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一年创造了粮食的最高水平10246亿斤
1998年,八连增。
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2015年是12428.7亿斤
⑵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整个水稻的产量提高了20%,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杰出科学家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是中国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②科学家们的成就启示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
⑶ 我们在生活中吃的玉米,是哪个国家创造的呢
在美洲地区,有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极其古老的国家,曾经在这个国家领土上产生了很多远古文明,其中就包括了大众熟知的玛雅文明。而这个国家就是墨西哥。
⑷ 基因光学工程呼风唤雨创造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为中国人民创造了足够的淡水和粮食,今问有谁来帮助受理
其实基因工程当中,可以创造出中国粮食不断丰收的局面,这也是科学家们最新的一些成就。
⑸ 酒来自粮食,古代有时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还发明了酒,并流传了下来
酒并不是达官贵人所造,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水酒的制作了。应该是他们储存粮食是储存不当,导致水酒意外酿造出来。
当时粮食制造的酒的度数很低,不会让人醉,所以古代文人都喜欢喝点小酒刺激自己创作。在元朝之后才有了烧酒的诞生,成为了酒精浓度比较高的蒸馏白酒。可以说在历史上酒在什么地方一直都有一席之地,也受到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的追捧。
⑹ 关于环保、节约粮食、创造的短文
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道的宇宙中唯一可以承载人类生命的星球。人类在了球上生活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就是依靠地球上的资源(空气、水分、阳光)生存、繁衍、发展的,所以,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无论是履行自然还是发展经济,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与此同时,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在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2000万公顷森林在消失,平均一小时有一种物种在灭绝。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在加剧,使用权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南极冰冠开始溶化,海洋平面将不断升高,世界上许多沿海城市、岛屿和大量土地,将被海水吞没。这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爱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六月上旬,联合国在巴西首都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75个国家和15000名代表,其中包括131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参加了会议,可见,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同学们,保护环境十分重要。如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不仅损害我们这一代,还要遗害子孙万代!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把保护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仅1989年颁布的《环境法》,对环保工作就有100多项法规,保护环境正成为我国人民的自觉行动。
同学们,我们是地球的小主人,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有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爱护鸟类和其他小动物等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天天都是环境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天天都是环境日》。
21世纪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同在,希望与困难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憧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难题,其中首要的就是环境问题。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极为密切,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很久以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1972年6月5日,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开幕,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以后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今年的环境日已过去两天了,但人们对环境的思考和保护永远不会停止,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应该天天都是环境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基础。
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澜。碧海蓝天,看海鸥飞翔;冰封雪飘,听松涛轰鸣;莺飞草长,闻鸟语、嗅花香。清晨,观赏大海分娩太阳;夜晚,清数广宇闪烁星辰;雨天,让雨点亲吻面颊;雪天,让雪花栖挂眉梢;喂蚂蚁美餐,浇花草甘露;问候晨曦"你好",道别月色"晚安"。
美丽的自然带来美丽的心境,美丽的心境带来了美丽的生活。千百年来,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造福着自己。
世界文学大师雨果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滥伐林木,滥建厂房,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森林退化,沙尘暴扬,水土流失,洪水肆虐,火灾频发,噪音刺耳,臭气熏天,酸雨赤潮,臭氧空洞……空中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河中死鱼漂荡,污水滔滔;地上垃圾遍布,废渣成堆……人为地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掘坟墓,早在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就曾发出警告:南极臭氧空洞正逐步增大,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皮肤癌发病率上升;1.2亿人口生活在混浊的空气里;12亿人口生活缺水;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年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森林以每年4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惊人的数字,令人毛骨悚然,这其实已向我们发出了严正的警告:如果只顾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自己,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家园吧!让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天天都是环境日!
谢谢大家!
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
最近,北京一群中学生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提倡环境保护的信,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朱总理在同学来信上批示说,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实令我等长辈惭愧。……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位又何尝不应该对此深刻反省呢?
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笔者知道有一位老太太,她每次上街买菜都要自带一个小布袋,每次上餐馆吃饭都要自带一个小钢勺。看起来很平常,但能够像这位老同志那样,长年自觉坚持不使用白色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确实不容易。这不但要有坚定的环保信念,还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无可置疑,环境意识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最容易找到环境保护的支持者。但是,我们同样也能够经常在大学的食堂垃圾桶里发现大量的剩饭剩菜。笔者还听说有这么一位大学生,他热心环保事业,曾积极奔赴云南边陲保护金丝猴,但他却可以数次忘了关掉水房里哗哗流的水龙头。这提醒我们,全面的环境保护和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决非轻而易举;环境保护不仅仅包括动物、森林的保护、防止大气和水的污染这样一些“大事”,也包括我们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小事。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它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对资源的使用走向了滥用,这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警惕。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许多措施,环境保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开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在这一点上,北京的中学生们已经为我们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难道我们还有什么需要犹豫的吗?
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
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愿意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ce)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
保护自然,万物共生(Rescue)
善待地球的生活,是人人可以接近的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信号,它刺激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的技术;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要求,它鼓励着政治家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承诺,它提醒当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
善待地球,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也就渗进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在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善待地球,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
善待地球, 又是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到每个阶层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变革。它需要智慧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需要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它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因为它的成败所系,是人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毁灭。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我们只有一条长江,毁掉了不会再来,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失去了不会再有。爱国的公民,请首先爱护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请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作起。
在未来的世纪里,中国, 是由于可持续的发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因为自毁家园的短期行为亡国灭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民族能否建立起环境意识,取决于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保护环境,匹夫有责。
第一部分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ce)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正面临着生态危机。只要我们改变既浪费又污染的生活方式,就能够改善环境,减轻地球的负担。无节制地消耗地球资源将使人类生存无法持续。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有责任倡导和实施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无论你多富裕,都无权挥霍地球资源,因为地球是我们从后代受手中借来的。当代人的经济尺度根本无法体现生态环境资源真正的价值。
节约,在这里不只是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环保时尚。你会因关心地球、关怀未来而受到尊敬。挥霍,不再是体面与荣耀,而是自私和冷漠,因为你为了自己的享受不惜毁掉后人的生存根基。
从“Re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做起,开始你的绿色人生!
第二部分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Reevaluate)
我们的每一个消费行为都潜存着一个信息。我们应该:Reevaluate——带着环保的眼光去评价和选购商品,审视该产品在生产、运输、消费、废弃的过程中会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我们手中的钞票就像是“绿色的选票”,哪种产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就选购哪种产品,这样它就会逐渐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哪种产品不符合环保要求,我们就不买它,同时也动员别人不买它,这样它就会逐渐被淘汰,或被迫转产为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环境的消费品,那么这些信息就将汇集成一个信号,引导生产者和销售者正确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请珍惜你手中的“绿色选票”!
第三部分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Reuse)
现代化生活中充斥着许多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桌布、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刮刀、一次性笔、一次性照相机……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到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灾难。
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应当成为新的社会风气和新的生活时尚。选择这种时尚虽然是生活小事,却能体现我们的环境意识。因为我们不愿用向后代透支的资源,来营造自己一时的方便。
让我们摆脱“一次性消费”的诱惑,走进“Reuse”-多次使用和永续发展的时代。
水!我的最后一滴眼泪
“人类最后一滴水是什么?”九岁的儿子突然问我。
“又是脑筋急转弯吗?”
儿子喜欢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这方面的书买了很多,他乐此不疲地读个没完没了。
“你说吗!说完我再告诉你。”
“人类最后的一滴水,还是水呗!”
“不对,是人的眼泪。”
“谁说的?”我惊讶于儿子的答案。
“是广告。”
“好儿子,你知道广告的意思吗?”
“让我们节约用水。”
“谢谢你的脑筋急转弯。”
“不是脑筋急转弯,是广告。自然老师让我们回家,向每位家长提问。”
“那就代我谢谢你们老师。”
多好的老师。
多好的老师。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可是我一直没有忘记。
一次, 一位来学校办事的家长,向我讲了一件事。
她去大学看女儿,正置初夏,半夜起夜,发现水房有哗哗的流水声。走进去一看,在哗哗流淌的水龙头下面放着一袋牛奶。她明白,流水是为了降低温度,保证牛奶不变质,其代价却是一夜自来水的流失。
“我要问一袋奶多少钱?一夜流去的自来水多少钱?”
我当时语塞。
从此,每次为新学生上实验课前,我必讲这个故事。
父母亲过了近一辈子的苦日子,节俭成了习惯。
为了节省水费,老爸老妈,每天用一个水盆放在水龙头下,把水龙头微微开一点点,使水一滴一滴地滴落,一夜下来就是一盆,第二天早晨做饭和洗碗的水就够用了,每次的洗脸水也不倒掉,用来冲洗便池。如此节约用水,每月老两口的水费只有三元钱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月用水三吨。当然实际用水比三吨要多一些,原因是,滴水的时候水表不走字。
每次看见一滴一滴落下的水,眼里是泪,滴滴滴在我的心里。
老人家苦惯了,穷怕了,无论他手里有多少钱,他都不忘节俭。我劝父母不要再这样做了,答应所有的水费我来交。
“钱能省为什么不省,这只是举手之劳。”
“可是一个月能省几元钱哪?”
“能省一元是一元。”
我没有再说什么。
没有想到,我和妈妈的谈话,被在一旁的儿子听到了。
回家的当天晚上,儿子学姥姥的样子,把洗脸盆放到了水龙头下,也接起了水。
第二天一早,老公把接满的一盆水随手就倒掉了。
“爸爸你浪费。”儿子第一次冲着爸爸大喊,声音中满是愤怒。
“你给老子听着,我们家不搞这一套。”
“你们家,还是我们家,怎么分?”我听着很不舒服。
“你别多心,我没有别的意思。你老爸老妈的节约劲,我不想让儿子学,发家不能靠节约。”
“节约用水和发家致富是两回事,你不要小瞧人,也不要带坏孩子。”
“我们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此事好吗?”
过后,我们并没有再讨论那个问题,儿子的节约用水也没有进行下去,原因是我不想激化矛盾。说真的我不赞成父母的做法,多少是在占公家便宜。但我也不赞成老公的态度,节俭是美德,如果没有父母亲的节俭,我连大学也没有办法读下来。发家不能靠节省,却也不无道理。
矛盾,人就是生活在矛盾中,矛盾需要调解来缓和。
但是,如果矛盾激化到不能缓和时,就要有麻烦。
今年入夏辽宁大旱,几天来,报纸上连连报道各地缺水的情况,我又想起了上面的故事。
水!我不想再为你流泪,我决定从现在起,让你一滴一滴的融入我的血液,谱写我的生命。
先生,我要和你好好的谈谈这个问题!
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不是为了发家,是为了眼泪和水。
⑺ 诸葛亮创造了什么方法用来运送粮食
木牛流来马,为三国时期蜀汉自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⑻ 粮食的起源与由来
谷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大量的关于谷物的传说。谷物生产是中国农业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五谷、六谷、九谷、百谷等称谓,它们成为农业或粮食的代称。清代学者程瑶田(1725—1814)还著有《九谷考》一书,对粱、黍、稷、稻、麦、大豆、小豆、麻、苽等9种作物进行考证。后来其他称谓渐少,五谷定为一尊。至今的春联,五谷丰登仍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祝愿。
稻的栽培利用。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至20世纪90年代中,中国已发现80余处有水稻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台湾等省市和地区。其最早的遗存,距今已有9000余年。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的农业历史有1万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在距今7100多年前的浙江罗家角遗址发现的水稻,已经籼型和粳型并存。在距今近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谷和农业生产工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黄河流域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水稻遗存。中国的水稻从周代起开始外传,向北首先传播到朝鲜,向南传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日本学者也认为他们的稻作,是由中国长江下游传播到日本的。在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双季稻。现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稻田养鱼技术,是唐代时期南方出现的。宋代的《陈旉农书》,反映当时江南地区已出现了一整套完整的水稻耕作栽培技术。明代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中指出:“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水稻已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了。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了16个省份的水稻品种3400多个。中国现存的水稻品种资源约有3万多份,经过历代的精心选育,培育出了用途不同,能够抗御水、旱、盐、倒伏的、众多的优良品种。
黍和粟的栽培利用。黍和粟是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最早驯化的栽培谷物。黍又称黄米、糜子;粟又称谷或谷子。黍的野生种称“蓈”;粟的野生种称“莠”,即狗尾草。二者在中国均有广泛分布,《诗经》中已有“不蓈不莠”之句。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共有49处发现黍和粟的遗存,它西起新疆,由西向东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遍及黄河流域,其中以甘肃、陕西、河南三省最为密集,年代也以这..
⑼ 什么人是给人创造精神食粮 心灵食粮的
可遇不可求的老师,或者导师,以个人魅力感染周围人。一般的人一般的机遇很难遇到。