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在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中,没有任何一位导演的电影艺术创作像张艺谋这般“漂浮不定”。作为摄影师参与创作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由于受到了导演的创作思路的限制,使得其溶解于摄影技巧之内的艺术创作才能还有限。但是当1987年《红高粱》横空出世之后,其电影的艺术创作始终走在了中国导演们的前沿。什么是风格?张艺谋的同班同学,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曾说:“影片分析手册”,那么电影风格除去蕴藏在其内部深刻的主题阐述之外,最能够为观众所观的就是视听语言的创作。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风格则主要是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与探索和主题阐释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变更的。
当然,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一般都会将人物放置于历史(古代和现代均有)和事件中去,去探讨人性和内心最纯粹的表现。陈凯歌醉心于历史的解析,黄建新醉心于都市的迷惘,田壮壮醉心于宗教的诠释,而张艺谋的电影主题,一直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精神家园的反观。《红高粱》所表现黄土高原上人们天然的“精神劲”;《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所反应的传统封建文化对新生女性思维的压制;《秋菊打官司》中表现农村法制思想的萌发;《我的父亲母亲》中对于纯真萌生的爱情的一种渲染;以至于张艺谋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钗》所呈现出的那种社会主义主流思潮“革命主义精神”,这些都深刻的反应着张艺谋本身对于个人和群众内在精神生活的写照。张艺谋的电影与陈凯歌电影关于电影主题性和内涵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陈凯歌更加注重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而张艺谋则更加注重于人物精神的反思,尤其是历史文化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反思。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从1987年《红高粱》到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可以呈现以下的几种大的宏观划分,但是划分之中也有小的区别。
Ⅱ 导演需要创作吗
导演构思除了对电影思维能力的把握之外,还需要导演创作的手段,大体可分为3项:
1银幕上的人物形象,须通过演员的创造体现出来。作为导演,如何和演员合作,并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演员的表演特性,共同设计创造好角色,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在影片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导演的主要工作是选择和确定男女演员。常言道:“演员选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这话确有道理。在电影拍摄前的准备阶段,导演须经常和演员一起琢磨角色,以确立剧中人物的性格基调和特性、情感、性格发展的基调以及和其他人物间的关系,帮助演员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感觉并尽快地进入角色。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导演更是演员直接的引导者和诱发人,去帮助演员尽快地自然而真切地进入规定的角色要求。
2画面造型和音响构成电影是一种运动的画面艺术,它由无数活动的连接的画面构成,因此画面造型是电影的直接表现手段。而画面造型的基本因素是光、色彩、构图。另外,电影既然是以运动着的画面为特性,因此构图也是动的,这要靠镜头的调度和演员的调度来达到。此外,对于银幕的画面造型,光的作用和意义不同凡响。可以说光是电影这门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媒介。导演的另一个造型表现手段是影片的音响构成。随着有声电影的发展及现代音像技术的飞速进步,音响对人的感觉和影响越来越大,在电影中的艺术影响力也越来越强,成为电影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总之,作为一个导演,他必须了解音乐音响和画面的关系,以及音响音乐去表达画面未尽之意或延伸可见影像范围的各种方式。
3蒙太奇是电影的一种独特手段,各种综合艺术在电影中都必须通过蒙太奇的手段组接到银幕上去。电影导演正是通过蒙太奇构思发挥各创作部门的作用来完成整部影片的创作。因此说,导演工作的一切都在为实现这种蒙太奇构思进行创作和服务。电影的重要特性是它的直观性——其通过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画面。苏联电影理论家查希里扬在《银幕的造型世界》中指出:“据各种实验资料证明,人的脑子接受来自眼睛的报道(信息)平均大约30倍于另一重要感官——耳朵。”所以我们常常习惯说“看电影”,而不说去听电影;到剧场去则习惯说去听戏或听音乐和歌曲。其原因就在于有的观众在剧场中可以闭闭眼睛,随着演员的唱腔,用手击节,听得入神。而电影则不同,不用眼睛看,只靠耳朵去听,其审美效果的差别是非常悬殊的。所以听广播里的电影剪辑录音和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所获得的效果是无法相比的。
Ⅲ 导演是怎么产生的
导演是一部影片或者电视剧的总管,影片或电视剧的所有事务,包括剧情的发展,演员的安排,以及后期的影视制作,导演都得拿出他的智慧,使影视剧好看,便J观众接受。导演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
Ⅳ 导演从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再创造
首先你的人物是来自于生活的,所以你的人物要遵循生活本质,对于再创造,可以在人物的语言,形象,肢体,眼神....来表现出来,切记要用肢体或客观行动来讲述出人物心里。再创造也可以对人物基础加入你的情感,突出人物性格后要使得人物鲜活,生动,因为人有多面性,所以要人观众看到人物背后的面孔....去读书吧
Ⅳ 电影导演创作与研究 到底指什么
是从豆瓣网上找到的
你也要考电影学的研究生吗?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用书
来自: s (北京)
北电的任何专业都要考电影历史,很多专业都会考电影分析
认识电影
(美)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著 / 1999-03-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80.00 / 胡尧之
推荐,很通俗易懂,如果是入门这本是最好的
Understanding Movies
Louis Giannetti / Jim Leach / Paperback
认识电影的英文版
世界电影史
乔治·萨杜尔 / 1982年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4.70元 / 精装 / 徐昭 胡承伟 / 844页
杜萨尔的的这本成为经典是有道理的
世界电影史(1960年以来)(上、下)
(联邦德国)乌利希·格雷戈尔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8.45元 / 平装 / 郑再新 等
这本是对杜萨尔那本的补充
外国电影史——北京电影学院教材
郑亚玲 / 胡滨 / 2003-11-1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12.00 / 平装
小册子随身携带很方便
中国电影史——北京电影学院教材
钟大丰 / 舒晓鸣 / 2004-1-1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14.00 / 平装
小册子随身携带很方便
荣誉
苏牧 / 2000-07-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教材 / 38.0
影片分析透视手册
张会军 / 1900-01-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4元
张会军的这本虽然不厚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世界著名电影导演研究
马丁 / 1998-02-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6.0
导演研究,学姐给推荐的,还不错
电影作为艺术
爱因汉姆 / 2004-03-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15.0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
/ 2004-03-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39.0 / 583页
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新世纪电影学论丛
钟大丰 / 潘若简 / 庄宇新 / 2002-3-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新的诠释与话语 / 38.00
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
郑洞天 / 谢小品 / 2003-05-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 / 36.00
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
姚国强 等 / 2002-3-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30.00
构筑现代影像世界
郑洞天 / 谢小晶 / 2004-9-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电影导演艺术创作理论 / 34.00 / 平装
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
/ 1900-01-01 / / 32.0
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
侯克明 杜庆春 / 2004-09-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37.0
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
王海洲 / 2002-03-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34.0
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新世纪电影学论丛
王海洲 / 2004-4-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36元 / 平装(无盘)
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新世纪电影学论丛
王志敏 / 2004-03-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34.0
理论与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的影像与思维)
杜庆春 / 王志敏 / 2004-6-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39.00 / 平装(无盘)
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新世纪电影学论丛
王志敏 / 2002-3-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34.00
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
/ 1900-01-01 / / 25.0
电影导演艺术教程
韩小磊 / 2003-12-0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39.0
Ⅵ 导演创作与理论用什么资料
本专科入学考试:《文艺知识小网络》《影视编导专业考前辅导教程》《编导》《影视导演基础》《通向电影圣殿》《电影艺术词典》《影片分析透视手册》《认识电影》《拍电影》《导演学基础教程》《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中外当代电影名作解读》研究生入学考试:(再加上)《电影语言》《电影美学》《电影作为艺术》《视听语言》(传媒出版社)《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构筑现代影像世界》《故事》《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世界著名电影导演研究》《银幕追求》一、二、三《电影艺术讲座》
Ⅶ 导演创作理论
随着PC性能的显著提升以及价格上的不断降低,影视制作从以前专业等级的硬设备逐渐向PC平台上转移,原先身价极高的专业软件逐步移植到PC平台上,价格也日益大众化。同时影视制作的应用也从专业的电影电视领域扩大到计算机游戏、多媒体、网络、家庭娱乐等更为广阔的领域。
Ⅷ 如何理解导演创作特色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还出现了继第五代导演后的又一个“新生代”——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出生于60年代、80年代以后在艺术院校毕业、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影坛所注目的创作群体。这一批导演,在出道时就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其创作也体现出与第五代导演相区别的特点。90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创作转型的特征。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加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创作特点与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近两年,又有一批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新导演加入这一群体之中,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后六代”导演。从大的范围看,他们并未形成与第六代导演明显相异的共同特点,即未形成影坛第七代,因此,仍可将他们归入第六代导演行列。
第五代导演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而第六代导演则与第五代导演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因此,在对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并形成自己的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而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性;割裂剧情的连贯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构图。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纪实性:贾樟柯曾经说过:“我是比较偏爱纪实美学,这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只能用纪实的方法才能表现,也不是说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纪实才能表达。我一直觉得纪实是最贴近电影本体的方法,透过纪实的方法能够看到真正的电影之美。所谓电影之美就是电影本体透露出来的美感,就好像绘画要研究材料一样,电影这种材料最有特点的就是纪实性,巴赞、克拉考尔几十年前就这样说过,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导演,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我选择了纪实。”如影片《小武》,贾樟柯将一段冰冷的现实塞进胶片盒,该段现实图景是社会底层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他记录了历史。
二、声音的现场录制:热辣辣混沌沌未经任何修饰的污浊音响,使故事真正的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来了,都是我们熟悉的声音。
三、长镜头的应用:《小武》的创举之一是长镜头的应用突破了中国电影的历史纪录,“宿舍谈情”、“澡堂唱歌”、“炕头对话”、“街头围观”等几组长镜头,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没有什么能比生活本身更有戏剧性更具感染力,什么挖掘提炼什么合理剪裁什么场面调度,都是骗人的东西!现实主义不需要这个!
四、非职业演员使用:为什么非职业演员做得很好?因为他们演的是自己,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用去“演”,从而一点一滴地透露着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况。
第六代导演年轻有为,他们有的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影坛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期待他们能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我想,如果没有自由的意志、批判的勇气、创新的精神,也就没有现在的第六代“青年导演”。
Ⅸ 导演的创作风格具体指什么
风格求助编辑网络名片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就一部作品来说,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就一个作家来说,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就一个流派、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又可以有流派风格(或称风格流派)、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家个人的风格。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
Ⅹ 导演基础创作
照样进行基础创作,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标签,如果没有基础创作的话,那么就更谈不上其他的更好的创作了,所以说扎实的技术创作是一个多样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