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简述货币创造机制

简述货币创造机制

发布时间:2021-09-16 01:58:06

① 如何理解现代货币供给与创造机制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即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回政策目标所答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

② 简述货币供给的创造

货币创造:在现代的货币体系中,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是商业银行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内贷款。商业容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资金贷给企业部门。企业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存入这家商业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接着,商业银行可以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取出。如此反复,最终社会中形成的购买力将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若干倍。这个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

③ 求救宏观:1.名词解释:货币创造机制;2.简述: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3.简述策略汇率理论.明天考试了救命啊!!!!

你也是我的学生吧,我就是李子江

④ 简述货币的创造机制分析简述“滞涨”现象产生的原因

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即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⑤ 为什么商业银行具有货币创造的机制

商业银行因为具备了三个条件:

  1. 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

  2. 实行比例存内款准备金制度容;

  3. 广泛采用非现金货币结算方式。

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是指一笔相对小额的存款被存入银行之后,由于银行的放贷机制可以使得货币市场上的货币总量远远大于初始存款额,而且法定准备金率越小,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效果越显著。

⑥ 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机制

银行的吸收存款力与其货币创造能力是他们发展的根本。在经济上的一个概念就叫“货币回乘数”。反映的就答是银行的这种货币创造。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家银行有100万的储蓄存款,假设有10%的存款准备金率,那么银行用于放贷的金额就是90万,这些贷款用户通常是将贷款支付给其他人,于是收到款项的人又将这90万存到银行中,再次产生了90万的新储蓄,这时银行就又拥有了90*90%即81万元的可放贷款,这放贷的81万元同样又会产生相应的存款,以此类推,仅仅是最初的100万元储蓄货币,最终经过银行的存款--贷款机制,产生了数倍于它的存款,而这个倍数就是刚才提到的“货币乘数”,它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

⑦ 存款货币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是什么

银行贷款产生存款,货币的创造就发生且仅发生在这一行为中。在银行贷款的瞬间,存回款货币就已经答被创造了,这就是货币创造机制。存款货币的转移相应带来银行持有的基础货币的等量转移,银行根据自身持有基础货币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贷款行为,这是银行创造货币之后的行为,是银行运行问题。

⑧ 货币创造机制的概念,帮帮忙啦

(一)现代的信用货币

1、最早的典型形态是银行券;硬币的发行通常统一于中央银行,也属信用货币

2、银行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种种不同的名称)

3、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

4、所有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除钞票和硬币外,IMF概称之为“存款货币”

(二)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网

1.信用货币流通是与信用关系全面覆盖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

2.现代经济债权债务的网络中进行运作,用信用支付工具实现债权债务的消长和转移势所必然

3.债权债务是以一定的文书形式来体现并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银行信用文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代替贵金属流通的理想货币形态

二、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现代银行创造货币功能

1.银行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互结算的基础上,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2.银行券的发行逐步集中于中央银行;现代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体现为创造存款货币

(二)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现金存款以及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及再贷款资金形成的存款

2、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和投资活动而衍生出来的存款

3.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区别

来源不同,原始存款属于基础货币,来源于中央银行;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直接创造,来源于商业银行

与基础货币的关系不同,原始存款是流通中的现金向存款货币转变,不引起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派生存款的变动直接影响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二者的地位不同,原始存款决定派生存款

(三)铸币制度下存款货币派生过程

1.设A银行吸收到客户存入10000元铸币;根据经验,保存相当于存款额20%的铸币即足以应付日常提取铸币需要。那么,A银行即可把8000元铸币贷给乙。A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2.乙将8000元铸币支付给丙,丙把铸币存入自己的往来银行B,按照同样的考虑,B银行留下20%的铸币即1600元,其余6400元铸币贷给客户丁。这时,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3.如此类推,从银行A开始至银行B,银行C,…,银行N,持续地存款贷款,贷款存款,则产生这样的结果:

4.这里有:⑴原始存款R、⑵贷款总额L、⑶经过派生后的存款总额(包括原始存款)D、⑷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r,这四者的关系可表示

(四)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1.类似于库存铸币的准备

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要准备一部分银行券,以保持存款的客户提取现金

支票结算中银行之间的应收应付差额则已完全不需要用银行券结清,只需要通过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划转

2.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作准备存款

由国家规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对该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率,为法定准备率

超过法定比率部分为超额准备率

3.一个无现金的支付流转模型下,存款货币创造

“原始存款”来源:

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

客户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比如由国库开出的拨款支票——并委托自己的往来银行收款

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售外汇并形成存款,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形成准备存款

派生存款的过程

举例

⑴假设A银行的客户甲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金额为10000元;客户甲委托A银行收款。从而A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增加10000元,而甲在A银行账户上的存款等额增加10000元。

⑵A银行吸收了存款,从而有条件贷款。设法定准备率仍为20%,则A银行针对吸收的这笔存款的法定准备金不得低于2000元。如果A银行向客户乙提供贷款,按最高可贷数额是8000元,则A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⑶当乙向B银行的客户丙用支票支付8000元,而丙委托B银行收款后,A银行、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⑷B银行在中央银行有了8000元的准备存款,按照20%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数额为6400元。向客户丁贷出6400元后,则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⑸当B银行的客户丁向C银行的客户戊用支票支付6400元的应付款,而客户戊委托C银行收款后,B银行、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⑹C银行在中央银行有了6400元的准备存款,按照20%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数额不得超过5120元。如向客户贷出,则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⑺当C银行的客户己向D银行的客户庚用支票支付6400元的应付款,而客户庚委托D银行收款后,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⑻如此类推,存款的派生过程如下表:

⑼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4.派生存款模型

用Δ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经过派生的存款增加总额,ΔR表示原始存款或准备存款的初始增加额,rd表示法定存款准备率,则三者关系式如下:

(五)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1.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

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2.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为派生乘数,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

3.活期、定期存款与创造乘数

仍设?D为活期存款量的增额,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再假定?T为定期存款量的增额,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为总准备存款的增额,且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为t(?T/?D)。则有:

4.现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客户会从银行提取现金,从而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额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

用?C代表现金漏损额,用c代表现金漏损率,则 c=?C/?D;?C=c??D

设定包括现金的情况下,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为

5.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

银行实际持有超过法定要求的准备金,称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总额的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以e代表。这时,银行的初始准备为:

?R=?D?rd+t?rt??D+c??D+e??D

=?D(rd+t?rt+c+e)

完整的存款货币创造乘数是:

三、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一)现金投入流通过程

1.现金进入经济生活的渠道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客户从自己的存款账户提取现金。

2.存款货币银行,存入的现金满足不了提取现金的要求,则必须从准备金账户提取现金

3.存在于流通过程中的现金,就是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上提取现金形成的

(二)现金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

1.现金发行与现金回笼

现金发行=存款货币银行提取的现金多于存入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增长

现金回笼=存款货币银行存入的现金多于提取的现金,是现金发行量的减少

2.现金的发行都是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

3.准备金存款必须得到补充

当现金的增发是必然趋势时,意味着存款货币银行从准备存款账户不断地提取现金,准备存款相应下降

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准备存款必须不断地得到补充

(三)准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1.要使存款货币银行整体的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

2.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补充准备存款的途径:

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

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

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3.在补充准备金存款过程中,中央银行一方面积累了自己的资产;而另方面则形成两大负债项目

不断补充、不断提取现金的准备存款余额

由一笔笔现金漏损所累积形成的流通中现金

4.央行的支持有无限制:从客观经济过程来说,对央行约束则是强有力的

存款货币银行不需要补充准备存款,中央银行有能力也无从发挥

强行支持无限制的货币创造,则会促成通货膨胀。

(四)货币乘数

1.基础货币,对于创造信用货币来说,“存款准备”与“流通中货币”这两者缺一不可。因而统称为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之为“准备货币(reservemoney)”

2.基础货币的构成的表达式:

B=R+C

式中,B为基础货币;R为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3.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称之为货币乘数。用MS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则有:

MS = m?B

4.基础货币C+R与货币供给量C+D的关系:

5.相应的代数表达式:

四、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一)最节约的货币制度

1.节约了货币材料。现代信用货币中的钞票和硬币是用纸或贱金属制造的,存款货币本身只不过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个数字,而电子货币,更是极大的节约

2.节约了有关货币流通方面的费用

3.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可以减少货币需要量

(二)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1.第一个层次——创造存款货币的存款货币银行:

创造存款货币是由无数银行,在不同时点和地点上,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分散地决策的

正是分散决策,才有可能针对千差万别的需求机动灵活地供给货币

而自我约束机制则使它们认真地对客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评价和筛选

2.第二个层次——中央银行

每一笔存款货币的创造都合理,并不等于创造的存款货币总量必然符合经济的客观要求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则可解决全局均衡的问题

(三)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1.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是金融的微观方面向金融的宏观方面过渡和金融的宏观方面向金融的微观方面过渡的关节点。

2.信用货币创造,都是公司、公众、政府机构为一方和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为另一方,环绕一笔一笔具体的货币存、取、借、贷,所进行的诸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程

3.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金融行为却为经济生活连绵不断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构成货币供给,从而关系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对比,构成宏观金融问题的核心,导出了宏观经济的结果

4.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失衡,从而客观经济生活从金融的宏观方面提出调整要求时,其实现也不能绕过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即只能透过利益机制影响参与金融行为的诸多微观经济主体,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宏观均衡状态的。当然,在非常时期可有非常措施。

5.只有了解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才能具体理解金融微观方面与金融宏观方面的连结。

⑨ 试述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试述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1) 银行在货币供给中居于决定性地位。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一是通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贷款,扩大其派生能力。二是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量,以增强其派生能力。三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企业单位、居民把现金存入商业银行,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贷款,亦可扩大其派生能力。 (2) 商业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条件:一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商业银行不必对所有的存款保留100%的准备金,而只要按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来保留准备金即可,其余的可以用来发放贷款,也可以用来进行证券投资。 二是非现金结算制度。当存款人将10000元现金存入某商业银行,若法定准备金率比率为10%,则该商业银行就可以把其中的9000元贷放出去。如果借款人在获得这笔贷款之后,立即以现金的形式将其全部从银行提走,而且在贷款归还之前这笔现金始终在公众手中流通,而不被存入银行,此时就不会有存款创造。因此非现金结算制度是商业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必要提案件。 (3)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的扩张系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货币乘数是影响货币供给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比基础货币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正相关,即货币乘数越大,基础货币所支撑的货币供给量也就越多;反之,货币供给量也就越少。(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社会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

⑩ 试述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存款货币创造是指同一枚货币能够变成数倍于自己的存款。主要是通过存款的存入、取出、再存入、再取出的存贷活动过程,使同一枚货币变成数倍的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同一枚货币是怎样创造为数倍的存款货币?这就是“如果货币原来的所有者A向B买,B向C买,C向D买,,D向E买,E向F买,”也就是,货币只是由于现实的买卖作媒介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都会停留较长时间,这就是没有信用介入时货币作为单纯流通手段的情形,但是,如果,B把A付给他的货币存到他的银行家那里,这个银行家为C的汇票贴现而把它贷给C,C向D买,D把他存到他的银行家那里,这个银行家再把它贷给E,E向F买,那么,货币作为单纯流通手段(购买手段)的速度本身,就取决于多次信用活动:B存款到他的银行家那里,这个银行家为C贴现,D存款到他的银行家那里,这个银行家为E贴现;就是说能决定四次信用活动。如果没有这些信用活动,同一货币就不会在一定时间内依次完成五次购买。
以上是同一张银行券怎样会在不向银行家那里形成存款。同样,它也会在一个银行家那里形成不同的存款。这个银行家用A存入的银行券,贴现B的汇票;B付给C,C再把同一张银行券存到发放它的那个银行家手里。
存款贷币的创造也不是无限的,前面提到它受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的制约。但经过多次存贷后,银行的存款货币总量可以得到成倍增长。

阅读全文

与简述货币创造机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