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北省文旅众创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湖北省文旅众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系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大武汉文化传媒公司、楚文投资基金管理(武汉)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旗下“凤凰筹”互联网众筹平台致力于为旅游、文创、原创影视IP项目提供整体创业孵化解决方案,打造共享生态互联网创投平台,同时将与楚天都市报共同打造“创光谷商学院”互联网孵化器平台,运营“创光谷”品牌,后期还将发起设立基金、打造完整产业生态链。
法定代表人:胡学进
成立时间:2015-12-11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20100000572361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中国(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高新大道999号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A8-B-1504
㈡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以旅游项目开发为载体,以“一江两山”及恩施旅游为战略重点,共启动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基本实现鄂西地区投资布局全覆盖。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8家,控股子公司11家,参股企业4家,资产总额超过50亿元,投融资平台地位初步确立,投资布局全面展开。按照“打造一流投融资平台,支撑鄂西圈旅游发展”总体要求,公司正逐步发挥“龙头引领、资源整合、资本放大、品质提升”四大作用。 湖北洪山宾馆有限公司
湖北饭店有限公司
湖北省海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湖北省磬石旅游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神农架天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洈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大薤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三峡大老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省坪坝营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投资有限公司
湖北半岛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湖北宜昌长江三峡游轮中心开发有限公司
湖北柴埠溪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清江画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湖北省九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当山五龙索道有限公司
湖北省房县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湖北省漳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荆门市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随州大洪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荆州关公文化园投资有限公司
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三峡平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恩施清江画廊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荆楚风情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湖北宜昌交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鄂旅东珠景观有限公司
宜昌市平湖半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湖北省高峡平湖游船有限责任公司
宜昌市平湖半岛投资有限公司
钟祥大洪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宜昌长江高速客轮有限责任公司
㈢ 鄂西圈的基本情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由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圈域。包括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市、襄阳市,湖北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明显陵、端午节(其中端午节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令人心动的文化旅游符号,如长江三峡,清江画廊,太极湖(丹江水库),古隆中,荆州古城,炎帝神农、嫘祖、屈原、王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洪湖水浪打浪,远当丹霞地貌及千年岩屋,神农架野人,大九湖高山湿地,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竹山桃花源,中国绝版原生态青龙村——山楂树之恋外景地等。
2009年鄂西圈人口总量2962.36万人,占全省6141.88万人的48.23%,版图面积127847平方公里,占全省185900平方公里的68.77%。受地理环境、交通制约、产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集老、少、山、边、库区为一体, GDP为4980.46亿元,占全省的38.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48.98亿元,只占全省的22.70%。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2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8元,分别比全省均值少392.98元、2829元。此外,通过发展经济学结构分析,鄂西圈总体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鄂西圈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一览表 地区 完成数
(亿元) 占全省比重(%) 在全省位次 同比增长(%) 在全省位次 湖北省 12831.52 13.2 宜昌市 1272.33 9.92 2 15.1 2 襄阳市 1201.01 9.36 3 15.0 3 荆州市 709.58 5.53 4 13.5 8 荆门市 600.12 4.68 7 14.8 5 十堰市 550.96 4.30 9 14.1 6 随州市 341.91 2.66 11 13.5 8 恩施州 294.26 2.30 13 12.8 9 神农架林区 10.29 0.08 17 13.5 8 鄂西圈合计 4980.46 38.81 鄂西圈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情况一览表 地区 完成数
(亿元) 占全省比重(%) 在全省位次 同比增长(%) 在全省位次 湖北省 814.78 14.7 宜昌市 54.94 6.7 2 24.6 5 襄阳市 37.02 4.5 3 23.2 7 荆州市 25.76 3.21 7 30.9 1 荆门市 22.36 2.74 8 21.3 10 十堰市 18.29 2.2 9 18.7 13 随州市 18.14 2.2 10 24.0 6 恩施州 7.60 0.9 13 17.4 14 神农架林区 0.87 0.1 17 19.8 12 鄂西圈合计 184.98 22.70 鄂西圈2009年居民收入情况一览表 地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比全省多(+)、少(—)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比全省多(+)、少(—) 湖北省 5035.26 14367 宜昌市 5956 +920.74 12214 -2153 襄阳市 5457.23 +421.97 12333 -2034 荆州市 5465 +428.74 12005 -2362 荆门市 5440 +404.74 11951 -2416 十堰市 5186 +150.74 12843 -1524 随州市 3706.74 -1328.52 10116 -4251 恩施州 3110.41 -1924.85 10536 -3832 神农架林区 2817.81 -2217.45 10307 -4060 鄂西圈合计 4642.28 -392.98 11538 -2829 鄂西圈2009年产业结构及从业人员分布情况表 指标名称 数量 常住人口(万人) 2721.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980.46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绝对值(亿元) 931.39/2299.2/1749.88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18.7/46.2/35.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8303.1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算人均收入(美元) 2680.52 从业人员(万人) 1529.55 从业人员分布(万人) 612.04/5345.59/571.92 从业人员分布比例 40.02:22.59:37.39 鄂西生态文化圈和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比较表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武 汉
城市圈 鄂 西
生态圈 两圈
倍率 武 汉
城市圈 鄂 西
生态圈 两圈
倍率 武 汉
城市圈 鄂 西
生态圈 两圈
倍率 人口数(万人) 3139.79 2936 1.07 3161.9 2948.8 1.07 3179.53 2962.36 1.07 GDP(亿元) 5556.74 3432.41 1.62 6972.11 4228.35 1.65 7965.55 4939.87 1.61 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亿元) 1832.74 990.23 1.85 2429.15 1413.18 1.72 2921.99 1820.24 1.61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306.9 121.6 2.52 385.83 150.66 2.56 445.83 184.98 2.41 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亿元) 2814.47 1385.46 2.03 3707.96 1878.15 1.97 5177.4 2757.31 1.88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亿元) 2556.7 1471.83 1.74 3150.42 1815.4 1.74 3729.14 2199.27 1.70 外贸出口
(亿美元) 63.28 18.46 3.43 89.71 26.21 3.42 75.01 24.77 3.03 旅游总收入
(亿元) 421.6 231.77 1.82 486.33 257.86 1.89 665.64 338.79 1.96 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 5773.21 4361.32 1.32 6892.68 4785.58 1.44 9285.18 5780 1.61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403.87 219.27 1.84 467.52 245.92 1.90 641.78 327.84 1.96 入境旅游人数
(万人) 57.07 74.74 0.76 57.99 60.76 0.95 72.36 61.14 1.18 入境旅游收入
(万美元) 24201.51 17062.49 1.42 27055.57 17199.74 1.57 34942.65 16077.57 2.17 备注:“两圈倍率”是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倍率
㈣ 湖北襄阳隆中文化园投资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湖北襄阳抄隆中袭文化园投资有限公司于2010年7月30日在襄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易发明,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施工;景区经营管理(以上均不含需要专项审批的项目)等。
法定代表人:易发明
成立时间:2010-07-30
注册资本:23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20600000178357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襄阳市襄城区隆中路6号
㈤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管理机构
鄂西圈有健全的战略组织机构保障。成立了湖北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兼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简称鄂西圈办),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省政府办公厅一位副秘书长,以及省发改委、文化厅、旅游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并设一位专职副主任。鄂西圈办机构编制和人员已于2009年9月中旬全部到位,不增加行政编制,从省政府研究室和省发改委调配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内部设有综合处、协调处、督办处。同时,鄂西圈各地也都相应地陆续完善管理机构。
此外,作为省政府授权经营的投融资平台——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在湖北省国资委的管理下,也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治理机构。2010年12月30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与湖北大学签订共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研究院合作协议,正式建设湖北省首个专门服务鄂西圈发展的高端学术机构。
以下为公司管理框架图:
㈥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思路
根据湖北省政府下发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一是在后现代理论指导下确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战略。强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保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既展示出后现代的核心理念,又借助于后现代视野来扬弃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的局限,借鉴并超越世界上先发国家的历史经验,避免现代化进程对资源环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影响,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利益机制。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欠发达而生态文化资源赋存的初始条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产力形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经济空间布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产品集成—产业集聚—综合效益”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支撑内生增长方式的原动力。在实施步骤上突出“交通先行”战略和“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点,整合提升利用资源,形成新的发展机遇,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呼应互动的“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 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基本原则为:
1、统筹规划,有序发展;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3、改革体制,创新机制;
4、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5、资源共享,开放合作;
6、保护优先,和谐发展。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来召开了多次高规格现场会和工作会,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做了重要讲话,主要精神如下:
2009年7月9日至10日,在宜昌召开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罗清泉指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培育品牌、发展主体、强化基础、创新机制。他强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加强领导。各市州(林区)及省直相关部门的领导要拿在手上,亲自动手,下重手抓。要有专门的班子抓,要加强工作协调和联动。
常务副省长、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宪生大会发言,要求正确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即规划与落实的关系、省与市州(林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突出旅游特色与促进全面发展的关系。他部署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颁布“一总三专”规划,全面推进规划实施;强化目标责任,着力推进12大工程建设;尽快出台扶持政策,改善和优化圈域发展环境;扩大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融资平台,完善投融资运营体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2010年6月21日至23日,在宜昌市、神农架林区、十堰市沿线,召开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现场会”。会上,罗清泉说,一年多时间以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各项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各项建设和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生产总值4980亿元,同比增长1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2010年前5个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工业增长31.2%,城镇以上的投资增长41.5%,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
省长李鸿忠因为防汛工作,在现场会上做了书面发言,他说,当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和发展面临一系列重要战略机遇。全省要更新发展理念,从省级层面规划统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交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由单纯的旅游圈建设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2010年8月11日至12日,就是前不久,在宜昌召开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现场会”,常务副省长李宪生部署:做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培育市场主体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引导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创造拓展市场主体发展的招商引资平台和融资渠道;策划打造十大核心景区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立完善项目库并推进项目与市场主体对接。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的关系,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做强做大旅游龙头企业与培育中小企业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他要求体现“专、精、特、新”这四个字。 概括起来说,规划工作全面完成,配套政策和跟进措施稳步实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市场主体培育发展迅速。
关于规划,在宏观层面,形成了省“一总三专” + 市州林区“一总三案”规划体系。
在中观层面,编制了《湖北省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总体规划》,该规划在2009年9月30日湖北省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审定并下发实施。对武汉-武当山-神农架-宜昌-武汉沿线1139公里打造景观廊道,让游客实现边旅边游、旅就是游的享受。“生态景观工程”核心内容是“两段两区十村落”:
“两段”:武神生态公路(G209)房县城关至房县银坪乡龙洞沟,路段全长64.3公里;宜神生态公路(S312)夷陵区姜家湾(K11)至雾渡河集镇桥头(K58),路段全长47公里。
“两区”:改造汉十公路孝感服务区、武当山服务区。
“十村落”:打造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10个景观段各1个特色村落,分别为丘陵田园风格的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办车站村,重丘山林风光的随州市随县均川镇松树垭村,岗地田园风光的襄阳市襄城区张湾镇张家湾村,山林水库风光的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元和观村,低山林地风光的房县土城镇塘梗村,高山原始森林风光的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三堆河村,低山河谷风光的兴山县水月寺镇杉树坪,重丘风光的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赵家湾村,水乡田园风光的荆州市沙市区观音档镇丫角村,平原田园风光的仙桃市沙嘴街办叶家河村。
已实施完成一期工程。 造景5万余亩,改造特色民居4411户,竖立旅游交通标牌227块,还有山体水体和村庄环境整治及相应的环保工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项目,这是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交通先行决策的具体措施。2008年首战全长225.1公里武神生态公路改造,经过两年多的奋斗,从武当山到神农架由原来的6小时车程缩短到4小时,又将沿途打造为植树造景生机盎然,旅游标识标牌清晰明丽,特色民居改造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全长173公里的宜巴高速公路2009年开工,将一线穿珠串起三峡画廊,昭君故里和神农雄峰,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随岳、十房、武荆等高速公路和一大批景区道路、三峡翻坝公路、宜昌—十堰等铁路工程、神农架机场、王昭君码头等“铁水公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建设,如火如荼,有的已经建成投运。据统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公路总里程已达123685公里,占全省的62.7%,其中高速路达1662公里,占全省的50.6%。根据审议通过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布局为六大综合运输通道、八大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大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到2020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交通将形成“一线穿珠、路景相融、便捷舒适”的特色旅游交通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交通圈;“内畅外联、辐射全国、换乘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集约高效、安全优质、文明规范”的现代交通服务网络,交通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据统计,圈域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幅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达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旅游产业高位增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841万人(次),同比增长20.5%;实现旅游总收入338.7亿元,同比增长31.4%。2010年“五一”及暑假期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主要景区景点接待旅游人数成爆发式增长。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三峡人家及白果树瀑布、恩施腾龙洞等景点景区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都比2009年同期增长50%左右,有的甚至翻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先期启动的12大重点工程,总投资达1222亿元,其中,2009年湖北省政府专项投资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8.5亿元,撬动倍数达6倍多。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武神生态公路等“铁公机”交通项目、十堰武当山太极湖景区项目、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项目、宜昌嫘祖、屈原和王昭君故里景区及清江北纬30度岛之世外桃源项目、神农架整合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一体化运作的神旅集团公司重大项目、襄阳古隆中景区、习家池汉代私家园林等项目、恩施大峡谷等项目,洪湖岸边是家乡、乌林高端温泉等项目、荆门长寿之乡旅居项目、圈域7个旅游名镇、62个旅游名村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了《荆州风》、《三峡风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十堰国际武当武术节、宜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文化论坛、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会活动,尤其是由湖北省牵头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靓丽的文化名片。(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组织机构保障和政策措施湖北省政府成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办公室,鄂西圈办机构编制和人员已于2009年9月中旬全部到位。
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的责任分工方案》。湖北省政府已经颁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办法》。《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产业优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后续政策已经起草完成,正在广泛征求意见,拟经过省政府常务会议陆续审定出台。
㈦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的战略规划
实施“两圈一带”战略
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组建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以下简称鄂西圈投资公司)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公司成立以来,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为依据,以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文化产业为重点,以投资、融资、资本营运为基本业务,推动基础性、带动性、示范性、可经营性的重大项目建设,促进鄂西地区加快发展。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公司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实现由起步期向快速发展阶段的转变,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整合资源,由景点开发向景区开发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目的地,培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品牌;资本运作,培育优质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本营运水平;拓展空间,积极向文化产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延伸,向“两圈互动”及更广空间推进。努力成为功能完备的投融资平台,为促进鄂西地区加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发展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面实现“双五百亿、双上市”的目标,即,五年累计项目投资总额达到五百亿(其中公司投资达到百亿),5年累计融资规模过五百亿;培育一家上市公司,控股一家上市公司。努力发展成为平台功能完备、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支撑鄂西圈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过5年的发展,到2015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00亿元,主营业务实现利润2亿元,主营业务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旅游企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经过5年的奋斗,努力实现“7个十”发展目标:
(一)建成十个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努力建成十个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即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武当山问道养生旅游目的地、大九湖高山湿地旅游目的地、恩施土苗风情旅游目的地、清江画廊旅游目的地、洪湖亲水旅游目的地、漳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古隆中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九宫山度假旅游目的地、九峰都市公园旅游目的地。
(二)打造十个高等级景区。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多渠道支持景区开发提档升级,努力将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自然生态旅游区、屈原故里-高峡平湖旅游区、恩施大峡谷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柴埠溪大峡谷旅游区、九宫山风景名胜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古隆中风景名胜区培育成国家5A级景区,将大洪山、腾龙洞、漳河等景区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
(三)策划十条精品旅游线路。重视旅游景区的整合营销策划工作,打造十条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湖北旅游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塑造鄂西旅游品牌。策划并着力打造三峡大坝(屈原祠、九畹溪)-长江三峡旅游、襄阳当阳三国文化旅游、武当山道家文化旅游、清江画廊巴土文化旅游、神农架探险旅游、大洪山佛教文化旅游、荆州荆门荆楚风情旅游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
(四)建设十个旅游风情小镇。完善旅游综合配套功能,加强旅游名镇建设,努力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建设十个特色鲜明、品质超群的旅游风情小镇,包括九宫山云中湖高山度假小镇、九宫山船埠小镇、柴埠溪松林坪小镇、恩施大峡谷沐抚小镇、九畹溪漂流小镇、洪湖岸边金湾小镇、荆门漳河滨水小镇、大洪山长岭小镇、房县温泉小镇、尧治河等。
(五)建设十个旅游文化园区。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构建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载体,建设十个旅游文化园区,包括武当道教文化园区、大洪山佛教文化园区、武落钟离山巴土文化园区、东湖九歌楚文化园区、钟祥明皇陵文化园区、襄阳古隆中三国文化园区、屈家岭文化园区、炎帝神农文化园区、恩施土苗文化园区等。
(六)培育十个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地产等板块培育十个行业龙头企业。
(七)引进十个战略合作伙伴。深化战略合作,招大商、引大资,力争引进十个战略合作伙伴。
三、战略重点
(一)打造核心景区。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十大核心景区建设。以高标准策划规划、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强化整体营销推介为重点,推动景区开发提档升级。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将长江三峡旅游区、恩施土苗风情旅游区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以古隆中、清江画廊、九宫山、大洪山、洪湖景区为重点,培育3-5个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推动资源整合。发挥国有体制、政府背景、省级平台的优势,继续大规模掌控景区、土地、股权、人才等优质资源,为公司发展和鄂西圈建设提供支撑。加快实现由景点开发向景区开发的转变,跨区域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长江三峡、清江画廊、大洪山区域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为切入点,努力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
(三)优化产业发展。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积极进入文化及相关产业,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品质;积极介入经营性好、带动性强的项目,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探索“旅游+地产”的发展模式,以“整体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带动、综合环境改善、旅游地产开发”为基本模式,推进旅游项目开发。把握鄂西地区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城镇规划为依据,以旅游小镇为基本形式,以土地一级开发为抓手,探索“旅游项目带动、土地一级开发、旅游地产和基础设施配套、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开发模式,推动鄂西地区城镇化进程,实现公司发展壮大。“十二五”时期,以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宜昌平湖半岛、三峡游轮中心、九宫山、清江画廊、大峡谷、恩施旅游港等项目为重点,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力争取得实效。
(四)实施战略重组。立足现有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所属单位的改革、改制和战略重组;从培育旅游产业综合优势的要求出发,着力打造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地产、旅游交通五大产业板块;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支持各产业板块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各自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产业板块的经营中心。
(五)推动资本营运。全面实现“培育一家上市公司、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的目标,建立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通道,构建鄂西圈投公司资本运作平台。依托优势企业,推动资源整合和资产流动重组,大力培育优质资产,并逐步将优质资产包装进入资本运作平台,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建立退出机制,努力在价值形态实现资本放大,使资本营运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六)大力招商引资。围绕核心业务和战略方向,提升战略合作层次,增强公司在旅游产业和投融资领域的综合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十二五”时期深化战略合作的重要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龙头企业、战略资本和顶尖团队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引进十大战略合作伙伴的目标。
(七)创新机制体制。着眼于培育体制机制新优势,以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成本控制机制、有效激励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的集团化管理模式。不断创新集团化管理模式,建立基于治理与管理相统一的集团运作体系,在保证所属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加强宏观协调,实现公司整体上的协调发展;构建“一核、三级、四块”的格局,以公司总部为核心,履行投资、融资、资本运作三大基本职能,是公司的投资中心;以酒店板块、景区板块、旅行社板块、旅游地产板块等业务板块构建3-5个经营中心;所属各类市场主体为成本中心。各片区事业协调部向事业部演进,逐步形成武汉事业部、鄂西南事业部、鄂西北事业部、省外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