此次任务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将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以上是七个新中国成立后的较大发明。硬说近十年的话就算2000年至2010年吧,我给楼主一个列表,不明白可以问问我,简介下哈,网络打字实在有限:
1.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
发明简介: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神舟系列 不解释了
3.李官奇:纤维原创技术
发明简介:2001李官奇----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 。历时10年艰辛探索,从榨过油的豆粕中,神话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并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
4.李登海:玉米杂交种
发明简介:李登海将杂种优势与群体光能利用的理论融为一体,提出了株型与杂交优势互补的论点。选育了3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了3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5.磁轴承(MagneticBearing,简称MB),又称为磁悬浮轴承
发明简介:我国“拉推磁路”理论已问世25年了。其创始人甘肃省的李国坤教授运用该理论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磁悬浮轴承”。它是利用磁力作用将转子悬浮于空中,使转子与定子之间没有机械接触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与传统的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油膜轴承相比,磁轴承不存在机械接触,转子可以运行到很高的转速,具有机械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需润滑、无油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速、真空、超净等特殊环境中。
6.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发明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AV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
7.徐道华:“水博士活氧整水器”
发明简介:该设计把对普通自来水的深度活化处理系统,精巧地设计成一个看似普通的水龙头里,普通家庭只需接上“水博士整水器”,就可以全面提升居家生活的饮用水质量。
8.代旭升: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
发明简介:2003年,代旭升经过3个月的苦心钻研,研制出“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彻底解决套管气外排造成的浪费和大气污染,一举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仅胜利油田年创效益1000多万元。
9.龙芯
发明简介:龙芯(英语:Loongson,旧称GODSON)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开发的通用CPU,采用简单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 最早在2002年开始使用,龙芯2号速度最高为1GHz。龙芯3号还未有成品,而设计的目标则在多核心的设计。
8. 代旭升发明了什么
代旭升,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发明家,现在是胜利油田的“高级蓝领”,他的发明已为油田创造效益超过1亿元。
他获得的称号还有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山东省首席技师、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胜利油田第一个享受省政府津贴的工人……
今年53岁的代旭升,1972年初中毕业后进胜利油田当了一名采油学徒工,一直在胜利油田从事采油工作至今。走进代旭升的办公室,看着他熟练敲击电脑键盘的动作,可以发现这个“老工人”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我们在开采石油的同时,也在消耗着能源,节能减排是油田义不容辞的责任。”代旭升指着电脑上的图纸介绍说,“我最近设计发明的这款活板直拖式抽油机,就可以更好地节约能源。”
近年来,他先后自主完成技术革新80多项,1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技术成果奖,60项获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革新成果奖。
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采油工人,头脑里怎会有如此多的灵感,并研发出这么多的创新成果?“代老师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火眼金睛,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学习和技术攻关上。”胜利东辛采油二矿职工李洪涛的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为工作难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代旭升发明创造的动力来源。在代旭升看来,每一个生产难题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革新的金点子,反过来,一项革新又能解决实际难题。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许多油井受地质、井筒等因素影响而无法正常生产,面临报废。为使这些油井发挥效用,他提出用“提捞法”采油的建议,并改造发明了自动泄压式凡尔抽子和自热式配重器,填补国内“四次采油”工艺空白,近3年内共捞油2376吨,成为挖掘剩余油的有效方法。
代旭升认为,工作中有无穷多的难题,而通过发明革新改进工作的道路也有千万条。在油田开发行业,传统的采油计量站和集油管线出现故障放空时,都是将管线内的液体放入露天污油池存放,既造成了产量损失,又污染了现场环境。代旭升研制成功集原油回收、除砂、防火、防盗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计量站玻璃钢污油储存罐”,成为油田行业实现文明采油的里程碑式突破。
“一个人创新的作用固然重要,可仅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家都创新了,才能为企业和谐发展积蓄更大的力量。”2006年,代旭升创办了“技术创新协会”,带领大批职工一起搞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如今,代旭升创办的“技术创新协会”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课堂,而且成为孵化创新成果的摇篮。仅代旭升所在的胜利东辛采油二矿分会,年均推出创新成果就达70余项,年创经济效益1200万元。
“从代旭升老师身上我们认识到,不论从事何种行业,不论学历高低,只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释放出来,就能有所收获。”东辛采油11队高级技师张建国说。张建国是代旭升的徒弟,在代旭升的带动下,他先后研发创新成果31项,其中有17项得到广泛应用,5项成果获国家专利,累计创效1000多万元。
如今,代旭升已经带出高徒65名,其中4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7人晋升为高级技师,52人晋升为技师或取得油田以上技术能手称号,这些人目前全部成了生产管理骨干。
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东辛采油厂
9. 大国工匠人物介绍400字
1、管延安
管延安,男,1977年6月19日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初中文化,群众。1995年参加工作(农民工)。
18岁管延安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有空的时候就看书学习,是他最大的工余爱好。
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对工作的专注,心灵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而且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
先后参与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业之一——青岛北海船厂、国内最大集装箱中转港——前湾港等大型工程建设。
先后荣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劳务之星”和“明星员工”称号,因其精湛的操作技艺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4、宁允展
宁允展,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中国南车技能专家。
宁允展出身工匠家庭。在身为工匠的父亲的耳濡目染中,宁允展从小就喜欢手艺。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2019年4月,荣获“最美职工”。12月,荣获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颁发“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证书。
5、顾秋亮
顾秋亮,男,江苏无锡人,生于1955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顾秋亮同志从1972年起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工作,在钳工安装及科研试验工作方面已经工作了四十多年,先后参加和主持过数十项机械加工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装调试工作。
2009年至2012年,顾秋亮作为蛟龙号海上试验技术保障骨干,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四个阶段的海上试验。
参加海上试验时,顾秋亮已是五十多岁,但他克服了严重的晕船反应和海上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等诸多困难,安排好家中生病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每年近100天的海试中。
他带领装配保障组不仅完成了蛟龙号的日常维护保养,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压载铁的安装、水下灯光的调整、布放回收接口的设置等;
并将自己的技术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国家深海基地的技术人员,为海试的顺利进行和蛟龙号投入正规化的业务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9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耿家盛、顾秋亮等10位“最美职工”的先进事迹。
10. 中国近10年来的重大发明创新, 注意是近10年.别把几十年前的东西搬出来.
最佳答案来 时间 重大发明 发明者 意义源
1939 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 世界上制碱工业上的重大突破
1964 人工合成胰岛素 钮经义 为人类认识生命 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一大步
1973 中国杂交水稻 袁隆平 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开闭了新的途径
1992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王选 为汉字告别铅字印刷术开辟了通径
2001 数字机械化 吴文俊 国家和人民在新时期科技和创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